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春季推拿养生法 (1)
春季推拿养生是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关于四时养生论述中春季养生的理论为基础的。《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里的“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四时”指的是四季。也就是说,人的生存要依靠自然界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生长发育。
四个季节里气候条件各有特点,春季性温,春温春生。由春至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春性温。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处处孕育着生机。春季的气候特点,会影响到人体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肝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素问·六节脏象论》里说:“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所以有肝主春之说。根据春季的气候特点,以及其对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影响,《内经》讲了春季的养生原则主要以养阳、养肝为主。
根据春季养生原则,可以辨证地调整推拿手法的补泻,并在人体的特定部位,比如人体的胁肋部,也就是相当于肝区的位置,或者相关经络穴位,比如足厥阴肝经的经穴上,选择适当的手法操作,调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功能,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养生保健的作用。
本章总结了春季常用的推拿养生保健方法,并列举了春季常见病、多发病的推拿保健方法,希望能为广大群众的日常养生保健提供一些可靠实用的信息和方法。
第一节 春季气候特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这是古人对春季自然界万物状态的描述,古人认为一年四时季节的更换是阴阳变化的结果。从冬到春,阳气开始生发上升,气温回升。东风吹拂,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百草萌生,陈腐的物质逐渐消除,阴气开始减弱,即所谓的推陈出新。一年12个月中,春季的3个月是自然界阳气由弱转强,生机盎然的时期,而阴气则由强转弱,即所谓的阳长阴消。
整个春季,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人称之孟春、仲春和季春。孟春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一月,公历二月。《遵生八笺》说:“孟春之月,天地俱生,谓之发阳。”此时为由冬季进入春季的过渡时期,又称早春。冬天刚过,阳出于地,土壤表面日消夜冻,自然界许多生物萌动发育,杨柳、野草等植物发芽吐青,即阳气刚刚开始生发,并不断迅速上升变强,阴气则不断变弱。
春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春,即农历二月,公历三月。《遵生八笺》说:“仲春之月,无厌于日。”此时阳气继续生发,植物生长,开始茂盛,春花吐蕾。
季春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三月,公历四月。《遵生八笺》说:“季春之月,万物发陈,天地俱生。”此时万物去故从新,大自然穿上绿色新装,杨柳依依,遍地花开,一派生机盎然,风和日丽的景象。阳气更旺,明显盛于阴气,霜雪断绝。此时阳光中紫外线含量逐渐升高,故我们常说春光明媚。
第二节 春季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风邪的致病特点
中医有“风为阳邪”、“风为百病之长”等理论。认为风邪为主要的外来气候致病因素,为百病的先导,其他邪气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春季多见风寒、风湿、风寒湿、风温等合并兼挟为患。
风为阳邪,其性升散,向外向上,故风邪首先易于侵犯人体体表和上部。风邪能开泄腠理,使皮肤松弛,汗腺开放,汗液外泄,出现多汗的症状。
风邪的另一致病特点是动而不居,变化不定,故风邪造成的疾病多发病急,变化快,或病位不定。春季是关节炎的好发季节,以风邪为主导致的关节炎,其症状有关节肿痛游走不定的特点。春季多风,多急性病、传染病,春季发生的许多急性传染病,开始都与风邪有关。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春季的多发病,属于中医“春温”的范畴,其发病率在春季最高。
二、气候因素与春季发病
现代边缘科学——医疗气象学认为,气象条件是引起和加剧某些疾病的决定因素。气象与疾病的关系,如果按照发病原因来分,一类疾病直接与气象有关,如中暑、冻伤,气象因素本身就是这些疾病的直接原因;另一类疾病如哮喘、关节炎等,它们间接与气象有关,即气象因素和天气变化并非病因,但能影响这类疾病的复发和病情波动,或者通过病原体间接影响。春季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属于后一类。
春季多风,风可影响气温、湿度、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传播;春季是由寒转暖的过渡季节。有些慢性疾病,即通常所称的宿疾,每逢季节交换时容易发作,许多常见病,如高血压、胃溃疡、气管炎等都容易在此季节复发。有人称春季为“多病的季节”。
1.肝脏病证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上面也谈到“肝病起于春”。临床观察发现,一般慢性肝炎病患者,每于春季则乏力,胁肋不适,食欲缺乏等症状出现或加重;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的肝功能损害多在春季加重。精神病患者常表现为抑郁或狂躁,与肝气郁结或肝阳亢盛有关,且精神病患者常在春季发作。一些出血症如鼻、皮肤、牙齿、上消化道出血等多发生于春季,中医认为这与肝藏血功能失调有关。临床资料表明,肝病春三月就诊者最多。
另外春季头部病较多,除了鼻子、牙齿容易出血外,还常常出现头痛,头晕目眩,目赤肿痛等眼睛的疾病。这些都是内热外泄,肝阳上亢的表现。说明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与春季有密切的联系。根据五行的相互关系,春属木,木配肝,故春季肝病多。
