人际关系,即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社会性决定其群居性,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分享快乐,分担忧伤,这样就培养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彼此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相互产生依赖感。研究发现,注意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绝大多数身体健康,长寿者居多。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
人的社会性决定其群居性,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分享快乐,分担忧伤,这样就培养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彼此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相互产生依赖感。人际交往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生理健康的必要因素。
人和人之间必然发生一些连续不断的来往,才会形成一个个交往的经历,同时也会相应的产生许多交往的感受。与读书学习的单向感受不同,交往感受是双向或多向的。一个人交往顺利与曲折,不仅与他的交往方式有关,还与他当时的性格、气质以及阅历、经验、能力和情绪有关。
提高与人交往的心理素质,需要通过不断地积累交往经验,从而使交往的认知意象一步步强化得以实现。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本能的心理需求、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和合群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交往需求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从人类诞生开始,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界中,就必须采取集体行动,依靠大家的力量来抵御外敌的侵害,保持种族的繁衍,经过漫长的进化和演变过程,人类始祖就逐渐形成了群居习性,并且传给后代。
研究表明,人类个体早期的社会性交往是以后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个体个性发展的基础。人类个体最早形成的社会性交往是婴儿和母亲的交往,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周围环境能为其提供安全温暖的环境和充足的食物,而这些需要通常是由母亲所提供的,因此,婴儿和母亲进行了积极的感情交流活动,在此过程中,婴儿学会并形成了团结、同情、关心、帮助他人、与人分享、合作、谦让、尊敬长辈、文明礼貌等大量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了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
人类天生就有与他人共处、与他人交往的本能需求,只有在与人正常的交往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人类的这种本能需求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自我肯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个体可以从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了解自己、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此外,人的合群需求也是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之一,每个人都具有合群的需求,适当的人际交往是个体满足合群需求的的必要方式。只有在群体中人们才会有归属感,才会具有强烈地战胜困难的决心。
二、人际交往与健康
人与人之间有着深刻的社会哲学。这种交往对人的健康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这个问题,致使这个庞大的社会资源被浪费。
人际交往是保证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过于清高,或是有过度的“自卫”心理,导致不喜欢与人交往,或是因为自卑,而不敢、不愿与人交往。这样就容易离群,容易产生寂寞孤独感,压抑了正常的心理需求,进而影响了身心的健康。
如果长期处于上述状态,将有可能造成情绪的紊乱,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来。因而,对于不喜欢与人交往的人来说,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要勇敢地敞开心扉,积极培养兴趣爱好,在交往中寻求乐趣,这样才能学会如何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有益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首先,人际交往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我国有位着名的医学、心理学专家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心理病态大多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所致。与人发生冲突会使人心灵蒙上阴影,导致精神紧张、抑郁,不仅可导致心理障碍,而且可刺激下丘脑,使内分泌功能紊乱,进一步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许多身心疾病,如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甲状腺机能亢进、月经失调和癌症,都与长期不良情绪和心理遭受强烈的刺激有关。
