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它的历史传说和各类实物遗存上,在宁夏区区6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类资源是很丰富的。除了近年来通过大量对外宣传已广为人知的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水洞沟遗址等以外,还有许多未知的文化遗存散布在从南到北的宁夏大地上。彭阳古城镇的朝那湫既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又是魏晋文化名人皇甫谧的故乡,这潭神秘的湖水吸引了众多文史学者的脚步,更会吸引大量文化观光客的眼球。泾河源是黄土高原上的绿岛,更是自唐以来中国龙文化传说的集散地,《柳毅传书》描绘了它,《魏徵梦斩龙王》提到了它。位于陇山腹地的六盘山因为险要神奇很早就吸引了帝王巡幸的目光,秦始皇西巡陇西时在这里开辟了鸡头道通道,汉武帝六出萧关视察固原的防备时,曾凝望过它的神奇与险峻,据考证,随行的官员中就有大史学家司马迁。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打击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割据,曾亲率大军攻克时称高平的固原城。1227年四月,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间隙曾避暑于六盘山腹地的凉殿峡,并在固原开城开始修建后来的开城王府。了解丰富的宁夏传统文化资源,既需要面上的宏观把握,更需要点上的精深钻研。
(四)回族伊斯兰文化源远流长,别具风采
唐末,一群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商人沿着丝绸之路去唐都长安经商,中途有部分人被宁夏的山水风光所吸引就留了下来,成为宁夏最早的回族先民。元代,蒙古人西征使大量的西亚回回人进入中国,入住宁夏。明代,朝廷对回族采取怀柔政策,回族族体稳定发展,人口迅速增加,以致到清乾隆年间,"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由于回族先民的族源系来自西亚、中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大食人,他们从进入中国就保持了伊斯兰教的纯洁性和本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独特性,所以在中国大地上生存几百年但文化上并未被汉文化完全同化。宁夏回民在六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最大可能地保持了伊斯兰特性,又加进了宁夏地域生活的元素,形成了具有宁夏特色的回族传统文化。现在,回族人口占宁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回族文化成为了宁夏的品牌文化。
总体看来,宁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作为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传统文化资源数量丰富、品种多样,我们值得骄傲和自豪。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宁夏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数量有限、损毁严重、部分还处于濒临灭绝状态等问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发掘不深,宣传推广不够,不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知晓。所以,对待传统文化资源我们要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并举。
三、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宁夏对内对外的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努力繁荣公益文化事业,二是积极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无论繁荣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传统文化都是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
(一)利用公共财政借助民间财力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推介工作,为繁荣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提供充分的资源保证
"十一五"以来,宁夏各级政府在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努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文化设施,比如响亮全国的中华回乡文化园、镇北堡北方古城镇、西夏文化城、银川文化城等,另外,宁夏的"三馆一中心"建设在西部也颇具规模,较上档次。这些现代化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宁夏文化软实力做了极好的铺垫。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宁夏的许多传统文化资源存在损毁严重、保护不力、濒临灭绝的问题。西夏文化在宋辽时期曾是中国西北的强势文化,后来随着西夏国的灭亡而遭到毁灭性的颠覆,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失去传承,物质形态的文化在岁月的变迁中不断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时至今日所剩无几。宁夏在古代有悠久的兵战历史,自然产生了丰富的兵战文化,这些文化本身会因兵战而兴,因兵战而毁,加之后世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现存的文化遗迹微乎其微。这些都需要政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以发掘保护。
与发掘保护同样重要的就是大力开展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推介工作。泾水陇山文化(简称泾陇文化)不仅在西北,而且在全国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这里是伏羲的诞生地,是周秦先祖开创周秦文化的策源地,自然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泾水出现于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原腹地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历史上人们为它附会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柳毅传书》的故事,《魏徵梦斩龙王》的故事,使这里成为中国龙文化的代表地。可惜的是,这些丰富的历史典故大多只存在于专家学者的书案上,流传于高雅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普通百姓即使是西海固的老百姓也知之甚少。历史上还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光顾宁夏,在宁夏这片热土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除伟大的秦皇汉武们外,还有许多有名的文人巨匠。唐代王维被派到北方区抚军,他出了萧关进入宁夏境内,看到灵武一带的自然风光,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著名诗句,王昌龄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塞下曲》也形象地描绘了萧关一带的自然风光,"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宋代,范仲淹和韩琦作为文臣武将被派到固原一带戍边,范仲淹作为主帅还指挥了著名的好水川大战,而他的名词《渔家傲·秋思》未尝就不是描写他在萧关戍边的见闻和感受的。魏晋时期的文化名人皇甫谧的的确确是宁夏彭阳人,除了他的史学文学成就外,他的针灸艺术驰名中外。依然可惜的是,这些文化巨匠们在宁夏的活动仍只为少数文人学者所津津乐道,普通百姓概莫能知。文化只有掌握在广大人民群众手中,才能发挥它教育人民、引导社会、促进发展的作用。宁夏有如此多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发挥它们的价值,首先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宣传,向外界大力弘扬。
(二)产业化发展是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形式,也是增强经济硬实力的重要方面
