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忌锋芒毕露
三国时的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20来岁时便跻身在名士权贵之中,而且他很瞧不起那些所谓的上层贵族高人,把他们视为酒囊饭袋,行尸走肉。
祢衡眼下,举世无才。
汉献帝初年间,孔融上书荐举祢衡,大将军曹操欲召见他,祢衡不知道天高地厚,出言不逊。曹操心中不快,最后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以羞辱他。祢衡也因此更忌恨曹操。
一次曹操大会宾客时,命祢衡穿鼓吏衣帽击鼓助乐,祢衡竟当众裸身击鼓,以羞辱曹操,扫他们的兴。曹操对之深以为恨,但曹操聪明,不愿杀祢衡而脏了自己的手。他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不久,祢衡又因倨傲无礼而得罪了刘表。刘表也很聪明,不杀祢衡,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了。祢衡在黄祖那里,仍是率性如前。
一次,祢衡竟然当众顶撞黄祖,骂他“死老头,你少啰唆!”黄祖气极,一怒之下把他杀了。祢衡死时只有二十六岁。
祢衡的杀身之灾,全因他的才气和性情所至。人有才情,本是天赐良物,正好周济人生。祢衡却相反,恃才傲物,因情害事,不知天下大于人才,权柄重于才情,最终唐突权贵,以身涉险并终被人杀。这是极使个性、才情而不得善终的一个典型事例。祢衡只知个人使性,却不知在别人看来,他的所谓才智是十分有限的。才智,除自身的审美和创造外,也包括对他人和环境的审视、知晓和防范,以致利用,而不是糊里糊涂地,以一己之小暴突世界之大,最终横遭不测。
跟他人在一起,要收敛个性,不要只图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多从他人角度,想想他人又会怎样想,他人又会怎样说,他人将怎样做,这样才不致四面树敌,让自己丧于他人之灾的浪潮之中。隐藏自己的个性,让个性随大流,做一个成熟而富有城府的人,你的路就会好走很多。
在社会交往中,要使别人知道自己,当然首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若单从言语行动方面努力的话,会很容易在言语或行动中锋芒毕露。
锋芒是挑战别人的有效方法,但若仔细看看周围一些有人缘的人,你会发现,他们“和光同生”,毫无棱角,无论言谈还是举止,个个都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颇有出于你之上者;他们个个都很讷言,其实其中颇有精言善辩者;他们个个好像胸无大志,其实不乏雄才大略不愿久居人下者。然而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他们便成为自己的阻力,成为自己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便会使成为众矢之的。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形势之下,你便很难立足,哪里还能实现你求知于人的目的?
某人在年轻时代拥有“三头”自负,即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他已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认为他们都不及他。初入社会,他还是这样锋芒毕露,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但是还好,总算觉悟得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也消除了不少前嫌,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遇了挫折。俗话说:“久病亦如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语行动过于锋芒就是为自己的前途设下了荆棘。有时他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只能强迫自己三缄其口,即使不得不开口,也是多方谨慎。尽管“矫枉过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
在社会交往中展现自己的才华是应当的。其实只要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这个机会,做出骄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出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自己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但这种表现不是处处要锋芒毕露,到处树敌。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额上长角,必触伤别人,你不磨平你的角,别人必将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类额头上的角。
2.放下身段,降低自己
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有一台大型发电机不能正常运转了,公司里的几位工程技术人员百般努力都无济于事,眼看要影响到整个生产计划。福特心里焦急万分,他只得到一个小厂里去请一位很傲慢但据说对电机很内行的德国籍科学家。
这位科学家名叫斯特曼斯,来到福特公司后只要了一架梯子和一根粉笔,然后爬上爬下在电机的各地方静听空转时的声音。不久,他用粉笔在电机的左边一个地方划了两道杠杠,对福特说:“毛病出在这儿,多了16圈线圈,拆掉多余的线圈就行了。”
福特公司的技术人员半信半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做,不料电机果真奇迹般正常运转了。大家都对斯特曼斯表示感谢。斯特曼斯却傲慢地说不要感谢,只要1万美元的酬金,并对目瞪口呆的人说:“粉笔画一条线不值1美元,但知道该在哪里画线的价值超过9999美元。”
福特心里清楚,斯特曼斯尽管傲慢,会使他失面子,但却是真正的人才,是企业走向发达的根本之所在。所以他不仅愉快地付了1万美元酬金,而且表示愿用高薪相聘。谁知斯特曼斯毫不为动,根本没有给当时这个“汽车大王”面子。他说他现在的公司曾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救过他,他不可能见利忘义背弃该公司。
福特一听,更觉得斯特曼斯讲信用、重情义,如此人才更为企业所必需。于是,福特毫不犹豫花巨资把斯特曼斯所在的公司整个买了下来。以福特之地位和财势,竟“放下身段”忍受斯特曼斯的傲慢,是因为福特清楚成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斯特曼斯便是他赚取更多钱财的无价之宝,所以他也敢于不惜代价,重金留下斯特曼斯。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人格上讲是平等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分,这是没有疑问的。不过,在具体的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各自的交际目的不同,会使交际者之间出现暂时性的尊卑差别或者叫优势劣势。求方为卑占劣势,助方为尊占优势。俗话说“求人矮三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因为如此,人们一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求人的。“求人不如求己”“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这些谚语表达了人们这种不愿将自己放在一个卑微的地位上去求人的心态。
善于求人者却不这样,他反向利用上述人性的弱点,别人怕卑微求人,我偏卑微给他们看。这其中首先就必须克服自身的“爱面子”的“恶习”。正如厚黑大师李宗吾先生所说:“起初的脸皮,好像一张纸,之后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
放下身段,降低自己去求人,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你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还要把脸皮加厚,抹去羞涩和畏惧。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当然是要搞清楚尊卑关系,求与被求的关系。这个搞清楚了,你自然会减少很多顾虑。
最重要的是,应该根据这种尊卑差别确定自己所应采取的具体的交际方法和手段,特别是作为求助方的交际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卑微地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与自己的这种地位相吻合,否则,如果把尊卑关系误认为是平等关系,甚至于颠倒了尊卑关系,以卑为尊,就会做出失礼之举,有碍正常交际,更是求人办事的极大障碍。
站在求人的位置来讲,你是卑者。那么第一,你应该主动到对方那里去求见,而不应被动地等待或发号施令让别人到你这里来。
诸葛亮是一布衣平民,而刘备是汉朝将军,二者社会地位的尊卑是不论自明的。不过诸葛亮这时并不是刘备的属下,所以尽管尊卑差别很大,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刘备见诸葛亮的目的是想让他“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帮助自己成就大业,所以刘备是求方,诸葛亮是助方。
刘备不以原来的尊卑差别为念,只讲求助关系上的尊卑差别,屈千乘之尊三顾茅庐,把尊的地位让给了诸葛亮,这是为人们所称道的。如果只讲原来的尊卑差别,不顾交际求人上的尊卑差别,像张飞所说的那样:“使人唤来,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那样的话,刘备就肯定得不到诸葛亮这一大贤,这一点是必定无疑的。
第二,在约见时,你要先于对方到达,并要主动去等对方,不要让人家等你。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因兵法之事有求于一老父,老父与张良约见时,两次张良都去晚了,张良因此遭到了老父的责怪。第三次约见时,张良再也不敢去晚了,就提前在约定地点等老父,老父到后,送给了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张良如果仍是以以往的态度,兵法是不会到手的。当然,这里要求张良等待老父,除了因为有一层求助关系外,还有一层长幼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