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治疗
感冒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可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普通感冒又叫头伤风或鼻伤风,是由各种病毒、细菌感染造成的,以病毒多见。病毒经由上呼吸道的鼻腔或口腔进入,它可侵袭整个呼吸道,包括肺脏在内。并导致严重的咽、喉、肺或耳部细菌感染。流行性感冒又叫流感,这是一种经由人们咳嗽、打喷嚏等途径散播的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冬春季节。本病与人体抵抗力强弱有关。若起居不慎、寒温不调、过度疲劳都易染此病。
【症状】
普通感冒患者会出现怕冷、流鼻涕、打喷嚏、咽喉痛、声音嘶哑、咳嗽等初期症状。病情加重时,鼻涕逐渐变稠并呈黄绿色,同时患者还会有头痛发热现象,体温升高时会发抖,发冷。
流行性感冒患者则会发高烧及全身疼痛。早期症状有寒战、发热(约40℃)、打喷嚏、头痛、肌肉痛及喉痛。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出现全身无力;干咳以及胸痛,或咳嗽带痰;并开始流鼻涕,流眼泪;发热症一般可持续3至5天,严重者引发肺炎。
【预防】
1.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大蒜在发病前可有效的预防流感,但生病后再吃大蒜就没有意义了,在好转后,再食用,能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此外,用流感减毒活疫苗鼻腔喷雾接种或用抗病毒药物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痢疾的治疗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结肠炎症为主要病变的肠道传染病。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经消化道传播。细菌进入肠道后吸附并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通过基膜进入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反应。致使上皮细胞缺血、变性、坏死,形成溃疡。导致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症状】
1.急性典型菌痢。
起病急,畏寒、发热,同时或数小时后出现腹痛及腹泻,腹痛多见于脐周及下腹,呈阵发性绞痛或钝痛。
腹泻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大便初呈水样,后排出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感。
2.急性非典型菌痢。
全身症状较轻,腹泻每日3~5次,糊状或稀便,肉眼无脓血,腹痛较轻,里急后重不明显。
【预防】
1.早期治疗、隔离病员。尤其注意炊事人员和幼托人员。
2.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3.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出血热
(病因)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出血热病毒在我国出现的有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和新疆出血热病毒等。黑线姬鼠是主要传染源。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伤口或虫媒叮咬进入人体。病毒除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引起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血管通透性增高外,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也是发病的一个原因。
【症状】
1.典型的出血热临床过程常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五期。
2.急起发热,热程3~5天,常伴有头痛、眼眶痛、腰痛等症状。全身酸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极为常见。颜面及颈胸部、球结膜充血。皮肤粘膜出血点或瘀斑,眼睑浮肿,肢体肿胀,消化道、泌尿道出血。
3.并发症:病程中常有继发感染,高血容量综合征、脑水肿、肺水肿、心衰、心肌炎、高血钾、腔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等。
【预防】
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应加强基础护理,密切观察体温,注意继发感染发生。准确记录出、入水量,注意皮肤口腔清洁卫生。按病情与医嘱输入液体。
败血症
败血症是致病微生物(细菌、真菌及支原体)及其毒素侵入血循环所致急性全身性感染。在机体防御功能减弱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由于广泛使用侵入性诊疗措施,均可将病原体引入人体发生感染,使一些耐药菌及条件致病菌乘机繁殖,导致败血症。
【症状】
1.全身毒血症抗状:起病急骤,常有寒战、高热、全身不适、头痛、关节痛、脉速、出汗、心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肝脾可轻度肿大,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肝炎、肠麻痹、休克等。除上述共同特点外,因致病菌不同,所致败血症各有其特征。
2.革兰氏阳性菌败血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皮疹形态多样化,可为痕点、荨麻疹、脓疱疹等。关节症状较明显,大关节可有红肿、疼痛等,易发生迁徙性病灶,常多发于肺部浸润,可继发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主要为大肠杆菌引起。较多于女性、老年人,病前一般情况多较差。中毒性休克、双峰热、相对缓脉等症状较多见。
