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彬彬有礼,方能魅力四射
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走进饭店要了酒菜,吃罢摸摸口袋发现忘了带钱,便对店老板说:“店家,我今日忘了带钱,改日送来。”店老板连声说:“不碍事,不碍事,”并恭敬地把他送出了门。
这个过程被一个无赖给看到了,他也进饭店要了酒菜,吃完后摸了一下口袋,对店老板说:“店家,我今日忘了带钱,改日送来。”
谁知店老板脸色一变,揪住他,非剥他衣服不可。
无赖不服,说:“为什么刚才那人可以赊账,我就不行?”
店家说:“人家吃菜,筷子在桌子上找齐,喝酒一盅盅地筛,斯斯文文,吃罢掏出手绢揩嘴,是个有德行的人,岂能赖我几个钱。你呢?筷子往胸前找齐,狼吞虎咽,吃上瘾来,脚踏上条凳,端起酒壶直往嘴里灌,吃罢用袖子揩嘴,分明是个居无定室、食无定餐的无赖之徒,我岂能饶你!”
一席话说得无赖哑口无言,只得留下外衣,狼狈而去。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哑然失笑。笑过之后,你从故事中是不是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动作姿势是一个人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的外在体现。一个品德端庄、富有涵养的人,其姿势必然优雅。一个趣味低级、缺乏修养的人,是做不出高雅的姿势来的。
很多新毕业的大学生会忽视一些工作中的小细节,如见了陌生人说话就紧张;接电话时喜欢大声说“喂,谁啊”;坐姿不雅观;陪客户去吃商务餐不会用刀叉;吃西餐时把刀盘弄得“咯咯”作响,等等,这些都是极不礼貌的表现。
基本的社交礼仪看似很简单,但在工作中恰是用得最频繁的。如果职场新人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不好,轻则被认为个人素质不高,重则影响到单位的形象和业务。因此建议大家都要好好学习,如最基本的在接听电话时应该说“您好,我是某公司的职员,请问……”而“谢谢”“请”等用语也要常挂嘴上。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追求美,会使人精神美好、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礼仪形象就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感染人、吸引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影响到他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达到人格的完美。这是礼仪的魅力之所在。
当你在品味食物时,别人也在品味你。当你与人打交道时,从你入门起,你的举止就开始反映你的形象了,对你出身、修养、品位、性格、爱好等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在别人的仔细品味之中。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留意自己的形象,讲究动作与姿势。因为我们的动作姿势,是别人了解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可以通过别人的动作、姿势来衡量、了解和理解别人。
礼仪形象是个体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礼仪形象的高低往往反映出一个人教养、素质的高低。维系人们正常交往的纽带首先就是礼仪形象。在人际交往中,其外在的形态、容貌、着装、举止等始终是一种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传给了对方,这些信息无疑会或好或坏地影响交际活动的全过程。
下面是一个真实的但似乎又是老生常谈的故事。
《文汇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报道,题目是《一口痰“吐掉”一项合作》。某医疗器械厂与美国客商达成了引进“大输液管”生产线的协议,第二天就要签字了。可是,当该厂厂长陪同外商参观车间的时候,向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去擦。这一幕让外商彻夜难眠,他让翻译给那位厂长送去一封信:“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要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皮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一项已基本谈成的项目,就这样“吹”了。
举止在心理学上称为“形体语言”,是指人的肢体动作,是一种动态中的美,是风度的具体体现。在某种意义上,它绝不亚于口头语言所发挥的作用。
举止礼仪并不是个别人规定出来的,而是被大多数人经过实践并被充分认可的。所以,你如果做不到,就会被大多数人所看不惯,就会认为你对周围的人以及交往对象的不尊重。
由于大多数人的交往只是“一面之交”,即使是你的客户,他们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对你进行深入地了解。他们完全按第一感觉,并以第一感觉为基础对你进行判分。这个分数,会直接影响到你们今后的合作以及合作程度。如果你的举止总是欠妥,纵使你以后有生花的嘴,也难以把这种阴影从他们的心中抹掉。所以,必须重视你的举止礼仪。
2.礼多人不怪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到了黄昏还没有找到住处,心里很着急。忽然,他看见远处一位老农,便高声喊:“老头子,这儿离旅店还有多远?”老人回答:“五里!”年轻人扬鞭策马跑了十多里路,仍不见人烟。他自言自语道:“老头子骗人,五里!什么五里?”他猛然醒悟过来,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问路不讲礼貌,怎么能得到正确答复呢?于是,他掉转马头往回赶,见那位老农还在那里,他急忙翻身下马,恭敬地叫了一声:“老大爷!”老农说:“你已经错过了路头,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年轻人问路称呼老人不用敬语“老大爷”,说话无礼、待人粗鲁,其结果是“不施一礼,多跑十里”。
常听人说:“礼多人不怪”,这句话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它是基于以礼示人之上的。但是,笔者要附加一句:这里所说的礼,是出自对人的敬重而行的礼,而并非其他的虚礼。出于对人的尊崇,所以才行礼,是自发性的,发自内心的。这种礼,对方自然会欣然接受。因为,对方知道这不是一种手段、一种诡计,而是你真心真意的行为。在这情况下,相信对方不会嫌你的礼多,而是越多越好。
若对人没有那种敬重之心,即使表面的功夫做得有多出色,那都是假的,并不可以说是礼,只能说是虚礼;相反,只要对人有敬重的心,不论你有否向人行“礼”,这已是真真正正的礼了!所以说,礼可以有形,也可无形,最重要的,是内心有礼。
真心的礼,可以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心意,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件。没有礼,生活这部机器便不再完美,难以运作。所以,礼是人类生活的必要元素,是不可缺少的。这种真心实意的礼,有人嫌多才是怪啊!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乌云密布的午后,大雨倾泻而下,行人纷纷跑进附近的店铺躲雨。这时,一个浑身湿淋淋的老妇走进费城百货商店。看着她狼狈的样子和简朴的衣着,所有的售货员都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唯有一个面露诚恳的年轻人对她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老妇莞尔一笑:“不用了,我在这儿躲雨马上就走。”年轻人端来一把椅子说:“夫人,没事的,您坐着休息就是了。”
