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校,校长强调向上负责,让领导满意;经营学校,校长还要向下负责,让教师、学生、家长都满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吃的是“皇粮”,学校与家长的“客户关系”是隐性的,因此,学校服务意识淡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就是服务——服务于学习,服务于学习者,服务于学习化社会。学校提供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学校与家长的“客户关系”是显性的,家长就是上帝,学校就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学校在市场当中的地位,不是由上级领导确定的,而是由学校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决定的。
(二)问题与挑战:教育需要经营
1.经营教育有助于解决现存教育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体系不全和机制不活。教育从管理走向经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出路。
(1)有助于增加教育供给
教育供给不足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教育投资渠道狭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力,学校筹资渠道不畅,造成多数学校的办学条件难以改善,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教育机会不均。
其实,中国教育最缺的并不是“钱”。中国教育最穷,同时浪费也最严重。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肯为教育花钱的老百姓,这是中国教育最丰厚的资源。我们最缺的是观念、政策和体制。
经营教育不仅能盘活教育存量资源,还能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教育,放大优质教育,增加教育供给,促进教育均衡化和教育机会的平等。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在江苏宝应的改革实践,是宝应县政府经营教育的成功实例:利用3所公办名校的品牌,吸引教育投资两亿元,不但使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扩大,而且还能用转制省下年均600余万元的人头费用于改造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整体提升了当地的教育发展水平。
(2)有助于优化教育结构
目前,高中阶段教育成为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经营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普高、职高均为非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没有必要全包下来,也不应该全包下来。明明是一个能自己走路的孩子,我们却总要抱着他。吃力不讨好嘛。大人累得满头汗,孩子感到不自由。这还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问题是孩子将永远不会走路,未来如何独立生存并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普高的发展“瓶颈”,在宝应,不是用政府投资或者学校举债的方式去解决的,而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突破的。宝应中学,转制前,1999年的招生规模是8个班448名学生,转制后,翔宇教育集团投资1.2亿元异地兴建新校园,学校招生规模扩大,2002年达到20个班1120名学生,2006年将达到30个班1680名学生。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优质高中入学难的矛盾。
从根本上说,职高对市场反应缓慢,培训模式陈旧,也是职高没有进入市场导致的。如果职高都能瞄准行业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毕业生何愁出路,资金何愁短缺,劳动准入制何愁难以执行,职业教育怎能不迅猛发展?
教育是无边界的。教育服务贸易已经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为了参与即将到来的国际教育贸易,应该通过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和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创新,来培养和增强学校参与这种服务贸易的竞争能力。
(3)有助于完善教育体系
在教育观念、基本构成与实际运行上,我国教育体系依然保存着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尚未形成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需求的、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学校的教育目标、模式、运作方式趋同,整体教育体系缺乏特色、多样和灵活。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对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单一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办学格局尚未被真正打破,民办学校及其他办学形式远还没有壮大。政府依然是各级各类教育办学的直接主体。“增加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已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教育呼唤体制上的变革。
经营,可以使学校教育目标、模式、运作方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富有特色的多样、灵活的教育体系,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将被充分开发利用。
(4)有助于激活教育机制
目前,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活力:(1)权力仍然过于集中;区域或学校的自主管理权力偏小,政府对教育包办和垄断现象严重,政府治理越位、缺位现象突出。(2)办学体制仍然单一,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私人办学比重过小,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的探索还没有放开。(3)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管理学校的力度不够,学校间平等竞争的平台尚未建立。(4)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特别是学校教育管理法规严重缺失,与政府公共治理和市场机制相配套的教育监管执法不力。(5)现代学校制度尚未建立,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机制还没有形成。
只有从管理转到经营,学校才能被有效激活,投资者和校长的办学积极性才能被进一步激发。在教育从管理转到经营的过程中,政府包办和垄断教育的现象将会被打破;政府控制模式将向政府监督模式转变,政府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管理学校力度将会加大,政府越位、缺位现象将会大大减少;办学体制将会走向多元。最终,教育平等竞争的平台将会建成;教育法律法规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将会建立。
2.经营教育有助于应对严峻挑战
我国的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规划赋予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人民群众强烈的教育需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革命和新经济对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产生了巨大冲击,经济全球化使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
走向市场化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而教育却守着“计划”的阵地恋恋不舍,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管理学校的方式,使其向市场经济模式下经营学校的方式过渡。
