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只有一个,但事件的影响却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美国“9·11”事件不仅影响美国,而且对整个世界的战略格局都有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世界政治、美国经济,而且由此产生的关联效应必对中国以及世界经济产生影响……这些都需要媒介的解读,特别是那些对美贸易的企业更关心对自身的影响。
案例6
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自2004年1月起,中国的出口退税率将降低3个百分点左右。2004年1月1日以后新产生的出口退税将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财经》杂志刊登了报道《出口退税尘埃落定》,并配以专文《出口退税率降低的经济分析》,一方面充分论证了政策改革的客观环境和理由,阐述了正面作用:“缓解国内逐年增长的财政赤字压力;缓解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但可以减轻中央财政的退税压力,还有利于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强出口退税管理,提高地方政府打击骗退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着重详细分析了中央政府此项政策出台后可能造成的三个负面影响:“1)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将陷入不同程度的困难境地。2)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如果外贸商品大量转为向国内寻求市场,则必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的疲软状况。3)整体经济的发展将可能受到影响。目前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相当高……初步估算,由此(出口退税)而造成的出口增长损失将达到1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中国GDP总额的0.8%”。这样从宏观经济、政府财政到企业经营,利弊得失,才能一目了然。
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多元,对决策者而言,知道影响才能知道对自身利益带来的得失,才能及时选择,趋利避害。
解读联系。
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常常要通过事物的相互联系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媒介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常常突出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具体来说,媒介对事物联系的解读包括接近解读、点面解读和组合解读三种。
接近联系的解读主要是针对国家宏观政策、大局变化对微观层面(如对本地区、本行业等)的影响的阐释。如前所述美国“9·11”事件作为冷战结束后21世纪初影响世界的标志性事件,我国媒介重点解读其对中国外交战略以及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我国加入WTO,媒介的解读主要针对这一政策行为对农业、金融业、汽车业等各个不同产业的不同影响,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不同影响,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等,即追求“把世界和本地联系起来的纽带”,“把宏观和微观联系起来的纽带”。
案例7
2003年11月6日,英格兰银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从0.25个百分点调高至3.75%。《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英国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推出题为《英国提息不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专访,解读在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的情况下,英国提息是否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间接影响。(《环球时报》2003年11月10日)2003年中国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从2004年1月1日起,内地进一步向香港开放服务业,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解放日报》推出《沪港比翼迎来“及时雨”》的专访,指出“此举对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关头的沪港两地,恰似一场及时雨,沪港两地将因此实现优势互补,比翼齐飞”。(《解放日报》2003年7月2日)点面解读则是利用辐射性原理,把一个局部或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发生的事件对更广泛范围内的事物,或对全局所产生的影响凸现出来。
案例8
2003年下半年,中国国内粮食价格呈现6年来的首次全面上扬。新华社发表报道《粮油价格涨价传递了哪些信号》,引用专家分析指出,“当前的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会直接或间接带动食品价格、其他商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对价格总水平有一定影响”,但“同10年前上一轮通货膨胀时期相比,这次涨价不会对老百姓造成大的影响”。
组合解读是利用信息的组合原理,通过事件与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产生新的信息。即在纵横两条线上,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系列事件进行有机组合,产生1+1>2的结果,使人们对事件的意义有更深、更新的理解。
案例9
“星座”号航母抵港休整(主题)
标志中美军事交流恢复正常保安严密防范袭击(副题)
