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是近二三十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没有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培养。总的来说,情商对于我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已经超过了智商。
第1天智商紧密联系着情商
陈林是某著名大学的高才生,在校期间成绩优秀,多才多艺,毕业之后以十分优秀的成绩进入一家颇有名气的电子公司。由于陈林有高学历,而且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所以经理就对他青睐有加,非常器重和照顾,而同事们也愿意和他交往,以便向他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
可是陈林却十分恃才傲物,自以为是,不仅看不起想和他搞好关系的同事,而且也不把领导放在眼里。有一次,经理要陈林负责一个和某公司一起合作的策划案。由于这次合作对公司非常重要,所以经理交代陈林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次策划案。陈林表面上对经理再三表示会认真对待,可是心里却在想:不就是一个策划案吗,有什么大不了的,还要我认真对待?
当陈林向经理提交策划案时,经理就挑出了几处错误,而且是有关数据方面的严重错误,经理对陈林说:“这是对我们公司很重要的一项合作,如果里面的数据有错误,将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会涉及公司的利益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有可能会导致整个合作的失败,甚至双方以后都不会再有合作的可能……”经理还没有说完,陈林就大声对经理说:“不就是几个破数据吗?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不干了还不行?”说完摔门就走了。
以后的工作中,陈林在和同事相处时,总是抱怨同事这个不对,那个不行,指责别人能力不足,对周围的事情看不惯,抱怨和同事一起共事有多么困难。一段时间后,同事们对他变得非常冷淡,领导也不再器重他,几次提升机会都与他无缘,最后他只有灰溜溜地递交了辞职报告。
其实,陈林的智商很高,不仅是名牌大学毕业生,而且多才多艺。可是他却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失败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智商,还与情商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2天智商的误区
自智商的概念出现百余年来,它在多大程度上能预测一个人的未来,这一问题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争议。为此,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项有趣的研究。
1981年,他们挑选了伊利诺伊州某中学81位毕业生代表,这些人的平均智商在全校是最高的。
研究发现,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期间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到30多岁时却表现平平。从中学毕业算起,10年后,只有1/4的人在本行业中达到同龄段的最高阶层,很多人的表现甚至远远不如同辈。
波士顿大学一位教授参与了此项研究。他针对这一调查结果指出,“面对一位毕业致辞代表,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他考试成绩不错,而对一位高智商者,你所知道的也就是,他在回答某些心理学家们所编制的智力测验时成绩不错,但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他未来的成败。”
美国哈佛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着重提出了人际智力和自知智力。他认为,人际智力能够认识他人情绪、性情、动机、欲望,并能作适度的反应;自知智力则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规范个人的行为。
在这两类智力当中,这位教授明确提到了认识自我和他人情绪的重要性,为情感智商的产生作了铺垫。
这些年来,人们一直对智商有一种迷信,就是认为智商会对一个人的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是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一个人的智商远远没有其情商重要。
第3天情商的由来
1983年,有关情商的启蒙学说问世。那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精神状态》一书中提出的一种理论,并提到人类具有多元智慧。这一理论被大家普遍认可。
1991年,正式提出“情感智商”这一概念的,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博士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博士。
1995年10月,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高尔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并把“情感智商”这一新的研究成果向大众介绍。该书迅速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畅销书。一时间,“情感智商”这一概念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宣传。
情商是一种动力,是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它对于个人的生存、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进化,有着关键的作用。而对于想成功的人来说,提高情商是必修的一门课程,是通向成功所踏出的第一步。
第4天提升你我的情商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时候要想提升自己,交个高情商的朋友也是有必要的。