4.厌氧菌败血症:病原菌主要为脆弱类杆菌,常与需氧菌一起产生混合性败血症。
5.真菌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被原发病所掩盖。当严重细菌感染被控制后,又可出现高热等毒血症症状。
【预防】
1.平时注意保持皮肤粘膜的清洁,对化脓性病灶不要随便挤压和搔抓。
2.当出现高热、皮肤出血点等败血症症状时,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
3.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品及维生素B、C0根据患者情况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分流行性斑疹伤寒(虱传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前者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后者以鼠虱为媒介,病原体是莫氏立克次体。
【症状】
急起发病,畏寒、寒战、高热伴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结膜及面部充血。80%以上病例于病程第4~6天出现皮疹,先是躯干,而后是四肢。开始是鲜红色斑丘疹,而后转为暗红色瘀点样,可持续至热退后消失。神经系统症状明显而且出现早,有失眠、听力减退、反应迟钝、狂躁,甚至昏迷、失禁等。另外,病人也可有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肝脾肿大等。
【预防】
1.灭虱、灭鼠是预防的关键。
2.加强个人卫佳,对感染机会较多的人群注射斑疹伤寒疫苗。
3.病人入院应尽快彻底灭虱,保持皮肤清洁,注意皮肤护理,高温时物理降温。
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是由沙门菌属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乙、丙,分别由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两者均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源是患者及带菌者,通过污染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而感染。细菌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壁及淋巴组织生长繁殖,侵入血流形成菌血症,细菌散布于全身各脏器并在其中繁殖,再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当伤寒杆菌经胆道再次侵犯回肠时,即引起肠壁淋巴组织的坏死与溃疡。
【症状】
1.起病较缓,持续高热,初起体温呈梯形上升,至第2周多呈稽留高热,第3、4周可呈弛张热。毒血症症状明显,有表情淡漠、听力减退、腹胀或便秘,胸部和背部分批出现淡红色玫瑰疹,肝脾肿大,脉搏变缓,如合并心肌炎时,脉搏快而弱,心音减弱,可有奔马律,血压下降等。
2.病程第2~3周,可发生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3.部分患者呈非典型经过。轻型患者仅有低热,全身中毒症状轻,不易被发现,小儿肠伤寒起病急,呈弛张热,呕吐、惊厥多见。常有腹泻与咳嗽,易并发支气管肺炎。
【预防】
患者进行消化道隔离,卧床休息,注意皮肤及口腔清洁,转换体位以防止褥疮和肺炎,发热期应进流食或半流质饮食,少吃糖和牛奶以免加重腹胀。
在流行区对易感人群可采用伤寒、副伤寒三联或四联疫苗预防接种。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肝炎综合征。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按病原学目前可分为五型,即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不直接导致肝细胞坏死,但受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细胞易受T细胞的攻击而破裂。肝组织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再生,间质组织的增生和炎性浸润。肝细胞坏死程度和炎性浸润严重,可波及脑、肾等器官。
【症状】
各种肝炎的临床表现都有差异,其中甲型肝炎一般不发生慢性化,乙型和丙型肝炎可有慢性化。主要临床表现是:
1.急性肝炎:乏力、食欲不振、轻度发热、尿色深、恶心和呕吐;巩膜变黄色,肝肿大,病程一般2~3个月。有些急性肝炎病例症状及转氨酶异常较轻,但胆红素相当高,瘙痒明显,伴碱性磷酸酶升高,呈阻塞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称瘀胆型肝炎。
2.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过半年,若还有轻度症状比如乏力或肝区胀痛,血清转氨霉活力仍超过正常者,一般是此类型。
3.慢性活动性肝炎:有肝炎病史,肝肿大,质地中等硬度以上,并伴有黄疸,肝性病容、肝掌、蜘蛛痣等表现;载氨酶活力反复或持续阳性,胆红素长期升高,另外还有关节炎、肾炎、皮疹、脉管炎等肝外器官表现。
4.重症肝炎:症状重,黄疸明显,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及腹胀等;严重的精神神经症状有意识障碍、行为反常、烦躁、共济失调和运动障碍等;肝功能严重异常,肝缩小,病程较长者可有腹水。
【预防】
1.甲肝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因而要搞好饮食卫生,可预防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
