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云禅师曾在终南山修行达三十年之久。他生性淡泊,兴趣高雅,不但喜欢参禅悟道,而且也喜爱花草树木,尤其喜爱兰花。寺中前庭后院栽满了各种各样的兰花,这些兰花来自四面八方,全是明云禅师年复一年地积聚所得。他茶余饭后、讲经说法之余,都忘不了去看一看他那些心爱的兰花。大家都说,兰花就是明云禅师的命根子。
有一天,明云禅师有事要下山去,临行前当然忘不了嘱托弟子照看他的兰花。弟子也乐得其事,上午他一盆一盆地认认真真浇水,等浇到最后只剩下那盆兰花中的珍品——君子兰时,更加小心翼翼了,这可是师父的最爱啊!这个弟子也许浇了一上午有些累了,越是小心翼翼,手就越不听使唤,水壶滑下来砸在了花盆上,整盆兰花都摔在了地上。这回可把弟子给吓坏了,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心想:师父回来看到这番景象,肯定会大发雷霆!他越想越害怕。
下午明云禅师回来了,他知道了这件事后非但一点儿不生气,反而平心静气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栽种兰花,为的是修身养性,并且也为了美化寺院环境,并不是为了生气才种的啊!世间之事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那不是修禅者的秉性!”
弟子听了师父的一番话,这才放下心来,他对师父的言行敬佩不已,从此更加认真修行禅定。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最难做到的无疑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常常霸占住我们的心房,哪里还能快乐自主?
智尚禅师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却很难。”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都会丧失理智。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得上是理智的“放”。
“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财”方面放得下,那可称得上是非常潇洒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原因就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最终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可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就可称得上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确实是一种幸福啊!
斩断三千烦恼丝,得自在
名缰利锁缠绕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陷入世俗红尘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有个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
来到禅院后,后生与老禅者一边品茶,一边闲谈,冷不防他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后生听到老禅者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老禅者见状,问:“什么使你这样惊讶啊?”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
后生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一下就答对了。”
老禅者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想想我们自己,其实也是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牵着,像老牛一样围着树干团团转,总解脱不了。我们的处境又能比老牛好到哪儿去呢?
为了钱,我们东西南北团团转;为了权,我们上下左右转团团;为了欲,我们上上下下奔窜;为了名,我们日日夜夜窜奔。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人生三千烦恼丝,斩断才能得自在啊!
禅思禅悟
在缤纷的社会中,学会“放下”可以使心灵获得解脱,让自己活得洒脱。只有放舍了尘根,我们才能像风筝一样,清闲自在白云间。
§§§第三节 放下执著
放下执著,就是把一切看淡,放弃欲望,放下不舍。如果你真正参透了佛理,那么你就会明白,其实吃亏、吃苦并不是坏事,别人占了你的便宜,损了你的利益,其实都是为你积德消业,而人要修佛就是要做到这点,即使不修佛,对自己的将来也是大有好处的。
因我生执,因执而苦
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之后,受梁武帝之邀来到了南京。
武帝:“请问大师,什么是佛教的最高真理?”
菩提:“世间空空的,并没有什么最高真理。”
武帝:“那么,你是谁呢?”
菩提:“不认识。”
菩提达摩口中的“不认识”,一方面可能是谦恭之说,不肯承认自己是圣人;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真的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还未达到“圣”的境界。
世间一切烦恼,皆由“我”而起。若能够体验到菩提达摩话中的“无我”境界,无论忧愁还是喜悦,一切自然会随风消散。常人达不到佛法中“无我”的至高境界,却也懂得通过买醉来求得一时的忘忧。常言说借酒消愁愁更愁,醉酒之时的“忘我”也自然不能等同于佛家的“无我”,但是那一刻对自我的遗忘却是相似的,就像平时我们安慰一个失意之人,总是说“睡一觉就好了”,事实上睡醒后烦恼照旧,而睡梦中却曾获得暂时的解脱。忘我,是一种刻意而为之的无奈;无我,则是水到渠成的自在。
从古至今,对“我”的认识与探索一直未曾间断,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的名言之一就是“认识你自己”。身体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而且注定会死亡;精神同样在外力与内因的作用下变化着,而且每一刻的念头也总会消失。因此,“我”只是一种虚幻的妄念,因我生执,因执而苦。
古代有一个衙役就曾经因为对“我”的过于执著而苦恼不休。
从前有一个和尚犯了法,由一名差役负责押送他到流放地。
一路上,差役十分谨慎,生怕犯人会从自己的手里逃脱。他心思缜密,每次打尖休息时不仅对犯人寸步不离,而且常常清点随身物品,每次清点都会自言自语:“和尚还在,公文还在,佩刀还在,枷锁还在,包袱还在,雨伞还在,我也在。”和尚每每听到他反复念叨都忍俊不禁,同时暗暗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终于快到目的地了,和尚对差役一路劳顿颇感不安,于是要出钱请他好好吃一顿,以表示自己的感激和歉意,并起誓绝对不会逃跑。因为快到目的地了,所以差役也放松了警惕,在和尚不断地劝说与奉承下很快酩酊大醉。
和尚摸来差役的钥匙,打开了枷锁,临逃走之前想起了差役每次的念叨,不由兴起,想跟差役开个玩笑,于是用佩刀剃光了他的头发,又把枷锁戴在了他的身上。
差役大醉醒来,非常吃惊。他猛一拍自己的头,然后又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枷锁:“和尚还在!”他顿时释然,继而习惯性地清点:“公文还在,佩刀还在,枷锁还在,包袱还在,雨伞还在,我还……我呢?”
