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4)
6.介质的应用 介质的应用恰当与否,对推拿疗效亦有一定的影响,适当地应用介质,能有效地提高手法应用的疗效。出现在我国东汉时期的膏摩,就已经开始在推拿的同时成功地应用了介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膏摩这一学术分支,以中药作为介质,用来辅助治疗各科疾病。应用介质推拿,其作用一方面是加强润滑作用,减小摩擦,防止患者皮肤破损;另一方面发挥介质和手法的综合作用,提高疗效。《幼科推拿秘诀》云:“春夏汤宜薄荷,秋冬又用木香,咳嗽、痰吼加葱姜……加以油射少许推之。”目前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滑石粉、葱姜汁等作介质,足以看出介质在推拿临床上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推拿养生的常用手法
每一手法均辅以真人照片插图。
一、 推法
二、 【着力面】 手掌及拇指桡侧缘。
【手法操作】 拇指外展,与四指垂直,以手掌及拇指桡侧缘着力,在操作部位上沿直线作单方向的推擦。
【手法要领】
(1)本法在向前推去时用实力,而往回推至原位时用虚劲。
(2)操作路线要拉长。
(3)操作者要呼吸自然,切忌屏气。
(4)操作部位要暴露,操作时需要用介质。
(5)手法频率为100次/分钟。
【功效】 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是一种“温、力”并行的手法。
二、拿法
【着力面】 拇指与示、中二指指面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
【分类】 三指拿法、五指拿法。
【手法操作】 以拇指与示、中二指,或其他四指,缓缓地对称用力,将治疗部位挟持、提起,并同时捻搓揉捏。
【手法要领】
(1)操作过程中各动作环节要协调,并富于节律。
(2)提拿的劲力要深重,但加力要缓慢柔和而均匀。
(3)提拿的部位主要是人体深层的肌腱、韧带与肌束等条索状组织,故不要仅挟持表皮,更不能用指甲着力抠掐操作部位,以免引起疼痛不适感。
【功效】 有开窍醒神,发汗解表,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解痉止痛等功效。
三、按法
【着力面】 拇指指端、中指指端或拇指、示指、中指屈曲后的近侧指间关节的突起、手掌、掌根、肘尖。
【分类】 拇指按法、中指按法、指节按法、掌按法、掌根按法、肘按法。
【手法操作】 以上述着力面垂直按于体表的一定部位,由轻渐重逐渐加力,当达到一定深度,受术者有明显的酸、麻、重、胀、疼、放射等“得气感”时,停留5~10秒钟,再将手慢慢抬起。
【手法要领】
(1)操作者要呼吸自然,不能屏气发力。
(2)用力要由轻渐重、由重渐轻,切不可忽然发力或减力。
(3)力量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与深度,使受术者产生“得气”效应。
【功效】 按法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法,其适用范围很广,可在全身各部操作施术。本法具有安神镇静、解痉止痛、开通闭塞、舒筋活血、蠲痹通络与强壮筋养肌等作用。
四、点法
【着力面】 中指指端,或拇、示、中三指,或五指捏拢后的指端。
【分类】 中指点、三指点、五指点
【手法操作】 以上述部位为着力面,以一种富有弹性的力,对准施术穴位做点状叩击,并富有节律感的反复进行。
【手法要领】
(1)手法要富有弹性,当手指击打到穴位后,要随即“弹起”离开施术部位。
(2)击点时要富有节律感,如可以一虚二实、二虚二实、三虚二实等几种节律组合形式。
(3)注意对着力手指的保护,如中指点法时可以拇指和示指固定中指的末节关节。
【功效】 本法是由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点穴、拿穴、打穴、踢穴、解穴等技击性动作演化而来,动作速捷,劲力迅猛,透性强,刺激量大,尤其是重型击点法在其施术的瞬间,叩击力可达到60~70千克,故作用力可迅速传递到人体组织的深层与肢体远端,产生强烈的机体反应。本法具有振奋精神、开达郁闭、发散壅阻、激发元阳、活跃气机与蠲痹镇痛的功效。
五、拨法
【着力面】 拇指指峰的桡侧端、或用拇、示、中指任一指的指端;也可将示、中、无名三指并拢,用三指的指端着力。
【手法操作】 以上述着力面垂直按于穴位或一定部位上,适当用力作与肌纤维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其状如弹拨琴弦。
