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倡扬国学在当下时代的重要意义
只要我们认真地追究一番,即不难发现,国学之所以能够在当下时代兴盛一时,既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我的理解中,1990年以来,中国之所以出现"国学热",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必须强劲地应对当下时代一种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所谓"文化全球化"的思想文化思潮。必须看到,所谓的"文化全球化",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过程而出现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全球化"已经是当下时代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可以被看作是当下时代最不容忽视的一种本质。既然"全球化"具有如此巨大的辐射性与影响力,那么,在文化或者文学理论批评的领域,"全球化"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重要语词,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一件事情了。
按照一些学者的研究考证,到目前为止,所谓的"全球化"基本上有这样四种不同的理解界定方式:"概括而言,"全球化"概念有四种基本阐释或话语。一、全球化是通过资本、信息和市场而形成另一种形态的帝国体制,文化全球化则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帝国主义。二、全球化只是一个"神话",经济全球化不是什么新玩意,十九世纪末就出现过。而所谓民族国家弱化和消亡论则完全是耸人听闻。三、全球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促使世界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信息共享,是人类进步的历史进程。四、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并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世界秩序。"[6]虽然以上四种对"全球化"的界定理解均各有其道理,但我们却更倾向于在第一种意义上理解并运用这一概念。这也就是说,我们是在一种"新型的文化帝国主义"的意义上,来使用"全球化"这一概念的。这里,自然也就牵涉到了所谓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互相对抗,且强势文化肯定要向弱势文化施加更大影响的问题。所谓强势文化,当然是指一种对于当下世界产生着极大影响力的文化。从所谓的"现代性"萌生以来现代世界文化的总体情形来看,占有绝对强势地位的文化就只能是西方的现代文化。而从最近一个世纪的情况来看,占有强势地位的干脆就是一直作为超级大国的文化存在的美国文化。与此相对应,所谓弱势文化,所指称的则是一种自身的生命力不够强大,更多的意义上只能被动地接受强势文化影响的文化形态。从最近一个世纪的情况来看,除了包容着美国文化在内的西方文化之外,世界上其他的文化形态,实际上都处于某种相对弱势的状态之中。这其中,很自然也就包括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说是所谓的国学。在这样的意义上,所谓的文化"全球化",所试图加以张扬扩大的也就只能是作为强势存在的西方文化、美国文化,而根本不可能是相对处于弱势的其他文化形态。学术界所一度热衷于谈论的所谓"文化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实际上所指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状况。既然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文化"全球化"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的帝国主义"或者"文化的殖民主义",那么,通过对本土文化的倡扬而形成对于所谓文化"全球化"的自觉抵抗,当然也就成为了诸多弱势文化持有者的必然选择。具体到我们中国,这个命题自然而然也就变成了如何有效地倡扬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即倡扬所谓国学的现实问题。在这样一种现实的层面上来说,"国学热"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在当下时代的出现,当然也就显示出了某种极端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四、国学倡导过程中需要警惕的错误观念
虽然我们承认在当下这样一个所谓的文化"全球化"直逼眼下的时代,国学的倡扬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但是对于在倡扬国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观念,我们却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具体来说,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在这个过程中,矫枉过正地表现出了一种过分张扬国学价值的倾向。在这一方面,姚奠中先生的某些看法,可能就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姚先生是当下时代依然健在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门下弟子,可以说是专治国学问题多年。我们注意到,在一次接受访谈的过程中,姚先生就曾经强调指出:"是的。西方文化关注点主要在物质利益上。追求利益,自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这必然会产生相互竞争,出现不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点主要在伦理道德方面,重在培养君子人格。《论语》中的孔子,便是中国人的人格楷模。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义"是什么?义就是正义,是一种伦理规范,在行为上就是人间一种正气的表现。心中有个"义"字,便会行得正,站得直,把自己的利益搁在一边。中国的君子考虑的不只是自己,而是自己周围的人,或者周围的环境,考虑如何营造一种心情舒畅的环境,让周围的人感到温暖,感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君子不是为自己活着,多半是为了自己所依附的群体,如家族、乡里、民族、国家等。所以古人又说"利物为义"。从道德评价上说,中国文化肯定的是君子,君子的行为是高尚的;西方文化肯定的是利益争夺,按中国传统观念说,这是小人的行为。孔子说:"小人喻于利。"小人的行为是庸俗的。但科技与经济,偏偏是在庸俗中发展的,是在人的征服欲与占有欲极度膨胀的状态下发展的。君子的高尚带给社会的是快乐,是精神上的舒畅,而不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不能在"高尚"中发展,"现代科技"的飞船只能在庸俗、丑恶、贪婪的跑道上起飞。然而人类的和平、安宁、幸福与快乐,能在庸俗、丑恶、征服欲与占有欲的无限冲动之中找到吗?从表面上看,物质利益比伦理道德更实惠,因而人们就感到中国文化不如西方文化先进。但是请问,在日常生活中,谁愿意跟唯利是图的小人交往呢?与小人交,时时要提防被坑;与君子交,则大可放心。人们尽管可以让自己成为"小人",但却非常愿意周围的人是君子。君子人格只有中国文化才能培养出来,以利益为目标的西方文化,与君子是无缘的。正是因为人们认为君子好,君子受人尊重、钦佩,所以才出现了"伪君子"。简单地说,西方文化重物质,中国文化重精神;西方文化认可竞争,中国文化注重和谐;西方文化注目于个人的小团体的眼前利益,中国文化则是要为人类开万世太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