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是亚洲,也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在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普遍出现动荡的条件下,东亚地区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不断创造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从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崛起,到80年代包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在内的“亚洲四小龙”的突现,再到90年代的中国和东盟国家,东亚地区始终都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东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出口的重视以及出口贸易所取得的业绩,形成了东亚经济独特的发展模式。作为东亚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韩国以及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也十分重视彼此的经贸合作,在逐渐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格局之中,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它们之间的经贸关系也在不断被加强。东亚地区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期望通过本地区国家的贸易往来与经济合作,一方面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巩固和提高整个东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东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一极。
1.东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显著
东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包括中国台湾和香港)以及东盟国家。从东亚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看,这些国家在世界市场上都占据着比较显著的地位,以2000年的数据为例,东亚主要国家的进出口均占到了世界进出口总额相当大的比例: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0.55%,仅次于欧盟35.37%和北美自由贸易区19.23%的份额而与欧美形成了世界出口市场上的鼎足之势;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量的16.66%,而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则分别占到了全球进口的35.42%和25.07%。
与出口相比,东亚国家的进口在世界进口总额中的比重相对较低,这反映出东亚国家贸易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即以出口导向型战略为主,鼓励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出口市场。其实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东亚发展中国家大都采用以面向本国国内市场为主的进口替代型贸易政策,中国、韩国等国家普遍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进口数量限制和进口押金制度等措施对进口实行严格限制,对本国的企业和行业实施高度保护。这一政策在当时有效地促进了东亚国家民族工业的建立,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替代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畸形的经济结构。但随着这些国家国内条件局限性的逐渐显现以及国际条件的变化,进口替代战略的局限性也日益增加,对于资源匮乏、面积狭小、市场容量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东亚国家来说,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已难以继续推行。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国家陆续推行以面向国外市场为主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实施对外开放政策,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经济重心由以本国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通过积极地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进口外国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东亚国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业,进而通过大量出口带动经济的增长。
东亚国家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由于东亚国家和地区劳动力相对比较廉价,吸引了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于此,将东亚国家作为其生产和加工的基地,并将所生产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从而引起了东亚国家的出口大大增加。
2.东亚国家竞争优势的互补性
东亚地区聚合了各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的国家,它们之中既有发达国家,如日本和韩国,也有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东盟国家,这些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都拥有各自不同的优势产品。具体讲,中国在食品和活牲畜、饮料及烟草等产品上具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而韩国等其他国家在这几类产品上要么不具有任何竞争优势,要么具有十分微弱的优势;东盟国家在化学制品及化工产品、动植物油脂以及矿物燃料和润滑油等产品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而中国则处于比较劣势地位;日本和韩国在各类机械与运输设备上的优势相对于中国和东盟国家而言比较突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在服装和鞋类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在这几类产品上显示出一定的竞争性,但从中国与东盟国家这些产品的出口市场分布看,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主要出口市场不同,因而并没有严重的冲突。
从产业分工以及对外贸易格局来看,东亚国家处于比较合理的状态,相对发达的日本和韩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竞争优势明显,而中国和东盟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还在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上。这样的分工格局有利于东亚地区优势的互补与充分发挥,也为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3.雁形模式的建立与后雁形模式的形成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尤其是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惟一的经济发达国家日本,开始逐步将已经成熟了的、或者具有潜在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向东亚其他国家转移,在对外投资的时间顺序上采取了“亚洲四小龙”、东盟国家、中国的层递推进模式,使得这些国家之间形成了以技术密集型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为特征的,以日本为核心的东亚地区国际分工体系,即雁形模式,东亚地区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
目前,东亚地区各个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仍然存在,传统的雁形模式因而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东亚经济的主导模式。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东亚区域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向新的水平型网络化区域国际分工体系过渡,一方面日本、四小龙、东盟和中国之间的相互水平分工关系在逐渐增强并最终将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在东亚内部,日本和四小龙跨国公司仍是在东亚地区构建网络化跨国生产体系的核心,要通过企业内部国际分工,实现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诸环节在本地区区位上的优化配置,国家的界限上升为相互依赖、相互牵引、相互促动的层面而没有“头”、“脑”的划分。这是东亚地区后雁形模式的内涵,是一种万马奔腾的发展局面,这要求实现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建设……为了推动这一进程,东亚各国之间的合作是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