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590200000025

第25章 加减人生(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矢(兕)无所椯(揣)其角,虎无所昔(措)其蚤(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帛书本)

人类在童年时期,颇喜欢攻击那些伟大的哲学命题。越到了近世纪,人类反而对那些永恒命题越来越缺乏兴趣,什么信仰,什么天命,什么生死,都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了,即使是迫在眉睫的一些事关人类前途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正在历经漫长而无果的争吵。这到底是意味着人类在倒退呢?还是在进步呢?谁知道呢?

老子对天道的“攻击”,实际上就是“攻击”人类永恒的生死命题,所以后世称老子哲学是生命哲学。诚不虚也,当然,绝不是某些人歪曲的活命哲学。

本章一开头就是讲“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的本义当是从生门出,从死门入。出世为生,入土为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后借以形容一个人不畏生死的献身精神。出生入死这个命题很普通,然而,又很深奥。按说天道无亲,可为什么有的人正常地出生,却非常地死亡呢?老子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这里三个“十有三”,一开始就引起了歧义、争论。“十有三”可指“十三”,韩非子就是这么理解的。他说:“四肢和九窍十三”,人有四肢,身有九窍,加起来就是十三。“十有三”也可以指“十分之三”。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在支持“十分之三”的内部又起了内讧:究竟是哪三个“十分之三”呢?一种解释是,人生百年,前三十年为“生之徒”,后三十年为“死之徒”,中间四十年为不生不死之徒。一种解释认为,人分三类,一类是生之徒有十分之三,一类为死之徒有十分之三,一类为动之死地者又十分之三。一种解释认为,生死的途径各有十分之三。

人们基本上能够接受的是第二种,就是把所有的人分为三类,有三分之一的人在走向生的繁荣,有三分之一的人在走向自然的死亡,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因违背自然非正常死亡。

徒,徒役和步兵。意指同一类的人。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生生之厚”,养生过于丰厚。

人,不管怎么活,确实都是在出生入死。只不过各有各的活法。有顺天而行的,有逆天而行的。

老子用了很多篇幅来阐述宇宙大道的道路和规律,阐述宇宙大道的原理和法则,其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说明人事的道路和规律,人事的原理和法则。人类的出生入死,各不相同,各有各的道理和规律。而生活道路的选择,全在于各人自己。不同的道路、不同的规律,也就决定了不同的人生。

生活上的知足,就会使我们少去行为,就少有灾祸,也就少有死亡了。拼命地去追求过多的享受,违背天道自然的原则,就会短命夭折了。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善于养护生命之人,在陆地行走不会遇见兕牛老虎,入军作战也不会为甲兵所伤;因为兕牛见了他用不上它的角,老虎见了他用不上它的爪,敌军士兵见了他用不上他的刀刃。这简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陷入死亡之境地啊。

第一个解老的人韩非子说,野牛、老虎都有一定的活动区域,出入也是有时间的。避开它们的活动区域,观察它们出没的时间,就能免遭野牛、老虎的祸害了。百姓只知道野牛、老虎有爪有角,却不知道世间万物都有爪有角,不能免于万物的祸害。怎么证明呢?时雨降下汇集在一起,旷野显得闲适安静,却在黄昏和清晨跋山涉水,那么风和露水的爪和牙就会侵害他。居住在乡里不检点,憎爱没有准绳,那么争斗的爪和角就会毒害他。贪欲无限,动静不加以节制,那么痈疽的爪和角就会毒害他。好耍个人小聪明而置道理于不顾,那么法网的爪和角就会吞噬他。野牛、老虎有它们的活动区域,万种祸害都有它们的根源,如果避开野牛、老虎活动的区域,堵塞祸害的根源,就可以避免各种祸害。凡是兵器和盔甲,都是用来防备祸害的。重视自己生命的人,虽然进入战斗中,却没有忿怒争斗的心,没有忿怒争斗的心,就不需用防备祸害的措施。这不单是说野战之军。“圣人之游世也无害人之心,无害人之心则必无人害,无人害则不备人。”所以《老子》说:“路行不遇兕虎”,进山不带防备兕虎的武器,所以《老子》说:“入军不被甲兵。”远离各种祸害,所以《老子》说:“野牛没有地方用它的角,老虎没有地方用它的爪,兵器没有地方用它的利刃。”不用防备,必然无害,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体验自然的道理,所以《老子》说:“就不会陷于死亡的境地。”活动而不会接近死地,这就叫做“善摄生”。