22日中午,阳光明媚。载有约8000名官兵的美军航空母舰“星座”号(USSConstellation)率领的8艘舰只的战斗舰队抵达香港。这显示,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美国总统布什上月得州高峰会后,两国高层军事交流已经恢复正常。
(节选自《21世纪环球报道》2002年11月25日)
沟通避免海上冲突合作不以他国为敌(引题)
俄美军舰同时访华(主题)
9月23日,俄罗斯“潘捷列耶夫海军上将”号反潜舰对山东青岛的访问进入第四天,美国“考彭斯”号导弹巡洋舰和“范德格里夫特”号导弹护卫舰对广东湛江的访问进入第二天。两大军事强国的战舰同时访华,引起了中国民众乃至世界媒体的高度关注。
……
一位海军人士说,此次俄、美战舰访华的确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实际上这都是巧合。不过,一些军事专家指出,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其一,这种“巧合”实际上表明,中、俄、美三国都希望保持西太平洋海面的宁静。……
其二,俄美战舰“齐聚中国”,是中国外交“更上一层楼”
的体现。……
专家指出,俄、美战舰同时访华,虽只是一个简单的现象,但它有很深刻的政治背景:中、俄、美三国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关心的问题,都有发展友好关系并为此采取实际行动的决心。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俄、美两国的军人才能同时愉快踏上中国的国土。
(《环球时报》2003年9月24日)
同是解读报道,《“星座”号航母抵港休整》属于单一事件解读,指出美舰访港显示“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美国总统布什上月得州高峰会后,两国高层军事交流已经恢复正常”,说明事件的意义。《俄美军舰同时访华》一文则把俄罗斯和美国军舰相继访华联系起来进行报道,通过阐释以中国为轴,中、俄、美三大国之间的海军往来事件之间的关联,透视中国防务外交的最新走向,体现了组合信息解读联系的特点。
预测走向。
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为了了解最新变动以供决策,所以一般新闻报道多以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为主,但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和瞬息万变的世界,人们不仅要了解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还要求媒介对重大的、影响面广、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事件的走向、未来作出分析、预测,对可能影响人们利益的方面提出预警,从而有利于受众防患于未然。
案例10
2003年一季度我国在经历多年巨额外贸顺差后,首次出现外贸逆差,《经济日报》3月25日刊登记者专稿《外贸逆差——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指出——今年头两个月,我国外贸运行中有两个数字较为引人注目:一是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1090.3亿美元,同比增长44%;二是出现了5.7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在保持多年顺差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外贸今年伊始即出现逆差是一个值得十分关注的信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相对于前2个月1000多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来说,5.7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它的出现进一步提示我们,做好今年的外贸工作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变化,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认真做好各项应对工作。
《粤港信息日报》的报道则引用专家预测指出,“这一表面上出乎偶然的外贸信息信号有可能暗示一个必然的走势。……巨额外贸顺差有可能就此终结,但是今年全年还不至于出现外贸逆差”。(转引自2003年4月16日《新闻晨报》)两篇报道的解读不尽相同,但记者有意识地在“解读”数字、预测走向供决策者参考是很清楚的。进入2003年下半年,据我国商务部对外披露,“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的成本和风险损失,呈逐年递增之势”,(据《国际商报》8月15日报道)同时国务院出台出口退税政策,美国在2003年11月先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认定我国部分彩电企业对美倾销等,联想2003年初《经济日报》等媒介曾提醒外贸工作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变化,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认真做好各项应对工作”,说明记者对外贸形势的基本判断、对外贸工作做出的预测和发出的预警很有参考价值。
当然,以上仅仅是说明媒介对新闻事件解读的重点,有时对一些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事件,媒介会对其原因、影响、走向等进行多侧面的综合解读(例如中国加入“WTO”、美国“9·11”事件等),以满足受众需要。
目前媒介“解读”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单篇的解读,如提供一篇解释性报道、新闻分析、专家访谈等;一种是组合式的解读,对重大的复杂的新闻事实由信息报道再配以专家访谈、新闻背景(相关新闻、相关链接等)、新闻分析、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共同解读,以做到多侧面、多角度的全面、深入的解读。
