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这样才能有效地革除前述教学“五中心”的弊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现代教学体现以人为本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的中心应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另一方面,教学工作应反映出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所以,教学模式的变革应强调教学参与者的多边互动和多种学习方式的共存发展。教学参与者多边互动的具体要求:一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与学生分享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收获与灵感;二是教师要努力创造学生之间的彼此交往、互相质疑的机会,让学生的新发现和新思维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产生链式反应;三是教师要能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表达研究成果,实现因材施教。多种学习方式共存发展要求:一是要确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育人目标,充分认识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价值;二是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提供一种跨越时空和突破教与学界限的学习平台,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基于丰富资源的学习”“任务驱动式的学习”“基于真实情景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访问的学习”“互动合作的学习”等等,摸索出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面向“三个世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认识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他们面对的世界,除了单纯的语言文字世界之外,还有被许多教育者所忽视的经验世界和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网络虚拟现实世界。学生认识客体的变化,决定了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必然会作出相应的变化,同时也要求教育者要根据这一变化实现教学模式的超越和突破。除向书本学习外,要使学生通过体验,增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通过从做中学,增强知识的应用水平,提高综合能力:通过网络学习,增强认识网络虚拟现实世界的能力。面向三个世界的学习,应该说已经成为了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并且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改变听多、问少、动手差的局面,把实践看作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提倡体验教育和“手脑”并用。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事实、人物和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才能把一个并不熟悉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在构建新教学模式的工作中,要特别重视学习载体的营建工作。
(五)注重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传统教学中,它忽视了探究性学习,让接受性学习“一统天下”。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使学生在进行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加强探究性学习。重视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容器式的物式灌输,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火炬。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即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主体,也不起因于客体即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探究而不是教师的直接传授(行为强化)。对象性活动理论认为,现代教学试图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主体与环境客体之间互相作用,从而塑造和建构教学活动主体,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其观点表明,探究本身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更直接促进了主体精神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灌输识记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活动,即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
(六)关注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和鲜明的个性
实现成功的因素主要有:智商、情商、心商、适应商和交际商的高低。在个人获取成功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贡献率大大高于智力因素的贡献率。智力因素包括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指情感、性格、需要、意志、兴趣、动机、目标、抱负、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意志力是成才的柱石。高尔基说“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有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激发动机、引导兴趣;培养情感、增强自信心;培育意志力;重视良好性格的塑造,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和个性鲜明的人。
二、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国家教改精神的指导下,为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据上述思路,武汉在2001年初全面启动了以“创新素质实践行”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实验。这个实验的宗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实验的途径是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实行学校与社会、课堂与生活、知与行相结合的一种开放性创造性教育改革。它是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学的弊端而实施的一种教与学的变革,是集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学习方法为一体的教育范式,是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载体。这项改革力求实现以下六个结合:
(一)社区服务、基于社会资源的学习与网络学
习相结合
开展假期社会实践和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学生具备信息素养。基于社会资源的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的配合下,通过对各种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在学校以及走向社会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过去,孩子走出校门没有欢呼雀跃的笑容,补习培优成了他们假期的主旋律,孩子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各区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假期非课业学习实践活动。
(二)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
提倡生活体验教育和城乡交流学习,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素质实践行”在体验教育方面强调“五重”,即重体验——强调直接经验在学习和学生成长中的价值;重过程——强调对学习过程的重视。知识掌握的数量与质量不是教学活动的惟一追求,学习过程本身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要得以认定,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应受到重视;重应用——学以致用是活动的基本准则。如学生撰写的“呼唤‘绿色实验’”一文,对实验室污染提出了极有价值的解决办法,获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银奖;重参与——主张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如“请关注社会底层”“敬老院调查”等报告,表现出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参与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三)学校与社会、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在学生实践中,要使各科知识得到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让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创新素质实践行”注重课内教育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点滴的生活中学习,在每一个实践中求知,在现实社会中成长,使学生在面向语言文字世界、经验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中发展。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和服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运用探究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重点强调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主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或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模拟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增加知识、扩展视野、发展兴趣和爱好,形成健全的人格。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探究本能和个性,引导学生学会从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发现新问题、获取新信息、探索新规律。而且在教学中,打破学科教学“条块分割”的状况,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模式变革、激励机制创新与考试评价
改革相结合
制度保证和坚实的社会基础是改革实验必须具备的,因此要推动“创新素质实践行”的深入开展,我们将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到了考评指标体系中,制定并落实优录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学生参与“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激励机制。根据“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要求,在近两年以来,一些省份对中考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在2001年重点改革了中考招生制度,打破升学常规,实行考试与保送并举的招生办法。一批优秀学生享受了优录政策,其中一部分特别优秀学生免试进入重点中学。在2002年在完善优录政策的同时,深化考试制度改革,中考学科从命题指导思想到考察内容都作了调整。例如,政治学科要求学生联系“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谈个人的亲身体会、感受和收获;语文学科可以在日常生活相关对他们的语文能力加强考察,引导学生“在成长中读写,在读写中成长”,体现在实践中创新的要求;数学学科强调结合现实情境问题和开放性试题,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英语学科在内容设计上贴近学生生活,要求学生运用社会实践经验来认识材料、分析处理材料;物理学科注重教学内容同重大的科学、技术、社会问题密切联系,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践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学科结合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考察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则要求学生结合社会实际,作出自己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可以说,这种激励机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中小学生参与“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社会全方位的广泛支持,为全面推进“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奠定了坚实和稳固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五)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与教材建设相结合
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在学科教学中也是应该是重点,即要把“创新素质实践行”理念和方法有机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一些中小学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将“创新素质实践行”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上为“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中小学纷纷组织力量,编写有关地方、校本教材和读物,提出适应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参考选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学“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课题系列。
(六)科技教育、创新实践与创造发明相结合
我们要通过举行科技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了通过科技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一些学校在必修课中渗透科技教育,选修课中开设科技教育专题,活动课中强化科技教育,校外加强科技发明创造的综合实践活动,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技发明四个方面推进科技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