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珍刘瑞琪
小花戏是山西太行山上开放出来的一枝独特的民间艺术奇葩,它多次为左权县赢得了荣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小花戏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业余与专业相结合,打造出一批精品剧目,享誉全国。《开花调》获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大赛一等奖和第二届“群星奖”金奖,《筑路哥哥》获全国第六届“群星奖”金奖,《洗衣裳》和《老井人》分别获全国第十届、第十三届“群星奖”优秀节目奖。小花戏还经常参加山西省和晋中市组织的各种演出活动,均载誉而归。闻名中外的山西大型民间歌舞《黄河儿女情》和民俗系列舞蹈《黄河一方土》中的许多歌舞,就是选用了小花戏的舞蹈素材和大家广为传唱的左权民歌《杨柳青》、《歌唱合作化》、《会哥哥》、《桃花红杏花白》、《洗衣裳》、《有了心思慢慢来》等改编而成。被列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的文艺集成志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均收编了左权小花戏,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大家庭中的一员。从中央到省、地市各级众多的专业与业余文艺工作者不断来到左权深入生活,以小花戏为采撷对象,用以丰富自己的舞蹈语汇,滋润自身的艺术肌体。由于小花戏、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国家级比赛中屡捧金杯,加之左权的群众文化活动基础雄厚,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山西省文化厅分别将左权县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山西民间艺术之乡”。
一、为什么叫小花戏
小花戏的“小”,一是指每个节目表演的时间不长,短则三五分钟,长则十几分钟;二是指表演人数不多,少则两人对舞,多则十余人群舞;三是指装备轻便,既不用复杂的服装道具,又不受灯光舞台的限制,几身彩服、数把彩扇就可以活动于街头巷尾、场院亭台。另外,演员的年龄小,年幼的多为十二岁左右的稚童,年长的多为十八岁左右的青年。当然没有绝对的年龄限制,一些中老年的小花戏能手仍然活跃于文艺舞台上。言其“花”,是指舞者身形多变,场面调度多变,服饰打扮鲜艳,曲调华丽婉转,演唱演奏动听,彩扇上下翻飞,犹如花团锦簇。小花戏的“戏”是指其众多的节目中,单纯的情绪舞极少,多半有简练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同时还指演员的综合表演能力。当地群众说得好:“小花戏,小花戏,一小二花三有戏。”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二、小花戏的表现形式
进入现代化高科技时代,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当今的小花戏既保持了表演空间小,轻便易行的特点,又能适应大舞台演出的需求;既能上演短小精悍的小型节目,又能上演气势恢弘的中型、大型节目。其表现形式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歌舞。演员根据唱词内容,配以象征性的舞蹈动作,不少剧目还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歌舞并重,或偏重于舞。小型的如《开花调》、《筑路哥哥》、《摘花椒》、《放风筝》等,中型的有系列小花戏《太行颂》等。这种形式还可以组织人数较多的大型舞队,在乐队伴奏下,再配以土色土香的演唱,以整齐的步法和多变的扇花做出各种舞姿造型,参加重大喜庆节日的广场艺术表演,如百人花戏《百花迎春》,240人大型花戏《春潮》等。
第二类是歌舞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活泼风趣的语言对白,有程式化的人物装饰,有一定的戏剧矛盾和冲突,构成了小戏形式,但仍然是通过小花戏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其特点是歌中有舞,舞中有戏,歌、舞、戏三者紧密结合,如《打樱桃》、《槐林会》、《菜哥》、《卖扁食》等。
上述两种形式各具特色,均有其独到的好处。因此,都受到群众的喜爱,得到了并存与发展。
三、小花戏的舞蹈风格
1.飞舞多变的扇花是小花戏一个固有的特色。一把彩扇在演员手中舞动起来开合自如,轻巧灵活,扇花变化无穷。有些观众看了左权小花戏,称之为“扇舞”,正是抓住了小花戏在扇花上奇异多变的特点。