差役不知所措,见人就问:“你看见我了吗?”
差役执著于事物的表象以至于丢失了自己,他的“无我”是滑稽的,既令自己苦恼,又引得旁人发笑。真正的“无我”虽同样难以求得,甚至让人心生抗拒,但一旦体会到了将“我”放下的通透,就能够达到一种澄明之境。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忘我以至无我,又在无我中做好我该做的一切,如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水中游鱼,忘却水是生命。“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对于佛门之外的人,这种无我也许十分荒唐,而在这一刻悟了的人,却体验到了其他人看不穿、望不断的红尘之外的快乐。一切现象因缘所生,变化无常,索性把“我”放下,把环境忘记,把无常当作常态,自在与快乐将会紧随身后。
不要执著于自己的优势
许多时候,人们都会为自己的优势洋洋自得,甚至因此变得盲目自大起来,以为自己就能永远守住这个人生的顶峰处,永远继续这样快乐的人生。殊不知,世事无常,人生中有高有低,有乐有苦,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跌倒。而且,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劣势上,而在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一个人的优势、劣势也不是绝对的。在有些时候,优势容易使人得意忘形,这时优势就可能转化为劣势。而通过努力,劣势也会转化为优势。
有一天,三个和尚要外出化缘,其中有两个年龄稍大一些的,他们办事讲求牢靠,所以他们对那个年轻的和尚说:“带上点东西吧,万一自己能用得上呢!”
小和尚摇了摇头:“不用了,拿着东西反而不方便。”说完就轻装上路了。
那两个年龄大的和尚手里可没闲着,一个和尚带了一把伞,另一个和尚拿了一根拐杖。
这天还真的下雨了,淅淅沥沥下了大半天。到了晚上他们都回到了庙里,结果拿伞的和尚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和尚摔得鼻青眼肿,嘴角还流着血;而那个年轻的和尚却安然无恙。
那两个年老的和尚很纳闷,问年轻的和尚:“我们拿着工具却出了点问题,你什么也没拿,为什么会安然无恙呢?”
年轻和尚没有回答,他问拿伞的和尚:“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摔伤呢?”
拿伞的和尚说:“下雨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满不在乎地在雨中走,也许是太大意了,就淋湿了;下雨后的路虽然泥泞,但是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谨慎。”
年轻和尚又转过身来问拿拐杖的和尚:“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和尚说:“雨来了,我没有带雨伞,就赶紧找地方躲雨,所以没有淋湿;下完雨后,我却凭着自己的拐杖在泥泞的路上飞速地走,不慎摔了一跤,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
年轻的和尚听后,笑笑说:“我既没拿雨伞,也没拿拐杖。所以无论下雨还是雨后行路,我都很谨慎。下雨的时候,因为没有雨伞我赶紧找地方躲雨;雨后行路的时候,因为没有拐杖,所以我走得特别谨慎!”
两个和尚听了感慨万千。
与那个“既没拿雨伞,也没拿拐杖”的年轻和尚相比,拿雨伞的和尚和拿拐杖的和尚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可他们都过于轻信自己的优势,反而让优势成为了他们的包袱,不仅没有带给他们帮助,反而带给了他们苦痛。
放下屠刀便能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拿屠刀的人是真有杀人的心思,但只要他一念向善、一心向善,放下屠刀,当然能立地成佛!悟佛,不要钻到禅师所讲的字眼里去,应该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任何时候,只要你想上岸,只要你心中的念头一转,岸就在你的面前了,根本无须回头。
慧藏禅师就是在马祖道一大师的一箭射一群的点拨下断然放下,恍然大悟的。
抚州石巩寺的慧藏禅师,出家前是个猎人。他最讨厌见到和尚,有一天他追赶猎物时,被马祖道一拦住。
因为他很讨厌和尚,所以见有个和尚干扰他打猎,就抡起胳膊,要与马祖动武。
马祖问他:“你是什么人?”
石巩:“我是打猎的人。”
马祖:“那么,你会射箭吗?”
石巩:“当然会。”
马祖:“你一箭能射几个?”
石巩:“我一箭能射一个。”
马祖:“你实在不懂射法。”
石巩:“那么,你可懂得射法?”
马祖:“我当然懂得射法。”
石巩:“你一箭又能射得几个?”
马祖:“我一箭能射一群。”
石巩:“彼此都是生命,你怎么会忍心射杀一群?猎人虽以杀生为本,但杀取有道,这叫不失本心。”
马祖语含机锋地问:“哦,看来你也懂一箭一群的真义,可怎么不照一箭一群的法则去射呢?”
石巩:“我知道和尚一箭一群的意思,可要让我自己去射,真不知道如何下手!”
马祖高兴地说:“呵!呵!你这汉子出世以来的无明烦恼,今日算是断除了。”于是,石巩便扔掉弓箭,出家拜马祖为师。
石巩不可谓不厌佛法,但是他有幸遇到了马祖,所以在他下跪的那一刻,就已经上岸了。其实就是这样,只要你在一转念之间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岸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又何须回头呢?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有名的《好了歌》唱道: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是一首应该在当今流行的歌,它唱得那么透彻,直抵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这是一种万缘放下自逍遥的大洒脱。
禅思禅悟
世间一切烦恼,皆由“我”而起。若能够体验到菩提达摩话中的“无我”境界,无论忧愁还是喜悦,一切自然会随风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