刘强是一家公司的小职员,他虽然不是一个具有高情商的人,但是他了解情商对生活、对工作、对成功的巨大影响力。他是个聪明的人,于是就用一切办法提升自己的情商,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公司里的另一位职员小马就是人们常说的高智商、高情商的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他的朋友们也都是一群有着高情商的人。刘强知道自己需要向他们学习,于是就很诚恳地和小马交了朋友,在以后两个人的相处中,刘强仔细地观察小马为人处世、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态度和方式,也和小马的那些朋友有了一定程度的交流。刘强发现,自己的情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自己不仅在工作上更加游刃有余,而且人际关系也比以前好了,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也比以前更融洽了。
一个人能否成功,决定权完全是在他自己手上的。让自己的能力、价值在应该发挥的时候发挥,在能够彰显的时候彰显,这就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情商的过程。
第5天情商的测试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某保险公司曾雇佣了5000名推销员,并对他们进行了职业培训,每名推销员的培训费用高达3万美元。谁知雇佣后第一年就有一半人辞职,4年后这批人只剩下不到1/5。
原因是,在推销保险的过程中,推销员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被拒之门外的窘境。许多人在遭受多次拒绝后,便失去了继续从事这项工作的耐心和勇气。
那些善于将每一次拒绝都当做挑战而不是挫折的人,是否更有可能成为成功的推销员呢?该公司向某大学心理学教授讨教,希望他能为公司的招聘工作提供帮助。
这位教授以提出“成功中乐观情绪的重要性”理论而闻名,他认为,当乐观主义者失败时,他们会将失败归结于某些他们可以改变的事情,而不是某些固定的他们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他们会努力去改变现状,争取成功。
在接受该保险公司的邀请之后,这位教授对15万名新员工进行了两次测试,一次是该公司常规的以智商测验为主的甄别测试,另一次是这位教授自己设计的,用于测试被测者乐观程度的测试。之后,这位教授对这些新员工进行了跟踪研究。
在这些新员工当中,有一组人没有通过甄别测试,但在乐观测试中,他们却取得“超级乐观主义者”的成绩。
跟踪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组人在所有人中工作任务完成得最好。第一年,他们的推销业绩比“一般悲观主义者”高出21%,第二年高出57%。从此,通过这位教授的“乐观测试”便成了该公司录用推销员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乐观测试”实际上就是情商测验的一个雏形,它在保险公司中取得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证明,与情绪有关的个人素质,在预测一类人能否成功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为“情感智商”这一概念和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实践上的有力支持。
第6天无法弥补的是心态
19世纪,美国建筑大王凯迪的女儿和飞机大王克拉奇的儿子,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开始交往。但两个人的交往却并不顺利,总是磕磕绊绊的,争吵时有发生。两家人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巨富,儿女们的这种关系让他们大伤脑筋,他们甚至担心会发生什么不测。
谁想,担心什么就有什么,令他们震惊的事还是发生了。凯迪的女儿竟然被克拉奇的儿子“毒死”了。
克拉奇的儿子小克拉奇因一级谋杀罪被关进大牢,两家人的身心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两家人的生活从此也变得暗无天日。但克拉奇的儿子在“事实”面前却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这使得凯迪一家非常气愤。而克拉奇一家也在拼命为儿子奔走上诉。如此一来,两家人便结下了深仇大恨。
一年以后,法院做出终审判决,小克拉奇投毒谋杀的罪名成立,被判终身监禁。克拉奇为了能让儿子在今后得到缓刑,也为了消除儿子的罪恶,转弯抹角、不断以重金为凯迪一家做经济补偿,以使凯迪能不时地到狱中为儿子说情。克拉奇每一次的补偿都是巧妙地出现在生意场上,这使得凯迪不得不被动接受。
凯迪每得到克拉奇家族一笔补偿,就像是接过一把刺向自己内心的刀,悲痛难言。凯迪埋怨自己,也埋怨女儿当初怎么就看错了人。而克拉奇全家更是天天生活在自责中,他们怨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教育好儿子。
两家人都是美国企业界的辉煌人物,然而生活却如此捉弄他们,让他们不得安生。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两家人被巨大的阴影所笼罩,从来没有真正笑过。他们承认,这些年为此所付出的心理代价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
谁想,20年过去,一件极为偶然的事件使事情全都变了样。一名被判投毒的凶犯一再上诉,不承认自己给人投毒。这时医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经过多次化验,发现死者原来是因为服用了一种罕见的药物而中毒,与所谓的凶杀毫无关系。
这和20年前克拉奇儿子“谋杀”凯迪女儿的事件一模一样。原来这是一个误判。20年后,克拉奇的儿子被释放出狱。但是整整20年,凯迪与克拉奇两家人,却因为这件事在心中彼此仇恨,他们成了这个世界上受伤最大且最不幸的人。
事实证明,凯迪女儿的死并不涉及善恶情仇。事情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面对记者的采访,凯迪与克拉奇两家都说了同样的话:“20年来我们付不起的是:我们已经付出而又无法弥补的心态。”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无法挣脱的正是生活中某类恶性事件对我们情绪与心态所形成的那种漫长的主宰,而就是这种不良情绪和心态毁灭了许多人的生活。所以从现在开始,请利用我们的情商,告诉自己不要去计较,记得要把一切想开或者放下!
