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唐娅在古色古香的茶馆中念出这首一千两百多年以前写下的诗篇时,一刹那间,我仿佛穿梭于时间长河之中,又回到了诗人途径此地仰天长啸的那一时刻。只是虽然诗中所用典故传说和试图叙写的情景多少可以感知一二,但我对于唐老太太为何寄语此诗于我,却是全无头绪。
“唐娅,虽然有些冒昧,但可以说说你奶奶的事情么?我想多少了解一下老太太的生平,或许可以找到一些交集,搞明白她给我留下这几句诗的用意。”
唐娅点了点头,便说起了唐家老太的故事。
唐老太太闺名唤作李映卿,出生在川中一个书香门第,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到了她父亲这一辈虽然已经家道中落,但在小城中仍算得上是大户人家。传统读书人信奉的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当时李映卿的父亲便是西学东渐之时小城里最早出洋留学归来的医生。民国年间依然还有阔绰气派的深宅大院,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吃饭的时候围成几张八仙桌,好不热闹繁盛。
“奶奶嫁给我爷爷,算是下嫁。爷爷家在小城外的村庄,虽也是耕读世家,却并无功名,田产也只有几分薄田,充其量只是小康之家,但我爷爷通晓天文地理、历史文学,为人也忠厚明理,在乡里颇有些威望。而且那时我爷爷是胸怀家国追求进步的有志青年,奶奶也是上过学堂有自己想法的新式女子。所以大家闺秀嫁给一个穷小子,也不算奇怪。”唐娅沉浸在缅怀亲人的情绪中,难掩感伤的神情,灯光下忽闪的双眸有种惹人怜惜的感觉。
“后来抗日和内战期间,我爷爷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离家一去就是七八年,音信全无。据他后来讲,自己在部队上担任文书才得以保全性命回来。1948年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时,爷爷瞅准机会从军中逃回来,两人才终于得以团聚。”
在那之后几十年的风云巨变中,一家人自然随着潮汐起起落落,此是后话。
听起来,唐老太太并未与我家有何交集。但那个神秘的祖传三足乌玉佩,却又分明在昭示着我隐在其后草蛇灰线的联系。
“会不会是当年你父亲在川西南考古的时候认识了唐老太太?”老程提出一种假设。
“这倒是有可能。但那时候我还没出生,后来也没听奶奶讲过。”唐娅一筹莫展。
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头绪,我们四个人的讨论便又回到了这首诗上。
“西当太白有鸟道”指的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秦都咸阳西南的太白峰。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道路崎岖艰险。这首长诗用汪洋恣肆的文字抒发了对蜀道难行的感怀。
“ 古蜀道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还悠久呢。 ”唐娅介绍。
“ 大约在夏商时期,蜀人部落就已经从今天的茂县一带迁徙至成都平原,建立了古蜀国。从时间上看,古蜀道修建的时点正好是岷江上游的古蜀人顺江而下,翻越重重山岭进入成都平原的时候。而后,一座规模庞大的都城出现在了成都平原的西北部,古蜀王坐镇其中、统辖四方。精美的金器、巨大的象牙装点了盛大的仪典。”若汐补充。
“而古蜀文明显然与我们接触的那个上古文明有关。金沙遗址便出土了太阳神鸟金箔,四只展翅飞翔的神鸟被刻画在一片仅有两毫米厚的金箔上,围绕着太阳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老程顿时想到了太阳鸟。我们在海底看到的神树和三足乌既然与古蜀国有联系,出现太阳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古蜀文明定都后,逐渐建立了与中原文化之间的联系。而彼时往返于长安与成都之间,需要跨越两座大山——秦岭和大巴山。要越过秦岭抵达汉中,需要走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四条山间小道之一。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后,刘邦采取韩信的计策,从陈仓道返回并夺取关中与项羽争霸,这便是“暗度陈仓”的故事。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也是走的故道入蜀避难。
但抵达汉中后,翻过大巴山直达成都的道路却只有一条路,那便是金牛道。可见其在古代的战略意义。
“这个金牛道的由来我有听说过,其实李白的这首诗里也提到了。‘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说的就是古蜀国‘五丁开山’的传说。”老程插话道。