当然,有一点应该明确:“解读新闻”不是纯操作技术。我国媒介正进入“新闻解读”时代,当前两大国际新闻报纸《环球时报》、《国际先驱导报》和三大财经报《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之所以广受欢迎,和它们刊载解释性报道较多有很大关系。但综合性日报尤其各级党报,深度报道却为什么难以兴盛?除了记者素质、经费限制等原因外,深度报道需要大量的背景材料,而背景材料(特别是时政新闻)却是禁区多多,许多材料难以见报。因此,社会需要解读新闻,但中国媒介特别是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介要全面走入“解读”时代,还有待于政策的扶植。
新闻报道的三种视角:政府视角、百姓视角、专业视角
当代中国的新闻媒体已愈来愈趋于多样化、细分化,不同类型的媒体需要分层、分向发展,确定不同的功能定位,由功能定位确定受众定位,从而确定不同的编辑方针,并将这一编辑方针贯彻到新闻报道采编的各个工作环节中。
这就要求记者、编辑在日常的报道中根据不同媒体的定位选取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视角,突出不同的重点,甚至采用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语言。
案例1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作为我国黄金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其意义和方方面面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前后全国各大媒体、上海本地媒体及各种专业类媒体均进行了相关报道,以下是部分不同类型媒体报道的节选。
标志我国主要金融产品交易市场全部建成(眉题)
上海黄金交易所开业(主题)
本报讯我国黄金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上海黄金交易所昨天上午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主要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已全部建成。
(《解放日报》2002年10月31日)
上海黄金交易所10月30日正式开业(眉题)
个人炒金梦想有望实现(主题)
晨报讯上海黄金交易所将于10月30日正式开业,这是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获得的消息。另据知情人士透露,个人投资黄金也有望在明年实现。
据悉,根据央行有关规定,金交所虽不允许个人直接进场交易,但将来投资者可通过工、农、中、建等国有银行实现买卖黄金。
(《新闻晨报》2002年10月25日)
黄金企业直面“风雨”和“彩虹”(主题)
本报记者刘影10月30日上午10点,位于上海外滩的黄金交易所金灿灿的大门内,20家会员单位的交易员,身穿淡黄色马甲,通过电脑紧张地进行着黄金交易……中国黄金市场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重新开锣。
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建成,对我国的黄金产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产金企业面临重大体制改革(小标题)
黄金市场开放标志着我国黄金产业体制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现在建立了金交所,就是把黄金还原成了真正的商品。从完全计划经济变成现在的市场化运作,一大批黄金市场单位正面临着脱胎换骨的体制改革。
用金企业急需结构调整(小标题)
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对首饰加工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直面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小标题)
黄金企业直接面对市场,虽然面临不少调整、变革,但市场化运作也可以让企业“受益匪浅”。
(《中国经营报》2002年11月4日)
同是报道黄金交易所开业,三篇报道的视角却有明显的差异:
《解放日报》作为党委机关报,站在政府总揽全局的角度,从工作成就出发,报道立足于黄金交易所开业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的意义,突出其“标志着我国主要金融产品交易市场全部建成”;《新闻晨报》定位于市民类的都市报,从老百姓的利益和兴趣出发,报道突出黄金交易所开业对市民个人带来的理财机遇——“个人炒金梦想有望实现”;《21世纪经济报道》是广义财经类的专业报,着眼于行业发展,“黄金交易所开业对我国的黄金产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报道突出的是在产业链条上,黄金交易所开业给产金和用金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篇报道,三个视角。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是基于三份报纸不同的类型和定位:党报的政府工作视角,都市报的平民视角,专业报的行业视角。
这就说明,任何一个单独的新闻事件都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同样是报道事件,同样是对事件利弊得失的解析,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媒介面对不同的受众群,就需要针对各自的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选取不同角度,从目标受众的心理关注出发突出事件不同的侧面。
政府视角:主要适用于党报等以宣传、指导为主的主流媒体
党报是工作报,新闻报道既要传递信息又要讲求指导性,而它的核心受众是各级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层、管理者和中高级知识分子,因此报道和解析事实要更多考虑全局,从有助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决策出发,宣传成就,报道、解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这种政府视角(主要是党和政府的工作视角)的最主要的特点在于——
宣传与信息并重。
党报等主流媒体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动摇。但宣传和信息并非对立,而要力求在报道中融为一体,在报道最新变动的信息的同时或是宣传了成就,或是解析了政策的用意,分析了政策的影响等,要体现对政府工作决策的参考意义,对政府决策中上下级的信息交流、政府和百姓的决策信息沟通起到辅助作用。
突出成就,鼓舞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