经营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刺激教育消费市场,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
(三)服务与消费:教育可以经营
在传统观念中,教育是事业,不具有直接经济价值,学校是事业单位,不追求经济效益,事业活动所需的资金应由政府承担或主要由政府承担。
但是,对教育活动的这种传统认识,今天已经受到了全面的挑战。(1)人力资本理论已经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人们树立了教育投资的理念,普遍认识到了教育对个人和家庭的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2)民办学校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校不但具有社会价值,而且可以具有经济价值,是一个良好的投资领域。(3)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使经济决策部门注意到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通过经营教育,许多地方政府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教育的经济功能有两个:一是间接经济作用——增加受教育者和社会的“人力资本”;二是直接经济作用——对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就业作出直接贡献。因此,教育的产业属性无需争论。
其实,教育产业就是产业化的教育活动,当然是可以经营的。经营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活动的效率,它并不涉及教育活动本身的目的。教育规律的作用是保障教育目的的实现,市场规律的作用是提高教育目的实现的速度。以为经营教育一定会破坏教育的终极价值,就像以为经营餐饮一定会损害饭菜质量一样,是荒唐的。众所周知,正是因为餐饮的产业化经营,才促进了菜肴品种的丰富、菜肴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上升,才使烹饪规律得到了更好的尊重。教育也是这样,产业化经营最终会有效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教育规律也会得到更好的尊重。在市场发育不健全的转型初期,虽然市场的逐利性也会带来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在许多企业从国营转为私营时,还会担心这会使企业产品质量下降,在企业转制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也确实一度下降,但在今天,人们已经不会再从企业所有制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产品质量了。
从本质上说,教育从管理到经营的转变,是“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让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逐步实现教育资源从计划配置为主到市场配置为主的体制转型”。实现这个转型,绝不只是为了减少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或增加个人和家庭在教育成本分担比例中的份额。
经营教育就是要盘活教育存量资本,搞活增量资本,激活无形资产,使教育规模得到扩张,质量得到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政府创造环境、学校创造品牌、教师创造质量、学生提高素质,这些就是经营教育的本质。
通过公办名校转制,宝应县政府取得了经营教育的成功。这再次证明,教育是可以经营的。宝应县政府经营教育所带来的收益是多方面的:
1.用名牌公办学校的品牌,吸引投资逾两亿元,新增3所高品位的学校,政府没花一分钱。将原有学校用于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共净增加教学班200多个,有效解决了城市化和人口高峰带来的生源急增的矛盾。
2.仅3所学校的人员工资这一项,每年就为财政节省数百万元。这笔钱被宝应县政府继续用于教育,使许多薄弱学校得益。
3.优质教育资源放大,全县基础教育的办学层次得到大幅度提高,群众强烈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
4.新建学校是宝应县城区最具特色的建筑群,成为宝应县城区建设的一个亮点和看点。无疑,这改善了宝应城市面貌,提升了宝应城市品位。
5.冲击了陈旧观念,引领了改革潮流,促进了当地干群思想解放,对当地改革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6.学校周围土地大幅度增值,房价迅速上扬,政府经营土地的收益得到了增加。
7.民办学校全新的办学机制和管理模式,名牌学校的集团化运作方式,都对宝应教育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周边地区的教育改革产生了较强的辐射作用,扩大了宝应县的知名度。
8.稳定本地教师队伍,遏止名教师外流,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加盟,使全县教师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
9.在转制后,学校机制灵活,管理规范,质量提升。
10.放大了名牌学校的品牌效应,吸引了宝应周边地区学生到宝应就读,在宝应消费。
11.除新增教师外,还给社会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仅在学校后勤部门,就提供了数百个就业岗位。
12.学校服务意识增强,教师不再以教谋私,家长满意度提高。
13.学校自主办学,政府监督调控,两者关系理顺,内耗减少。
14.“条子生”自然消亡,干部风气正了,校长受干扰少了。
(四)观念与体制:教育经营的关键
教育从管理走向经营,关键是要突破两个障碍:一是观念,二是体制。
1.更新观念,关注效益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教育是公益事业,只负责花钱,从不计成本,更不讲效益,不必追求资产增值。因此,尽管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但在仍按事业体制运行的学校,却是浪费惊人,资金利用效率极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浪费严重、不讲服务,这些“国企病”在学校里一样流行。
学校经营者应具有以效益为中心的观念。作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学校取得较好的办学效益应该是经营学校的基本原则。这里所说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办学效益主要体现在“三看”:(1)看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即办学的社会效益和学校的品牌价值。满足社会需要程度高,品牌价值高,学校效益就好。(2)看资源利用的效率,即投入产出的比例。低投入高产出,少花钱多办事,资金利用率高,学校效益就好。(3)看学校发展后劲,即资金积累水平。它是学校扩大再生产、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只要经济效益好,学校就会积累更多的资本,就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吸引优秀教师,提高办学质量。
学校出效益,主要靠开源。只要找准市场定位,向目标人群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学校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办学效益。
企业界有“先找市场,后开工厂”一说,讲的就是市场定位,办学校也是这样。找准服务对象,瞄准目标人群,提供优质服务,怎么会没有效益?在进行自身市场定位的时候,翔宇教育集团力除贵族学校“门脸吓人、名师诱人、收费惊人、进去误人”的弊端,把服务对象锁定为广大普通百姓的子女,以“现代学校的硬件设施、示范学校的办学质量、平民接受的收费标准”作为建校原则,从而取得了成功。
学校出效益,还要靠节流。对大多数公办学校来说,节流甚至比开源更重要。
(1)精简机构,定岗核编,消除“人浮于事”的现象,节省人力成本。许多学校教辅人员成了一些“高工资、高职称、老资格”的教师“赋闲”的岗位,造成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为什么高级职称一到手,许多教师的“血压就高了”,“血脂就浓了”,“腰椎间盘就突出了”,就要向校长申请二线的岗位?那还不是因为吃“大锅饭”的弊端——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