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调摄是长寿之道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饮食的调配、烹调加工、进食的卫生、饮食前后的保养、饮食的节制、饮食的禁忌以及食疗等,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
饮食有节
食物是供给人体营养的来源。脾胃是人体运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在人们日常保健中,须强调保养脾胃,调摄饮食。若能重视营养与节制饮食,对延年益寿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饮食有节,是指对饮食应有节制。老年人需要掌握先饥而食,先渴而饮的规律,不要过分饥渴而后才进食和饮水。此外,饮食时间不宜相距太远和太近,即应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食物的种类与调配要合理。《素问·上古天真论》:“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指出不偏食、偏嗜,注意节食,营养适度,就能使老年人身体强壮,健康长寿。如果饮食不节,饥饱无度,会影响脏腑的正常机能,成为导致早衰的重要因素。
我国古籍中对于饮食不节的害处论述颇多。如《管子》;“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僻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
”《博物志》:“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千金要方》:“饮食过多则聚积,渴饮过多则成痰。《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东谷赘言》“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忧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都说明饮食不节,可损脾胃,诸病丛生,折寿损命。因此,《寿世保元》强调指出:“食唯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在我国民间的大量的谚语和俗语中,也有不少是强调饮食有节的。俗话说:“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脾胃”;“若要身体好,吃饭不过饱”;“少吃香,多吃伤”;“狂饮伤身,暴食害胃”;“饥不暴食,渴不狂饮”;“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安宁”;“每餐八成饱,保你身体好”;“贪得一时嘴,瘦了一身肉”;“忧多伤身,食多伤胃”;“要活九十九,每餐留一口”。这些都是我国人民强调饮食有节的名言,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至今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食宜清淡
提倡素食和淡食是我国古代养生家一贯的主张,对于保健长寿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早在《内经》中就特别强调素食的养生方法。
《素问·生气通天论》:“高(膏)梁之变,足生大丁(疔)”,就是指嗜食肥美厚味容易引起瘫疮一类疾病。《吕氏春秋》中也有“肥肉美酒,务以自强,古云烂肠之食”
的记载。《韩非子》:“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都说明大量的食用肥肉,有害于健康。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说:“食之不已,为人作息,是以食最鲜肴务令简少。饮食当令节俭,若贪味伤多,老人肠胃脾薄,多则不消,彭享短气,必致霍乱。”这里所说的“鲜肴务令简少,”就是告诫人们少吃荤食,不要贪味,尤其是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弱,更应注意这一问题。孙思邈还说:“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时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大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进一步强调了老人饮食宜戒腥荤、生冷。