2.呼吸道疾病 春季皮肤疏松,对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减弱,而且由于冷暖气团交汇变化,人体呼吸道的抵抗力明显降低,感冒、流感、肺炎等疾病容易发生和流行,尤其是早春时期的“倒春寒”常使人患伤风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风热外感、风寒外感)。有些呼吸道慢性疾病,如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都容易在春季复发。慢性气管炎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各地研究很多,发现当气温低,每日气温温差较大时,发病的人数增多或病情加重。春季“不稳定的冷空气及逆温层”气候也可增加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哮喘病人对天气变化较敏感,通常在春秋两季复发。上海的一项研究发现,日平均气温在15~21℃时,哮喘发作例数最多。
3.精神性疾病 春季多变的气候容易扰乱人们的生理功能,而精神病人的各项生理功能,又较正常人为弱。这有可能是因季节对患者的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垂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精神活动异常。
春季阴雨绵绵时,常使人感到心情沉闷、抑郁不欢。大雾时空气的湿度非常高,浓雾重重时,可使精神病人出现焦躁不安、冲动伤人或者消极自杀,也可出现明显的药物副作用,静坐不能等。空气湿度过高,会影响身体内分泌腺的正常分泌,并使身体中的水分无法畅快地从汗腺中蒸发出来,此时人会无故疲劳、嗜睡、心情烦闷抑郁,或焦躁。
4.关节疾病 关节炎和风湿痛,属中医痹证范畴,可由风寒湿或风湿热等邪气引起,故一般称之为“风湿痹痛”,即风寒湿三气共同侵袭人体时,会使人患痹证。春季阴雨天居多,尤其是早春的南方,既寒冷又潮湿多风,风寒湿三邪俱全,人们常把这个季节称为“风湿季节”。一年四季都有湿邪,只是程度和性质不同,清代名医喻嘉言说:“湿在冬为寒湿,在春为风湿,在夏为热湿……”。除夏季和长夏外,有些地方冬末和春季的湿气也较重。春季气温较冬季为高,阳气渐升,故风湿热引起的关节炎也不少见。有关的研究认为,风湿的发生与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当这种细菌引起咽喉炎、扁桃体炎时,机体内各脏器结缔组织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而致病。溶血性链球菌耐寒性强,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可存活数周,故春天冷湿气候易患此病。
除了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外,肥大性关节炎、陈旧性骨折或外伤等许多疾病都可引起关节痛。关节痛在春季容易复发,或症状加重。由于患病的关节功能已经遭到破坏,关节组织脂肪少,故血液循环及保温能力差,每到气候变化时,就感到关节酸痛。现代科学已证实了关节痛的发作和恶化,是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的,与气象要素的波动关系最密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气压和湿度两个要素的综合变化。在气压低、湿度大的早春时节,多数病人的症状明显加重。
许多关节痛病人对天气变化敏感,因为天气变化时,大量外来电磁波的作用,使患者产生变态反应,局部充血水肿,刺激和压迫神经末梢,产生疼痛感。天气变化,尤其是气温骤降,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引起血管的收缩,影响局部组织供血而造成疼痛;气压突变会影响局部细胞内外体液与电解质的平衡。另外,关节痛病人的体温调节机制紊乱,在同一寒冷环境,风湿痛病人皮肤温度下降慢于健康人;在温暖环境中,皮肤温度上升亦慢于健康人。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是由于周围血管收缩扩张不完全所致。组织学检查显示,当病人发生这种疼痛时,周围毛细血管血流不均匀,并且有瘀血存在。此外,天气变化还能影响黏蛋白质代谢,使酶活力紊乱、关节滑液黏度增加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这些也都是促使发生疼痛的机制。
5.其他疾病 在一年四季中,冬季紫外线含量最低;到春季,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变化,使地球上紫外线含量骤然增高,人经过冬天已适应低紫外线环境,到了春天,人体对紫外线敏感性增高,而青春期的少年和室内工作者更敏感些,其皮肤的表皮细胞易受紫外线损伤,出现皮炎。春天的“倒春寒”也会使人易得皮肤风疹,并导致消化不良。
第三节 春季推拿养生主要相关脏腑知识
一、肝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肝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不仅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而且肝与胆本身也直接相连,互为表里。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脏器。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调畅气机。气机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我们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生发,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因此肝胆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作用。二是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的一个极重要环节,是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而肝的疏泄功能,又和脾胃的升降密切相关。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个重要条件。三是调畅情志。情志活动,在中医认为,是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但是和肝胆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而气血的正常运行又有赖于肝的调畅气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