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上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三十几根钉子。渐渐的,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往篱笆上钉的钉子在一天天减少。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兴高采烈地跑去告诉爸爸。爸爸说:“从现在起,如果你一整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天过去,最后,钉子都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对他说:“孩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无法恢复了。就象你对别人说了一些难听的话,就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就像这个钉子洞一样。”至此,男孩才彻底明白了自己以前的错误。
我们痛恨那些专以中伤他人为能事的人,如唐玄宗的宰相李林甫,就是个“口蜜腹剑”的小人。有一次,他借闲聊的机会,对大臣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能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呢!”李适之信以为真,便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就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华山是帝王家的命脉,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吧。”玄宗听信了他的话,对李适之很不满意,逐渐疏远了他。
李林甫固然可恶,可李适之也着实过于木讷,竟然乖乖地往李林甫设好的口袋里钻,说出一些犯皇家忌讳的话来,结果遭到皇帝的疏远。
三国时期的名士杨修,喜欢卖弄小聪明。他曾担任曹操的主簿。一次,工匠们建造丞相府的大门,刚架椽子,曹操亲自前往观看,在门上写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了,立刻命工匠把门拆了。拆完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这是嫌门太大了。”还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杯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子上题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人理解这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看时,他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每人吃一口呀,还犹豫什么!”曹操虽嘴里称赞,心里却十分反感。后来,曹操出兵汉中,攻打刘备,但军队面临很多不利,一时进退两难。一天晚上,厨子给他端来一盆炖鸡。恰好部将夏侯悖前来请示夜间用什么口令,曹操手中正好拿着一块鸡肋,随口就说:“鸡肋。”杨修得知后,立即叫兵卒为他收拾行装,别人问他这么做的缘由,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看来丞相要撤兵了。”曹操闻讯大怒,立即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
其实,曹操的意思,别人未必不懂,只是知道这位丞相疑心重,忌讳多,不愿开口点破而已,而杨修只道是自己聪明,恃才傲物,锋芒毕露,完全不揣摩曹操的心思,犯了忌讳,结果误了身家性命。成杨修者,聪明也;亡杨修者,亦为聪明也。
不说废话,不犯忌讳,这些全在于自己的收敛。然而,你就是管好了自己的嘴,也管不了别人的嘴。所以,还要特别留意受到别人谣言的中伤。
魏国有一个大臣叫庞恭,有一次,魏国王子要到赵国作人质,魏王派他作随从。临行之前,庞恭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回答说:“当然不信啦!”庞恭又问:“如果有两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大王您信吗?”魏王犹豫了一下,回答说:“还是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有三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呢?”魏王想了想,说:“这下我相信了。”
