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彩漆器是在宣德时期出现的,就是在涂器的制作过程中,用不同颜色的漆,分层漆上去,每层若干道,使各色都有一个相当的厚度,然后用刀雕刻花纹。剔彩的漆色一般有红、黄、绿、紫、黑等色,需要表现某种色漆时,便剔去在它以上的漆层,使之显露出来,并在它的上面刻花纹,最终使一器之上显露出各个漆层的颜色,达到五彩斑斓的效果。所谓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等,就是用这种方法刻出来的。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剔彩漆器便是宣德剔彩檎双鹂大捧盒,色彩缤纷绚丽,图案生动活泼。到了嘉靖时期,开始大量的制作剔彩漆器,因而传世品较多。嘉靖剔彩主要以红、黄、绿三色更迭,每色都有相当的漆层。器物表面呈现出红、绿两种颜色,一般是表现红花、绿叶;若双龙则以红、黄、绿区分,以红色漆为龙鳍,以黄色漆为龙身,以绿色漆为龙发,似剪影式的效果;若凤纹则以红、黄、绿三色来表现其飞翅及长尾,颜色的变幻,似美丽的羽毛,多姿多彩。与宣德剔彩的效果是靠研磨显现的不同,嘉靖时的剔彩主要是分层取色。
当时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传,如张成之子张德刚,杨茂的后代杨埙,都成为技艺高超的名匠,由于祖籍淅江嘉兴西塘,称为西塘漆器。成化、弘治年间内廷雕漆,器胎变薄,花纹疏朗,标志西塘派雕漆已进入尾声。云南大理为另一雕漆产地,名漆工现仅知王松一人。至嘉靖年间,云南雕漆始进入内廷,取代西塘派,使内廷雕漆为之一变。其特点为刀不藏锋、棱不磨熟。
四、漆器的装饰
明代漆器在图案方面,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的题材较多,如象征宝贵吉祥的牡丹花多被采用。花卉题材的作品,早期为大朵花满铺的装饰风格,后变为缠枝、折枝花卉和小朵花头,图案布局变得疏朗清新。这与元代花卉、锦地的做法大不相同,其刀法流畅,藏锋清楚,较宋、元两代的刀法变化要多,雕刻工细,表现形象生动。花鸟以四季题材为主,常见的有鸟鸣枝头、鸳鸯戏水、绶带牡丹等,多用夸张的表现形式。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装饰纹样一改前期风格,除部分继承了反映民间文化习俗的题材外,对帝王歌功颂德、宣扬宗教神话和表现长寿延年、升仙、福寿吉祥的内容成为雕漆装饰的主流风格。雕漆的这种特点与嘉靖皇帝朱厚熜笃信道教密切相关。漆器图案的内容上渗透着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宣德剔红富贵牡丹纹圆盒,底面一侧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盒呈圆形,周身髹朱漆百道,盖面正中雕刻盛开怒放的牡丹花3朵,周边辅以小花,枝叶肥厚,充满画面,筋脉舒卷有力。盒外壁也满饰一周牡丹纹,盒内及盒底均饰黑漆。这与永宣时期的造型、工艺、针划行书落款方式等特征完全吻合。
髹饰工艺在这时也有很大的革新,结合多种传统技法,两种以上的技法作结合,不同的文饰在不同的素地上更换,开创出千文万华的繁荣局面。
五、点螺工艺
元末明初时,点螺工艺出现。万历年间扬州著名漆艺大师江千里,以制作点螺漆器著称于世。江千里毕生辛劳,留下数千件漆器作品(包括平磨螺钿和点螺),现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博物馆均珍藏着他的许多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点螺漆器就有很多件。其中一件明“江千里”款识的“嵌螺钿金银片长方盒”,盒盖、盒底立墙,上下通景,四面各饰一龙,两横面的龙腾空而起,两纵面的龙正兴风作浪,波涛中还有几尾鲤鱼,若隐若现。龙的须发、海水、卷云等处的细线,均用薄螺片镶嵌,龙眼、龙鳞镶嵌全绿,海水、浪花则填以银丝。
六、填漆工艺
明宣德年间,匠人或镂嵌,或打磨,把浮雕花纹含嵌在漆地内,使得漆器的外表更为光滑精致,称之为“填漆”。制作时,漆半干,在表面留下凹斑,然后填上赤、黄、黑等色漆,再打磨光滑,即显出不同色泽的暗花,有自然之美。与雕漆相比,填漆的工艺更为精美。
七、百宝嵌
明嘉靖年间,扬州漆工周翥,用玉石、玛瑙、珠贝、云母、牙骨、竹木、金银、寿山石、青田石等为材料,又根据材料的天然形状和质色,雕成各种纹饰,然后镶嵌在大件的漆器表面,创作出栩栩如生的山水人物、飞鸟走兽等图案,色彩丰富,雕刻精致、图案优美,使得景物更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称之为“百宝嵌”,囊括了浮雕、圆雕、镂空、色镶、镶嵌、画金等技艺,成为影响一时的工艺制法,很受欢迎。《春草堂集》中说“(扬州)又有周翥,以漆制屏柜,几案、纯用八(百)宝镶嵌人物、花鸟颇有精致”。清人钱咏《履园丛话》一书记载:“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始创此法,故名周制”。《吴县志》、《初见楼闻见录》和《古董锁记》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八、金漆