古代养生学家为什么要提倡素食呢?因为在长期的临床实验中发现贪食肥甘厚昧容易生痰化火,导致疔疮、消瘅、中风诸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摄人的脂肪过多,会使脂肪在体内堆积,附在血管壁上,能促使动脉硬化;附在心脏和肝脏上,会导致脂肪心和脂肪肝;积存在皮下和腹腔内,会造成过度的肥胖。动物肉类和内脏中胆固醇的含量也很可观,胆固醇虽然是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但血中含量过高,就会在动脉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硬化。可见中医养生学强调老年人的素食是有科学道理的。
另据统计,世界各地所发现的长寿地区的人,多以谷物、蔬菜、瓜果为主食。如苏联格鲁吉亚有一些世界著名的长寿地区,他们的饮食以蔬菜、小麦、玉米面包、酸牛奶、奶油、干酪等为主。当然也不排除牛肉、鸡肉等。又如我国长寿之乡巴马,也是以素食为主的。科学家们认为:新鲜蔬菜、干果、浆果等食物的生物活性极高,是延年寿的可取食品。
根据古人的养生经验,老年时期,应该注意控制荤食,而多吃一些富有营养的清淡食品,如豆油、菜油、青菜、水果、粗粮、豆类、乳酪等,以利大便通畅、脾胃和健。《千金要方》:“惟乳酪酥蜜常宜温而食之,此大利益老年。”并指出:“卒多食之,亦令人腹胀泄痢”,宜“渐渐食之”。这是饮食养生的经验之谈。
在提倡素食的同时,还应提倡淡食。所谓淡食,并非是不吃有滋味的食品,而是说饮食五味都不要太过,特别是要控制盐的摄入量。饮食五昧不可偏亢,五味太过各有所伤,如《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拨,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胪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因此,节制饮食,多食淡味,于健康大有益处。素淡结合的饮食,则对人体更为有利。因此古人有歌云:“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年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
现代医学发现高血压、心肌梗塞、动脉硬化、肝硬化、中风以及肾脏病的增加,与过量食盐都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喜用咸食的人,患食道癌的可能性也比平常人高12.3倍。此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若过多食盐,轻则口渴,胃部灼热而疼痛,重则呕吐、下痢、牙齿肿而出血,且能伤肾损肺。《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这样的见解很有科学道理。中医认为,“成多减人寿”,一贯强调淡饮食为主,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饮食保健原则。
食补
中国医学十分重视食补的养生作用。我国金元时代名医张从正说:“养生当论食补。”但是对于食补亦应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一般说来,疾病的防治应以药物治疗为主,饮食调养为辅;而因营养不足使身体虚弱者,则应以加强营养采用食补为主,而以适当的休息和体育锻炼为辅。
食补应根据个人体质及不同季节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补。
(1)春季进补
春季是阳气开发时期,万物复苏,生机盎然。饮食宜温,才有利于扶助阳气,使其旺盛,可用麦、豉、枣、桔、花生等食补。不可食生冷粘杂之物,以免损伤脾胃。
(2)夏季进补
夏季酷暑外蒸,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此时宜用益气、生津、清暑的食物,切忌攻下,可饮绿豆汤或绿豆粳米粥;也可常饮绿茶。《证治要诀》主张荷叶粥常服。老人如身易倦怠、气短,可酌情服生晒参、西洋参、黄芪等补气药。盛夏过后,对肾虚老人可酌情服八仙长寿丸、金匮肾气丸等,以资助人体元气,补偿炎夏暑热给人体带来的损害。
(3)秋季进补
元代《饮膳正要》记载“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因此秋季应少用椒、葱、蒜等辛燥之品,多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软食物。夏季多食生冷瓜果而致胃肠虚寒者,秋季可服干姜、肉桂等温热药以“暖里腹”。
(4)冬季进补
我国流行着冬季大补的习惯,尤以冬至进补效果为佳。
