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形成时期,均建都北京,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在辽阔的疆域内有众多的民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和满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对汉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某些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元明清时期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发达,在输出的同时,也引进了亚州和欧洲的工艺,加以模仿、吸收、消化,为元明清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灌输了新的血液。这些有利条件使得这一时期的漆工艺发展十分兴盛。目前可见的传世漆器,以元明清时期居多。这一时期的漆器以其作品题材的丰富性,工艺技法的复合性,纹饰、色彩的多样性,从一个时代断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漆艺文化无穷魅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时代面貌,成为漆器制造史上的又一高潮。
元代的雕漆工艺取得了辉煌成就,并涌现出张成、杨茂、张敏德、彭君宝等技艺卓越、流芳千古的制漆名家。
明清两代是中国漆器艺术发展的顶峰。王世襄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明清两代漆工艺的成就:“不同髹饰变化结合,迎来漆器的千文万华”。两朝分别形成了以“果园厂”、“造办处”为主的宫廷漆器制作中心,机构庞大,技术精湛,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官作与民作共同发展、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局面。器形种类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宫廷漆器为例,有宫廷典章类、陈设类、日用类和文玩等。这时的漆器制品除了皇家自用外,还作为贵重礼品馈赠海外诸国。该时期,漆器种类和工艺都极为丰富,有一色漆器、雕漆、填漆、彩绘、描金、堆漆、镶嵌、款彩、戗金、犀皮等多种形式。纹饰也一改以前的几何纹、动物纹、图案纹饰的传统风格,改为多描绘自然界景物,追求生活情趣与自然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明代的髹漆工艺全面发展,与建筑、家具、陈设相结合,由实用转向装饰,工艺技法已有14大类、近100个品种,达到了以斑斓、复饰、填嵌、纹间等技法为基本工艺的“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程度。清代在继承明代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发展,某些品种在造型和制作技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进一步推动了漆器制造业的发展。
由于帝王对漆器的推崇,使得明、清时期财力雄厚的官办作坊不惜工本,精心制作漆器,促使漆工们也潜心钻研技艺,制作新奇的漆器佳品。明成祖朱棣酷爱雕漆,明朝迁都北京后,他命御用监在皇城内建立了专为皇家服务的漆器作坊——果园厂,专门生产雕、填漆器。由于乾隆帝酷爱雕漆,清乾隆时期雕漆工艺得以蓬勃发展,百工炫巧争奇,料不厌精,工不厌细,雕漆工艺达到了漆工艺史上最高的水平。雕漆制品的数量也非常巨大,现存乾隆御制诗中咏雕漆的诗文即有几十首。这些在客观上刺激了明、清时期多种漆器工艺的产生和相互结合,因而这一时期的漆饰制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明清两代不仅工艺美术获得巨大发展,理论著述较之前代也多有出现,颇有建树。明代隆庆年间(1567至1572年),安徽新安(今歙县)漆艺名家黄成所著的《髹饰录》,是中国漆器工艺史上的唯一专著。《髹饰录》全面总结了自尧舜以来至明代漆器髹法的各种技术。明天启五年(1625年),浙江嘉兴西塘名漆工杨明(号清仲)又为这部著作撰写了序言,并逐条加注,使《髹饰录》的内容更加完备,为我们研究古代漆器的种类、工艺技法以及漆工艺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系统而又翔实的基础资料。
第一节元代漆器
元朝时手工业受到重视,江南的嘉兴一带成为漆器产业的重要中心。官办、民办组织庞大,加上社会经济条件的允许,漆器名匠辈出,技艺高超。漆器品种多样,以螺钿、戗金、雕漆等制作水平最高,其中雕漆为元代漆器成就的代表之作。
关于元代漆艺,陶宗仪《辍耕录》卷三十对黑光、朱红、鳗水三种漆器的做法和戗金银法等有较详细的记载,是研究元代漆器发展史的重要文献。
