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银忠魏银忠,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隆湖中学高级教师。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历史上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战乱频仍,导致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的后进行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宁夏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积极发展科技实行生产创新,努力提升地区经济硬实力外,还有一条不容忽视的举措就是发展文化,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传统文化视角论述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抓手无非努力繁荣文化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而无论繁荣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除必要的物质条件外,还得具备一定的文化资源。从宏观而论,文化资源就是指社会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种生活从时间上划分为当代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以往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当代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构成当代文化,以往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构成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由于经历悠久的历史并在社会进步中被反复淘洗锤炼,很多都成为精品,因而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价值要远远优于当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发展中国当代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源利用价值。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民族在各自种族繁衍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伟大的中华文化不仅在历史上使中华民族跃居世界民族发展的先进者行列,而且在当代社会更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经济、改进社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财富。近年来中国各地都比较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而传统文化始终充当了最为重要的资源要素。动漫产业的异军突起,图书出版业的逐步振兴,极具时尚消费特色的影视行业的强势发展,哪一样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参与发力。近年来,文化事业也随着经济的持续繁荣得到较快发展,各地从省级到地市级都建立了综合性的博物馆和展览馆,县级以上建有图书馆和影剧院,乡级及以下建有文化站图书室,这些大大小小的文化设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还利用节庆日举办各类群众文娱活动,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值得指出的是,在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及举办的各类文娱活动中,传统文化始终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在对外文化宣传方面,传统文化始终也是传播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哲学、中华武术、中国戏曲、中国古代文学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所了解,并且在西方社会不时还会掀起一股股汉学热。我国政府因势利导,推动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孔子学院,作为集中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和谐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及其实践为当代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在先秦典籍《尚书·洪范》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情形:舜帝因为高尚的品德和杰出的才能被尧帝选为接班人,在舜登上统治宝座以后,四方有几个部族首领不服舜的领导,舜没有兴兵去讨伐,而是主动走下统治宝座,来到民间,归隐山林去修炼自己的德行和才能。后来,舜的德行和才能得到全体民众的拥戴,那些四方不服的部族自然就归顺了。《尚书》后来成了儒家思想的经典,以尧舜为代表的这种治国模式就被儒家学人大肆渲染,几乎成了神乎其神的东西。其实,舜帝的治国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如果从提升国家实力的角度看,舜是以自己作为领导者的崇高德行提升了整个国家的软实力。
后来的儒家经典不但大力提倡这种以德治国的传统,而且还进一步发展出礼教治国理论。在《论语·子路篇》中就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述: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段记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被作为孔子轻视劳动、蔑视劳动人民的罪证,实在是断章取义的误读或者故意歪曲。只要通读《论语》就会发现,樊迟是一个积极追随孔子探讨治国安邦思想的热心学生,并非一个来自垄亩,一心一意向孔子请教如何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夫。樊迟问"学稼"和"为圃",是向孔子提出了一种治国安邦的思路,自己带头学习农业种植技术,然后带领百姓发展生产,富民强国,从而实现提升国家对外竞争实力的目的。樊迟的这种想法与孔子一贯的主张背道而驰,所以受到孔子的斥责。孔子认为国家的实力来自国家上下的和睦相处,团结协作,而要达此目的,就要推行礼乐教化;推行礼乐教化不能强迫,而要靠上位执政者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老百姓见贤思齐争相效仿,慢慢地就会知礼仪明廉耻,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四方之民"被这种情形所感召,就会"襁负其子而至矣",根本再用不着发展生产,扩军备战。
