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心理专家介绍说:做戏有四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第一种是近期内才出现的,总感觉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踏实,跟谁打交道都没有精力,需要刻意去装,是抑郁的表现;第二种是长期以来都这样,也许是性格原因导致的;第三种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总是害怕与人交往,但是在必须与人交往时,又会逼着自己装样子;第四种是内在孤独感的表现,他们总希望自己能百分之百地被外界接纳,但又总觉得找不到知音,于是只好采取这种自创的解决孤独的方法。人的内心世界总是有些角落深不可知,然而,这些未知心理对我们却是不容忽略的。
心理自助术
做戏是很累的,尤其长期被这种心理左右的人,他们会更加痛苦,不但得不到真正的情感,而且会身心疲惫,内心空虚。若想摆脱这种空虚心理,必须在家庭、亲友、同事中学会体验和满足情感需求。但是,如何去实施呢?心理学家的建议如下:
1.表里如一,上下一致
表里如一,上下一致往往能给人一种独特的坦荡感受。真正的社交高手,对任何人的态度都是一样的,想的和做的也是一致的。只有表里如一,内外融和,才是形式与内容的真包装,才能获得真正的人脉。
2.发自内心,面带微笑
善于做戏之人,尽管有些不在背后使坏,但仍然常常被人称作“笑面虎”,因为他们往往表面一套,暗里一套,虽然有时面带微笑,但是扭头就会变脸。事实证明,在人际交往中,微笑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营造良好的氛围,而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之笑才能换取人际交往的真正成功。
3.以诚相待,说到做到
“诚”“信”是中国人人际交往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准则。“言必行,行必果”,如果只是为了做戏而轻易许诺,不能兑现,就会失信于人。所以,诚实不欺、讲信誉、信承诺、真诚相待应是克服做戏心理的关键。
4.自我防卫,得体正确
人们为了生活与工作的便利,常常需要建立一定的人脉,但是在交往中又怕受到伤害,因此就会心生自我保护机制,把真实的自我隐藏在做戏的面具之下,殊不知,这种保护又常常使自己陷入与他人进入心灵沟通、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沼泽之中。因此,交往中我们的自我防卫一定要得当。
与人交往,是在做人,不是在做戏。因此,若想让自己做一个真正成功的社交之人,就必须和做戏心理彻底“分手”。
三、给人空间,不去干涉
干涉他人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损伤他人人格、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的行为。
——佚名
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人,总是觉得别人这做得不对,那做得不好,习惯关注他人,因此总是忍不住去评价别人,干涉别人,这就相当于生活中的“长舌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人受到了社交中干涉心理的支配。
一般来说,有干涉心理的人往往缺乏正常的心理满足,他们通常通过打听、传播和干预他人私事或隐私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是一种缺乏心理边界的表现,是一种缺乏道德修养的表现。
可以说,干涉心理对人际关系有百害而无一例,它不仅对他人不利,让别人感觉没有安全感,没有一点私人空间,而且还会影响自己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不易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无论在工作还是在家庭生活中,小芳都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无论是什么样的事情,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尽管她非常累,但是她身边的人,不但没有人感谢她,反而都很讨厌她。
因为她操的心太多,管得太多了,甚至别人鸡毛蒜皮的小事她也要管。比如,在丈夫做饭时,她要检查菜有没有洗干净,一共洗了多少遍,炒菜的时候油用了多少;她的丈夫要洗衣服,她就要看看用了多少洗衣粉,最后一遍是不是清洗干净了?直到她丈夫实在忍无可忍,说:“既然你什么都担心我做不好,那你来做吧。
”于是就把家务事一推,全都丢给了她。
在公司里,她也常常给同事提建议,虽然是出于好心,却让别人对她很反感,特别是当别人对她的建议表示怀疑时,她就非常恼火。她现在很痛苦,因为在家里丈夫不喜欢她,在公司里同事不喜欢她,她不知道她天天那么努力,那么操心,怎么就落到这个地步呢。
小芳本来是好意,告诉自己的丈夫该怎么做,告诉同事们该做什么,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总是要求别人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虽然作为亲人、朋友或同事可以给对方提出看法和意见,但是否采纳自己的意见则是别人的自由。
凡是都要把握分寸,不要强人所难,否则很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自己也会徒增许多烦恼。
生活中总是会有小芳这类人,他们常常是表现出过度的担心,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过于完美,所以总是用条条框框把自己和别人都束缚起来,总希望事情像自己所预料的那样进行,结果也能在自己的预料之中,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达到心态平稳。
有社交干涉心理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总喜欢指点别人,似乎很自信,其实他们都是信心不足,只有别人听命于他们的命令时,他们才会觉得自己得到了认可,如果别人不接受他们的建议,他们就会非常生气,难以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否定。
还有人是想寻求内心的平衡,对别人总是有控制的欲望,希望别人都像自己想的那样去做,似乎只有这样他们才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
心理自助术
总是干涉他人的生活习惯对自己的社交非常不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自己的这种不良倾向。