明代的金漆较多。金漆的做法,有泥金、洒金和描金3种。描金、洒金以浙江宁波最有名。晋南流行绛州金漆,苏州艺人蒋回回以金漆彩绘而著名。宣德时嘉兴西塘漆工杨埙人称杨倭漆,也是金漆高手。明清宫殿中的宝座、屏风多用罩金髹,金碧辉煌。明清最常见的是黑漆描金。
九、宣德漆器
明代永乐到宣德时期的雕漆作品,在漆器艺术中有较高的地位,是官作漆器的杰出代表。宣德漆器的特点,主要在3个方面。造型上,宣德时期的漆器以盘、盒为主,盒有蔗段式、蒸饼式,盘则有圆形、方形、荷叶形、椭圆形。这一时期出现了器形大而端庄的捧盒,如剔彩林檎双鹂大圆盒、剔红九龙大圆盒等。品种上,宣德漆器除剔红、填漆外,还出现了剔彩和戗金彩漆两个重要品种。传世的宣德漆器仍以雕漆为主,尤以剔红最多。在款识上,宣德款为刀刻填金楷书款,署款位置多样,有的在器底内缘左侧,有的在器底正中,有的在器底正上方,有的在器物表面边缘,可谓“宣德款遍器身。”宣德款的字体为官方常用书体,字体端正规矩,笔道粗细一致,其中“德”字,“心”上无一横为其明显特征。
第三节清代漆器
清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其前期、中期政治统一,经济强盛;嘉道以后,由于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深化,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瓜分,使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并逐步走向灭亡。
清代漆器基本上承袭了明代的技术和工艺。康、雍、乾三朝的漆器作品,制作精美,装饰华丽,体现了“康乾盛世”的气魄和时代特点。而嘉道以后,漆器发展进入了低谷,在造型、装饰和制作工艺等方面,水平明显下降,虽偶尔也有精巧典雅之作,但总体上来说,比清前期有很大的衰退。
清朝设有专门为皇家制作各类器物的机构。皇家御用品多由养心殿造办处制作,造办处设十四作,其中包括漆作。清代养心殿造办处漆作制作的漆器代表了清代漆器的最高水平。清代漆器的髹饰技法也丰富多彩,有罩漆、描漆、描金、堆漆、雕填、脱胎、螺钿、百宝嵌、戗金、犀皮、雕漆、泥金(满涂金漆,或与彩漆结合)等。清代漆器的制作和使用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以宫廷漆器最为突出,大至宫廷典章用品、陈设品,小到生活日用品、文房用品和赏玩用品,无不有以漆器制作的。
清朝的帝王对漆器也非常喜欢。清朝内务府造办处就有雍正四年九月皇帝亲自督制漆桌的详细记录。从选料、尺寸,到造型和彩饰纹样等各个方面,雍正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乾隆时期,造办处在苏州设立官办作坊,为朝廷制作雕漆。乾隆还常常亲自设计,提出有关器形、花纹等方面的要求。乾隆年间颁布的《工部则例》中有《漆工用料则例》、《漆工用工则例》、《泥金用料则例》、《泥金用工则例》。此外还有《圆明园漆作价值则例》、《圆明园漆活彩漆扬金定例》、《圆明园内工佛作则例》等,分别讲述了制作灰胎、漆胎、描漆、描金等工艺的配料、操作。
乾隆特别欣赏明朝的雕漆,在北京故宫收藏、留传至今的数十件明代雕漆上都留下了他的墨宝。有一件剔红观瀑图漆盘上留下了这样的呤诵:
果园佳制剔朱红,庶段尤珍人物工。
无客开窗面秋字,携童持杖听松风。
细书题识犹堪辨,后代仿为究莫同。
三百年来此完整,文房思古今何穷。
当时的人们也非常喜爱漆器。清人倪云癯的《桐阴清话》载,清代年间,江西人李秉铨在京城琉璃厂购得一个髹漆木碗,碗上有连环菱形结合成的图案,雕镂细腻精美。碗底有“沆瀣同瓯”四字,楷书阳文,用浓金填抹,颇有古雅色彩,经人鉴定后确认,为明代果园厂出产的漆器。有一位巡抚一见爱之,想用家藏的一只汉代玉盘与之交换,却遭到李秉铨的拒绝。好事者纷纷赋诗以记其事,反映出漆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清代漆器的装饰纹样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乾隆时期,几乎无所不有,新的题材不断涌现。有的仿明代以文字和吉祥纹样组合成的装饰图案,有的以海水波涛中的鱼龙海兽等为题材,有的以仿古装饰纹样,如仿古青铜器的器型和青铜器上的虬螭纹、夔龙纹、凤纹、谷纹等,有的在满刻锦纹的漆地上加刻诗文词句,或以诗写景,或以景配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令人耳目一新。以神话故事和具有宗教意味的题材为装饰的雕漆作品也较常见,如八仙人物等。
在清代的漆工艺中以雕漆的成就最大。
明末清初雕漆艺术一度失传,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样,苏州织造漆作仿制成功,宫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苏州制做。清代诗人袁枚曾用“阴花细缬珊瑚月,赪霞隐隐东方生”来形容雕漆色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