《饮膳正要》说:“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冬季宜慎保阴潜阳,谷、羊、鳖、龟、藕、枣、木耳等皆为有益食品。冬月使用中药,宜养阴,忌发汗。《遵生八笺》中说:冬季宜服“枣汤、钟乳酒、枸杞膏、地黄煎等物,以养和中气”。如体质虚弱、正气不足应选用助正气、补元气药物,一般首选人参。此外人们根据不同体质情况分别选用鹿茸(温补肾阳)、阿胶(补血止血)、黄芪(补气固表)、枸杞子(滋肾润肺)、熟地黄(滋阴补血)、冬虫夏草(补虚益精)、何首乌(补肝益肾)、龙眼肉(益心健脾)等滋补药。
食疗
早在我国周代就设有“食医”的官职,其主要任务就是以不同食物治疗疾病。唐代孙思邋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主张“以方药治未病,不若以饮食起居调摄于去病。”可见食疗很早就引起了人们重视。
常见老年病的食疗方法如下:
(1)高血脂、冠心病及高血压病 这类疾病的主食,宜粗细粮搭配,如以米、面、玉米等混合食用。副食以芹菜、茭白、洋葱、豆类、瓜类、海带、海藻、紫菜等为宜。油类以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菜油、芝麻油等植物油为宜。
这类疾病应忌食含胆固醇丰富的食品,如动物脂肪、内脏、脑髓以及蛋黄等。少吃糖类,忌饮酒及刺激性强的辛辣食物。
(2)糖尿病
节制饮食是糖尿病的一项基本治疗措施:轻型病人单用饮食疗法即可缓解病情;重型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必须配合饮食疗法,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严格控制主食、水果和糖等食物的食量。在限制主食的开始阶段,如有饥饿感时,则可适当增加蔬菜的食用量。在所吃的蔬菜品种中,最好吃含碳水化合物少的蔬菜,如黄瓜、番茄、芹菜等。还可以吃些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如黄豆及其豆制品、赤豆、瘦肉、鸡蛋等。
某些中药如黄芪、人参、山药、茯苓、生地、黄精、麦冬、枸杞子、葛根、何首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血糖作用。选用适当药物与米煮粥食用,也有良好的降血糖功效。
糖尿病患者应少吃鱼子、蛋黄、脑髓、肥肉及动物内脏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忌食砂糖、糖果、果酱、藕粉等。
(3)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往往表现为脾肺气虚及肺肾两虚。故其食疗宜选用健脾、理气、补益肺肾的食物。宜多食白菜、萝卜、菠菜、胡萝卜、番茄、黄豆及豆制品。这些食品除含有维生素、蛋白质及无机盐外,又具有清热、化痰、利便等功效。
还可食用具有润肺、补肺、健脾化痰作用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百合、莲子、大枣、杏仁、山药、核桃、蜂蜜、荸荠以及猪肺、牛肺、羊肺等。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忌食菸、酒、油腻及辛辣等刺激性食品。虚寒患者,可适当吃点生姜、胡椒等具有温热作用的食品。
(4)肺结核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其治疗应从整体出发,扶正固本,药疗与食疗兼顾。
应食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奶类、蛋类、瘦肉、鱼类、豆制品等。宜多食用蔬菜与水果,借以摄取较多的维生素与矿物质等。
以百合、雪梨加冰糖炖服,具有养阳、润肺、止咳作用。山药、黄精煮粥食用,具有补肺健脾作用。常吃大蒜也有一定的作用。
肺结核病人应忌食菸、滔、辛辣等刺激性助火生痰的食物。
(5)慢性胃炎与溃疡病
此类患者应食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品。饮食宜细软,不能太冷太热,且应少吃多餐。软饭、粥类、面食是适宜食品。应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制品及蔬菜水果等营养丰富的食品。
忌食煎炸、寒凉、生硬食品,并应忌食菸、酒、浓茶、香燥、辛辣食物。
(6)胆囊炎与胆石症
这类疾病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少油,以控制油脂摄入量。宜常食用青菜、瓜类、水果等。萝卜有利胆作用,可以常吃。生山楂泡水服用,能帮助脂肪的消化与吸收。食油应以植物油为主,植物油具有利胆作用。
