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雕漆一改明代作法,力求精细,追求艺术上的细腻真实,漆层越来越厚,浮雕的层次和力度空间渐渐增强,锦纹愈来愈讲究,变化甚多,刻工越来越细,景深越推越远。明代漆色暗红,清代鲜红,明代花纹庄重浑厚,清代则较为繁缛纤巧,明代一般为木胎,清代则兼作其它胎质,并且与其它工艺结合,如镶上鎏金铜饰件、珐琅、镌王、雕牙等。清代雕漆的风格,一方面是受到民俗民风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科举森严,极讲究等级戒律,因而在艺术表现上崇尚细微之差,有时达到繁琐堆砌,过于零碎和形式化,艺术创造精神逐渐丧失。乾隆后期,雕漆生产由盛而衰,至光绪时,雕漆技法几乎失传。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令苏州制作雕漆,但得到的回复是无力承办。至此,雕漆生产跌入低谷。
清代的雕漆工艺品,大多数是在乾隆和嘉庆年间所制。当时的雕漆制品,品种丰富,大屏风、桌椅、小盘、小盒、小瓶、小罐都有。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用脱胎的,造型精致,富于变化,颜色也增多,并且还有与玉石镶嵌结合而成的产品。图案方面,除花鸟、人物外,开始有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在构图上绵密多层次,以多见长,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严谨、精致、华丽的特色。图案以花卉题材为多,有穿枝过梗、自然灵活、层次鲜明、立体感较强等特点。
在清代,除宫廷设有漆器工场外,民间漆器也普遍发展。地方漆器生产作坊林立,分布在扬州、山西、贵州、苏州、杭州、四川、广州等地,逐渐形成各自的制作中心。各地生产的漆器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不乏佳品。一些地方官吏为了得到帝王的信任,常常投其所好,将各地制作的漆器珍品贡奉朝廷,这就是各地漆器精品汇聚皇宫的原因。
北京雕漆北京漆器主要有两种,一是雕漆,以铜为胎并烧衬珐琅里,口边还有镀金,胎上需用红、绿、黄等色漆敷涂;另一种是金漆镶嵌,金漆镶嵌为彩漆勾金、螺钿镶嵌、金银平脱以及刻灰和磨漆画等。两种漆器都有珠光宝气、古朴沉稳的特色,不失皇家的大气,是带有浓厚的北京味儿的工艺精品,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
扬州漆器明清时代是扬州漆器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名家荟萃,诸品具备。清朝一代,扬州盐商富甲天下,犹以徽商喜舞文弄墨,周边常云集一大批文人墨客,扬州漆器被文人们当作案头清玩,文人参与设计寄情其中,明代奢侈遗风遂又盛行。
嘉庆、道光年间扬州漆工卢葵生和他的作品是有代表性的,所制镶嵌、雕刻、造像等都有传世作品。清代后期,扬州漆器出口外贸已较兴盛,远销欧美等国,年销量2万多件,“岁入三万两”。扬州雕漆有螺钿、百宝嵌等品种,所制漆器花纹纤细且五彩缤纷。特别是百宝镶嵌漆器由于文人参与声誉倍增。名工有王国琛、卢映之、夏漆工等,夏漆工尤善制仿古剔红漆器。
明末清初扬州著名漆工江千里所制漆器,驰名当世,有“家家杯盘江千里”之誉。传世的江千里云龙海水纹螺钿漆盒,是他的一件代表作,也代表了当时薄螺钿漆器的最高水平。
苏州漆器《格古要论》讲到“洪武初,抄没苏人沈万三家条凳、椅、桌螺钿剔红最妙”,可见当时苏州漆器制作精美,种类繁多。清乾隆时,雕漆作品除了养心殿造办处制造的外,还交由苏州承做。据乾隆年间所修《苏州府志》记载,这样形容苏州漆器的“有退光、明光、剔红、剔黑、彩漆多种,制作均甚精美”。
福州漆器福州漆器以脱胎见长,色泽华美,器体轻巧,是在汉唐“夹纻胎”技法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品种。创始人是清乾隆年间的福州人沈绍安。沈绍安通过对旧匾额的分析,了解了失传已久的汉代“夹纻”技法的基本材料成分,经过不断尝试,将“夹纻”技法还原,并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创新的一种新型漆工艺。沈绍安的漆艺经过世代相传,到了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由于漆器制作精良,被选为宫廷御用漆器。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赐以“四品商勋、五品项戴”的官衔。宣统二年,又赐以“一等商勋、四品项戴”的最高荣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沈氏后人沈正镐选送《莲花盘》、《茶叶箱》脱胎漆器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获头等金牌与得奖执照。后来,又多次参加美国、巴拿马、芝加哥、柏林等地举办的博览会,屡获头等金牌奖和各种奖赏。沈家漆器不但在漆器造型极有变化,并在色彩配制上有所创新,打破以朱黑二色垄断漆器画的传统习惯,配制出多种漆色,丰富了漆器的表现领域。
此外,广东以描金漆器、螺钿漆器为主;阳江漆器多实用器物,以牛皮作胎,质轻、耐潮、防水、坚固耐用;山西有云雕漆、描金、镶嵌工艺;浙江嘉兴漆器以戗金银最负盛名;贵州大方漆器以马皮作胎,彩色填漆,独具风格;四川漆器以研磨彩绘、退光漆器著名,在清代也都各有特色。因而有“画漆以福建、广州为中心,雕漆以北京、苏州为中心”的说法。
我国的少数民族也善于制作漆器,如彝族、傣族、高山族制成高脚盘、木勺、酒具、皮甲、皮盾、弓箭壶、马鞍等,一般用黄、红、黑等几种色漆,描绘几何图案,色彩对比强烈,风格粗犷。
知识小百科