其次,每个人都有快乐和忧愁,快乐时与朋友分享会更快乐,忧愁时向朋友倾诉就会减轻,倾诉的过程就是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紧张的过程。如果缺乏必要的交往会导致心理负荷过重。大量的研究证实,离群索居会使人产生孤独、忧虑,可导致心理障碍。
再次,愉快、广泛和深刻的心理交往有助于个性发展与健康。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他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人往往就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如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发现,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危机都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同时心理学家也从各个不同角度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交往相伴随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别人交往越积极,越符合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关系也越深刻。
心理学家专门研究了身体、智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都很优秀的宇航员、研究生和大中学生,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同别人的交往以及人际关系都很好。他们有着一系列有利于积极交往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个性特点,如友好、可靠、替别人着想、温厚、诚挚、信任别人等等。
上述研究还发现那些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往往来自于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幸福家庭,这从一个侧面为人际关系状况影响个性发展和健康提供了佐证。
一、刚正不阿,对抗巴结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
有些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作为人类忠实朋友的狗,它们在见到主人时,总是抬起尾巴快速摆动,不断跳跃,歪着脑袋,围着主人撒欢,摆出希望主人爱抚的姿态,还会伸出舌头舔舐主人的手、脚、衣物、脸等来表示亲昵。有时,主人总会关爱地抚摸或者拍拍它们的脑袋,或者及时抛给它们爱吃的食物,其实,这些就是狗那么做的目的。如果把狗的这种心理用来形容人类就叫做巴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巴结的定义是,趋炎附势,极力奉承。在人际交往中,巴结也是建立关系中的一种,一般用来形容下级对上级的态度,它是一种用人的尊严和人格去换取利益的方式。
有人曾将人际交往中的巴结心理比作乞丐心理,因为爱好巴结的人和乞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通过讨好他人,赢取他人的“同情心”,从而得到施舍之物,获得生存或发展的机会。如果这种乞丐心理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对做出的行乞事情感到麻木之时,那么尊严与人格早已弃他而去了。
在单位,凡是认识姚玲的人都知道,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漂亮,会说话,会办事,但是就是有点作风问题。
几年前,姚玲大学毕业后,凭借自己的能力进了省委机关服务中心,从事文职工作。由于她人长得漂亮,活泼可爱,嘴巴甜,会办事,综合素质高,再加上她的空余时间比较多,闲暇之时就帮助同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深得大家的喜欢,领导也很看好她,可是,两年后,大家发现她对科长特别恭敬,关心过度:整理科长的办公室是她每天的必修课;她时常把别人送给父亲的名茶拿来送给科长,说是朋友送给她的,但是她不喜欢喝茶;知道科长爱听广播,她就花一天的时间逛遍所有的商场挑选最好的收音机,说是自己大学时买的,但是没用过,怕放坏,所以送给科长用,也算是帮她的忙?平时见到科长,总是老远就笑脸相迎。同事们看在眼里,呕吐在心里。
原来,姚玲知道她的工作在单位中是无足轻重的,并且家里没有关系,根本不会有机会提拔与晋升,所以她绞尽脑汁地想通过讨好领导来发展自己。
但是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由于科长经常在夫人面前提及姚玲的好,其夫人看到姚玲送给科长的东西,加之又听到的一些闲言碎语后,她就认为姚玲想破坏他们的家庭。于是,在他们两口子闹过矛盾的第二天上班时间,科长夫人就到了单位,大骂姚玲是狐狸精?至此,全单位上下都认为姚玲是第三者。
此事一出,迫于群众呼声以及上级调查,发现姚玲和科长确实有“不正当关系”,因此,组织对他们二人都做了处分。
其实,姚玲凭借自己的能力,完全有可能和同事搞好关系,赢得晋升的机会的,但是她却试图通过耍小聪明来达到目的,结果不但目的没有达到,反而身败名裂,还让“无辜的”被巴结者成为受害者。
当然,我们不否定关心上级领导,勤勤恳恳为上级领导做事情的良好作风,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如果过于关心,不但使自己丧失了尊严,没有了人格,反而会让他人感觉你是一个超级小人,只会讨好他人,没有实际能力的人。如果与人的交往,只局限于巴结讨好的范围,那么我们的社会关系之网将会破裂。
心理自助术