元代雕漆在唐宋雕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逐渐形成刀法藏锋不露、磨工圆滑的风格。《髹饰录》中评价:“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润,纤细精致。又有无锦纹者。”浙江嘉兴为雕漆的制作中心,张成、杨茂、张敏德均为技艺高超的制漆巨匠,对我国的漆器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业绩,不仅闻名国内,而且名扬海外。在日本,取张成、杨茂各一字,称为“堆朱杨成”,并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漆艺专用的姓氏。
元代的雕漆作品既有出土的,也有传世的,国内收藏的元代雕漆数量极为有限,有相当一部分流失到了海外。元代雕漆特点是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刻出丰硕圆润的花纹,构图饱满匀称,层次分明,并注重磨工。整件作品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精致,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给人以浑厚古朴的印象。主要有剔红、剔黑和剔犀3个品种,其中以剔红为最多,享誉天下。形制有圆盒、长方盒、圆盘、八方盘、葵瓣盘、樽等,以盘、盒居多。胎体一般为锡胎和金银胎。
元代雕漆的装饰题材承袭宋代漆器的风格,花卉鸟禽、山水人物仍是漆器的主要装饰纹样。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均以黄色素漆为地,其构图或以一大朵花卉作为主题,四周缀以小花朵及含苞欲放的花蕾,或数朵大花满铺全器,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枝叶肥厚,舒卷自如。以花鸟为题材的作品,以花卉衬底,上压飞禽,这种装饰风格至明初仍继续使用。以山水人物为题材的作品,通常刻3种不同形式的锦纹,以表示天、水、地不同的空间景物,分别简称为天锦、地锦、水锦。天锦用曲折回转的单线表示,犹如碧蓝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水锦由流畅弯曲的线条组成,似流动不息的滚滚波浪;地锦用方格或斜方格内饰多瓣形小花表示,似繁花遍地。以锦纹为背景的空间中刻画树木殿阁、人物生活等,以表现洒脱、超凡的文人士大夫形象为主,画面的层次感十分清晰。
元代雕漆风格的代表,如故宫博物院藏有“张成”款剔红观瀑图圆盒、剔红花卉圆盘和“杨茂”款剔红山水八方盘、剔红花卉渣斗,形制古朴,漆质坚良,静穆淳厚。而安徽省博物馆的剔犀圆盒,雕法圆润,意趣盎然,堪称为元代传世剔犀中的精品代表作。元代雕漆对后代雕漆艺术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从现在能看到的元代雕漆作品,多为红色,而且是鲜艳的橘红色。元代尚红,在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元史·祭祀志·太社太稷条·国俗旧礼条》中记载:社坛祭礼中有“红髹器一”“朱漆盘五”;太庙祭礼中有“朱漆盂”;《元史·百官志·工部》称:“工部提举右八作司,掌出纳内府漆器、红瓮……”等。元朝是蒙古族所建,也许红色能更好地表达了游牧民族奔放、桀骜、狂放不羁的民族性格。
元代的戗金、螺钿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戗金银漆器名家彭君宝。戗金是填漆的一种,在漆地上先刻好花纹图案,再填上金粉,经打磨后成器,和金银平脱相比,又别具一格。陶宗仪著录的《辍耕录》中对戗金漆的制作方法,装饰图案,制作地点作了详细地描述,遗憾的是国内目前尚未见到出土的或传世的元代戗金漆实物,而在日本却保存有数件元代珍贵的戗金漆作品。如日本兵库山本清雄收藏的“戗金人物花鸟纹经箱”、延祐二年(1315年)的戗金鹦鹉纹经箱,异曲同工,都是标准的元代戗金漆漆器。
元代出现了“软螺钿”这一新的工艺品种,选用的螺钿片逐渐向薄而透明的方向发展,如黄成《髹饰录》中有所谓“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软螺钿的出现,使得漆器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古格要论》后补“螺钿”条记:“元代时富家,不限年月做造,漆坚而人物细,可爱”,足见当时的时尚。1966年在北京元代遗址中发现一件直径约37厘米软螺钿漆盘(扬州制),盘心用螺片嵌成一幅以广寒宫为背景的嫦娥奔月图,漆盘虽已残破,但林木蓊郁,楼阁重叠,色彩绚丽,极为精美。扬州软螺钿工艺的出现,代表着镶嵌技艺的极大提高,同时也为明代精湛的点螺漆器的产生打下了基础。“螺钿”也是元代供富室之家享用的高级漆器,除蚌壳外,还饰以各种颜色的珠宝玉石,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二节明代漆器