福建脱胎漆器的故事
脱胎漆器是福州三宝之一,已有200多年历史,其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装饰精细,结实耐用,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碰不坏、摔不破、不掉漆、不褪色等优点,能经受从沸点到冰点的温度变化,仍可保持不变形、不脱漆,因此广受欢迎。
关于脱胎漆器质地坚固,还有两个动人故事呢。据说鸦片战争后,一个英国商人携带一只高1米的脱胎大花瓶乘船回国,不幸遇到大风浪,大船沉没,人虽然被遇起,花瓶却随船沉入海底。英国人非常痛心,日思夜想,念念不忘那个精美的花瓶。3年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花重金委托打捞公司从当年沉船的地方寻找花瓶,居然成功打捞了上来。让众人惊讶的是,花瓶依然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于是福州脱胎漆器的美名传遍英伦。
另一个故事是,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福州的脱胎漆器与日本的漆器同列一个展厅。从表面看上去,两国的漆器都是质量上乘,难分伯仲,评委无法评判。后来有人就提议,将两国的漆器一同放入锅中,蒸煮3小时,看看能有什么不同。结果日本的漆器化为泥浆,而福州的脱胎漆器却完好无损,理所当然地获得金奖。
其实,早在1867年的法国巴黎世博会上,福州漆器就已登上世界舞台,并在之后的1889年、1900年、1904年、1911年、1915年、1924年、1926年、1933年八届博览会上,作为中国官方指定展品参加,都获了金奖、优秀奖等奖项。
邮票上的漆器
1993年10月20日,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中国古代漆器》特种邮票,分别展示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4件漆器作品,以反映我国漆文化的悠久历史。
这些邮票一共4枚。一是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面值20分,共发行10658.75万枚。二是42战国彩绘乐舞鸳鸯形盒,面值30分,共发行7570.25万枚。三是元代剔红紫萼圆盘,面值50分,共发行5801.25万枚。四是清代菊瓣形朱漆盒,面值1元,共发行4301.75万枚。由北京邮票厂印刷。
新石器·朱漆木碗
此木碗呈椭圆形,口径为9.2至10.6厘米,底径为7.2至7.6厘米,高5.7厘米。以木为胎,器壁厚重,敛口,鼓腹,有一外撇的圈足。表面为朱红色涂料,只是口及壁部甚残破。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1978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
战国·彩绘乐舞鸳鸯形盒
此盒为鸳鸯形的圆雕,木胎,空腹。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背上有带纽小盖,可开盖注水,盖面浮雕夔龙纹。首颈与身榫接,可以转动;拨出后,榫眼可作出水口。盒身遍涂黑漆,朱绘羽纹。腹部两侧有图画两幅,左为撞钟击磬图,右为鼓舞图,黑地红文,异常生动。该盒集器、塑、画于一体,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现藏湖北省博物馆。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
元·剔红紫萼圆盘
这件雕漆圆盘又称“堆朱香盆”。直径27厘米,朱漆坚厚,盘心雕紫萼(为百合科植物,花淡紫色,我国华东至西南各地均有分布)三朵,叶片粗大,构图饱满,风格写实;刻法藏锋圆润,底外边缘有“张成造”三字阴文。此盘大约在镰仓时代传入日本,现藏于日本大津市圣众来迎寺。
清·菊瓣形朱漆盒
此盒为菊瓣形,口径15.3厘米,高9厘米。盒的形制独特,漆面光亮,线角清晰,花纹细腻,工艺精湛,其足内髹黑漆,有刀刻填金篆书“乾隆年制”款及御制五言诗一首,据此可知是贡品。此盒通体髹以“珊瑚红”朱漆,是清代“一色漆器”的代表之作。
漆器的保养
漆器有较高观赏和收藏价值,但是不容易保护。在收藏漆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漆器胎质一般为木胎、竹胎、皮胎等,因此器物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很大。如果温度、湿度发生剧烈变化,就会导致竹、木胎漆器变形和开裂;过分阴暗潮湿又会使漆器生霉,色泽变暗。所以,保存漆器的环境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50%至60%之间,每日温度变化上下不宜超过2℃至5℃;环境温度也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15℃至25℃比较合适。注意避免阳光曝晒,阳光会使漆器变形、暴皮。为防止漆器干裂,可在漆器表面打一层微晶石蜡的保护层。
2、移动漆器应双手轻拿轻放,不要与坚硬、锐利的物体碰撞或摩擦,避免剧烈的震动。特别是出土漆器,在地下埋藏千年,胎质变得疏松,稍不注意,就会损坏。
3、注意防尘。如果有灰尘积淀,可用鸡毛帚和柔软的毛刷轻轻清理,或用棉纱布擦拭。如果器物表面沾上污垢,可用洗涤剂清洗或用棉纱布蘸上少许食用油轻轻擦拭。
4、漆器修复须在干燥情况下进行。细小裂纹可用虫胶、乙醇溶液灌注充填。粘接残破漆器和填补较大裂缝,可用环氧树脂。漆器上残缺的花纹图案需用大漆修补。干固后需用砂纸打磨,上退光漆,并打蜡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