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每年的6月,都是高三考生胆战心惊的一个月。在这个月里,高三的考生们要经历一次人生的重大考验。高考是选拔赛,是竞争赛,有选拔就有淘汰,有选拔就有落伍。2003年全国将近613万考生参加高考,这是历史上考生最多的一年。同时,全国各地高校招收人数也有很大的扩张,半数到3/4的考生有望考上大学,但仍然有153万考生面临落榜。这么多的落榜生,他们如何渡过人生的低谷呢?
2004年7月初,衡阳中学高三考生刘强知道自己落榜了。这是一个他从来都没有想过的问题。听到声讯电话里报出的分数,刘强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成绩公布后的那几天,家里电话一响,刘强就心惊肉跳,怕是亲戚朋友来问自己成绩的。为了逃避,那段时间,刘强整天在外面游荡。父母骂刘强考得不好还不知道反悔,其实他是害怕回家、没脸回家啊,他不愿听父母叹气。面对无法更改的成绩单,刘强只有躲在角落里默默流泪。
像刘强这样选择默默流泪、默默承受的落榜生在生活中比较多见,而另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因为心理落差太大,或者因为承受不住各方的压力,往往会自暴自弃,甚至选择轻生,以求解脱。
2004年7月3日,长沙铁路总公司赵李桥火车站的信号员在当班。上午九点多,他吃惊地发现有3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儿,竟然坐在了车站内一道铁路的铁轨上。3个人不停地擦着眼睛,好像是在哭泣。
这个火车站是京广线的必经之地,每5分钟就有一列火车经过,而且当时下着大雨,铁轨上方的电线电压为2.7万伏,随时有触电的危险。情况太紧急了,信号员马上向铁路公安报了警。
铁路局的驻站民警接警后火速赶往现场。然而,当民警即将到达铁轨边上时,一列火车已经驶了过去。
尽管民警们已经是飞一样的速度了,可是依然没能挽救那三个女孩子的生命——一列火车尖叫着,从她们的身上驶了过去。刹那间,血肉横飞……当她们的父母赶到时,人们才知道,这三个孩子的自我毁灭仅仅是因为在高考中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每年全国因为落榜而自杀的考生数目惊人。这些血的教训提醒着社会,落榜生是个不小的群体。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落榜生中,存在心境苦闷、失望、悲观,甚至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达4.82%。这个群体的心理状态应该引起每一位家长的关注。
一般来说,考生的考前焦虑往往能引起家长的重视,但在高考后,落榜学生的心理问题常被家长忽视。个别家长甚至是雪上加霜,指责孩子“无能”、“没用”,这样的行为无疑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专家认为,很多落榜生的家长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他们用冷漠的眼神和恶毒的语言杀死孩子最后一点感情寄托——当孩子在外界失利时,往往希望能够在父母家人那里获得安慰,如果此时父母表现出冷漠,孩子就会感到从身体到心灵上的彻底被遗弃,就会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很多家长的期望值比孩子更高。有些家长把孩子的成绩当成向亲朋好友炫耀的资本,一旦孩子落榜,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会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在亲戚、同事面前“脸上无光”。这种思想是十分有害的。
要想帮助孩子走出高考失利的阴影,家长必须给孩子做出榜样。因此,高考失利之后,不但孩子要积极进行心理调节.家长更应该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帮助孩子坦然面对失败的现实。
如果孩子落榜了,父母首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勇敢面对孩子失败的事实。很多时候,当孩子高考失利时,家长表现得往往比孩子更加激动,更加不理智。很多家长会因为难以控制自己的失望情绪,对孩子大喊大叫,横加指责。这种做法是十分危险的。
对从小没有经历过坎坷和挫折的孩子来说,高考失利是他们人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大失败,这一失败在成人眼里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孩子来说,却可能是无法战胜的。伴随着这个大失败,他们往往要经历后悔、自责、自信心动摇、怀疑自己的能力、全面否定自己、绝望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父母在此时再加以指责——哪怕只是几句轻微的嗔怪,他们也会记在心里,加速心灵绝望的进程。这样的孩子即使不做出自杀、自残的事情,也表现出极度的自卑。
孩子在得知自己落榜后,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失去自信,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感情上的支持,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消极情绪。一个明智的父母,面临孩子的失败不应该表现得过于在意,应该像面对孩子成功一样坦然。父母的坦然会让孩子受伤的心感受到温暖和慰籍,能更大程度地缓解挫败感。
家长应该主动把孩子带到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的面前,坦然面对落榜这一事实,让孩子觉得他永远是父母的骄傲,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
家长们还要注意,夫妻之间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应该尽量制造一些轻松的家庭气氛,为孩子营造一个缓解心理压力的好环境。