2.乙肝、丙肝主要通过体液传播,重点要做好对献血员和血液制品的检查,可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3.病人多休息,注意补充营养。
肺结核
此病是由结核分歧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歧杆菌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根据其侵犯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肺结核、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胸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目前我国也将结核性胸膜炎归为肺结核的一种类型。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可能与细菌在组织细胞中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菌体成分及代谢产物的毒性以及机体对菌体成分产生的免疫损伤有关。
【症状】
肺结核是结核分歧杆菌感染肺脏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如下:
1.一般症状:低热、乏力、食少、盗汗及体重减轻等。
2.咳嗽、部分人有胸痛(胸膜受累)、呼吸困难、咯血,严重的咯血可阻塞气管,引起窒息和休克。
【预防】
(1)结核病是慢性传染病,隔离治疗时间较长,应作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安心疗养。
(2)结核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应注意饮食调理,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3)对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应作好呼吸道隔离和消毒(痰液、用物等)工作。
(4)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咯血、气胸等并发症的出现。大咯血可引起窒息,应及时进行抢救。
流行性乙型脑炎
此病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迅速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7、8、9月为发病最高峰,携带病毒的动物如猪、牛、马、鸡等,以及感染的病人为传染源,由蚊虫媒介而传染,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急性期过后留有后遗症。一次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4~21日,一般为2周左右。
1.初期:发热,体温在39.0℃左右,头痛,呕吐,嗜睡,烦躁,发呆。
2.极期:高热,昏迷,惊厥,瘫痪,呼吸节律不整,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增高,脑膜刺激阳性,严重者出现脑疝、休克。
3.恢复期:极期过后,发热渐退,神志转清,精神好转,可有反应迟钝,语言不清,轻度抽搐,肢体轻瘫,在半年内逐渐恢复。
4.后遗症期:半年后仍有痴呆,失语、瘫痪,耳聋等症状。
【症状分型】
1.轻型:体温38~39℃,嗜睡,轻度头痛,可有呕吐,多无脑膜刺激征。
2.中型:体温39~40℃,烦躁,意识不清,浅昏迷,惊厥,呕吐,头痛,脑膜刺激征明显,腱反射先亢进后减弱。
3.重症:体温40℃,昏迷,浅反射消失,反复惊厥,瘫痪,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
4.极重型:体温40~41℃,深昏迷,瞳孔散大或双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呼吸节律不整,软瘫。
【预防】
1.灭蚊,对牲畜进行乙脑减毒疫苗接种,对易感人群进行乙脑灭活疫苗接种。
2.对急性期患者做好监护,防止褥疮及各种感染,对恢复期患者应促进其功能恢复。
猩红热
此病是由产红疹毒素的A群(组)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以片状脱皮为特征。患儿多为3岁以上小儿,6个月以下极为少见。少数患儿病后1~5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症状】
此病潜伏期1~5天。初起突然高热,胃寒头痛,呕吐,烦躁,咽部疼痛,咽充血极明显,扁桃体肿大或可见脓性分泌物。在起病12~36小时内出现皮疹,先见于颈、胸、腹背,迅即从腋部及腹股沟扩展到四肢。皮疹鲜红,细小密集,有时似点状出血,疹间皮肤通红,压之褪色。皮疹在2天内出齐,疹盛时皮肤瘙痒。面部发红,但口唇周围苍白(环口苍白圈)。肘前、腋窝、腹股沟等皮褶处因红疹密集而呈皱褶红线(帕氏线)。舌苔白厚或光剥,舌乳头突出于舌面之上,状如杨梅,称杨梅舌。出疹后一周内见皮肤脱屑,多呈片状,指尖可呈膜样或套样脱皮。
【预防】
1.隔离患儿至疹退及咽拭物培养阴性。
2.对曾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可口服复方新诺明3~5日,也可肌注1次长效青霉素60万~120万u。
3.保证患儿充分休息,以防止并发症,保护皮肤,注意口腔清洁。
麻疹
此病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传染力极强,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临床以发热,眼和上呼吸道发炎及皮疹为主要症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症状】
1.潜伏期:自6~18日不等,多在3周之内。
2.前驱期:一般为3~4日,发热是最显著的症状,可达39~40℃,伴见眼结膜发炎,眼皮发肿,流泪,畏光,喷嚏,流涕,咳嗽,音哑,自第2~3日始,颊黏膜上相当于下部磨牙的外侧可见白色斑点,直径约0.5~1mm,可有红晕环绕,迅速弥漫整个颊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