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办学体制改革,就是办学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的改革,就是要改革单一的国家举办、财政拨款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办学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多样化的办学形式。这既是投资体制的改革,又是管理体制的改革,将带来办学经费筹措方式的改变,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进而学校内部的办学机制将被激活,这样,有助于促进教育行政管理重心下移,使学校办出特色,有助于缓解教育经费政府投入不足的困境。然而,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就办学体制改革尤其是建立非公办学历教育来说,几乎没有进行。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讲话和中共中央召开十四大之后,全国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有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即便如此,到1997年底,全国民办中小学校也只有3500所,仅占全部中小学校的0.5%。有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民办高校也仅有20所。我国长期形成的单一公办体制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办学体制改革滞后,造成教育适应和促进经济、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变化要求所需要的经济活力不足,教育发展缺少应有的高质高效。因此,我认为,教育界的解放思想,一定要在教育体制上突破,特别要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北京五中在办学体制改革上最重要的成果是公办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即由国有公办学校转制为国有民办制学校。政府将全民所有制的公办学校,按照有法定效力的程序,交由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承办,其资产及以后的资产增值仍属国家所有,而事业费和日常运行经费的全部或大部分由承办者依法筹集。承办者享有民间办学的政策权利和办学自主权,这样形成的教育法人实体,称作国有民办制学校。国有民办学校是介于纯政府办学与纯民间办学之间的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这是一种转制改革,是国有公办学校体制改革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公办学校在这种转制改革中所有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运行机制,主要是经费筹措机制和管理机制。因此,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相反,恰恰可以迅速吸纳潜在的社会教育资源,扩大国有教育资源的增量,特别是它的控制量。可见,国有民办制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混合型的办学体制,既不同于公办,又不同于民办,它是两种办学体制“相融会”的结果,因而兼有两者的优势。这样,既有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学校的自主发展。因此,这既是部分公办学校走出办学困境的有效选择,又是在新形势下发展国有学校的有力措施。
在这样的教育改革思想的指导下,1992年5月8日,北京五中在全国最先提出了公办学校的“五自主”办学体制改革新思路,即“自主筹集日常办学经费、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工资分配、自主教育教学实验改革”。1993年1月,进一步概括为“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简称“国有民办”,又称为“承办制”。1995年开始正式运行,并在1995年和1996年先后成为北京市海淀区和北京市的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按规定,招收的新生可以收费,国家财政性日常经费拨款每年递减三分之一,三年后停止拨款。1998年3月,对北京五中日常经费的财政性拨款已完全停止,日常办学经费筹集的法律责任已完全转移到承办人——校长的身上。
衡量办学思想是否正确,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根本的、最终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标准。办学体制改革为北京五中的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在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
余近1000万元,在市区政府的支持下,以自筹资金为主,新建7748平方米的初中教学楼,然后,将是数万平方米的学校全面改建工程,一所崭新的规模宏大的学校将在办学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活力中拔地而起。
第二,办学体制改革改善和充实了北京五中办学的物质条件基础,使北京五中有条件建设“现代、领先、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近几年,我们投资800余万元建设多媒体电教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网、多功能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购置了先进的数字摄录编辑制作系统,实现了师生的电子阅览,为教师建立了电子备课室。千兆以太快速网已在北京五中建成。在刚刚落成的新教学楼里,共安装了220台计算机,44台背投电视,44台实物投影仪,实现了44个教室的计算机全部联网,每个教室都成为多功能教室,实现了师生的网上教学和学习。北京五中成为首批全国电化教育实验学校。
,是实现高水平素质教育的首要条件。北京五中教师队伍建设的总目标是: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现在,北京五中干部、教师队伍已经是一支很有思想的队伍,他们中共产党员占34%,青年教师中的党员已占38.3%。我们积极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党员党性闪光”、“教职工岗位立功”、“青年岗位成才”,评选教育工作者“十杰”和“优秀共产党员十佳”等多种形式加强师德建设。《北京日报》曾以“教育者的风范——记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们”为题发表长篇通讯,报道了北京五中的师德建设。学校教师集体被评为“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柯育壁老师被授予“北京市师德楷模”称号,并荣获了“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五中教师中,高级教师和具有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已占全体教师的98.8%,其中,高级教师占40%,有三位特级教师。北京五中现有博士1人,硕士15人,硕士课程班结业24人,在读33人,到2000年,北京五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同等学力的教师将达80人左右。高学识的教师保证了学校高水平的教学。我们要求教师普遍具有四种能力:教学能力、德育能力、教科研能力、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等,而且都提出了高标准。为培养和造就学者型教师,北京五中长期保持了85%以上的教师参与教科研,1999年已达到94%,承担着多个国家级、市区级的课题,每年发表和获奖的市区级以上论文在数十篇。1999年,北京五中教师共出版论著24部,发表论文68篇,获奖论文46篇。高水平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教师广泛地将电教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基础。北京五中教师绝大多数都已熟悉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100余位教师参与了课件制作,其中,80余位教师独立制作了166个教学课件。“学习热、制作热、运用热”使我们强烈地感到北京五中教学领域出现了“新技术革命”。凡参观过北京五中的中外教育界人士都为之感叹。