两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那个年轻人道了谢,并随意向他要了张卡片,就走了。几个月后,这位年轻人收到了老妇人的来信,请这个年轻人前往苏格兰收取装潢一整座城堡的订单,并负责为她所属的几个大公司一个季度办公用品的采购任务,要知道仅这一封信带来的利润,就相当于他们公司两年的利润总和。
后来大家才知道那次在这里躲雨的老妇人原来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就是一把椅子的问候,使这位年轻人轻而易举地走向了令人羡慕的成功之路。
礼多人不怪!德诚于心中,而礼形于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地球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自其萌芽至今的历史长河中,“礼”一直作为其重要内容而在炎黄子嗣的香火中绵延不衰。一直以来,人们在传统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遵循着一整套牢不可破的礼法制度。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商界精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捷足先登礼仪之堂。他们深谙礼仪中的玄机,洞悉对手的心理,在各种商务场合运用礼仪技巧可谓是信手拈来,他们在公司内外、社会各界之间游刃有余。竞争对手叹服其气度,合作伙伴以信任寄托,上级主管青睐有加。情急危难之中,他们镇定自若;唇枪舌剑时,亦不失翩翩绅士风度;逢庆典宴会,他们服饰得体,谈吐合宜……
机遇和成功,总是垂青那些对任何人都以礼相待的人,因为他在尊重别人的同时,赢得了最宝贵的一票。
3.送礼送到位
一个朋友做广告行业,跟进一个客户,跟了半年,化妆品送过了,音乐会门票送过了,好多礼物都送过了,可是还是没有进展。他的上司,一个美丽女子,决定亲自出击,陪同他去拜访客户。客户也是一个美艳女子,可惜结了婚,生了孩子,显得有点年老色衰。朋友相信美丽女人都是天敌,以为两虎相遇,不会有好结果,却没有想到,拜访两个礼拜之后,200万元的签单到手。他百思不得其解。“当时谈话也没有什么特别啊。”朋友说。于是,他决定请教上司。只见他的美丽上司朱唇微启,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我看见她的桌面摆放着她的女儿的照片,所以我替她请了一个钢琴教师。”朋友晕倒。他已经10次踏进那个办公室,就是没留意那张照片!
送礼其实已成了一种艺术和技巧,从时间、地点一直到选择礼品,都是一件很费人心思的事情。很多大公司在电脑里有专门的储存,对一些主要公司、主要关系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爱好、生日日期都有记录,逢年过节,或者什么合适的日子,总有例行或专门的送礼行为,用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关系网,确立和提高自己的商业地位。
人们都讲礼尚往来,人之常情,这在商务交际中也不例外。问题是你是否送礼送到了点子上,这不仅要适合别人的需要,而且要迎合别人的喜好、兴趣和审美情趣。合适、合时、合地又合乎人情、合乎道理,这就不容易了。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据说,马来西亚一位华商,在一个公开场合下接受了该国商业部长赠送的一份礼品,竟然是特许他开办一座大赌城的政府批准书。可见,“礼品”已无奇不有了。
送礼既然是一门艺术,那就自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根据古今中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起码我们应该注意下述原则。
(1)礼物轻重得当
一般讲,礼物太轻,又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有受贿之虑,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便宜的人外,一般人就很可能会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受礼人家中不甚宽裕,无异于给人出难题。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便徒生许多烦恼,就像老百姓说的“花钱找病”,何苦呢?因此,礼物的轻重选择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
(2)送礼间隔适宜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经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但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如果受礼者是爱占小便宜的人,他当面会说你好话,背后说不定会妒忌你的大手大脚,说你坏话。正派的人,虽不会说什么,但却可能会怀疑你这样大方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不再与你深交。另外,礼尚往来,人家必然还情于你,岂不也增加了人家的经济负担。一般来说,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3)了解风俗禁忌
送礼前应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有个人去医院看望病人,带去一袋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苹果”跟“病故”二字发音相同,送去苹果岂不是咒人病故。由于送礼人不了解情况,弄得不欢而散。鉴于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例如,别人结婚时,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让人觉得不吉利;对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给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送去有猪的形象作装饰图案的礼品,可能会让人轰出来;给意大利人送菊花,给日本人送荷花,给法国人送核桃,都会引起外宾的反感。
(4)礼物要有意义
礼物是感情的载体,任何礼物都表示送礼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谢、或祝贺、或孝敬、或怜爱、或爱情等。所以,你选择的礼物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并使受礼者觉得你的礼物非同寻常,备感珍贵。实际上,最好的礼物是那些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意义或耐人寻味的小礼物。比如,我们为住院的朋友送去一束鲜花,定能使其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为远方的同窗寄一册母校的照片,定能唤起他对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给爱好文学的朋友送上一套名著,必然使其欣喜若狂,爱不释手;为心上人送去一条漂亮的纱巾,她会含情脉脉地依偎在你的怀中……
就礼物的质量而言,它的价值不是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礼物本身的意义来体现的。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到它的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等多方面因素,力求别出心裁,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