回想起高考失利后的那段日子,杨浦区某中学高三毕业生于敏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个夏夜母亲在阳台上和她说的话:“你小的时候,我们总在想,要把你培养成科学家、文学家……其实,不管是什么家,只要你好好学习、工作,爸爸妈妈就满足了。”那一刻的于敏好感动,她下决心再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坦然面对失败的事实。心理压力缓解了,她也不再觉得受挫和自卑了。
父母不但要坦然面对孩子的失败,还要帮助孩子接受现实。只有让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他们才能勇于分析失利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一般考试失利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的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二是考试的心态没有调整好。如果是前者,那么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分析是孩子贪玩不愿意学习,还是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效率低,然后针对原因去改正。如果是后者,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考试心态,教会孩子坦然面对考试。
找出了原因,孩子就能更好地接受失利的现实,而不会自怨自艾,认为自己笨、没有能力、水平低了。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因为失败而对自己形成不客观的、过低的评价,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帮助孩子选择好以后的路,是帮助他们调节落榜心理的最有效手段。如果家长能从容地帮助孩子对未来做出安排,会让绝望、自责的孩子看到希望,从而鼓起勇气面对失败,走向新生活。
即使落榜了,孩子依然可以选择自己的前途。一般来说,摆在落榜生面前的路主要有三条:一是就业;二是复读,准备来年再考;三是参加自学高考、成人高考等。家长可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孩子的愿望,帮助他们做出选择。
1997年7月,王博接到了落榜的消息。尽管父母对这一消息感到失望,但还是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一起探讨了以后的出路。父母希望他复读,明年再考,但他却选择了一所计算机学校。面对儿子的选择,父母做出了让步。9月,父亲亲自把王博送到了长沙一所计算机学校。
在这里,17岁的王博第一次接触了电脑,虽然仅是dos界面,虽然对电脑一窍不通,但他却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这个笼罩着神秘气息的家伙。在那一刻,王博暗暗立下了一个目标:三年内,不仅要征服电脑,还要成为这个行业最顶级的专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他的电脑水平飞速提高。后来,他参加了微软公司的系统工程师认证培训,结业后成了一名优秀的网络工程师。
此后,他又先后拿到了近十个不同的工程师认证。
凭着这些金字招牌,再加上丰富的电脑知识和实操经验,王博成了各大公司的“抢手货”。最后王博选择了一家新加坡的电脑公司,公司开出了税后9000元的高薪。公司总经理直言不讳地说,他看中的是王博的学习能力以及拼搏精神,这种精神远比名牌大学的学历更重要。
面对高考,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当孩子不得不面对失败的结果时,父母首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再帮助孩子坦然地面对失败,树立起坚强的自信。教会孩子面对失败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家长一定要担负起这一职责。
第12条忠告好的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帮助孩子树立平常心
高考前,家长不要唠叨,不要提要求,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为了给孩子心理减压,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考虑后果。
尚考,对于每一个高三的学生而言,都是头等大事。
十年寒窗,为的就是高考一搏,出人头地。正因为关乎命运,高考更显得重要。高考对于考生而言,不仅仅是答好考卷,更是一场心理的考验。
然而,考生们的心态到底是怎样的呢?一份报纸调查了高考前一个月考生的考试心态:
考生一: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一提到考试就害怕,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成绩怎么这么差,复习时经常发呆。
考生二:斗志突然消失,觉得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能吸引学习的兴趣,甚至莫名地兴奋,希望高考早日来临。
考生三:慌乱紧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焦虑不安,经常失眠,多次寻医问药,但都没有效果。
随着高考的临近,各种摸底、模拟考试成了考生的“家常便饭”。黑板上的倒计时牌,父母变着花样调节餐桌上的饭菜,都在提醒广大考生,关键时刻就要来临了。
面对多如牛毛的测试,看着自己分数的起起落落,很多考生开始迷茫,开始紧张,到底自己能不能赢得高考呢?要是失败了该怎么办呢?高考前,绝大多数考生都会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
每一个高三学生都背负着父母殷切的期望,肩负着改变命运的重任。所以很多高中生觉得,高考前的日子,太紧张了。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甚至想到了用最原始、最拙劣的手段逃避高考。
2004年5月末,南京某职工子弟学校高三班主任马老师又接到一条短信,上面写着:马老师,我想死。据马老师说,从两个星期前到现在,他已经接到类似短信不下七八条了,而且发短信的都是成绩不错的学生。
