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学生生命的完整性,在课堂教学中,意味着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单单是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部分的发展;也代表着学生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出现和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的,并非片面的、孤立的或某一个方面的投入。所以,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人的意识世界为对象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向的是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领域,它的直接任务就是培养和构建人的完满的精神世界。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然而,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学生这个主体当作过—个完整的人来看待来培养,而我们主要指向的是知识和技能领域。注重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这是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分离和肢解。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传统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功利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只是把人当作“工具”和“人力”来生产,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启蒙与熏陶。在这种课堂教学中,人们忘记了自己的生活目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丧失了对人生远大理想、坚定信仰的不懈追求,培养出的几乎只是一些缺乏情感、热情以及独立人格的“物质的人”,学生形成的是一种畸形的人格,他们只是沉溺于物质生活,丧失了精神追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物质的巨人、精神的侏儒”。这样,课堂教学的真义被遮蔽了,课堂教学成为了一种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针对这种片面强调课堂教学的外在化而造成了其内在尺度的缺失的现状,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指出,在一百年以来的教学活动中,他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外部的物质世界,摒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内在目的的教育,只知道致力于教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它抛弃了塑造人自由心灵的那个神圣的标准,把所有的教学活动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这是一种“外在化”的弊病,在人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造成只求手段与工具的合理性,而无目的的合理性,以至于一味得沉迷于物质生活之中,从而丧失了精神生活,失去了生活的理想与意义。
第二,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唯理性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仅仅把学生看作一个认知性的存在,过分注重学生的概念、判断、感觉、知觉和推理等认知因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甚至把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惟一任务,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从而,课堂教学成为了训练的替身,学生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而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的堆积,以至于人的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不可避免地被湮没,学生感受不到人生的多姿多彩和生活的充实完美,感受不到课堂教学真正的生命意义所在。正因为如此.法国哲学家蒙田曾经激烈地抨击了传统的那种满是知识而无心灵的课堂教学的弊端;“草木因太潮湿疯长而郁闷,灯儿因油上得太满而窒塞;心灵的活动也胶滞于过多的智识与钻研,因为受这许多繁杂的事务所占据和羁绊,它必定失掉自由行动的能力。而这些事物的重量也必定使它弯曲佝偻起来……我们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们的记性,任我们的悟性与良心空虚。正如有些鸟儿间或外出寻觅谷物,未经尝过便用嘴带回去哺喂小鸟儿。同样,我们的学究们到书里去拾取知识。把它带在唇端,只为要吐出来使之散步于空中”。他们“至少应该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把学生看作一个纯粹的认知性存在,整个生命活动成为了学生的认知活动,造成过于偏重知识教育,忘记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牛活态度和对待事物方式的教育。无庸置疑,这种以传授知识、培养和发展认知能力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教学,在开发人的认识潜能、帮助人们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以及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是它并非无所不能。社会历史发展到今天,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和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这也正如美国科学家赫尔伯特·豪普特曼所说“我们今天正在以非常危险的速度向着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而迅跑……一方面是闪电般前进的科学和技术。另一方面是冰川式融化的人类的精神态度和行为方式——如果以世纪为单位来测量的话,科学和良心之间、技术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这种小平衡冲突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它们如果不以有力的手段尽快地加以解决的话,即使毁灭不了这个星球本身,也会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
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我国基础教育在教学方面,当前面临着三大改革,即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这三项改革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的改革不断推进,受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制度制约的教学模式应如何变革?这是教育界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路
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的教学弊端进行的,需要采取以下思路:
(一)增效减负,创建出新的教学模式即
“低耗一高效”
提到效率,我们都会想到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也就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而教学效率,是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课堂教学中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课时越少,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在一定的课时内,教学的内容越多,学生的收获越大,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还有的学者认为,课堂教学实际教学时间是有效教学时间、无效教学时间和负效教学时间的总和。实际教学时间是教师和学生投入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总量,有效教学时间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直接学习收获所消耗的时间,而在课堂教学中与完成教学任务无关的时间消耗,有的还会发生副作用的时间耗费,像这样的我们就称其为无效教学时间和负效教学时间。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所谓有效、无效和负效教学时间都只是相对概念,只有当教育者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教学时间才能得到放大。
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人在长时间练习之后会发生高原现象,就是说当我们的练习达到一定的时间后,练习效果不再随练习时间增长进一步提高的现象。因为过长时间的练习,练习者的兴趣会随之降低,影响积极性或创新精神的发挥。在传统的教学中,教育者的学习要求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不总是相对应的,简单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极易产生心理疲劳,感到学习负担沉重。高原现象发生的规律,提示着教育者,教学模式的变革应首先从摒弃时间的绝对增量等同于有效教学时间增量的教学指导思想做起,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尽量减少甚至消除无效教学时间和负效教学时间,尽量增加有效教学时间:要合理分配时间;不能剥夺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体育活动时间;不能随意延长学生的课业时间;不能人为地挤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能掠夺学生生理所需要的时间。要精心设计作业,控制作业总量,达到少而精;实行弹性作业制度,按必做和选做提出不同要求;禁止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性作业方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做作业,变成要我做为我要做。为了增效减负,要注意合理教学搭配,要提倡“六减六增”,即减硬性统一的课业负担,增弹性作业;减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减不必要的机械记忆的负担,增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减“接受”性负担,增“探究”性活动;减被动负担,增主动发展;减苦学负担,增乐学情感。
(二)重学善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项关于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调查表明,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是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在回答“你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师因素主要是:A.教学态度;B.学识水平;C.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这个问题时,同学们的选择结果是:A.191人,占17%;B.151人,占13%;C.811人,占70%。可见同学们认为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教学态度,最后才是学识水平。这就告诉我们,在研究制约教学效率的外在因素时,要特别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这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也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必由之路。重学的关键是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讲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善导的关键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认知基础的差异采取相应各异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方法与艺术,减少时空占领,浓缩教学内容,应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问题上,实施精讲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使学生由“讲三得一”转变到“讲一得三”,真正使学生获得系统有序、结构合理的知识,以利于他们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以人为本,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