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日本,韩国是东亚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另外一个国家,在东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虽然仍然位于发展中国家之列,但却与日韩等两国共同构成东亚核心三国,是东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东亚对外经贸联系的主体。因此,中国与韩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及其发展状况也是影响东亚以及两国经济的主要因素。
中国与韩国于1992年建交,10多年来,两国贸易发展迅速,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中韩两国已互为彼此的主要贸易伙伴。2004年,中韩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双边贸易突破900亿美元达900.67亿美元,同比增长42.5%,中方出口278.18亿美元,进口622.49亿美元,中方逆差344.31亿美元。对韩贸易在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增长最快,并跃居为中国第三大引资来源地。
1.韩国的经济与贸易概况
(1)韩国的经济结构
60年代以前的韩国,工业以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从1962年开始,由于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韩国政府一方面大力推行“出口第一”的战略口号,以外向型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大量吸引外国资本,包括大规模举债。这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有效地改善了韩国经济落后的局面,使韩国在经济上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创造了“汉江奇迹”。1970年1月,韩国自由出口贸易区设置条例出台,马山自由贸易区由此设立,其目的是“吸引外资投入以发展出口贸易,通过扩大就业机会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进行地区经济开发,由此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投资规模在19万美元以上,投资于精密仪器、机器、电子工业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和家具等行业的外资企业和出口企业,经韩国有关部门的批准便可进入该出口加工区,享受相关优惠待遇。因此进入70年代以后,韩国的重化工业也实现了长足发展。韩国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迅速恢复,1999年即实现了高达10.9%的经济增长率,2001年GDP就达到4422亿美元,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经济发展平稳。
目前,韩国比较突出的工业部门是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和造船工业。
①韩国的
钢铁产量位居世界第六,钢铁的40%用于出口,是韩国的主要出口物资,韩国拥有世界上第二大钢铁厂、韩国最大的钢铁公司――浦项。
②韩国的汽车业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总产量居于世界第五,生产的70%是轿车,产量的一半用于外销,韩国目前已跻身世界汽车产量6强之列。
③韩国是世界第四大电子产品制造国,电子产品也是韩国主要的出口物资,大宇、三星等公司拥有数字电视和等离子显示器等关键技术,韩国电子产品的技术水平位于亚洲领先行列。
④韩国三面临海,港口众多,水域较深,良好的地理位置使韩国拥有发展造船业得天独厚的条件。韩国的造船业与日本不相上下,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建造技术尖端的LNG船闻名世界,曾经在1987年和1993年两年,韩国的船只生产接单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船舶产量最大的国家。
韩国的水泥业、玻璃业和造纸业等发展也比较好,在信息及通讯业、纺织工业、零件和材料工业等领域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国家竞争优势和企业竞争力。韩国的工业结构总体上十分合理……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2)韩国的对外贸易
由于从进口替代型政策向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的转变使韩国经济由此走向振兴与繁荣,外贸对韩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非常,韩国堪称为贸易大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较高,2001年底,韩国出口总额为1504亿美元,进口总额1411亿美元,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十三位,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达69%,其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日本、欧盟以及“亚洲四小龙”中的其他三国和地区……其中美国和日本是其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49.2%,中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5%。
韩国的出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主要包括机械和运输设备、成衣、钢铁、化学品、纺织品、半导体等,其中半导体的出口已经自1992年以来成为韩国出口比例最大的产品。近年来……随着信息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韩国计算机和无线电通讯设备的出口出现迅猛增长,知识跻身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
韩国的对外贸易层次较高。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韩国主要的进口商品是机械与运输设备、石油及其制品、化学品以及钢铁等,在商品种类上与出口商品极为相似,说明韩国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高。
2.中韩经贸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正式建交,当时双边贸易额仅有50.3亿美元。建交前,两国的贸易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79~1984年为第一个发展阶段。此时的两国贸易以转口贸易为主,出口增长十分迅速,从1979年仅有1900万美元的双边贸易量,到1984年迅速扩大到4.42亿美元。1985~1989年为第二个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中韩贸易仍以间接贸易为主,双边贸易规模的发展十分有限。1990~1991年为第三个发展阶段。双方开始在对方互设办事处,以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的发展。1991年,中韩两国贸易额为57.65亿美元。1992年双方建交以后,两国的贸易才真正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双边贸易额此后不断扩大。建交后,由于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中韩两国在贸易和其他经济领域的合作迅速展开,规模不断扩大。到2001年,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359亿美元,2002年突破40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远远高于中国13.3%和韩国7%的对外贸易年增长率。
据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北京贸易馆2004年9月22日公布,2004年1~7月,韩中贸易额超过韩美贸易额402亿美元和韩日贸易额392.8亿美元达438.9亿美元,中国从继美、日之后的韩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转而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同年1~7月,韩国对华贸易顺差达到121.7亿美元,超过对美贸易顺差(79亿美元),中国也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截至2005年,韩国也已经成为中国继美、日……欧、东盟之后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双方的合作基础广泛,经贸关系发展良好。另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1~11月,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达813.53亿美元,同比增长44.7%,其中中方出口247.56亿美元,进口565.97亿美元,增长幅度分别为40.4%和46.6%。在投资方面……2004年1~11月,我国共批准韩国对华直接投资5171项,同比增长17.2%,协议资金额达到124.52亿美元,实际利用63.3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54.2%和56.4%。如果以实际到位基准为依据,2004年韩国已成为仅次于中国香港和维尔京群岛的第三大对华投资来源。同时,韩国对中国的依赖也有所增大:2004年,韩国经济总需求中对中国的进出口所占比例达6.5%,意味着2004年韩国所有经济活动中直接与中国进行的进出口活动占6.5%。
