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需要指出,个性化的虚拟货币之联系于使用价值,不是要回到“仿造”阶段的物的使用价值;这里最大的使用价值,就是从服务中所获得的体验价值。因为鲍德里亚一再强调拟像的无用之用--这一点显然来自巴塔耶的非生产性耗费的思想--意思是拟像本身是目的性活动,不是为了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只不过对于鲍德里亚来说,不是耗费本身,而是人本身--人的自然目的性--是真正的目的。
按照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和拟像学说来推论股市,股市的功能完全可以在投机功能与赌场功能之间进行分流。后者作为无目的的目的--一种游戏--可以在拟像中得到独立的发展,也就是有个性化虚拟中介的信息增值服务(例如游戏服务);而前一种功能,可以在联系交换价值的信息市场中得到发展(如信贷服务)。
福柯与货币能指的复归
福柯的货币思想与鲍德里亚在复归主题上近似,但福柯表达了更强烈的复归(不如说是退回)货币与自然联系的观点。
从未有人从经济学角度阐释福柯的《词与物》这部后现代名著。尽管《词与物》作为经济学著作的特征如此明显:它有一半的篇幅在谈经济学相关主题,在《交换》一章中,八节分别是“财富分析”、“货币与价格”、“重商主义”、“质押与价格”、“价值的形成”、“功效”、“一般图表”和“欲望与表象”;他还专门辟出一节“李嘉图”,比较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更深一层来看,福柯的《词与物》接触到后现代经济最前沿的语言转向话题。与美国当前炙手可热的博弈论大师鲁宾斯坦的名著《经济学与语言》相比,思路更深。
从心物二元的根上推导经济学的新基础
与鲍德里亚比起来,福柯的货币学说的思辩层次更高。鲍德里亚是在社会层面为货币论提供理论基础,而福柯一想就想到了现代性这个根本上,用心物一元论掘了经济人理性的根本,进而谈到更加不在话下的货币。
自莱昂内尔·罗宾斯在《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中做出“经济学的‘唯物主义’定义”后,经济学家一般就不再考虑心物二元问题。在思考任何问题时,隐含的前提就认为,经济学是用物的观点和方法把人当做物来研究的科学。显然这是比货币拜物教更远的前因。
福柯非常精确地瞄准“启蒙”这个靶心,在《福柯集》最后一篇《何为启蒙》中,他高度概括说:“当对理性的普遍使用、自由使用和公共使用相互重叠时,便有‘启蒙’。”这意味着,理性经济人所指理性,不仅有经济学家一般理解的名实二元(个人—社会)冲突背景,更有心物二元冲突背景。因此要把思路从“利己—利他”前推到心物二元这一启蒙背景。
福柯将现代经济学解构为后现代经济学,首先是为经济学定位。他提出“人文科学”作为总背景,人文科学不是指“科学—文化”大战中偏到心一边的文化学(福柯反对人本主义),更不是偏到物一边的科学(如罗宾斯意义上的科学),而是心物一元的人文科学(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它的根本特点在于,强调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相比之下,宾默尔的根扎在利维坦,没有触及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在理论上不如福柯成熟。
福柯货币论的特色在于,他绕过现象直接提出用人文科学来把握货币这个根本。西美尔固然也从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把握货币,但他所持理性立场本身,从更高的启蒙理念高度看,就是一种物的立场。因此西美尔只能在方法论,而非世界观上采取人文的立场,这注定了他的现代性局限。
语言转向
福柯从历史角度将人文科学分为三个部分:生物学、经济学和语言学,对应的哲学分别是“生命哲学、异化之人的哲学、符号形式的哲学”,对应的行为分别是“生命、劳动和语言”。有心人可以发现,这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是完全可以对上的,它们分别代表了自然、社会和信息三次浪潮。鲁宾斯坦把博弈论转化为离散方向的数理逻辑(语言逻辑),在语言转向这一点上,已经与福柯走到一个方向了。
在福柯的经济学中,货币与价值的关系就好比词与物的关系,是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福柯希望让词复归于物,途径就是让货币经济发展到语言经济,通过语言的指引更好地回到事物本身。在这一点上,与鲍德里亚的货币论立论在起点上师出同门。
语言转向的本质,就是代表“物”的理性向代表“心”的意义转向。鲍德里亚一再说的“结构”,也当如此理解。因为结构主义的初衷在于把握意义,在于引入人文科学立场,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主义。
为什么说是语言转向呢?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解释,就是语言之外还有世界。这个世界,要从代表理性的主题词向代表人心的潜意识和体验深入地搜索。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柯关于潜意识的阐发比鲍德里亚更为深透。当然,福柯说的语言是有局限的,语言只是符号,而重要的是语言行为,即话语。至于后现代价值中介是否一定是语言--比如也可能是鲍德里亚的范围更广的拟像--不是问题的实质。
从货币论角度看,值得注意的是,福柯并没有把异化与符号放在同一个层次。这与鲍德里亚的用语不同。在福柯的语境中,异化对应着货币,而符号对应语言。