金牛道南起成都,北止广元,因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而得名。故事说的是秦惠文王时,命人刻五头石牛,把金子放在其尾巴下面。蜀王贪慕石牛能够产出金子,于是派遣数千名兵卒,让五位壮士拖着石牛开辟道路,把石牛搬回了成都。不想秦军却跟在后面,趁机灭掉了古蜀国。
“东方版的木马屠城记。”听老程说完“五丁开山”与金牛道的神话传说后,若汐的概括颇有意思。的确有很相似的地方。
“其实神话故事也是历史的曲折表达。《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和司马错灭掉了蜀国,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当时入蜀的秦军走的便是这条金牛道。”若汐对这一段历史看来也是有所了解。
实际上,《蜀王本纪》中其实还记载了另一个不同版本的神话故事。在这个版本中,开路的缘由不是为了石牛,而是为了美色。说的是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大无穷。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而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了石人。
这两个故事中都涉及到了古蜀国和秦国,只是隔着时间长河而且经过文学改造,已经很难分辨出当时的历史真实情形究竟如何。但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我心里其实一直都在琢磨着父亲留给我的那句话。所谓的时间晶体、墨阵与当时秦军入蜀又有何联系?这些写在诗中的神话故事,是否也隐含着与此有关的线索?唐老太太要唐娅转述这首诗的用意是否也是如此呢?
若汐接着话题往下说:“除了神话传说,这首诗里的典故也涉及了古蜀国的历史,包括上古的帝王蚕丛和鱼凫。”
古蜀国的第一位王蚕丛,又称蚕丛氏,善于养蚕,传说中蚕丛穿着左边斜分叉的衣服,眼睛像螃蟹眼睛一样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蚕丛原先居住岷山石室中,后来率领部族从岷山迁徙到了成都。西周时期,蚕丛的继任者柏灌率领族人逃到了姚和雟。而鱼凫是古蜀国第三个统治世系,并重新统一了古蜀国。而后蜀人再次东迁,从茂汶盆地东南而下经过成都平原北端进入广汉平原。
三代蜀王之后,有文献记载的上古帝王还有望帝杜宇、丛帝鳖灵。
大约相当于西周初期时,古蜀国杜宇王朝建立,定都于鱼凫,后迁至郫邑。据说杜宇是“从天而降” 的,而他的妻子则是从井中出来的。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 公元前1057年,鱼凫王杜宇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并称帝于蜀,号为望帝。
春秋早期,杜宇氏禅位于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定都于广都。帝生卢保,亦号开明。公元前367年,开明九世杜尚执政时迁都至成都。
这些古蜀国的统治者名号怪异,记载他们活动的史料也十分稀少,因此诗人才会喟叹“开国何茫然”。而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诗中所言从蚕丛到开明王朝累计“四万八千岁”,恐怕未必是夸张的修饰手法。
只是所有的文明都有衰退没落的一天。中原华夏文明发展到秦国统一天下时,古蜀文明却走到了末日。2300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兼并蜀国、巴国,于川西设立蜀郡、川东设立巴郡。
而后,新上任的蜀郡太守李冰启动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都江堰的成功建设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不知饥馑。在随后长达30年的秦统一战争中,来自成都的粮草、兵器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支援秦王的统一大业。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汉王刘邦同样将成都视作大后方之一,安排萧何“收巴蜀租,给军粮食”。而萧何也因“收租”得力被刘邦定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
联想到布莱克当时在川西南所发现的记录古蜀国被灭国史实的《蜀纪》和矩子遗书,当年秦军入蜀的这一军事行动中,墨家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是未被载入史册。而如果那个先秦时期的墨家组织,与上古文明之间有更深层联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