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共五千多字,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道经》,下部分是《德经》,《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是体,“德”是用,也就是说,“道”是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一切的本质,而“德”是用来规范这个世界的,有德就是奉道,而无德就是违背道。王弼说:“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同时他又说:“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我们看这个世界要有所得,有所体悟,能够有符合道的德行。道德相和,阴阳相济,才能完美,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如何做到有德呢?我们首先要认识道,体会道的真实存在,并且遵循道,以合乎道的德行来行动。我们今天说道德品质,就是一个人的根本,因为道德本身就在人的心中,就如佛家所说的,一切般若智慧本自具足,只是如何去践行,如何做到“戒定慧”。我们的德行也是一样,如何做是关键,而真正有德是要符合道的,也就是观察万事万物,顺从自然,利而不害,这个德就是符合道的德,也就是我们完美的德行。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认为道是一切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起源,而德是万事万物的依存、万事万物的形态、状态都是符合德的,都是依德而行的,因而一切没有不尊崇道的,而依循德,一切没有不合乎自然的,道生万物,却不主宰万物,德育万物顺其自然。在此看来,有德是要符合天道,符合自然,无为而不争,就好像四季更替,万物枯荣一样,不逆天改命,只是顺应自然的。德存在万物中,我们依德而行,德是我们内在的,是我们无形的修持,并不是我们表露在外的言行,言行只是我们对德的尊崇。如果说言行立德,那么并非有德,或者说我们在言行立德的时候,离真正的德已经远了,对于道更是产生了偏颇的认识,真正有德的人应该是无为不争的,不被德所困的,不言德,不行德,一切顺从自然,却处处符合德的境界。如何才能做到这样的境界呢?老子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在这里老子一连说了七个善字,这样的连续重复在《道德经》中是极少见的,可见这个善是根本。善是什么?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和水一样的本质,利万物而不争,不管身处何处,面对什么样的情况,我们都要以善来面对,善是美好的,是符合德的,是对德的宣释。
老子对于德的要求是“无以为”,就是不要为德去做些什么,一味地追寻德,如果是为德而德,就是南辕北辙了,但是世人却很难做到,人们苦心修行,严格要求自己,一心想要做符合德行的人,而实际上却只能做个“下德”之人,因为“上德无为”,与世无争,而以德修德,是有以为的。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当我们背离道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德,这时候我们追求仁,但是我们追求仁、宣扬仁的时候……,我们却又失去了仁,这时候我们只有义了,但我们讲义气,却又离义远了,这时候我们只有礼,而礼只是一些表面的功夫了。“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讲礼,要求社会因循礼法的时候,忠信的人已经少了,而天下也开始混乱起来。老子所说的从道到德,从德到仁,从仁到义,从义到礼,社会在不断地没落,“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美好社会越来越远,而老子在周朝做守藏室史官的时候亲历了这样的变革,当周朝日渐式微,诸侯四处征伐,以有为来推行自己,实现自己的抱负的时候,社会已经到了讲求礼的时候了。当孔子找老子问礼的时候,老子却不以为然,他对孔子说古人都已经死了,你还食古不化干什么呢?很显然老子对孔子这个大圣人也是有看法的,觉得他推行礼法,希望以各种礼数规范来影响社会是行不通的。孔子听了老子的话,深有启发,后来孔子就说仁,“里仁为美”是孔子美好的愿望,这多少和老子的小国寡民有些接近,或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的。
老子的《道德经》是朴素的,是自然的,是自省的,因而我们在推行道德的时候,应该以恬淡的心为本。如果说我们有目的,有所期求,那么对于道德,我们只会越来越远,真正的道德是无为的,是不争的。每天大鱼大肉,灯红酒绿是很难有德的,心存于内,行表于外,有德的人应该心存仁义,利益一切。就好像菩萨一样,有慈悲心,能够为他人着想,愿意解人间疾苦。在这里我们或许会觉得佛家和道家有着共通的地方,都有悲天悯人的内涵,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道德经》值得用心去研读的地方。利益一切众生,平等对待是根本,佛家要证得佛法,就要心存平等,无分别心,而《道德经》所说的天道,“道法自然”也是平等的,自然对待一切,道对于一切都是无差别的,天地生万物,却又让其生死枯荣,没有谁能够永生,没有谁能够逃离自然的法则,这就是道的平等。“天生天杀”一切都在自然中,与天地争,也无法逆天改命,也无法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人生百年,白驹过隙,遵循天道,奉德而行,才是正道。
人生世俗,能够不显山,不露水的人很少,更何况很多人根本不懂得道,也无德。我们说精神上的、境界上的,应该存之内心,应该清净,虽然有德,却不知道德在哪里;虽然有为,却是无为而无不为。富贵荣华,声色犬马,是世人最难忘记的,也是我们最难克服的。《红楼梦》中有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可见人要奉道修德是多么难,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高,对人生的认识的清晰,或许我们会将世间一切看得更清楚,就好像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在成长,人生对于道德的认识和感知也在成长,如果说修行道德是一个去伪存真、“为道日损”的过程,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岁月的洗礼,我们对于道德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对于无为,对于不争的真意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佛家说修习佛法,成佛的道路有千万法门,但是“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却只有一个。得道的过程各不相同,但是道和德的不争、无为、利益一切的本质却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