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朋友,在日常交际中,面对他人的谬论,如果我们一本正经地摆事实、讲道理,多费口舌不说,倘若碰到一个蛮不讲理的人,他还有可能胡搅蛮缠、大讲歪理。
因此,一种极为可取的方法是,我们先不妨“默认”对方的谬论,然后再以此为前提,用同样荒谬的言论予以反击,则既能使对方陷入无言以对之境,又可以给人以幽默诙谐之感。请看下面这则故事:
五四青年节快到了,某中学初二(三)班接到演出任务,决定排练一个酒后驾车的小品。
这天下午,周宇、马晓伟和杜飞进入了紧张的排练。
周宇出演爱喝酒的驾驶员,他不喜欢这个角色,但又不好意思说。于是在排练时一直不能进入状态。
这时,出演交警角色的马晓伟问:“周宇你这是怎么了,眼看演出的时间就要到了,你却总是不上心,我们可不能给我们班级丢脸啊!”
听到马晓伟这么一说,周宇正中下怀,便故意刁难说:“你让我演一个酒鬼,可我酒都没有喝过啊!想要让我演好,你要给我买一瓶酒让我喝了感受一下才行!”
马晓伟听出这是周宇在故意出难题,一下子识破了他的诡计,便笑吟吟地说:“这个倒不难,我这就给你到小卖部买瓶酒让你喝了体验一下。不过,一会儿演酒后撞车时,又该怎么办呢?你会不会也要亲自体验一下呢?”
周宇立即不好意思地连连挠头说道:“我说着玩儿的!现在我们开始排练吧!”
面对周宇的荒谬提议,马晓伟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假装同意周宇的荒谬言论,再提出后面的“一会儿演酒后撞车时,又该怎么办呢?”的疑问,让周宇的荒谬提议不攻自破,这便是以谬制谬的语言技巧。
这种说话技巧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明知对方所说为荒谬却并不立即指出,而是以这一荒谬为前提,借助于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创造出一种更为荒谬的言论进行反击。由于这种技法不仅蕴含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巧妙智慧,而且还能使对方在谬误现出原形之后因无力回击而不得不口服心服;因此,它也就能让人滋生出一种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惊奇和惊叹;由此,幽默效应也就随之而显现。
显而易见,“以谬制谬”中的两个“谬”,一个已为客观事实,自非重点和难点;另一个,也就是说话人为反击对方之“谬”而构建出的荒谬言论,则必须要借助于某种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无疑是这一幽默术得以形成的关键之所在,因此,我们便有必要在这个新“谬”上用足功夫。
其实,这个新“谬”的用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引申放大,即将对方的谬论予以引申放大,使其变得极为醒目,进而让人觉得其荒谬可笑。就像下面这则故事一样。
一位语文老师拿着一摞作文本走进教室,进行作文评讲。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结果全班50个同学中,有40个同学分别救了一个落水的小孩。这位语文老师决定要学生重写一篇作文,他是这样对学生说的:“同学们,这次作文写得好不好呢?我先不下结论,下面先请大家算一道算术题。一个班级50个学生,有40个学生分别救起一个落水小孩,按这个比例,全校1300个学生一共救了多少落水小孩?全国2亿学生一共救起多少落水小孩?”
听老师这么一问,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让我们重新写一篇真实的!”
这个带有启发性质的引申放大制谬法很幽默,教育效果是如此之高,学生们异口同声地主动要求重写作文,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以谬制谬幽默的魅力。
其二是类比推导,即以对方的谬论作为前提,再运用类比之法推导出一个更为荒谬的结论,以此来显现前提的荒谬。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古希腊的幽默小故事。
一场可怕的暴风雨过去后,一位大腹便便的暴发户对阿里斯庇普说:“刚才我一点也没害怕,而你却吓得脸色苍白。你还是个哲学家,真不可思议。”
阿里斯庇普回答说:“这并不奇怪,我害怕,是因为想到希腊即将失去一位像我这样的哲学家……但是,你如果淹死了,希腊最多也不过是损失了一个白痴!”
故事中,阿里斯庇普没有否认自己的害怕,他的聪明之处是在暴发户结论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为暴发户的结论做了一个更加幽默的解释,从而将暴发户的结论推上不打自败的境地。这种方法从表面上来看是荒谬的,但实际上通过智慧的转化,往往能够谬中求胜。从这一点来看,它一点也不荒谬,而且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灵光。
其三是诱人入彀,即先故意露出破绽,亮出一个与对方之谬在逻辑事理上有所关联的谬论,以引诱其进入圈套,然后再反戈一击,使其认识到前言的荒谬。除前面的例子之外,还有一种仿拟式,即说话人构建的新“谬”与对方之“谬”在言语形式上极为相似。
由此可知,这种极具智慧之美、幽默之趣的“以谬制谬”之术,虽主要功用是在于纠正对方谬误,但却也能取得营造友好氛围、愉悦人们身心乃至和谐人际关系之效果。青少年朋友,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试着一用,无疑能提升自己的交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