庞恭说:“实际上,大街上根本就没有老虎。因为有三个人说有,大王在没有亲眼见到的情况下,也就相信了。现在,我大老远出使赵国,说我坏话的人肯定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魏王说:“你放心吧,我心里有数。”于是庞恭陪太子去赵国了。后来,庞恭从赵国返回以后,魏王还是听信谗言,没有再重用他。庞恭在临行前专门为魏王讲了“三人成虎”的故事,可他回来之后,还是失去了魏王的信任。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流言蜚语多了,“是”可以被说成“非”,“白”可以被说成“黑”。一代名将岳飞不就是因为“莫须有”的罪名,惨死在奸臣秦桧手里的吗?历史上,还有很多忠臣遭到奸臣的谗言,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宋真宗年间,契丹人大规模入侵北宋,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新任宰相寇准力劝真宗御驾亲征,他认为这样就能鼓舞士气,一定能打退辽兵。宋真宗于是决定御驾亲征,进军澶州与辽兵对峙。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个个奋勇杀敌,果然取得少有的胜利。副宰相王钦若本来就和寇准不和,现在看到寇准亲下了这么大的功劳,真是又妒又恨。于是,他便借一次陪同宋真宗赌博的机会,诬陷寇准说:“皇上您知道赌博的时候最危险的是什么吗?”宋真宗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很想知道答案,王钦若就趁机对真宗说:“最危险的是孤注一掷,因为这样一旦输了就可能会输得精光。上次澶渊之战,寇准分明是将皇上作为赌本押上了,这是把大宋所有的‘本钱’都押上了,这个寇准丝毫不顾及皇上的安危啊!”宋真宗听了他的这番话后很是生气,觉得自己被寇准利用了,不久便撤了寇准的宰相之职。
套用一句俗语,“伤人之言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我们应该切记的。
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前面“捭阖篇”提到过趋利避害,这里的“扬长避短”,其实是趋利避害的一种手段。一个人只有善于扬长避短,才能趋利避害,获致吉祥。
一则寓言里说,狐狸和鹤交上了朋友。一天,狐狸把鹤请来吃晚饭。他仅做了一点儿肉汤,并把汤倒在一个平盘里。鹤每喝一口,汤就从它的长嘴中流出来,结果鹤什么也吃不到。鹤生气极了,可狐狸却在一旁偷着乐。鹤打算也戏弄狐狸一回,就邀请狐狸明天来家里吃饭,狐狸也答应了。第二天,鹤用一只长颈小口的瓶子来盛饭菜,鹤很容易地把嘴伸进去,吃得津津有味。狐狸一看,却傻了眼,自己的嘴比杯子还粗,怎么能吃到饭菜呢?他知道自己遭到了鹤的报复,只好红着脸溜走了。
狐狸和鹤这对朋友,都在充分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也抓住了对方的短处,相互戏弄了一把。这个故事谴责了不厚道的朋友,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扬长避短”的道理。
在古代战争中,将帅在考虑问题时,应该兼顾利害。战争中的利与害,亦虚亦实,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在实施作战指导时,应根据利害关系,决定策略,充分发挥我之长处,避开我之短处。
公元前204年,韩信背水一战消灭赵国后,想乘胜北击燕国,东伐齐国,乃问计于李左车。李左车说:“你一日内大破赵国军队20万,闻名天下,这是你的长处。然而,你的军队苦战疲劳,以劳军攻坚,必然挫败,不能速决。燕国攻不下来,齐国就可以加强防御,这是你的短处。会用兵的人,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现在最好一面休整军队,一向摆出要进攻燕国的样子,同时派人宣扬你的军威,去招降燕国,燕国不敢不投降,燕国一投降,齐国就不得不屈服了。”韩信权衡利害,感到此计甚妙,因此听从了李左车的建议,燕国果然投降。
韩信听从李左车的建议,在充分考虑利害关系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最终招降了燕国,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扬长避短”的原则在言谈论辩当中,也常常能发挥很大的效用。林肯任总统后在参议院发表演说,一位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往,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作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作鞋匠做得那么好。”他又转头对那个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是我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林肯的话得到了会场一片掌声,那位出言不逊的参议员惭愧地低下了头。
林肯出身贫寒,在美国上层社会的一些名流眼中,这绝对是一个短处,甚至是一个污点。即便林肯已贵为总统,还是难免遭到了别人的嘲讽。林肯没有就出身问题与对手辩论,更没有以同样的语气向对手回击。而是深情款款地回忆了自己的父亲,以自己的气度和真情打动了所有的人,使他的反对派们都为之折服,完全忽略了他出身贫寒的事实,达到了扬长避短的效果。
下面这个士兵与将军竞选议员的故事,结局是明显处于劣势的士兵当选了,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取胜的。