最具特色的扇花是“蝴蝶扇”,它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独有的扇花。它的技巧看来虽不复杂,但是要捕捉它的风格韵味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从扇子的持法到舞法均有其独到之处。“蝴蝶扇”的扇花是以扇尾至扇口中的一条直线为轴,以手腕带动手臂,左右连续快速翻转达270度,把彩扇舞动得起伏翩跹,如同彩蝶在花丛田野中飞舞。目前小花戏以“蝴蝶扇”为主的扇花,经常用到的有五十余种。
扇子是小花戏的万能道具,一把彩扇通过演员的表演,打开时可以象征镜子、书本、茶盘……合拢时则代替勺子、镰刀、斧头……扇子更是小花戏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用不同颜色的彩扇和不同的舞动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比如小花戏群舞,演员手舞红色彩扇,就会表现出热烈、欢愉、活泼、兴奋的情绪。换以蓝、绿、粉色,就会给人以雅致、文静、素洁、清幽之感。各种五颜六色的彩扇,舞动起来讲究很多,扇法的开、合、挽、转、动、静、速、慢,时而像飞舞的蝴蝶,时而像艳丽的花朵,眨眼如潺潺流水,瞬间似招展红旗,其变幻莫测,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20世纪60年代末,地处太行山巅的左权县第一次试种水稻成功,群众欢欣鼓舞,因此编演了小花戏《太行新歌》。舞台上十多名演员,各拿两把绿色彩扇,边歌边舞。合拢时上下轻点,好像正在插秧;打开时波浪翻腾,如同稻田一片葱绿。想象丰富,虚实相间,真实感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洗衣裳》十多名演员每人舞动着两把浅绿色长裙(又名“扇须”)彩扇,或似清澈的溪水在流动,或似姑娘们在河边“洗衣裳”。《筑路哥哥》男演员使用了巨型彩扇,通过演员表演,合拢时好似挥舞着的大铁锤,打开平放于背上象征着大石块。结尾时,伴随着汽笛声、火车声,演员列队手舞大扇,好似车轮滚滚,表演得十分形象逼真。《开花调》表演时间仅有六分钟,而演员却换用了三次扇子,即春季用绿色,夏季用红色,秋季用金黄色,象征了不同季节的特征,紧密地配合了剧情的发展。《太行颂》是一部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选材的中型剧目,由“巍巍太行”、“苦难太行”、“保卫太行”、“铁壁太行”、“情系太行”、“英雄太行”六个章节组成。然而,表现这样一个思想内涵极其深刻的小花戏,全剧从始到终使用的道具就是扇子。演员舞动着各色彩扇,或似山花、绿草,或似衣裳、簸箕,或似“纺织”支前,或似“持枪”杀敌。纵观整个表演过程,彩扇把舞台装点得美丽如画,扇子的作用在《太行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小花戏多变的扇花是在“擦脯扇”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擦脯扇”是小花戏比较古老的一种扇花。从它的持法和舞法来看,完全是仿照了生活中拿扇(将扇打开,满手握住扇尾)取凉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将扇向身旁拉开,再挽转至胸前,这样反复舞动。然而,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片花一种的舞法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人们将“满手握扇”的持法发展到“五指夹扇”(将扇打开,扇尾抵手心,拇指、小指和其余三指分别贴于扇的两面将扇夹住),由两扇角轻抖的波纹形扇发展到欢抖的“蝴蝶扇”。如常用到的“挽花扇”也是在“擦脯扇”的基础上,由“满手握扇”的持法发展到“三指捏扇”(食指、中指与拇指分别将扇尾部分捏住),加快了挽转的速度而形成,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到“小转扇”、“高转扇”、“大转扇”等。笔者在最有代表性的扇花“蝴蝶扇”的应用实践中,独创了一种“四指夹扇”(将扇打开,扇尾抵手心,食指、中指和拇指、无名指〈小指与其自然并拢〉分别贴于扇的两面将扇夹住)的持法。此种持法的优点是使手指均匀地围绕在轴心的周围,缩小了圆心,充分发挥了手指的作用,舞动起来既灵活,又持续的时间长,还可以增加旋转的度数。
扇子是小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增强了小花戏的表现力,而且为小花戏美的艺术形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小花戏独特的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