《词与物》中的经济学
福柯经济学观点的最大特色,在于他要复归的是自然人。
新重农主义
在《词与物》中,福柯像胡塞尔提出“回到事物本身”那样回到经济学的原问题,来思考经济学的根本问题。福柯通过区分重农主义与功利主义,“发现两者巨大的经济学取舍”,试图找到经济学被遮蔽的真正的源头。
什么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事物本身”呢?福柯在重农主义那里找到了答案。他认为,“重农主义者的分析始于在价值中被指明,但又先于财富体系而存在的事物本身”。在福柯的术语里,把产品叫做财产,把商品叫做财富。财产因满足需求是有用的,可以“供人使用”,因此“是其所是”。
现代经济学所谈及的“事物本身”,不是土地,而是劳动;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福柯却相反,认为土地、使用价值是更为根本的价值,由此对重农主义与重商主义进行了与常人立场相反的分析。
福柯介绍重农学派的共有立场:“所有的财富都诞生于土地,物品的价值与交换价值联系在一起,货币的价值就是作为流通中的财富的表象,流通要尽可能地简单和完整。”重农主义由于对商品的自然属性的强调,在货币观上就表现为对货币的贵金属属性的强调。而重商主义由于否定使用价值而强调价值,在货币观上则主张货币的社会属性独立出来。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从福柯的角度看,重商主义的货币观意味着异化的开始,即事物的形式脱离了事物自身而独立,最终反对事物自身。
如果只看到这一步,会觉得福柯的经济学观点比古典主义还“古典”,实际上福柯暗藏玄机。他指出了前现代经济中,为现代性所不具备的两个优点:一是经济来源上的生命性,福柯借用米拉博的话说,畜群“每一天都长肥了,甚至在它们睡觉时也是如此,这不能被说成是货仓里的一包丝或羊毛”。二是富有差异性,“没有等值,没有共同的尺度”;福柯谈及杜尔哥所说的“估价价值”,“这是绝对的价值,因为它是个别地关于每个商品而不与其他商品进行比较的;然而它也是相对的和发生变化的,因为它随着人的胃口、欲望或需求而变化”。
有心人会发现,后现代经济正是以生命性和差异化不同于工业化的特征的。福柯的“复古”耐人寻味。从后现代货币角度理解福柯的精神实质,他强调了中介与主体的不可分离性,强调了个别价值的核心重要性。
财富符号体系
再进一步,福柯分析,到了李嘉图之后,符号的统治借着社会化的名义和货币的话语权,演变成一种符号化的拜物教。本来价值从使用价值中分离是一种社会进步,但在福柯看来,这只不过是符号这个“能指”脱离了它的“所指”。如此看来,福柯岂非在用自然经济反对工业经济?但仔细看来,福柯思想中另有奥妙。
福柯想证明的是人的异化与话语形成的关系。而话语符号不同于一般符号,它代表了后现代的信息空间的存在形式。按照福柯的思想,通过交换这种社会化活动,人形成理性并被物化。这种理性表现在货币这种符号形式中,是在资本和权力的话语权的形成过程中而产生的。在最终的结果中,“财富是被人们生产、增殖和变更的符号体系”。
福柯已经暗中把现代性的经济学维度,转换成了后现代性的经济学维度。不是在货币层面,而是在语言层面,将经济学从“异化之人的哲学”,转向通往人的复归意义的哲学。这一点比西美尔基于现代性立论的《货币哲学》是一个重大飞跃。同时,强调话语而非语词,是福柯与一般解构主义不同的特色。同属语言学转向,福柯的语言经济学的所指内容更富有实质意义和思想性,而鲁宾斯坦的语言经济学则是纯形式的,仅限于能指层面的技术探讨。
自然范围经济
既然理性只不过是脱离“事物本身”的符号,在福柯看来,对抗理性异化的办法是回到价值本身。具体来说,就是回到为需求而生产,而不是为利润而生产的比较自然的状态。并且有一点,与现代经济把需求仅仅归为欲望(低级需求、物质需求)不同,福柯语义中的需求是可以向更高级的体验升级的:“从财富的观点看,在需求、舒适和娱乐之间没有什么差异。”互联网发展出网游这样的符号化体验,可能较好地证明了福柯的想象。
从后现代观点看,还可以读出另一层意思。福柯似乎颇为认同重农主义者对大自然的称颂,其中一个理由是土地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产出多样性的产品,“大自然就必须应该具有无限的多产性”。如果这里的土地被置换为互联网,竟与信息范围经济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的来看,福柯后现代经济学的主旨,在于扬弃经济学的实证科学传统,力图从深层恢复经济学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批判现代经济的异化本质,开启经济学的语言转向这一新潮,对理解互联网经济的语言本质具有启发性。
福柯通过类似“自然和谐论”的后现代经济主张对于工业化的批判虽然是向后看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在互联网的新背景下向前理解。
在否定之否定中解构“异化之人的哲学”
福柯“人文科学”的结构很像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小逻辑》,生物学相当于存在论,经济学相当于本质论,语言学相当于理念论,三者之间存在着小循环的逻辑关系。如果把它当《第三次浪潮》来读,生命、劳动和语言相当于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历史关系。
福柯认为,人在自然性的存在(生物)中,隐含着社会性(经济)和信息性(语言)的规定性;人在社会性的存在(生物)中,隐含着自然性(生物)和信息性(语言)的规定性;人在信??性的存在(语言)中,隐含着自然性(生物)和社会性(经济)的规定性。这具有一种类似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福柯解构“异化之人”所复归之人,并非人本主义之人,而是天人合一之人。究其原因,人本主义以心物二元为基础,而福柯要在心物一元基础上重建人,建设一种绿色和谐。