巴结得来的利益也许是巨大的,但那终究是肤浅的,毕竟是通过降低自己的人格得到的,享用之时,总会有一丝的不快,有时,可能还会遭到无情的失败,令人身败名裂。所以,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想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必须摆脱巴结心理,具体做法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体味危害,杜绝萌芽
巴结往往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像上述例子中的姚玲,她的最初动机其实很简单,只是想通过讨好科长,为自己争取到更多晋升的机会,但是结果却是她从未想过的,她被人误以为有作风问题,最终不但自己没有好下场,还拖累了原本“廉洁奉公的好公仆”。可以说这样的结果是惨败的,最终得到的只有一副悔青的肠子。所以,如果能深刻体会到巴结的危害,就可以将其消灭在最初状态,不让其发芽。
2.寻找机会,自我飞跃
雨果曾说过:“我宁愿靠我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是啊,一个独立的个体,其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自己;人生中的酸甜与苦辣只有靠自己来体会,来感受。明白了这些,你就会激励自己努力寻找各种机会,实现自我飞跃,成就自我,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3.脚踏实地,刻苦钻研
一个真正具有宏伟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都知道,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与名利,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来追求自己的理想,必须把自己的精力和努力的重心放在刻苦钻研业务和提高自身素质上来。如果整天想着如何讨他人欢心使他人注意自己,从而给自己带来好处,那么你不仅得不到真正的利益,反而会失去人的最基本的东西——尊严与人格。
4.平等待人,一视同仁
与人交往有远近之别,有的联系多些,有的联系少些,有的对你有利,有的对你有害,有的无关痛痒,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都处于变化之中,人更是这样,今天对你有利的人,明天可能给你带来灭顶之灾;曾经伤害过你的人,说不定哪天会帮你完成人生的巨大转折。所以,我们对身边的人不应该有贵贱之分,厚薄之别,要同样看待,坚持平等的“待上以敬,待中以诚,待下以宽”原则。
如果一味地靠他人来实现自己,如果时运不济遇上“靠山山倒,靠水水干”的情况,结果受伤的只能是自己。所以,要想得到真正的胜利只能靠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二、踏实做人,抗拒做戏
与人交往不是做戏,是做人。
——佚名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人,大多是做戏的虚无党。”因为在他生活的年代,中国人习惯于将做戏和做人混在一起,即使在生活中也会演得非常卖力。鲁迅先生还指出:“但这普通的做戏,却比真的做戏还要坏。真的做戏,只有一时,戏子做完戏,也就恢复为平常状态了。下台就成了普通人,所以并没有大弊。”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有做戏之人,当代社会社交中的做戏之人更是普遍。
现实中的有些人,常常把“人生如戏”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把与人交往视作是逢场作戏,认为人与人交往无非都是萍水相逢,人走茶凉,有什么值得深交的呢?
怀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喜欢吹牛,说大话。他们在与人交往时虽然表现得很有亲和力,给人容易亲近的感觉,表面文章做得非常漂亮,但是此时的他们完全是虚伪包装下的“非真自我”,等到真相败露,即使是当初非常信任他们的真心朋友也会离他们而去,因而他们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认识范伟的人都知道,他与人说话都是面带微笑,对人的求助总是有求必应。
尽管他也是部门的一个小领导,但是,大家却不买他的账,不愿和他深入接触。
原来,范伟在单位是出了名的“笑面虎”,他能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即使是陌生人和他交往也能感受到有股暖流经过全身,所以,刚来单位的新员工总能被他的关爱所感动,单位领导也被他的甜言蜜语所俘获,因此,工作两年后就混了个部门主管的差事。
范伟很会来事,每次和朋友出去吃饭,他都表现的像是主人,等到快吃完时,他或许会大声吆喝着去付账,以此唤起其他朋友的注意,和他争着去结账,或许找借口先离开一会儿,等到感觉他人可能已经付过账后再回来,不管怎样,他都是“白吃”。
在单位,身为领导,他对下属给上级的指责或建议都是耐心倾听,并保证向领导反映,但是他又会怎么做呢?一般情况下,员工对上级的指责他会闭口不提,并且让它们从自己的记忆中消失;对单位好的建议,他会寻找恰当的机会在领导面前提出,只是,他会说是他和员工共同的想法?
身为下属,他常常把精力用在领导看得见的地方。上级分配下来的任务,再不乐意面对,他也会“欣然接受”,领导面前他总是有求必应,但是,接下来的任务,他总是分给自己的下属,或者会神情庄重,或者甜言蜜语地督促员工去做。做得好,是他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做得不好,就会把责任推到员工身上?
他赢得了上级的信任,获得了晋升的机会,但是在员工与朋友面前的形象却大打折扣。
范伟通过做戏确实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表面的风光,但是,他却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例如,诚实与信任。如果我们深入范伟的内心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孤独的,他害怕被身边的人孤立,想有一个良好的人脉,但是他又不想用损失自己的切身利益来换取他人的友好,因此,只有采取这种左右逢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