这次竞选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候选人有两位,一位是内战中的英雄陶克将军,另一位是一位内战中的士兵约翰·爱伦。陶克将军功勋卓著,曾任过三次国会议员,他在演讲时说道:“同胞们,就在十七年前的昨天晚上,我带领军队在茶座山与敌人一场血战,然后我在山上的丛林里睡了一宿。假如大家还记得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请在投票的时候,也不要忘记那历经艰辛、风餐露宿而屡建战功的人。”陶克将军想借此唤起选民们对他的充分信任,果然激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轮到约翰·爱伦演讲了,他说:“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在那次战争中他确实立下奇功。我当时是他手下的一名士兵,替他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当他在丛林中安睡时,我正手携武器,站在荒野上迎着刺骨的寒风,来保护将军。”他的话音一落,选民们给予他更加热烈的掌声。论战绩,爱伦当然与将军相差太远,但他巧妙避开这些话题,扬长而避短,只就露宿山上的这一晚来讲。他的话提醒选民们:将军虽然辛苦,还可以在丛林中安睡,一个无名的士兵则要为他站岗。爱伦的话,赢得了选民们的深刻同情,也拉近了他与占选民绝大多数的平民的距离。最终,爱伦如愿当选了议员。
扬长避短是一种智慧。在生活中,人人都需要这种智慧。
成事之谋
运用“权术”来办事,要善于根据外界的不同情况而实施相应的措施,要懂得随机应变,设法将被动变为主动。而且,在与别人交涉的过程中,说话主题要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这样才会更具有感染力、说服力、震慑力,也才更有助于将事情办成。
巧舌如簧黄歇说秦
《鬼谷子·权篇》曰:“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的这段话,大意是:“曲意巴结奉承,就是谄;繁复虚浮之辞,就是博;果决不犹豫,就是决;筹划运用谋略,就是权变。”在这里,鬼谷子说明了一个极其深刻的道理:在游说的时候,必须巧舌如簧地去说服君王,并伴有一定的计谋。
在中国历史上,能言善辩之士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楚国的黄歇就是其中的一个。
楚顷襄王二十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的西陵,第二年又克鄢、郢、夷陵,焚烧了楚国先王的陵墓;顷襄王把都城迁往东北的陈,据兵守卫。自此楚国削弱,被秦国轻视。
不久,白起又率领秦军来攻打楚国。楚国有个叫黄歇的人,游学各地,博识多闻,顷襄王认为他是一个辩士,所以派他出使秦国。
黄歇游说秦昭王说:“天下诸侯,没有哪个国家比秦、楚两国更强大。可现在却听说大王想要进攻楚国,这正好比是两只猛虎相斗,反而让跛足的猎犬趁机获利,所以大王还不如和楚国友好相处。我给您陈述我的理由吧。”
黄歇见秦王听着,就又说:“我听说:物极必反,如冬百变化。事情一旦做过了头,就像把棋子垒起来一样危险。如今秦国的疆域占了天下的一半,拥有极西和极北的土地,自从有人类以来,万乘之尊的国君们从来没有过像这样广阔的国土。从先帝孝文王、庄襄王,到大王,历经三代,从未忘记将国土拓展到与齐国接壤,以便斩断诸侯合纵的交往通道。大王多次派盛桥去韩国担任要职,盛桥将北燕这块地方并入了秦国。大王不用出兵作战,不动声色,就可以拓地百里,大王可以说是很有作为了。大王又发兵攻打魏国,堵塞了魏都大梁的城门,一举占领河内,攻取南燕、酸枣、虚、桃人等地,楚、魏军队徘徊不前,不敢和秦军较量,大王的功绩也算不小了。大王让秦军休整了两年后,又出兵攻占了蒲、衍、首垣等地,兵临仁、平匠、小黄,济阳婴城自守,魏国屈服。大王又割取了濮、磨以北的土地,使秦国和燕国连接起来,从而切断了齐国和韩国往来的通道,也阻断了魏、楚的联系。
天下诸侯多次聚会结盟都不敢出兵救援,确实是慑于大王的威名。大王如果能持功守成,停止攻伐,行仁义之道,必再无后患。会成为三王之后的第四个圣王,五霸之后的第六位霸主。大王如果想凭借人口众多、依仗军队强盛,趁着打败魏国的机会,企图靠武力成为天下霸主,让诸侯俯首称臣,我担心会后患无穷。《诗经》上说:‘人们做事都有很好的开始,却很少有完美的结局。’
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初智伯只看到攻伐赵国有利可图,却没有预料到会有榆次之祸;吴王只看到讨伐齐国有利,却预料不到会有干隧之败。这两个国家,并不是没有建立功勋,只是由于贪图眼前利益,最终陷入了灭亡的祸患。吴王相信越国,所以出兵伐齐,虽然在艾陵打败了齐国,但胜利归来时却在三江之滨被越王擒杀;智伯相信韩、魏,和他们联合伐赵,同攻晋阳城,就在胜利指日可待时,韩、魏倒戈,将智伯杀于凿台之下。如今大王处心积虑,定要亡楚,却忘记了楚国的灭亡会增加韩、魏的力量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大王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逸周书》有言:‘有远见的将军不深入他国作战。’从这点看来,楚国是秦国的友邦,而邻国才是敌人。如今大王转而信任韩、魏的友好姿态,这正好比当初吴王相信越王一样。
我听人说:‘不能轻视敌人,不可坐失良机。’我担心韩、魏只是害怕亡国才对大王辞令谦卑,实际上是在欺骗大王。这是为什么呢?秦国几代君主都对韩、魏不仅没有什么恩德,而且积怨甚深。韩、魏两国的民众父子兄弟在与秦国作战时相继死去的情况代代都有,韩、魏两国国家残破,宗庙毁坏,民众战死沙场,身首分离,暴骨于野,比比皆是,老百姓父子被俘虏劫掠;相随于路,络绎不绝,鬼神徘徊游荡,得不到祭祀。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沦为奴仆臣隶的遍布各诸侯国。韩、魏两国不灭亡,是秦国的一大隐患。现在大王却要进攻楚国,难道不是大大的失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