第四,促进了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先进的教育技术和优秀的教师队伍,在科学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必然产生优秀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育人模式的改革,特别是“综合活动课实验”和“分层教学实验”,为北京五中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高质量的教育,实现高水平的办学创造了具体的道路。北京五中不仅保持了德育先进学校、美育先进学校、体育模范学校的荣誉,而且也是有名的高升学率学校和学科竞赛的奖牌大校。仅以1999年为例,高考录取率达98.2%,本科录取率达91%,重点大学上线率达68%,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12人,刘罡同学以661分获海淀区应届学生升学成绩第二名,区数学、语文的单科成绩最高分均在北京五中;中考,海淀区600分以上仅251人,北京五中有34人,占135%;在区级学科竞赛中,1999年共获奖407项,其中,国家级117项,国家一等奖8项。短短的十年时间,北京五中从一个非重点中学跻身于市区高水平学校的行列,确实令人吃惊,但这是社会普遍认可的事实。
第五,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基础教育投资的负担。现在,每年北京五中减少国家财政拨款近400万元,这有利于增强政府对基础薄弱学校的支持。
第六,改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人民群众普遍支持北京五中的办学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使北京五中获得一个空前的机遇:初中和高中均面向全市招生,使学校一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重点,争相进入,学校办学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1996年,北京五中计划招初中生360名,在三天之中报名1730人,十分踊跃。在录取的收费生中,62%来自工薪阶层家庭,可见社会有一定承受力。1997年,拟招初中新生360名,到校参加招生咨询的家长和学生居然超过5000人。学校只好规定:限报2000名,额满为止。报名当天,4小时报名2060人,经学校研究,扩招了140名;在收费生中,92.4%来自工薪阶层家庭;1998年,初中招收新生540人,报名2600人,收费生的88%来自工薪阶层家庭;1999年,领取报名申请表的居然接近3000人,在收费生中,95%来自工薪阶层家庭。几年来的办学实践证明:北京五中的办学体制改革得到了社会相当广泛的支持。
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在北京五中的成功,证明将部分公办学校转为国有民办制学校的可能性,为国家找到了缓解教育经费困难的一条虽是辅助性的但却是十分有力的措施,也为部分公办学校走出办学经费的困境和真正成为自主办学实体找到了一条具体道路,同时,为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选择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机会。国家受益、学校受益、百姓受益,确实是利国、利校、利民的好事。国有民办制学校作为教育改革中的新生事物,虽然给社会各界以强烈的震荡,但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终于以成功的实践而确立了它在教育改革中的位置。现在,公办学校的转制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区开始实验,国有民办制学校纷纷出现,在北京市则已扩大到31所。部分公办学校转制改革,将是我国在新时期发展基础教育的有效体制选择,将成为教育改革一个十分重要的走向。
二、选择
中国革命的成功源于选择了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国改革的成功乃是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没有选择便没有革命,没有选择便没有改革,当然更不会有革命和改革的成功。其实,所有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离不开选择的。没有选择只能导致停止、僵化、封闭、保守和落后,没有选择便没有发展。这已经被古今中外社会历史的宏观变迁所证实,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准则。自然界也是如此。地球气候的不断变迁,对物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严格甚至是残酷的选择,物种也不断选择自己的演变发展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大自然,生存地域的选择、形态的选择、本能的选择、食物的选择等等。凡是选择了在自然界中正确位置的,就存续了下来,发展了下来;否则,便被淘汰。大自然准备给人类社会的是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世界,不知是经历了多少亿万年选择的结果。有选择就有鲜艳,有选择就有特色,有选择就有多样化,有选择就有缤纷的世界。
选择的可能性集合构成选择性空间。选择性空间越大,选择的自由度也越大,发展的多样性也越大,有多样性,才有个性,才有特色,才有创造性,才有活力,才有生机。我们所以抛弃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因为它给经济造成的选择性空间太小,所以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因为它给经济带来了广阔的选择性空间。有选择,就有竞争,在竞争中可以快速发展。有选择,就有多样性,就可创造物质世界的多样化。
但是,我国的教育无论从教育体制,还是从内部的育人模式上,都缺少应有的自主选择空间。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学校教育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的规定,到新生入学安排、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考试考核以及教师的工作分配等,都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计划经济下的传统教育具有全方位的高度集中性,其结果是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没有选择发展机遇和特色的权利,现代社会需要的多种类型、多种才能的人才培养无从谈起。同时,传统教育具有某种“短缺”性,学校之间没有优胜劣汰的竞争,社会对学校无法选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缺乏选择和竞争的传统教育是办学质量低下学校的“保护伞”。
由此,教育改革主要在于扩大教育的选择性空间,全方位改革就是全方位扩大选择性空间。改革就是扩大选择,建设广阔的教育选择性空间,便是教育改革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