【手法要领】
(1)施术是针对于条索样的筋腱组织,用力要轻重得当,太轻则力浮,只能揉动皮肤而起不到对“筋”的刺激作用;过重则力死,使动作滞涩并产生不适感。
(2)不能用指甲抠掐操作部位,以免损伤皮肤。
【功效】 本法主要具有剥离粘连、调理筋膜、消散结聚、解痉镇痛的功效。
六、摩法
【着力面】 手掌掌面。
【手法操作】 以手掌面附着于操作部位上,在肩、肘、腕等运动环节协力下,使着力面沿圆形轨迹回旋运行,周而复始。
【手法要领】
(1)手法操作时不要带动皮下组织,本法只是着力面与操作部位的皮肤之间的一种摩擦。
(2)本法操作的频率、方向能影响到手法的补泻。如“缓摩为补,急摩为泻”。
【功效】 本法具有疏肝理气、温中和胃、健脾助运、消积导滞及调节肠胃蠕动等功效。
七、揉法
【着力面】 拇指或中指指面、掌根、大鱼际、肘尖。
【分类】 拇指揉法、中指揉法、掌根揉法、大鱼际揉法、肘揉法。
【手法操作】 以上述着力面按压于操作部位上,在肩、肘、前臂与腕关节的协同下,使着力面作小幅度环旋转动,并带动施术处的皮肤一起婉转回环,使之与深层软组织之间产生轻柔缓和的内摩擦。
【手法要领】
(1)本法着力面要吸定操作部位的皮肤,不得在皮肤表面摩擦与滑动。
(2)本法要产生一种深层的内摩擦。
(3)动作幅度要由小而大,用力应先轻渐重。
(4)手法频率应在100~160次/分钟。
【功效】 本法能产生深层的温热作用,具有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安神镇惊等功效。
八、法
【着力面】 小鱼际及手背尺侧。
【手法操作】 以小鱼际及手背尺侧为着力面,沉肩、垂肘、立臂、竖掌,肘关节与前臂做固定周期性的屈、伸与内、外旋臂摆动,并带动腕关节伸、屈,使弓成圆形的手背在施术部位上作来回滚动。
【手法要领】
(1)着力面始终紧贴操作部位的皮肤,不能在上面来回拖擦与滑移。
(2)力度与节律要均匀,不能忽快忽慢、时轻时重、或用重力硬顶。
(3)在手法摆动周期之间,术手不要抬离操作部位,以免造成上、下起落的敲击动作。
(4)手的掌指与指间关节一直保持自然屈曲的姿势,无任何主动捏拢与伸展的动作。
(5)腕关节的屈伸交替要过渡自然,不要引起跳动。
(6)本法的频率应在120~160次/分钟。
【功效】 本法刺激面积大,作用力强,深透作用明显,是常用手法之一。具有舒筋通络、祛风散寒、温经祛湿、活血化瘀、解痉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功效。
九、捏法
【着力面】 拇指与示、中二指指面;或用拇指指面与屈曲成弓状的示指中节桡侧面。
【手法操作】 以上述着力面将操作部位的皮肤挟持、提起,并捻搓前移。
【手法要领】
(1)受术部位的皮肤要充分暴露,可用介质。
(2)挟持的力量要松紧适宜,不能捏挤太紧,以免引起疼痛。
【功效】 本法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功效。常应用于小儿保健,能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
十、搓法
【着力面】 双手掌。
【手法操作】 以双手掌相对用力,对被挟持的肢体做快速的来回搓揉,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手法要领】 快搓慢移。
【功效】 本法是推拿常用的辅助手法之一,具有调和气血、理顺组织、舒筋通络与放松肌肉的作用。
十一、抖法
【着力面】 双手。
【手法操作】 以双手握住肢体的远端,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
【手法要领】
(1)固定肢体远端的双手不要捏得太紧。
(2)不要将抖动的肢体牵拉得太紧。
(3)抖动的幅度由小而大,频率要稍快。
【功效】 本法主要用于四肢,常在搓法之后使用,作为结束手法,具有调和气血、放松肌肉与理顺组织的作用。
十二、击法
【着力面】 拳背、掌根、掌心、小鱼际、桑枝棒等。
【分类】 拳背击法、掌根击法、掌击法、小鱼际击法、棒击法等。
【手法操作】 以上述部位为着力面,反复叩击体表。
【手法要领】
(1)操作时用力应果断、快速,击打后将术手立即抬起,叩击时间要短暂。
(2)击打时,手腕既要保持一定的姿势,又要放松以一种有控制的弹性力进行叩击,使手法既有一定的力度,又使受术者感觉缓和舒适,切忌用暴力击打,以免给受术者造成不应有的伤痛。
【功效】 本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去瘀、调和气血等作用。
十三、拍法