第7天情感随之发生
南美曾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在清理一栋建筑物的废墟时,人们发现了一对母子,母亲已死去,而那不满周岁的孩子竟还活着。许多人都为之惊异。那栋建筑物塌陷后,楼内无一人幸免,孩子能生存下来几乎是个奇迹。但随后人们发现,那位母亲在死时呈现出弓着腰的状态,双手支撑在地板上,她用自己的身躯,竭尽全力抵挡住压下来的重物,为孩子留下了一丝呼吸的空间,也为他留下了一条生路。
无私的爱和情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那样的重要。由于母亲有这样伟大的爱,才产生强大的力量,去义无反顾地拯救自己的孩子,并压倒了自己的求生本能。
第8天不可或缺的两种思维
李某是一个电脑程序编程人员,他的工作决定了他一丝不苟、严肃谨慎的生活习惯。而李某的女友却是个活泼开朗、个性率真的女孩,女友一直觉得李某人不错,但是不赞成他用对待程序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两人的感情。两人恋爱还不到一年,女孩却觉得两人更像是结婚十多年的夫妻,一点新鲜感都没有。她多次和李某说起过这种情况,李某很认真地考虑了女友的意见,于是他学会了偶尔抛弃自己如程序般理性的思维:在女友不高兴时讲一个笑话,让她开心;即便不是节日也心血来潮地送女友一束鲜花;在拥挤的人行横道上喊她的名字……李某的改变让女友变得更加快乐,微笑每时每刻都挂在她脸上,也让两个人的感情上升了很大一个台阶。两个人已经准备结婚了。李某的女友说:“如果他不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我说不定真的要甩掉他呢!跟一个太过理性的人在一起生活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味用理性思维去对待生活,有时候也会显得单调,而适当的感性思维则可以让生活充满更多的快乐和惊喜。
第9天情感战胜理智
阳光明媚,艾米在丛林中漫步,心情也十分放松。但是老天爷却突然变脸了,乌云笼罩,天开始变冷,风也刮起来,刚才还灿烂的白天似乎突然不见了。于是艾米决定回家。当她转身要走的时候,她听到一阵嘈杂声。她停下脚步,仔细听了听。
寂静中传来轻轻的脚步声,一两个小树枝的折断声,可艾米什么都没看到。但是,远处的声音离她越来越近。她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天黑了,艾米一个人在这——确切说不是。因为有人在里面。艾米感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地跳,肠好像打结了,脚也移不动,胳膊上的汗毛好像都竖了起来。她的“情感”在向她尖叫,她可能真的碰到危险了,必须马上逃走。她赶紧跑了起来,拼命地跑,路过灌木丛时被树根绊倒了。艾米觉得自己都快喘不过气了,剩下的全是恐慌。
她终于跑出丛林了,这时天也放晴了。她的车就停在不远处,艾米赶紧跑了过去。艾米深吸了几口气,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艾米在想自己是不是对刚才什么都没看到的“东西”反应过度了。她转过头看了看,只见一只漂亮的鹿正从丛林中走了出来,小心翼翼地看着周围。这时,另外一个散步的人带着狗走了过来,主人的狗冲鹿叫了几声,鹿很快就跑回到丛林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