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而探之微而摩之
啄木鸟在吃小虫之前,总是先以它尖尖长长的嘴,试探一下何处有虫,再行啄食,人际交往也是如此。在没弄清问题之前,就急忙下定义,作出似是而非的决定,是得不到最正确无误的答案的。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想成功地让别人为自己所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看穿对方的心意。
俗话说:“一叶可以知秋。”看穿别人的心,特别是看穿初次见面的陌生人的心,是很有学问的。大凡成功人士,都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他所要影响的那些人,然后按照他们的心理需求去满足他们。
在二战中任联军司令的法国名将福熙,从军官学校毕业后,没有选择繁华、热闹的大都市去工作,而是选择了举办热闹非凡的、各族人都来参加的赛马节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太勃斯。这样他可以有机会从容观察他们“特殊的气质”。这位将军毕生都致力于对人格的研究,所以他对不同个性的下属善于运用不同的指挥策略,因此,他领兵打仗赢多输少;《波士顿晚报》的发行人及大股东葛洛奇,在担任《波士顿邮报》的编辑时,常常混在市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或者漫步在阶石边,或者驻足休息在旅店、商场的大厅里,敏锐地静听人们的谈话,了解读者的心理和嗜好,并以此确定他的编辑方针。
要试探对:疗就要先诱导对方,使对方有所行动,再加以细心观察、试验,对方虚实真假即可知晓。军事家吴起曾经讲过,和敌军对阵,不明敌意之时,应采取诱敌之策。两军交锋时,先虚应一下,然后退下阵来,借此观察敌军的反应。如果敌军仍然阵容严整,不轻易追赶的话,表示敌军将领很有智慧,相反,如果他们没有纪律地乱追,显示出这个将领愚笨无能。
对明明知道的事情,却假装不知道,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分出忠奸。战国时候的韩昭侯,有一天剪指甲,故意将一片剪下的指甲放在手中,然后对近侍说:“我刚才剪下的指甲丢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快帮我找出来。”侍者们忙了一通也没找到。这时,有一个侍者偷偷剪掉一片自己的指甲,呈给昭侯,禀报说找到了。昭侯由此发现这个人会说谎,从此不再信任他了。
对人有目的的赏赐,可以判断出这个人是否贪财。明太祖朱元璋是个猜忌心极强的人,处处提防,对任何人也不是百分百的信任。骁骑指挥郭德成的妹妹是朱元璋的妃子,郭德成有随便出入皇宫的特权。一日,朱元璋赐给郭德成黄金,并置于他的袖中,不让他声张。出宫门时,郭德成借着酒劲装糊涂,一会儿脱靴子,一会儿穿靴子地来回折腾,还漫不经心的露出了太祖藏在他袖子里的黄金,金子掉在了地上。太监发现后马上报告了太祖,太祖说:“那是我赐给他的。”很多人不明白郭德成的做法,就问他说:“皇帝让你别声张,你怎么还张扬啊?”郭德成说:“宫中管理的人,如此严密,藏金而去,不等于是偷窃吗?况且我妹妹在宫中侍奉皇帝,而我又有随便出入地权力,我若带金出宫,皇上一定会怀疑我经常这么做的。”经郭德成这么一说,大家才如梦初醒,无不佩服郭德成的机警。其实,太祖确实是在用以袖藏金试探郭德成,好在郭德成比较机警,躲过了杀身之祸。所以,在对待特别的赏赐时,一定要保持镇定的心态,要正确分析出赏赐的意义,对另有他意的赏赐一定要慎之又慎。
有时,面对特殊的对象不能用直接试探的方法,只能用故布疑云的方法,从他身边关系密切的人身上下手。战国时期的卫相山阳君觉得君王近来似乎对他有所怀疑,但又无法测知君王的心意。于是,山阳君故意散布一些谣言,毁坏一个卫君宠臣的名誉。这位宠臣听到谣言后十分生气,就愤怒地对他身边的人说:“山阳君怎么还有心思说别人的坏话呢?君王现在已经开始怀疑他了……”这位宠臣毫无保留地把君王对山阳君的态度和盘托出,山阳君故布疑云,探得了君王的口风,使得自己能够找出合适的对策。
混杂在禾苗里的莠子在幼苗时期几乎与禾苗没什么分别;黑牛长上黄色的花纹很像是老虎;色泽像玉的石头很容易与玉石混淆;随随便便许诺的人给入印象颇为爽快,实际上这种人却缺少信用:什么事都要插一手的人,好像多才多艺,一旦要他拿出真本事就会露馅;锐意进取的人似乎精诚专一,但这种人热情不会持久;吹毛求疵的人看似聪明,实际上只能是添麻烦;动不动答应给人好处的人好像乐于施惠,但这种人常常说了不算;当面百依百顺的人貌似忠诚,然而这种人大多是阳奉阴违之辈;大政治家看似奸诈,却能成就大事业;博爱的人看似虚幻,心胸却非常宽厚充实……人世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似是而非,以假乱真的事情到处都是。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要难。其实,识人心,知人意,说难也难,说不难也容易。再高明的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不过暴露的程度、方式有所不同罢了。