【着力面】 虚掌(掌的四周)。
【手法操作】 以虚掌对准操作部位以一种富有弹性的巧劲向下拍打后,随即“弹起”,并顺势将术手抬起到动作开始的位置,以便于进行下一个拍打动作。
【手法要领】
(1)要以虚掌拍打。
(2)手法操作时要富有弹性。
【功效】 强而长时间的拍打具有镇静止痛、活血去瘀、解痉及强壮等作用;轻而短时间的拍打有清脑健神的作用、兴奋神经、调理肠胃、宽胸理气等功效。
十四、振法
【着力面】 手掌面。
【手法操作】 以手掌为着力点附着于操作部位上,用前臂伸、屈肌群小幅度、快速地交替收缩产生的轻柔震颤,持续作用于操作部位。
【手法要领】 本法在操作过程中,术者要精神集中,呼吸调匀,气沉丹田,并用意念将气从丹田捏起,沿术手内侧运引至腹中芎宫穴,做到以意引气,以气生力,以力发振。动作自然流畅、协调统一。切不可闭气用强力“硬屏”而发振,这样不但手法不能持久,而且久之必损正气造成自伤。本法需长期训练方能运用自如。
【功效】 本法具有镇静安神、明目益智、温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功效。对失眠、健忘、焦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肠胃功能失调,运动员赛前紧张等有效。
十五、抹法
【着力面】 双手或单手拇指指面。
【分类】 单手抹、双手抹。
【手法操作】 以双手或单手拇指指面,紧贴于操作部位,沿直线轻轻地做上下或左右反复摩擦。
【手法要领】
(1)双手抹时,如果朝一个方向操作,双手要沿直线一起一落地交替进行;如果左右抹时,双手要同时操作。
(2)用力要适中,不可太重以免动作滞涩;又不可太轻而使动作飘浮。
(3)操作频率应在100~120次/分钟。
【功效】 本法是一种刺激量较轻的手法,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安神止痛、舒筋活血等作用。
十六、扫散法
【着力面】 拇指偏锋及其余四指指端。
【手法操作】 术者以一手扶头,另一手五指并拢,以指端贴附于受术者额角发际,稍用力做轻快地向耳后单方向的推动,反复进行。
【手法要领】
(1)扫散时出重回轻,下重上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
(2)动作平稳、轻柔缓和、持续连贯,避免头部晃动,手法用力不宜过重。发长者,指插于发间贴于头皮操作。
【功效】 本法又称扫散胆经或扫散少阳术,专用于颞部及枕部的手法。具有明目醒脑、祛风散寒、平肝息风、潜阳健脑等功效。
十七、擦法
【着力面】 手掌面、小鱼际、大鱼际。
【分类】 掌擦、小鱼际擦、大鱼际擦。
【手法操作】 以手掌掌面、小鱼际或大鱼际为着力面,在操作部位上,沿直线进行往返摩擦。
【手法要领】
(1)充分暴露皮肤,须使用介质。
(2)操作次数及时间不宜过多过长,以免造成操作部位的皮肤起泡。
(3)幅度要大,操作路线要长。
(4)来回均匀用力。
(5)呼吸自然,不能屏气。
【功效】 本法的摩擦力强,动作幅度大,故具有明显的温热效应与推荡消散作用;同时具有宽胸理气、温经止痛、祛风散寒、消肿散结、行气活血、蠲痹胜湿等功效。
十八、运法
【着力面】 掌指螺纹面。
【手法操作】 术者以拇指指腹或者手掌的掌面于施术部位作直线推运或环形揉搓捻转运摩旋等动作,反复操作数次。
【手法要领】
(1)用力轻柔,作用力仅达表皮,不带动深层组织。顺时针推运为补,逆时针推运为泻。
(2)此法多用于小儿,成人则用于头面和腹部。
(3)术时用力悬而不浮,不可跳跃拍击。
【功效】 本法具有滑利关节、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等功效。
十九、捻法
【着力面】 拇指与示指。
【手法操作】 以拇指与示指挟持住受术者的指、趾等部位,并相对用力做来回搓揉的动作。
【手法要领】
(1)捻动时,动作要灵活、稍快,相对指的搓捻动作要配合默契。
(2)用力稍重但要均匀而适度。
【功效】 本法主要用于手指、脚趾小关节及指端末梢,具有滑利关节、消肿止痛、舒筋活血的功效。
二十、掐法
【着力面】 拇指指甲端。
【手法操作】 以拇指指甲端按压操作部位,由轻渐重发力,当受术穴位得气后,略停片刻,再由重渐轻减力。
【手法要领】
(1)操作时不能忽然加力或减力。
(2)掐后轻柔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
(3)整个动作做到重实而灵巧,刺痛而无损肌肤。
【功效】 本法为一种刺激性较强的手法。具有开窍醒脑、提神镇惊、解痉止痛、祛风止搐、行气活血、发汗解表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