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待人 浓枯有度
【原文】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释义】
一个热情的人,往往能够善待自己,同样对待别人也温馨仁厚,他要求处处都丰富、气派、讲究;而一个冷漠淡薄的人,不仅处处苛求自己,同时也处处苛求别人,于是事事显得枯燥无味而毫无生气。可见,作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在日常生活及待人接物方面,既不可过分热情奢侈,也不可过度冷漠吝啬。
【解读】
俄国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寓言——《杰米扬的汤》。寓言说的是有位善做鲜鱼汤的杰米扬,为了款待老友福卡,做了一锅香美可口的鱼汤,一盆接着一盆地敬劝老友多喝,直喝得老福卡大汗如注,叫苦不迭。可是杰米扬还是一个劲儿地劝:“喝得痛快!好,再来一盆吧!”结果尽管福卡很爱喝汤,也不得不赶紧拿起帽子、腰带和手杖,用足全力跑回家去,从此再也不敢登杰米扬的家门了。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情做过了头,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杰米扬的汤》以生动的形象揭示了这条辩证法。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应当时刻记住这个真理。比如坦诚、热情、谦逊、活泼、谨慎等等,无疑都是待人之道的必不可缺的品格。然而,这里同样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即要注意掌握分寸,尽量做到恰到好处,否则便极易失度,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也就是说,在为人处世上,不要过亲,也不能过疏,保持一段合适的距离为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来讲,人与人密切相处当然不是一件坏事。否则怎么会有“亲密的战友”、“亲密的伙伴”、“如胶似漆的伴侣”等誉词呢?但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分,过分就会走向极端。俗话说,“过俭则吝,过让则卑”,就是这个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亲则疏”的现象却较为普遍。
所以,智慧的人告诉我们,“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具体到现实生活中,也就是说朋友之间的交往不能过于亲密,夫妻之间不可过于腻腻歪歪,上下级之间不可以称兄道弟,邻里之间不要过于私密。不然的话,很容易造成彼此的伤害。
朋友之间不可以过密。
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所以有时人会害怕孤独,希望有人能与自己共撑一片天,由朋友变成朋友实属不易,要珍惜这份友谊,要用淡水来浇灌,否则,太浓了就容易凋谢。
夫妻之间不可过腻。
听说过一种“刺猬理论”,大概是说:刺猬是浑身长满针状刺的动物,冬天的时候,它们就会彼此靠拢,凑在一块取暖。但仔细观察后发现,它们之间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什么原因呢?原来,距离太近,它们身上的刺就会刺伤对方,距离太远,它们又会感到寒冷。只有若即若离,距离适当,才能做到既能相互取暖,又不会彼此伤害,这和夫妻相处之道是一样的。
上下级之间不可以过亲。
孔子曾经说过:“临之以庄,则敬。”这句话的意思是:领导者不要和下属过分亲近,要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给下属一个庄重的面孔,这样就可以获得他们的尊敬。与下属关系过于亲近,往往会带来许多麻烦,影响领导形象,甚至导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所以,请你记住这句忠告:“不要和你的下属称兄道弟。”
邻里之间不要过私。
在处理邻里关系时,既不能太疏远,也不能过于亲密,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亲而有间,疏而有密。因为每家都希望有一个没有外人、独立自由的空间,所以邻里间的交往必须有一定的分寸,也就是保持一定的距离。
冷热适度,并不是态度冷漠,而是在理解别人的基础上给人的一份尊重,在淡泊的关系中完成自我的人格。
谦让不可过度
【原文】
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礼,多出机心。
【释义】
谦让本来是一种美德,可是如果太过分,就会变成卑躬屈膝处处讨好人,这样能给人一种好用心机的感觉。
【解读】
中国人一直讲克己,讲谦让,但若过了头,就会被认为是谄媚,或者别有用心。
一句由衷的赞美或一句得体的建议,会使周围的人感觉到对他的重视,无形中增加对你的好感。常常赞美自己的同事,如工作做得好、衣服很漂亮等等,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美之语,可以拉近与同事之间的距离。
但是,千万不要说些言不由衷的话,故意贬低自己,讨好别人。比如本来他的穿着明显不协调,你却对他的穿着大加赞美,还说自己的衣服过时了;或者这人本来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缺陷,而你却把这种缺陷说成正常,还说自己如果这样也挺好的。这样做,不但不会得到对方的好感,反而让对方认为你是个不可靠的人,或认为你必然有求于对方,弄不好还会产生小瞧你的心理。