1.尊重他人,克制自己
首先要培养“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当你想对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时要努力克制自己的冲动,要尊重他人,就要尊重他人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即使你觉得别人做得不对,也要先听取别人的想法,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意见。别人是否采纳你的意见是别人的自由,不要强人所难。
2.减少控制,以求安全
有社交干涉心理的人往往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就要制造一些框架和规则,希望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像机器一样运转,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安全感。此外,这些人还有着强烈的控制别人的欲望,他们在不安全感的影响下,通常会产生焦虑不安,如果这种焦虑不安找不到合适的宣泄方式,那么只有通过控制别人来稍微缓解一下。
因此,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变得自信、乐观、尊重他人,才能真正地淡化干涉心理。
3.平心静气,换位思考
假如别人不听取你的意见,你也不要发怒;假如你开始关注别人的私生活时,可以试着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就可以更容易理解别人,减少干涉心理了。
4.“正当防卫”,不伤他人
有人说,评判他人其实是一种自卫行为,他们害怕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怕把自己当做评判的对象,评判他人亦是在保护自己,防止他人去发现真相,指点自己。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殊不知,这种正当防卫,不但自己得不到安全,反而伤害了他人。所以,社交中,自我防卫一定要得当。
5.丰富生活,减少好奇
干涉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他们空余时间太多,心理无法得到正常满足,所以,寻求正常的心理满足则是消除干涉心理的有效方法。当人们的生活比较丰富时,有了目标和追求时,自然就没有闲心去关注他人生活、他人消息的兴趣了。所以,可以通过培养一些兴趣和爱好来填充自己的空闲时间。
为了别人能把事情做得更好,适当地给别人一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是合情合理的,并且能得到别人的欢迎。但是,过度地干涉别人的事情,关注别人的秘密,就会给别人带来烦恼和痛苦。因此,我们对任何事情不要过度关心,不要老是认为别人做得都不好,要学会尊重别人的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与人和睦相处。
四、以诚相待,杜绝利用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王通
有人曾将交朋友的标准定为两点:有用和有趣。或者是具有其中之一,或者两者兼具。但是有些人往往将“有用”列为交友的重要准则,为了发展自己他们只结交一些对己有用的“朋友”,“利字当头”、“有用则交,无用则断”;有时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用他人的机会,他们又会费尽心机地向人展示自己的“可利用价值”,以此建立“良好”的人脉,增加接触有用之人的可能性。
在上面的那些人看来,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他们还相信“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交往中会采取手段使他人为自己服务,等到利用价值消失或者目的达到后,又会不择手段地把曾经给过自己帮助的人一脚踢开,这就是社交过程中的利用心理。
从性质上来说,利用心理相当于“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过桥抽板”等词语的寓意,它通常让人觉得别人只是工具,是阶梯,不利用就是浪费资源,就是不够聪明。然而,怀有利用心理的人却忽略了一点:尽管利用他人会给自己带来利益,但是这些利益是用损害自我的人格、以失去真正的朋友换来的。总之,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是内心不道德、不仗义的另类表现。
几年前,大学毕业的陆恩加入了找工作的队伍。他学的是平面设计,在当时这种人才是急需的,所以,他定的条件很高,但用人单位却嫌他没有工作经验,因此,毕业几个月后还是没找到工作。
突然,陆恩想到了一个没有读大学的高中同学,高中毕业后就与人合伙经营了一个不大的设计公司,并且许诺,如果陆恩找不到工作可以找他。此时陆恩想去同学的公司先积累经验,然后再?一时间,他为自己的聪明兴奋不已。
工作后的陆恩,非常卖力,同学对他也非常照顾。两年内,陆恩的能力大有增长,由于空余时间比较多,也为了更快地发展自己,他还去了一个比较大的公司做兼职,慢慢地,车、房、存款都有了?
一个小小的失误,使同学的公司受到一个大大的打击,同学没想到的是,陆恩在这个时候要去办自己的公司。走时,他给同学承诺,如果有什么困难他肯定会帮忙的。和他一起走的还有几个能力比较强的技术人员,对于他的做法,同学没有说什么,只怪自己没有能力留住他们。
说来也巧,朋友的公司还真的遇到了麻烦,并且是陆恩最擅长的一个课题。朋友找他来帮忙,他却找各种理由搪塞。其实,在朋友说明情况后,他就有了想法:把这个项目拿下。陆恩说到做到。其实,他的客户大多都是原来同学公司的合作伙伴。
在陆恩的公司刚起步不久,设计行业的竞争趋势日渐严峻,很多小公司都面临破产,当然陆恩的公司也在劫难逃:车房都做了抵押,存款变成了欠款?他后悔自己办公司,有时自我解嘲说,这是上天对他的报应。
陆恩就是一个拥有利用心理的典型代表,他不但利用他人,而且利用完以后还过河拆桥,像陆恩这样的人,是我们现实交往中最不愿意交往的人。因此,他们也就得不到真正的朋友,建立不好良好的人脉。
自己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一些人总是很容易的想到某些人,或许只是为了从他们那里得到几句鼓励的话,或许是一些钱财等物质供应,但是一旦他们“飞黄腾达”却“六亲不认”,甚至恶语相向。这样的人,是在用自己的道德甚至是人格来做赌注,可以想象,他们的后果会是怎样的惨败。如果说人际交往中“过河拆桥”之后还有故事,那么,只会是拆桥人被圈在四周是河的一小块空地上。
心理自助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