福柯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大师,但他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后现代的。他虽然看到了语言和信息这个演进方向,但却并没有向前看的信息革命意识;相反,他反对启蒙(实质是反对工业化),最终转向了复古,更近于浪漫主义。
然而,我们从福柯的“生命、劳动、语言”三段论中可以超越他,推论出他没有推出的一个结论:在工业化(社会化经济)之后,将进入以语言交换为特征的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经济将具有自然性经济中某些否定之否定的特点,如个性化。
西美尔:《货币哲学》,162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苗春凤:《作为文化现象的货币--西美尔的<货币哲学>》,载《文化学刊》,2008(4)。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3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
同上书,3页。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4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
同上书,30页。
斯蒂格利茨:《达沃斯空气中的“幸灾乐祸”》,《东方早报》,2008-02-05。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31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
高亚春:《符号与象征--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169~1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后现代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迄今为止后现代经济学中发展得最为成功的分支之一。尽管获得诺贝尔奖的是行为经济学,但行为金融学比它的母体行为经济学的学术优势更为明显。因为它已经开始取代现代性金融学,成为所在学科的主流。
《非理性繁荣》与《赢家的诅咒》
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在2000年4月出版的时候,正赶上网络股泡沫达到高潮时破灭。这本书因为预见到泡沫的机理,而使行为金融学广为人知。希勒认为,不是基本面的因素,而是结构、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因素,共同造就了网络股的泡沫。这个观点与鲍德里亚关于投机资本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无关而与意义的自我指涉有关的说法异曲同工。今天,在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中,房地产泡沫的规模和危害远远大于2000年的那次,这足以引起人们对泡沫经济的根本性反思。行为金融学正因为对信息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有较强的解释力,迅速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史莱佛(1999年)和拉宾(2001年)相继获得克拉克奖,反映了行为金融学家进入主流的开始。
希勒认为,行为金融学是金融领域的一场革命,这个革命在过去的10~20年中同时发生在学术界和金融界。这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打破了传统范式(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的统治地位。行为金融学逐步代替传统金融理论,构建起新的框架和基本理念。
希勒给行为金融学下的定义突出了反传统的意味: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和决策理论与经典经济学和金融学相结合的学科,它试图解释与金融市场中实际观察到的或是金融文献中论述的与传统金融理论相悖的反常现象,它研究投资者在决策时如何产生系统性的偏差。
理查德·泰勒从1987年起就开始向公众宣传行为金融学,他的专栏文集《赢家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和异常》,揭示了真实世界对经济学现代性的“系统性的偏差”。书中提到的公平和互惠偏好、偏好反转、损失厌恶、双曲贴现、心理账户等现象,都偏离了经济人理性的设定。他的研究与希勒的研究一起,为行为金融学的主流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并非有效的市场》
安德瑞·史莱佛的《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是一本非常好的具有后现代倾向的经济学著作。与一些行为金融学家在经济人理性问题上态度暧昧不同,他鲜明地质疑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