谦让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但不要过了头,否则就成了故意取悦别人,甚至会被认为是谄媚。
有一个童话故事,大概内容是说:
在一座小山上,住着一只狐狸,名叫贝贝。一个偶然的机会,狐狸听说山下小村庄里的水牛爷爷是全村最谦虚的人,很受其他动物的尊敬。狐狸很不服气,它想:谦虚?不就是把多的说成少的,把大的说成小的嘛,这谦虚我也会。于是这只狐狸就决定要学谦虚。
有一天,狐狸贝贝在森林里走着,在一棵大树旁,碰见了一只小老鼠。这小老鼠一看见贝贝身后的那条狐狸尾巴又大又漂亮,不由得羡慕的对贝贝说:“贝贝哥,你的尾巴真大,真好看。”
贝贝一听,正想眩耀一番,可一想到这正是谦虚一下的好机会呀,于是它得意洋洋的对这只小老鼠说:“我的尾巴哪大呀,比你们老鼠的尾巴可小多了。”“什么?你,四条腿的狐狸,竟然有一条比我们老鼠还小的尾巴?”小老鼠吃惊极了。狐狸看老鼠这么吃惊,不由得更谦虚了,“哪四条腿啦,三条啦,三条啦。”
这个故事比较有讽刺意味。
故意取悦别人的人往往是自卑倾向的人,而取悦的对象往往是“自我表现型”性格的人。“自我表现型”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大声地表达出来,而有自卑倾向的人就容易附和对方的观点,或者认为对方的观点和做法的确很高明。
但我们不是说不要与“自我表现型”性格的人为伍,而是指不要过分地紧跟对方的步调。“自我表现型”的人有一种无论如何都要以自我为中心推动事物发展的倾向,这时候你就没有必要非要顺着他说话,明白了这一点,你就懂得如何与这类人友好地相处了。
攻人之恶毋太严 教人以善毋过高
【原文】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释义】
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考虑到对方能否承受;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到对方能否做到。
【解读】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应当注意运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人际关系上最讲究“恕”的观念,“恕”就是宽恕、原谅。
办公室里,人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竟然有人在你背后四处说你坏话,暗中破坏你的形象。你该怎么办?
性格急躁或直肠子的人可能会马上找到对方,非要求对方说出个一、二、三来,遇到通情达理的人,可能连说带笑地应付你一下了事;遇到认真的人可能真要给你理论一番,最后造成理没讲成,反而让别人把你的老底全都给抖搂出来的结果。
急于为自己澄清的心态可以理解,但决不能失去理智,最重要的是先消火。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一时气不过,就怒气冲冲地找对方理论。一定要先稳定好自己的情绪,然后熄火降温,存异求同。具体地说,就是依照《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雪儿·黛尔所提供的方法,一步步地化解难题。
第一步,检讨自己。你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做了些什么事、说过什么话,让对方看你不顺眼。如果不明就里就去找对方兴师问罪,只会让对方看你更不顺眼。
第二步,问清楚原因。你可以问:“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是否可以告诉我是什么问题。”如果对方什么话也不愿意说,干脆直截了当地跟对方说:“我知道你对我似乎有些不满,我认为我们有必要把话说清楚。”
第三步,委婉地警告。如果对方不肯承认他曾经对别人说过不利于你的话,你也不必戳破对方,只要跟对方说:“我想可能是我误会了。不过,以后如果你有任何问题,希望你能直接告诉我。”你的目的只是让对方知道——你绝对不会坐视不管。
同事之间应该豁达大度,应该相互容忍,相互谅解,而不要动不动就记恨记仇,人为地制造紧张关系。即使你听到的是某一同事谈论对另一同事的不满,也切记不要搬弄是非,以免造成雪上加霜的结果。
高明的办法是充当调解人,在互有成见的同事之间多做一些“黏合”和“调和”的工作。隐去双方过激的、不友好的话,而说一些能起到缓解矛盾和融洽关系的话。要启发双方多想别人的长处,多找自己的不足,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不要对已经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
毋偏信而为奸所欺
【原文】
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释义】
一个人不要误信他人的片面之词,以免被一些奸诈之徒所欺骗;不要过分信任自己的才干,以免受到一时之气的驱使;更不要仗恃自己的长处去宣扬人家的短处,尤其不要由于自己笨拙就嫉妒他人的聪明。
【解读】
大抵乱世之所以乱者,第一在黑白混淆,第二在君子愈让,小人愈妄。
一个人,如果偏听偏信,意气用事,就会被小人利用。
比如,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发生一些误会,通常情况下,只要双方懂得宽容,这些误会和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但是,如果我们听信他人的谗言,就可能会使我们与朋友的亲密关系恶化,甚至最终导致关系破裂。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