漆器工艺的真正兴盛时期是在明代。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就设置了御用作坊果园厂,从各地征召巧匠进京,专门为内廷制作漆器。果园厂的匠人在继承元代风格的基础上,又开创出了许多全新的工艺,制作了雕漆、填漆和螺细器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产品,就是雕漆中的剔红和剔彩。除了官设的漆器厂外,民间漆器生产也遍及大江南北,漆器作为商品在出售和流传。
一、漆器工艺专业化
谈到明代艺术品,有“宣德之铜,果园厂之髹器”之说。“宣德之铜”是指宣德年间制造的铜香炉,“果园厂之髹器”是指明代皇室御用的漆器作坊“果园厂”出产的漆器。
明朝十分重视御用漆器的生产,设立了专门的部门管理宫廷的髹饰事务。明初洪武年间在南京设立漆园、桐园,种漆、桐各千万株。为了满足皇家各方面的需求,设立了内府二十四衙门。其中御前作、内官监、御前监负责完成皇家有关的髹漆事务。据史载,御前作主要制作龙床、龙桌、箱、柜等家具类漆器;内官监所设的油漆作负责宫殿建筑的髹饰之务;而御用监则主要制作皇家所需的品种繁多、工艺精良的日用器皿。内府供用库还特设丁字库,常贮生漆、桐油等物。由此可见,明初御用漆器作坊的分工非常细致。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御用监”便在皇城内设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厂,专门从事雕漆和填漆生产,称为“厂制”,从全国各地精选工匠。永乐皇帝亲召元代雕漆巨匠张成之子张德刚进京,“面试称旨,即授营缮所副”,掌管果园厂漆器的生产。因此,明永乐、宣德时期,果园厂的雕漆保持了元代张成、杨茂雕漆“浑厚圆润,藏锋清晰,磨工大于雕工”的特点。这一时期果园厂的雕漆技艺精湛,产品精美绝伦,代表了明代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平。精美的雕漆制品不仅满足了皇家的需求,永乐皇帝还以此为礼品馈赠日本国王。《明太宗实录》卷二十四中记载永乐元年、永乐四年和永乐五年赐日本国王源道义剔红漆器95件,剔红尺盘20个、剔红香盒30个。明代南匠北调的措施,集中了全国各地雕漆艺人,为漆工艺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北京逐渐成为当时漆器生产的中心,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北京漆器。
二、漆器专著的问世
明代民间漆器的生产相当普遍,并出现了许多著名制漆艺人,可以和官局果园厂制品比美。明代隆庆年间新安(今安徽省新安县)漆艺家黄成,被称为“一时名匠,复精明古今之髹法”。他在总结几千年来漆工艺发展的基础由,撰写了一部漆艺专著——《髹饰录》,也是我国现在权存的古代漆器专著。此书将漆器分为14大类、101个品种,总结叙述了制漆方法、原料、工具、色漆的配制、装饰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为继承和发扬中国漆工艺作出了重要贡献。天启五年(1625年)由嘉兴漆工杨明为它作注。这书分乾、坤二集:乾集讲漆器制造的原料、工具、方法,列举了各种漆器可能产生的毛病和原因;坤集叙述漆器分类和各种漆器的几十种装饰手法。这是现存一部完整的具有总结性的漆工专著。
专业著述的出现,也较全面地反映了明代漆器制作工艺的成就达到巅峰。
三、雕漆工艺——伤痛过后的美丽
明代,雕漆工艺发展很快,是我国雕漆艺术成熟的时期,生产的数量很大,技艺制作在继承宋、元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当时的雕漆制品,仍以红为多,朱红含紫,稳重沉着。品种也以盒为多,盘、匣次之;小件较多,大件较少。制胎则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金银胎。
剔红在北京通称雕漆(含义比剔红更广,剔黄、剔黑、剔彩等也都包括在内),即用笼罩调银朱,在漆器眙骨上层层积累,到一个相当厚度,然后用刀雕刻出花纹的做法。从剔红花纹刀口的断面,有时可以看出施漆的道数,但不容易数得精确。高濂《燕闲清赏笺》称明代果园厂的作品“漆朱三十六遍为足”,漆层厚,费工又费料,速成求售的制品是不可能这样做的,由此可见剔红在雕漆中的重要地位。剔红漆器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达到高峰,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剔红漆色有深红近于紫色的,有正红的,有色浅而略呈黄色的,自以颜色纯正、光泽明亮者为上。明代永乐时期的剔红漆器,雍容华贵,堆漆肥厚,刀工圆润丰腴。花卉禽鸟,云龙缠莲,往往密不见地,或稍露空隙,而无地可容锦纹。更有同一花卉,双层重叠,各自成章,穿枝过梗,或显或藏,耐人赏析,构图之精,令人叹服;山水人物,多分刻天、地、水三种锦地;盘盒周匝,或雕仰俯四季花,或雕香草边,浑厚工巧,兼而有之。永乐朝3次赏赐日本国王的礼物中,都有剔红器,其中一次就赠剔红盘、盒90余件。经过官方的赏赐及商品的输出,元、明雕漆对日本的髹饰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