忌食油炸煎制食品及肥肉;忌食含油脂高的果仁与干果等食品;适当控制含胆固醇多的食品(如动物的肝、脑、肾、鱼子、蛋黄等);勿用刺激性强或浓烈的调味品。
(7)慢性肝炎
由于肝与脾密切相关,因此肝病患者往往可表现出腹胀与食欲下降等脾虚症状。故食疗也是治疗慢性肝炎的重要手段。
慢性肝炎患者宜食瘦肉、蛋类、鱼类、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清淡、易于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品。
山楂有消食健脾胃作用,可加糖煮水服;绿豆清热利湿且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与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常煮粥食用,可强肝健脾。
慢性肝炎患者禁止饮酒,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8)便秘
老年人往往气血亏虚,容易发生便秘。
老年便秘患者的食疗,宜多饮食,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排除大便。因此宜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豆类与豆制品等。
某些理气食物如萝卜、洋葱、蔗糖等,均可刺激肠道蠕动,亦可多食用。
蜂蜜、决明子等具有润肠通便作用,亦可常服用。
不宜饮酒。辣椒等燥性刺激性食品亦不宜食用。
药膳
药物与食物相配合,经烹调加工而成为药膳。它既有管养健身作用,又可防治某些疾病,深受老年人的欢迎。
具有延年益寿作用的药膳有糕、粥、炖品、汤、炒菜、蒸菜、蜜饯、药茶等。
(1)药糕
药糕是用米粉、麦粉、豆粉等做成的块状食品,松软易消化。如《本草纲目》载,粳糕有“养脾胃,厚肠,益气和中”的作用。《寿世保元》中介绍的阳春白雪糕,据说是“王道之品,最益老人”,“凡老年之人当以养元气,健脾胃为主,每日三餐,不可缺此糕也。”其制作法,是用茯苓、山药、芡实、莲米各四两,共研细末,陈仓米粉、糯米粉各半升,白砂糖一斤半,加入少量清水,和成松散药粒,压人模型内,脱块成糕,蒸熟凉干即可食用。
(2)药粥
药粥对老年人特别适宜。宋代文学家苏轼、陆游十分喜爱。陆游有首赞美粥的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意思是脱食粥可使人长寿。属于保健强身的药粥数以百计,如红枣粥、芝麻粥、鸡汁粥、骨头粥、胡桃粥、莲子粥、山药粥、枸杞粥等等。其烹调法是将药食原料加人汤或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到浓稠即成。适于体质虚弱、消化力差的中老年人平时保健调养之用。
(3)炖品
炖品是将食物或药物原料加适量清水,置入瓦或瓷的盅内,密盖隔水,用慢火长时间炖,这是我国传统的烹调方法。一般可分清炖或加药炖两种。常用的炖品原料有动物性肉类。如猪、牛、羊、鸽、鸡、鸭、鱼、麻雀等,还有用黑豆、莲子、大枣、桂圆、柚子肉等植物于果以及贝母、柏子仁、冬虫夏草等中药材。经较长时间的文火炖制后,不仅营养成分充分析出,而且汤鲜肉烂,容易消化,故最适合老人服用。
常用炖品有以下几种——
1.党参北芪炖鸡
党参北芪炖鸡,党参能健脾胃;北芪有补中益气之功;鸡肉为滋养强壮佳品,三者同用,相得益彰,对慢性病很有效,老人经常食用效果更好。民间多用于治疗由于中气不足、脏器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妇女子宫脱垂、男子腹股沟疝、痔疮、脱肛、肝、胃、肾等慢性脏器下垂以及小儿夏令虚疖、阴疮久不收口者。
常用方法,每次用党参30克,黄芪60克,鸡肉100克,鸡宰后去毛和内脏,置入炖盅内加适量清水和药材、姜、枣(去核),隔水炖熟,再加食盐调味,隔3~5天吃一次,饮汤吃肉,连续吃3~5次。
2.黄精炖瘦猪肉
黄精属百合科植物,其性味甘、辛。主要成分含菸酸、黏液质、酎类。多花黄精则含强心式。黄精有抑制糖尿、血糖、降低血压、滋养强壮的功用。李时珍称之为“服食要药”;民间还有“仙余粮”之美名。适用于病后体弱、贫血、神经衰弱、高血压、糖尿病等症。加瘦猪肉炖时有补中益气、滋阴、润心肺等作用。故又可治疗肺结核病后咳血。
常用方法是每次用黄精30~60克,瘦猪肉120~150克,隔水炖熟。
3.鳖肉炖猪肚
鳖俗称“脚鱼”,其性昧成平,无毒。肉含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A等,鳖甲含动物胶、角蛋白、碘等。鳖肉炖猪肚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常用方法是取鳖肉250克、猪肚一个,将鳖肉置于猪肚内,炖烂后吃肉喝汤,连续7次为一疗程。
4.花生炖鲫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