当今,世界上的文化强国美国,其文化产业已经占到GDP的28%,而中国文化仅占GDP的24%。在国内,湖南作为文化产业强省,2008年地区GDP中文化产业的比重为58%,而宁夏2007年的文化产业仅占GDP的089%。所以,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大有可为,也是今后应该重点努力的方向。
宁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占宁夏总人口的3595%,回族文化在宁夏当代文化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即便如此,在开发利用回族传统文化,实现产业化发展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回族饮食文化已经成为宁夏的特色文化,外界客商对宁夏的印象很大程度集中在回族特色美食上,但是上规模的回族餐饮企业不多,产品在全国清真食品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不大,更是缺少有竞争实力的食品品牌。宁夏是全国回族居住最集中的地区,发展穆斯林用品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全国1000多万人口的穆斯林用品市场上宁夏并没有占据多少份额。这些情况除去资金技术因素外,没有开发相关产品的文化内涵,体现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重要的原因。现在急需瞄准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开展产业化经营。宁夏的回族在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回族穆斯林文化,除去人所共知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外,还有回族医药文化、回族武术文化以及回族节日文化,这些都可以大力开发,从中培育出相关的文化产业。回族的文学艺术长期以来在民间原生态上流传广泛,现在急需发掘整理,作为发展宁夏演艺文化的重要资源得以利用,回族花儿的传承演唱,完全可以成立演艺实体走商业化传播的发展道路。
西海固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里是中原传统文化在宁夏的直接承传地。历史上这里的汉族群众积极学习中原传统文化,在"苦瘠甲天下"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以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传承并发展中原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西海固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如节庆社庙文化、节日习俗文化、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里的群众继续传承发展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隆德县最具代表性,全县爱好书法绘画及其他工艺美术的人士成千上万,创作作品数量十分可观,2006年该县被评为全国书画之乡。当地政府较早看到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政策的指引下,积极扶植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提升本地文化软实力。据报道,隆德县的文化产业2010年1~10月份就"揽金"1800多万元,带动近万人就业,这对一个人口只有十几万的山区小县来说实属莫大的成绩。但是,这种发展如果放在全国乃至全球视野来看,亟待大力发展迅速提高。仍以隆德县为例,该县绝大多数的民间文化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仍处于手工作坊阶段,具体经营模式仍是师傅带徒弟,与现代化产业经营模式差距还很大,并且开拓产品市场,走外向型经营的意识不强,至今大部分产品仍局限在狭小的县域市场流通。
(三)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并在整体品味上与世界流行文化相兼容
传统文化有它与以往传统社会相适应的外在形式,历史发展到当代社会,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借以承载的外在形式,以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在这方面文化强国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泰坦尼克号事件是20世纪英国的一次海难事故,多少年过去了,它只是留存在英国人心中的一次悲伤记忆,但美国人瞄准了它的商业价值和欣赏价值,把它改编成了一部表现互助友爱和纯真爱情的电影作品,前后实现了71亿美元的票房价值。花木兰是中国民间文学里的女英雄,她的传奇故事在中国流传上千年,美国人照样瞄准了它的商业价值,用现代商业模式加以改造,拍成动画片,最终实现了巨大的票房价值。柳毅传书故事最早见于唐朝人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故事的发生地主要在泾河源头,因故事里的部分人物居住在洞庭湖畔,湖南很早就注意开发这一文化资源,用各种演艺形式把它搬上舞台。宁夏是柳毅传书的主要发源地,近年来宁夏也开始关注这一文化资源。其实在以后的开发利用上,两省完全可以携手互动,利用现代科技传媒手段把柳毅传书故事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宁夏回族民间文学故事《曼苏尔》在宁夏流传甚广,完全可以对故事的情节结构进行加工整理,改编成不同的艺术样式,再借助现代传媒把它搬上舞台,创造商业价值,实现社会价值。孔子说:"言之无文,其行不远。"传统的文化资源在传播的时候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不但传播的时空会受到限制,也会影响观众的欣赏口味。另外,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由于在历史上形成于特定的时空地域,民族地域特色比较显著,在向外推介时内容到形式一定要加以必要的改造,以适应其他国家和地区群众的欣赏习惯和欣赏心理。我们虽然承认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缺乏普适性的文化样式在世界范围内是很难传播流行的。
(四)利用传统文化提升宁夏文化对外的软实力时,更应重视增强宁夏文化对内的软实力
新疆有一首歌曲叫《我们新疆好地方》,这首歌曲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把新疆的美丽用优美的旋律感性地传达给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观众。其实新疆不全是土地肥沃,牛羊遍野的人间天堂,新疆还有大量的沙漠戈壁不适合人类居住,可是这首歌曲给世人一个善意的误导:新疆很美,生活在新疆很惬意,你们快来看看吧。宁夏的优势在以前的对外宣传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只是在招商引资时大谈宁夏的经济资源优势,很少谈及宁夏的历史文化优势。西海固是宁夏经济发展最慢的地区,在对外宣传时就只用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的"苦瘠甲天下"来形容西海固的整体面貌。殊不知西海固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西海固的开发历史应早于宁夏区内的其他地方,西海固如果没有它独具的优势,怎么能在中华历史的演进中昂首挺立数千年不倒呢?千百年来居住在西海固的人民群众在被外人称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繁衍生息,用他们的艰辛劳作推动了这个地区的发展,这种在艰苦中毫不妥协,顽强坚守的精神值得世人佩服,回族作家张承志曾对这种精神大加赞赏。近年来,驰骋中国文坛的西海固作家群正用自己手中的笔不断地揭示这种精神,弘扬这种精神。"小省区也能办大文化",其实小省区在以往的历史岁月中已经为我们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这些丰厚的传统文化作为先民馈赠我们的资源,正沉淀在宁夏的山川大地上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今天我们在努力发掘包括西海固在内的宁夏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地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借助这一过程增强本地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本地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从而提升地区文化对内的软实力。西海固文化及其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