三国的时候,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刘备的政权与曹操、孙权建立的政权共同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他们之间连年征战,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诸葛亮辅佐刘备,而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受到孙权礼遇,担任要职,结果引起江东人士的嫉妒,更有人背后说他明保孙吴,暗通刘备。
东吴有一名大将,名字叫陆逊,是个明白人。他看到满城风雨,立刻上书孙权,说诸葛瑾是一个心胸坦荡的忠臣。孙权听了非常高兴:“我知道你和诸葛瑾是好朋友,你能够不听信谗言为他保荐,实在难得啊。我也知道诸葛瑾对我一片真心。我很高兴,希望你们共同辅佐我,以图大业。”
陆逊没有听信谗言,显示了朋友的真知灼见,孙权没有听信谗言,留下了人才,显示了一个君主的知人善任,的确难能可贵。
通常情况下,谗言乃是心术不正者诽谤和离间他人的工具,它会让无辜者身心疲惫、如负千钧,影响团结,恶化友谊。我们要保持足够的警惕,不被眼前的假象迷惑,不被他人的谗言误导。
所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有人求你出面说句话、表个态时,你一定要对他的要求善加分折,当有的人借你的话、你的态度去指手划脚,“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你可要加以防范。特别是对于那些你早就知道的奸诈之徒对你说的每一句话,劝你做的任何事,都要先打个问号,三思而后行。千万别稀里糊涂地成了被奸诈之徒借去打“鬼”的钟馗。
“借钟馗打鬼”是毛泽东根据一个神话传说而概括提炼的。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唐明皇于病时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正吃之。唐明皇上前问他姓名身世,那大鬼答曰:名叫钟馗,生前曾应试举,因奸臣从中作祟未中,并被害,因此决心死后消灭天下妖孽,铲除世间不平事。
唐明皇醒后,遂命画工吴道子将钟馗绘成图像,挂在寝宫。后来,民间端午节和除夕等日子多悬挂钟馗像于家门,用来打鬼和驱除邪魔,钟馗遂成了中国普通百姓的正义之神。
借钟馗打鬼,其核心思想是一个“借”字,喻指借别人的力量办自己之事,但目的与企图则大相径庭。在中国历史上一些贤臣名将为了做成某些好事,造福于人民,常常不得不假借皇权的名义或力量,一些奸佞小人,为了自己的高官厚禄,也常常假借皇权的名义或力量结党营私,消灭异己,陷害忠良,干尽坏事。
在工作中,尤其是在处理人事问题时,切不可偏听偏信,借威于小人,坏了风气,扰乱秩序。
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在管人的过程中,要善于辨奸识忠,能从自己身边人的言行举动中,辨识出忠奸。否则,被假象所迷惑,良莠不识,就会无意中被别有用心的小人所利用,悔之莫及。
闲则别念窃生 忙则真性不见
【原文】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释义】
一个人整天太闲,一切杂念就会在暗中悄悄出现;整天奔波劳碌不堪,又会使人丧失纯真的本性。所以大凡一个有才德的君子,既不愿使身心过度疲劳,也不愿整天沉迷在声色犬马的享乐中。
【解读】
当你觉得自己快要支持不住的时候,请停下来。给自己放一天假,不管是休假、病假日,随便哪一天,尽情放松和享受。之后,你身上发生的变化会让你觉得惊喜万分、不可置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业的理解,不想做一点事,只想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种寄生虫生活的人少之又少,这种像植物人一样的人是难以生存的。人不可能什么也不做,反过来,人们都有一种生活体验,觉得长久无所事事是很痛苦的。但是也不可以过于劳碌,否则就等于给自己当奴隶,而丧失了人生应有的乐趣。
这种既不可太闲,又不可太忙的生活原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劳逸结合。凡是与自己情趣、追求无关的事可以放一放,闲一闲;凡是有关原则和与自己的追求有关的事就要紧一紧,不停手地去做。一张一弛,才能忙闲结合。
美国人乔丹是个生意人,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对于他所取得的不菲成绩,他总结说:“这归结于我养成的好习惯,具体到每一项小的决策时也是如此,比如对待每一天的工作。”他是怎么做的呢?
乔丹觉得自己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丧失了自我,他觉得那些年自己除了工作害是工作,像是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从未有过时刻的停留。乔丹给自己定了太多的指标,一个又一个工作期限接踵而来,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乔丹没有给自己定一个宽松点的计划,而是强迫自己必须在5天内完成本应两星期才能做完的工作。终于有一天,乔丹觉得自己真的支撑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