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夏季推拿养生法 (2)
(1)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运化水液,也有人称作“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传输和布散作用,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运化水谷和水液,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两个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离。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对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2)主升清: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所谓“升清”的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故又说“脾气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3)主统血: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主要机制,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
2.脾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思: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2)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它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
(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这是由于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臻于健壮。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故又称“四末”。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开窍于口,系指饮食口味等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实际上就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状态的反映。
四、胃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第四节 夏季推拿养生主要相关经络、穴位
一、夏季推拿养生相关经络与夏季推拿养生的关系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到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等。我们前面讲过,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养脾,而心、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与心经、脾经是息息相关的。心经、脾经的经气正常,心、脾两脏的生理活动才能得以正常;反过来,如果外邪侵入,心、脾两经的经气失常,那么心、脾两脏的生理功能也将失常,会出现病理状态,也就发生了疾病。
祖国医学对于经络和脏腑的关系,以及对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密不可分的论述,对指导推拿养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推拿属于祖国医学当中的外治法,它是通过在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施以一定的手法来达到保健治疗的目的。推拿的方法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从而调节内脏的生理功能,这种由外调内的方法的原理,其根本的一条,是建立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经络穴位上,来调节经络的气血,再通过经络来调节内脏的生理功能,离开了经络,腧穴,中医推拿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理论基础。推拿手法怎样调节经络的气血呢?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到,推拿手法如同中药,即古人论述:“用推即是用药……”。推拿手法有补有泻,凡是作用时间长、刺激量小、频率慢、顺经络走行方向操作的手法都属于补法;反之,作用时间短、刺激量大、频率快、逆经络走行方向操作的手法都属于泻法。
夏季推拿养生,我们可以在手少阴心经上或者是足太阴脾经上选择一些轻柔缓和的手法,顺心、脾经走行的方向长时间的操作,就能起到补心脾的作用。反之,如果心火过旺,我们可以采取相反的方法操作,就能起到泻心火的作用。
夏季推拿养生重视保养心脾,因为心与小肠,脾与胃是两对互为表里的脏腑;同样,其表现在经络上,对我们推拿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经络也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各两条一表一里的经络,这都是互为络属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
二、手少阴心经及其相关穴位
(一)手少阴心经的循行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于“心系”(指心与其他脏腑相联系的结构);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指眼与脑相联系的结构)。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心1),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心9),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二)手少阴心经腧穴
1.极泉
[位置] 上臂外展,腋窝正中,腋动脉内侧。
[主治] 心痛,胁肋痛,肘臂冷痛,咽干。
2.青灵
[位置] 屈肘,内侧横纹头上三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主治] 心痛,胁痛,肩臂痛。
3.少海
[位置] 屈肘成直角,在肘关节内侧横纹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取之。
[主治] 心痛,手臂挛痛、麻木、手颤、腋胁痛。
4.灵道
[位置] 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腕横纹上一寸半处。
[主治] 心痛,肘臂挛痛;暴喑。
5.通里
[位置] 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腕横纹上一寸。
[主治] 心悸,怔忡,头晕,目眩,咽喉肿痛,舌强不语,腕臂痛。
6.阴郄
[位置] 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腕横纹上五分处。
[主治] 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
7.神门
[位置]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 心痛,心烦,怔忡,惊悸,健忘,不寐,癫狂,痫证,痴呆,胁痛,掌中热,目黄。
[注] 输血、原穴,夏季推拿养生常用穴,常用于冠心病的养生保健。
8.少府
[位置] 仰掌,在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间。屈指握拳时,当小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 心悸,胸闷,小指挛痛,掌中热,遗尿,小便不利。
9.少冲
[位置] 小指桡侧指甲角后一分许。
[主治] 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厥。
三、手太阳小肠经及其相关穴位
(一)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小肠1),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前臂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肩上大椎(督脉14),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小肠19)。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颧髎·小肠18),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膀胱1),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二)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图1.少泽
[位置] 手小指尺侧,指甲角后一分许。
[主治] 头痛,热病,昏厥,乳汁少,咽喉肿痛,目赤,目翳。
2.前谷
[位置] 微握拳,尺侧,第5掌指关节前缘,赤白肉际。
[主治] 手指麻木,热病,耳鸣,头痛,小便赤。
3.后溪
[位置] 微握拳,尺侧,第5掌指关节后缘,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 头项强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癫狂,闪腰,盗汗,热病,手指挛急,麻木。
[注] 输血、八脉交会穴,夏季推拿养生常用穴,常用于中暑的养生保健。
4.腕骨
[位置] 手背尺侧,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热病无汗,头痛,项强,黄疸。
5.阳谷
[位置] 腕背横纹尺侧端,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凹陷中。
[主治] 手腕痛,热病。
6.养老
[位置] 在尺骨小头的背面。
[主治] 目视不明,肘、肩、臂疼痛。
7.支正
[位置] 阳谷(小肠5)与小海(小肠8)的连线上,阳谷上五寸。
[主治] 强项,头痛,目眩,热病,癫狂。
8.小海
[位置] 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
[主治] 头痛,肩肘臂痛,痫证。
9.肩贞
[位置] 在肩关节后下方,当上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一寸处。
[主治] 肩胛痛,手臂不举。
10.臑俞
[位置] 上臂内收,从肩贞(小肠9)直上,当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主治] 肩臂酸痛无力。
11.天宗
[位置] 肩胛冈下窝,约当冈下缘与肩胛下角间的上1/3与中1/3的交点上。
[主治] 肩胛痛,肘臂外后侧痛,气喘。
12.秉风
[位置] 肩胛冈上窝的中点。
[主治] 肩胛痛,上肢酸麻,肩臂不举。
13.曲垣
[位置] 肩胛冈上窝内侧端,约当臑俞(小肠10)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
[主治] 肩胛拘急疼痛。
14.肩外俞
[位置] 第1胸椎棘突下,陶道(督13)旁开三寸。
[主治] 肩背酸痛,颈项强痛。
15.肩中俞
[位置]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督14)旁开二寸。
[主治] 咳嗽,气喘,肩背酸痛,唾血。
16.天窗
[位置] 在颈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当扶突(大肠18)后上方取之。
[主治] 咽喉肿痛,耳鸣,耳聋,颈项强痛。
17.天容
[位置] 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中。
[主治]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颊肿,咽中如梗。
18.颧髎
[位置] 目外眦角直下,当颧骨下缘凹陷中。
[主治] 口眼斜,眼睑动,面痛,齿痛,颊肿,目黄。
19.听宫
[位置]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 耳聋,耳鸣,牙关不利,齿痛。
四、足太阴脾经及其相关穴位
(一)足太阴脾经循行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小腿内侧,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再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位置] 趾内侧趾甲角后一分许。
[主治] 腹胀、便血、月经过多,多梦,惊风。
2.大都
[位置] 趾内侧,第1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
[主治] 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
3.公孙
[位置] 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
[主治] 络穴、八脉交会穴,夏季养生常用穴位,常用于胃痛、呕吐、腹胀、泄泻。
4.商丘
[位置] 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连线之中点。
[主治] 腹胀,便秘,泄泻,肠鸣,足踝痛。
5.三阴交
[位置] 内踝高点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