从这些短信上,可以看出高三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有多么沉重。而在沉重的压力下,任何人都不可能从容应对考试。紧张和焦虑会使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以及创造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考试时就会出现反应迟钝、思维混乱等问题。所以减轻考生的压力,是让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手段。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考生家长表现得比孩子更加紧张。不断提醒孩子高考马上就要来临,不断给孩子买各种营养品,结果加重了孩子的紧张与焦虑。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家长的心态对考生的心理状态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要想孩子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考试,家长自己首先要具备好的心态。
首先,家长的情绪要力求稳定,心情要愉快,才能有效降低孩子的紧张程度。
高考前有些家长听了一些小道消息后情绪忽高忽低,忽冷忽热,波动很大,这会影响孩子的心态平和,影响孩子的情绪稳定,甚至波及到孩子复习功课的质量。
高考前,家长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用温馨的家庭气氛融化孩子心中的抑郁、苦闷、焦虑,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这对孩子高考复习是很有帮助的。
否则整天愁眉苦脸,很少说话,以致孩子一看到父母就感到紧张,感到害怕,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心态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高考前,家长不要唠叨,不要提要求,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有些家长高考前唠唠叨叨,反复嘱咐孩子,考试要认真,不要马虎,一分之差,千人之后,一定要改变马虎的习惯等等,这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
很多高考状元的父母在高考前,都只对孩子说一句话:只要尽力就行了。父母说了这句话,孩子感觉有了定心丸,减少了不少心理压力,从容应对高考。
给孩子减压,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适度宣泄。高考前,家长应该经常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相互沟通,让孩子把心里的压力、心里的话、心里的苦恼发泄出来。
当然,高考前家长和孩子的心理沟通要讲究时间、地点和条件。不能在孩子正在复习功课时打扰孩子,要在孩子休息的时候,他比较放松的时候去做,要见机行事。聊天的内容不要过多涉及高考,找些比较轻松的话题去谈,这样,有助于放松孩子的心情。
此外,父母的过分关注,也会让孩子感到压力,所以父母应该尽力避免。高考前,有些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在孩子复习功课时一会儿过去给孩子冲杯热牛奶,一会儿过去给孩子送块西瓜,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旁边陪读。这种过度关怀孩子的做法使孩子产生压力。
家长在高考前适当地关心孩子是应该的,特别是关心孩子的起居、饮食、睡眠等一些生活问题是很有必要的,但做到这些就足够了。过分地关心孩子,只会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
高考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对于家长而言,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如何让孩子从容地渡过考前的几个月,如何让孩子情绪稳定,轻松面对考试,是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思索的问题。
第13条忠告高期望给孩子带来的是高压力,而不是高动力
将期望具体到分数上,很容易导致期望过高,因为,分数本身就是有限制的。而如果将期望落实到掌握知识的程度上时,期望就不会让孩子感到无法承受了。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国王皮格马利翁发现了一块难得的玉石,晶莹剔透,令人爱不释手,于是将石头雕成了一座美丽的少女像。少女像十分美丽动人,每天早晨起床后、晚上就寝前,国王都会含情脉脉地凝视少女像,期待有一天石像能变成真人。国王的诚意感动了上帝,锲而不舍的期望造就了传奇。有一天早晨,皮格马利翁欣喜地发现,美丽的石像真的变成了少女,端坐在自己的床头。
虽是一个神话,但心理学家却对这个美丽的故事做了一系列试验。试验发现,期待往往能产生创造奇迹的神力,使人不断肯定自己,取得良好的成就,从而产生令人难以想像的结果。心理学家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人们,期望具有神奇的效力,你期望什么往往就会得到什么,有什么样的梦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很多高中生家长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他们对孩子寄予厚望,不断地提高对孩子的要求,希望孩子能从自己的期望中产生奋斗的动力,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最终功成名就。然而实际结果却令人失望,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往往被父母的要求压得喘不过气来,结果,学习成绩不但未能提高;还染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为什么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中生的教育上没能产生好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