(1)两国贸易结构的互补性突出
中国和韩国虽然同是亚洲国家,但却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同的两类国家,两国在自然资源禀赋程度和经济发展历程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具有各自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和优势,因而贸易结构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地缘上的接近以及文化背景的相似形又使两国能够在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基础上展开合作。
中国对韩国出口最多的商品是纺织原料及其制品,其次是矿产品,还有化工产品和农产品。2001年,在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全部商品总额中,中国纺织原料及其制品、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贱金属、矿产品、化工和谷物等六大类商品占到了78.2%。韩国对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有机化学品、电子产品、纤维类产品、金属制品、机电产品、钢铁制品及皮革及其制品等。2002年,由于计算机、半导体和IT产品优势的不断提升,韩国对华出口大幅度增加,其中半导体出口增长96%,计算机出口增长160%。
(2)中国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为两国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中国目前仍然位于发展中国家之列,但中国不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经济大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不能轻视,也不敢轻视的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对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力并不逊色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这不仅缘自于中国因人口和国土而具有的大市场的潜力,更在于中国本身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成就。2002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11587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人均GDP也已达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1978~200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4%,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2002年增长率仍达7.9%,充分显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投资机会。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2002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居全球第一,对外贸易额超过62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五大贸易国。未来10年,中国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市场容量将日益扩大,中韩两国贸易额将会继续扩大。
预计到2010年,在韩国经济发展速度没有太大变动的条件下,两国的贸易额将突破1000亿美元。
中国加入WTO以后,更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潜力的充分发挥,中国的经济发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多的机会。入世后,中国各种贸易壁垒将逐步取消,市场将全面开放,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将逐步实行零关税,这将更加有利于韩国产品,尤其是其竞争优势十分明显的IT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韩国电子通信研究所的报告显示,韩国对中国IT产品的出口将因中国入世而平均每年增加6亿美元。中国还将因入世而逐步开放商业、旅游、金融等服务业,两国的服务贸易也将因此而迅速增长。
(3)中日韩三国在亚洲地区的特殊地位
东亚是亚洲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带动亚洲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动力,而东亚地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中、日、韩三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这三国之间的合作水平。日本是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地区惟一的发达工业化国家,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与日本相比,韩国与中国的相似形似乎更多,韩国的经济发展路径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和国情,对中国的借鉴作用更大。中国目前仍尚未完全摆脱以劳动密集型生产和出口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在对外贸易战略选择上势必也要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扩大做积累来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并提供对外贸易模式转变的条件。中韩两国又同为亚洲国家,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很大的便利性,这为两国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3.中韩两国贸易发展的障碍和问题
韩国是亚洲地区较早、较快发展起来的国家,它与中国的贸易呈现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特点。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两国贸易合作中一些突出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1)贸易壁垒仍然是两国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主要障碍
从表面上看,韩国对进口贸易的硬性管制已经基本取消,但实际上,韩国自1967年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GATT以来,利用较长的市场开放的缓冲期,将协定中所允许的关税和市场准入等数量管理手段以及协定的“灰色地带”充分用来保护本国市场和国内产业,采取技术法规……标准、检验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将进口商品对国内相关行业的损失降低到最小,极大地限制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入。
韩国《2002年HS进出口通关便览》中,几乎将所有农产品都置于各种质量安全和检疫法规的保护之下,包括转基因加工食品标识制度,水果、蔬菜、花卉病虫害检疫制度,口蹄疫及疯牛病疫区产品紧急进口限制制度,家禽肉检疫制度,水产品安全检疫检验制度,177种进口农产品原产地强制标识制度,农药和有害物质成分标准规定等多项制度。除此之外,韩国还以法律的形式制定了种类繁多的检疫和卫生标准,分别对相关产品的进口进行严格限制和管制,如《粮谷管理法》、《食品卫生法》、《水产品检验法》等。
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韩国将ISO9000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KSA9000,按照《质量管理促进法》的规定,采取国家统一管理制度,由工业振兴厅依法统一管理全国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工作,基本框架包括KS标志认证制度、ISO9000认证制度、ISO14000认证制度、环境标志制度和环境成绩标志制度,认证程序十分复杂。