人人都睡觉分不出谁是瞎子;沉默时很难知道谁是哑巴。所以鬼谷子讲:“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即要能够透视对方,要“闻一知十”,“见面明意”。细心观察对方,有策略地加以试探,则对方心中所想,即可一猜即中。
体察人性攻敌于心
你说的活、你做的事,怎样才能深入人心?施行鬼谷子的“摩”术,怎样才能确保成功?在鬼谷子看来,只要做到“摩之以其欲”就可以。
用现代的话来讲,“摩之以其欲”就是要体察人性。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大都有深入体察人性的本领。三国时期,曹操领军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兵士普遍口渴难耐,行军的速度十分缓慢。曹操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于是,他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将梅子吃到嘴里,精神大振,行军速度一下子陕了许多。
在遇到困难时,人类意志力和信念的强弱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旁人陷入困境时,帮助他树立信心,重建希望,往往比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更为重要。曹操用“酸梅林”鼓舞士兵的士气,成功走出绝境,正是缘于他对人性有着深刻的体察。
在古代的战争中,一个优秀的将帅除了要熟悉天文、地理、阵法外,还必须洞察人的心理,善打心理战。项羽的破釜沉舟与韩信的背水一战,都是利用人在危险境地中的求生本能而取胜的例子。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也是最早的心理战的经典战例,集中体现了《孙子兵法》中“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军事思想。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大将,率军攻打鲁国。两军在长勺展开决战。齐军猛击战鼓,首先发动攻击。鲁庄公正欲击鼓出战,曹刿劝止说:“齐军士气正旺,不宜出战,只可坚守阵地”。齐军再次擂鼓挑战,鲁军仍是坚守不出。鲍叔牙以为鲁军胆怯了,于是第三次擂响战鼓。曹刿这才说:“现在可以出击了”,于是士气旺盛的鲁国军队发起反击,大败齐军。事后,鲁庄公问曹刿打败齐军的道理,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盛,故克之。”
在战争中要打败强敌,必须要避敌锐气,攻其虚弱。当敌人处于精神放松、意志疲惫的情形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碰到各种矛盾和纠纷,在解决的过程中,如果善于体察人性,就能做到游刃有余。某商业楼自出租后,房产主不断地接到房客的投诉。房客说,电梯上下速度太慢,等待时间太长,要求房主迅速更换电梯,否则他们将搬走。已经装修一新的楼房,如果再更换电梯,成本显然太高;如果不换,万一房子租不出去,更是损失惨重。房产主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几天后,房主并没有更换电梯,可有关电梯的投诉再也没有接到过,剩下的空房子也很快租出去了。为什么呢?原来,房主在每一层的电梯间外的墙上都安装了很大的穿衣镜,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自己的仪表上,自然感觉不出电梯的上下速度是快还是慢了。
这是一种相对“消极”的解决危机的方法,但也确实称得上是高明之举。略施小技,就将大麻烦消弭于无形。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做到了“摩之以其欲”。
经商之道
在现代商业社会,有许多经营者也开始学习使用“摩术”,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毕竟在商场上驰骋,没有智慧谋略是很难立足的。但是,经商者在运用此术时,不可拘泥刻板,应灵活运用,而且,经商者还要善于观察,不失时机地捕捉商机,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还要舍得放出长线,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经商的成功。
人在明处我在暗处
鬼谷子所说的“摩”,就是要通过言语刺激等方式,使对方的真情充分暴露出来。与此同时,我要做好隐蔽的工作,尽量不暴露自己的内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主动权。正所谓“人在明处,我在暗处”,这是所有的谋略家所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