看起来,老子在给我们上一堂养生避害的课,其实他是在向我们阐述一个哲理,为人处世,不要自生病灶,不要自露破绽,不要自我突出。你不找祸害,祸害不会来找你;你不露杀气,杀气就远离你;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必有。害人者人皆害之,骗人者人皆骗之,毁人者人皆毁之。阴谋家最终会落入天罗地网。藏其杀机,不如消化杀气,化得了杀气,就可以“无死地”。为人一世要顶天立地,便是道理,因为天和地,便是你生命之所寄。

【核心提示】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名牌,只是为俗人妆点的;真人,只是个素朴而已。

真人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今本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褱(怀)玉。(帛书本)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话无疑深得老子无为之旨。

人往往可以分为几等风格(老子是不同意的),比如,有人就把中国几大城市的人分为这样几类:北京人崇尚政治,连出租车司机开口便谈国家大事;上海人崇尚时尚,花花世界,十里洋场,紧跟国际时尚潮流;广州人崇尚素朴,有钱的大老板可以和打工仔同桌吃饭,穿着也不讲究。广州人似乎都读过老子,崇尚老子之道。

这一些老子当然不知道了。两千多年前,老子发过一回感叹: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说的话很容易就能理解知道,很容易就能实行。老子很自信。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但天下没有谁能够知道,没有谁能够实行。老子很无奈。

言有宗,事有君。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本源的,体悟天道而言的,我做的每一样事情都是有所尊奉的,效法天道而来的。老子很委屈。君就是宗,《诗·大雅·公刘》:“君之宗之”。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那些人对大道毫无体察,因此无法明白我所说所做的。老子很生气。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能理解我的人,那可真是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那可真难能可贵。老子很可爱。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现在我明白了:圣人总是穿着粗布短衣,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其实他怀里却藏着美玉。老子很哲学。

老子的感叹令人想起孔子。孔子数度奔走于诸侯之间,一度至于累累如丧家之犬,然终不为人所用。《诗经》中一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用在此二人身上何等贴切啊。老子此时莫非也有了黍离之悲?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有什么奢求呢!

“被褐怀玉”是很好的人生哲学。穿着素朴一点有什么不好呢?况且我怀里揣着美玉。现代人却宁愿怀里揣着几个铜板,外面也要穿上名牌,实在穿不起,假名牌、山寨板的水货也行。话说,名牌是为俗人妆点的,真人只是个素朴而已!

【核心提示】

天不知自高,地不知自厚,人不知自知。人生最大的病灶在于不自知。

圣人不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今本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帛书本)

前一章,老子讲了要“被褐怀玉”,这一章就接着讲“圣人不病”。

正应了越简单的越复杂的老话,本章很简单,可内涵却非常深奥。令人怀疑老子是在训练人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启发和驱动人们的概念推演,思想扩展能力。

知不知,尚矣。知道有“不知”,是高明。尚,通上,意为高明。

不知知,病也。不知之“知”,是重病。不知之知,即“不知以为知”。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只有担忧此病,才会不生此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生此重病,因他担忧此重病,因此不生此重病。

人生想要知道的太多了,有知,有不知。人生应该知道的也太多了,然而有知,有不知。人也要分两种,有知,有不知。知也分两种,知道的东西就知道,不知道的东西永远也不知道。

知是什么?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不知又是什么?你能告诉我,你不知道的东西是什么吗?

知和不知,很难分得清其中的界限。但是,要懂得自己有“不知”,至于“不知”是什么,且不去管它,只要谨守天道,谦卑一点,虚心一点,不以“不知”为知,就会去掉心病;知道了却仍然抱着不知的心态,是高明的,值得崇尚;不知道却以为知道,那就是病了,值得担忧。圣人不担忧,因为他始终担忧着自己生了“不知”之病,所以他就不生“不知”之病,也无担忧。

孔子说,知者不惑。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天不知自高,地不知自厚,人不知自知。

知道自己的知识有限,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知道自己的修养有限,就会不自以为是,不自大,不自居,不自傲,不自见,不自作聪明,虚心自悔,体道自然,向大道的核心去求证,时刻检点自己的心病。心不妄思,口不妄言,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下不欺地。这样终会沛然有知。

无知者无畏。不知道这些,当然就会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不知“道”,就会肆意逆天而行;不知“德”,就会背德丧性而为;不知“羞”,就会自欺欺人而活。

同类推荐
  • 忏悔录

    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迄今为止对罪恶、神的显现以及拯救探索最为深入的著作之一,它激扬地宣告: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本书对我们思想的影响至今未衰。
  • 辩谬篇