繁杂和苛刻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要求,为中国产品大规模进入韩国设置了重重障碍,尤其在中国的优势产品植物产品、冷冻水产品和农产品方面,对中国产品进入韩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是使中国对韩国贸易多年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逐年扩大(由1992年建交时的2.2亿美元迅速扩大到2001年底的600多亿美元),这种严重的贸易不平衡,必然会影响到两国贸易关系的顺利发展和贸易的正常进行。
(2)倾销与反倾销纠纷日趋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其指责和惩罚来自于欧盟、美国等众多发达国家……为此,中国也开始加强对国外商品进入中国的反倾销工作,在最近几年涉及到的反倾销案中,大多数都牵涉到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低价倾销的问题。中国的第一例反倾销案发生在1997年,就涉及到韩国的企业,并最终裁定对韩国产品征收55%的反倾销税。1999年,韩国出口中国的不锈钢冷轧薄板遭到来自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反倾销调查申请,终裁结果同样是韩国公司被课以57%的反倾销税。2002年,韩国的铜扳纸又被卷入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之中。
韩国产品不断地频频倾销中国,不仅影响到中国同类企业和行业的正常发展和运行,也成为中韩两国贸易继续发展的制约。
(3)产品存在由互补性转向竞争性的趋势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纺织服装、煤炭、电子零部件、钢材等,从韩国进口的主要是石化产品、电子产品、不锈钢材等。可见,两国的贸易商品结构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比如,纺织品是中国对韩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是中国出口韩国的主要优势产品,而韩国是世界第五大纺织品出口国,纺织工业位于全球第七,在纺织品、服装方面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双方相互竞争。
虽然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优势产品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上,贸易结构不尽合理,层次较低。但是,随着中国吸收国外资本、技术等优势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已经驶入持续发展与增长的轨道,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产品必将成为韩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力而强大的竞争对手。目前,在美国和日本市场,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2002年1~7月的美国市场上,中国商品的市场份额为8%,韩国的份额为3%;在同期的日本市场上,中国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达到15%,而韩国只有5%……在今后的国际市场上,中国与韩国的竞争只能是愈演愈烈。
(4)合作领域狭窄单调
中韩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中韩贸易与经济交往的正常、快速发展开始于建交后,此前的两国贸易以间接贸易和断断续续地往来为主。即使在1992年以后,两国的贸易也主要依靠民间推动,双方政府高层次、全方位的战略性、制度性合作尚未全面展开。从合作领域和方式看,两国的贸易基础仍是以决定于不同资源赋予程度的产业间分工为主,合作领域也局限于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传统贸易形式,在高新技术领域等方面的技术合作很少,相互投资规模也严重不足。
4.加强中韩两国全面战略性合作
(1)取消贸易壁垒,提升贸易层次
目前的中韩两国经贸合作具有短期化、局部化的特点,双方在国际市场上更多地还是以竞争关系而非合作、互补关系出现,尚未形成两国之间长期、全面、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要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两国就要进行紧密的战略合作,从取消贸易壁垒开始,推动贸易结构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贸易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改善中国对韩国的出口结构,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韩两国摆脱美国和日本的束缚和影响,减少对国外经济力量的依赖,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地位。尤其是韩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和高科技领域的突出优势使得韩国对国外市场极为依赖,美国和日本自然成为它主要的出口市场。
如果能够与中国形成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那么不仅中国的大市场可以更多地为韩国所利用,而且中国因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而不断增加的对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需求也将为韩国高新技术产品提供出路和发挥优势的场所。
(2)以贸易自由促投资及要素流动的自由,加强制度合作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开始于贸易的自由化,与此类似,贸易自由化也是中韩两国投资与要素流动自由化的基础。贸易自由化应以制度性合作为前提,这对于两国都是十分有利的。
首先,韩国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尤其是农产品最大的潜在出口市场,中国是韩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最大的销售市场,两国之间的贸易在双方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制度性合作能够有效地解决双方的贸易障碍问题,扩大贸易获利的空间。
其次,制度性合作有利于促进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在电子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汽车等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方面的优势赋予了韩国投资于中国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条件,通过直接投资,韩国在这些领域的竞争优势能够得到有效地延伸和扩展,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对于培育和提升两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加强区域合作
截至目前,中国与韩国还尚未参加任何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这与两国的大国地位极为不符……与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也极不相称。在地域上,两国具有天然的优势……具有组成区域性组织的便利条件;在经济结构上,两国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对于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十分有利。因此,中韩两国已具备了建立区域贸易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无论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还是从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角度看,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都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加强区域内分工与合作,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中韩自由贸易区成立的基础上,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成功建立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再进而为“10+2”、“10+3”框架的搭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