《论语》还有许多有关为政以德,主张礼乐教化的论述。"季氏将伐颛臾"章记述冉有和子路做季氏的家臣,不能辅佐季氏以文教治国,反而帮着季氏以武力攻伐小国颛臾,实行扩张,孔子严厉地申斥这两个学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关于如何治国,《论语·为政》章和《论语·颜渊》章有两句著名的论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强调的仍是道德教化在治国安邦中的重大作用。关于处理与邻国的关系,《论语·里仁》章也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德不孤,必有邻",一个有德的人不会孤立无援,必会有人跟他亲近。同样,一个实行德治的国家也不会孤立无援,其他国家会主动跟它搞好关系。孔子的这些议论,反映的是以德治国的思想,这种思想直接促成了后世"德治为主,刑治为辅,德刑并用"治国思想的形成。如果从现在的软实力理论来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以德威服四方的主张,实际是倡导借助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谋取优势地位。
还应该指出的是,孔子以德治国重视礼乐教化作用的思想并非坐而论道,闭门造车,也非曲高和寡,应者寥寥。《论语·阳货》章记载:孔子的学生子游做武城宰,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四处都是弦歌之声。孔子莞尔一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听后反驳说:我以前听先生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马上承认错了,他说子游说得很对,他刚才那是戏言啊。故事中的子游正是按照孔子的教导用礼乐教化百姓,治理社会的。《战国策·齐策》也记述了一个与此类似的事例,齐国人邹忌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了国君可能被臣下蒙蔽而偏听偏信,于是进谏齐威王广开言路,纳取忠言。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下令收集天下臣民对国政的意见并改进。一年以后齐国的弊政大为改观。看到这种情况,当时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文章的作者称赞这种做法是"战胜于朝廷"。《孙子兵法》是专门讲战争的书,但他认为最高的作战策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很明显,是倡导以软实力威服于人。
二、宁夏传统文化资源概览
今天的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土地面积664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仅高于青海和西藏,属于名副其实的小省区。可是说起宁夏的发展历史可与整个中华文明史相匹配,宁夏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的传统文化资源丝毫不亚于中国任何一个大省。
(一)悠久的历史传承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截至现在,宁夏有据可查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20世纪20年代,来自西方的考古学家在现在的灵武市境内的黄河边地上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迹,后来中外的考古学家继续在这里发掘,最终确定了这里是距今2万多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并取名为水洞沟遗址。由此看来,即使在人类文明的史前时期,宁夏就是一块有人类活动之地。自从有正史记载以来,宁夏始终处于中华文明发展的中心地带,与大河流域的其他地方一道共同演绎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伏羲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据宁夏人文学者考证,伏羲的诞生地就在今天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历史上称朝那县朝那湫的地方。今天我们说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毫不虚夸。众所周知,周王朝的发迹地在今天陕西岐山周原,可是作为一个庞大的部族,其势力范围必然扩大到整个陇东地区。后来周灭商,建立了周朝,政权中心在关中,但宁夏南部仍是其重要的势力范围和根据地。东周时期,统治中心东移,宁夏被西北的少数民族占领,北部是朐衍戎的势力范围,南部是乌氏戎的势力范围,但与周王朝的联系一直很紧密。战国时期,甘肃天水一带兴起的秦部族不断向东扩展势力范围,到秦惠文王时,攻取了乌氏戎地,置乌氏县,攻取朐衍戎地,置朐衍县。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以后,秦将两县统一划归北郡管辖。秦统一六国以后,在宁夏设立北地郡,为了抵御北方草原匈奴人的侵袭,还派蒙恬长期驻守宁夏北部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军屯军垦带动了民垦,使银川平原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汉朝继续加强对宁夏的统治,北部设立北郡,固原地区设立安定郡。唐朝对宁夏的开发达到极盛,史载黄河两岸沟渠纵横,水利灌溉十分发达,安史之乱时灵武曾一度作为唐王朝的陪都。到了宋代,宁夏北部被党项族占领,在银川建立了有名的西夏政权,西夏文化在宁夏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元朝设宁夏行省,后改宁夏行省为宁夏省,宁夏正式得名。明清以后,宁夏一直是西北的战略要地,得到朝廷的重点建设。回顾历史,宁夏这块神奇的土地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盛载了众多具有不同特性的文明,也孕育了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文化必定成为后世宁夏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不同的时空孕育了不同的文化模块
宁夏北部与蒙古草原接壤,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因而游牧文化的烙印尤其明显。除了远古的水洞沟遗址和贺兰山岩画以外,西夏文化和蒙古文化在这里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存。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历史上一直和中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中原文化特色比较鲜明。同时,受地域历史的影响,早期周秦文化特色比较突出,尤其是在秦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固原的汉族民俗民风到今天仍与关中汉族保持了极大的一致性。唐以后,中原汉族政权对西北的控制逐渐松弛,北方游牧民族势力不断南侵,固原地区文化又渗透了些许游牧文化的元素,至今留有明显遗存的是蒙古文化。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宁夏南北文化不是相互隔绝,独立发展的,而是始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其中起作用的主要是商贸和兵战。丝绸之路从古萧关进入宁夏,经固原向北,再折西经中卫出宁夏,宁夏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都在其辐射范围内,从而融会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宁夏自古就是民族对抗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因而兵战不可避免。兵战使宁夏南北文化在冲突中磨合,在磨合中达到融合。同时兵战本身又产生了大量的兵战文化,萧关古道就蕴藏着丰富的兵战文化和军旅文化遗存,灵武也是宁夏兵战文化和军旅文化的集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