    辩谬篇

    辩谬篇是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的著名作品之一,诠释着哲学中逻辑思维的真正涵义。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其中辩谬篇就是其中一部对逻辑具体剖析的书籍!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本书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这部作品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本书以散文诗体写就,宣讲“超人的哲学”和“权力意志”,通过主人公查拉图斯特拉阐述出:人类是处于超人和禽兽之间的物种,人类的进步方向是超人;上帝已死,唯有让上帝死才能进化为超人;人类的道德便是超人甘于坠落自己的意志等哲学思想,用诗歌的语言,讲述了尼采对于人生、人类、痛苦、快乐、期待的深刻领悟。这本书是一部哲学书,却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是一部关于“超人”的圣经。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世界大师侃幽默人生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世界大师侃幽默人生

    本书收录了伏尔泰和马克·吐温的探讨人生的文章。包括了《天生的性格》、《常识与理智》、《先知的痛苦》、《变化的地球》、《宗教起源》、《尊敬的女士》、《劳动骑士团》等。
  • 惟在妙悟

    惟在妙悟

    中国艺术将妙悟作为创造的根本途径。妙悟的根本特点是对知识的超越,是人与世界融为一体存在方式的确立。在知识、秩序的羁縻中,人真实存在的意义常处于遮蔽状态中,通过纯粹体验,归复真性,去除遮蔽,让存在的意义澄明呈现。“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心灵的气象和格局,创造由生命真性跃出,才有真正的价值。妙悟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既不能单纯归于认识论,又不能归于工夫论。它与西方艺术心理学中的直觉说有根本差异。
热门推荐
  • 青春多事之秋

    青春多事之秋

    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米拉依然会在某时某刻想起一段生命中最初的爱带着蓝色梦幻绵长的爱情可惜,秋天太短,而人生太长人的一生中,真正想要的其实不多爱情却总是让人无法割舍那是许久之后才明白的事了很久很久以后,一切都淡然了
  • 草长莺飞毕业时

    草长莺飞毕业时

    之前总是急于逃离,真到离开时却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写于那年毕业时
  • 缘来是你,蓦然回首阑珊处

    缘来是你,蓦然回首阑珊处

    “阿琛,我很笨的,要是我走丢了,你一定要把我找回来。”八年,他等她;六年他和她;四年她等他。这是何欢和沈琛之间十几年的爱情,也是唐亦欢和叶南琛之间的约定。误会与不信任到底是阻隔了他们的感情,但所幸,感情还足够坚定,缘来终究还是你。
  • 天玄之魂

    天玄之魂

    泱泱天下,始于混沌初开朗朗乾坤,万物负阴而抱阳怨天公不公,屡屡多去我至亲至爱之人吾虽出生平凡,却不认天命十年磨一剑,少年终已成王!
  • 遇见一整个十年

    遇见一整个十年

    她(白希)原本是现代社会炙手可热的女星,却因为一次意外穿越到了一个历史上没有记载的朝代,与那个朝代的第一大家族闻人家族的大公子(闻人芮倾)展开了一场跨越古今年的旷世爱情,但是彼此只有十年仅十年的时间,是去是留,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
  • 人潮拥挤我喜欢你

    人潮拥挤我喜欢你

    在那场看似意外的火灾中,倪歌与自己的母亲双双丧生火海……重生前,倪歌恨极了靠手段逼走自己母亲的丁氏母女。重生后,手撕白莲花,帮助倪氏集团走出危机,机缘巧合…也遇上了腹黑江少“你做梦吧我嫁给乞丐也不嫁给你求婚当天,哭得梨花带雨,嘴里不停说着我愿意我愿意本想去娱乐圈玩玩打发时间,却玩成了影后本想画画稿子发发怨气,却成了世界知名设计师无奈江少抱怨道“倪小歌,你到底还有多少马甲啊”
  • 我原来才是大佬

    我原来才是大佬

    穿越了,还带着系统。可小爷需要系统么?我要凭借自己的实力去打穿一座座世界。真香定律?不存在的…
  • 一种青春

    一种青春

    中文专业毕业的主人公,忽然辞职回到了故乡小镇。。。
  • 神话之界面穿梭

    神话之界面穿梭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推理界的日常

    推理界的日常

    这是一本破案录,与一位少年的日常。也是一篇幻想文,与一名少女的命运。还有一笔阴谋论,同一个恐怖的组织。在这本不怎么正经的故事里,偶尔也会有一些奇怪的东西来乱入,但是这并不重要.因为你只需要记住,这只是众多推理世界中,一位少年同一名少女的日常故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