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信息市场最接近完全市场,这就是股市。股市的本质不是货币市场,而是信息市场。这是虚拟经济的核心观点。之所以说它最接近完全市场,是因为在发达国家股市可以同实体货币市场进行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对接。信息市场具有两大不同于货币市场的根本特点:第一,市场的交易量和价格水平(股指)不再由货币多少决定,而由信息决定;第二,市场不再由央行决定,而由网络节点上的参与者共同决定。这导致了对货币理论新一轮的反思,要求从货币市场中分离出一个独立的信息市场。典型如斯蒂格利茨在货币经济学新范式中提出的注重信贷市场的观点、行为金融学中提出的行为观点等。
第二种信息市场是不完全的信息市场。典型如游戏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市场。其中已经出现游戏币、Q币这种“准信息货币”。我认为信息货币不是货币,它是在本质上不同的另一种东西(我下面还会谈到)。这种信息市场(包括其信息货币)的特点是:第一,没有在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形成统一市场,其等价物不能与货币进行对等交换;第二,它具有“信息+货币”的混合价值形态,像邮票一样,其价值一方面取决于面值,一方面取决于基于内容的信息;第三,其价值决定是分布式而非中央控制式的。
未来的信息货币的特征
假设Q币们具有发展前途,它会有成为虚拟货币的一天吗?那时的货币与现在的货币有什么根本不同?
从自然经济到工业经济,等价物的发展趋势是由特殊等价物向一般等价物方向发展;然而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等价物的发展趋势将是由一般等价物向特殊等价物复归。
第一,信息货币的本质,将是“等价+不等价”的“一对一”对价物。对价是个法律概念,它强调对等,但不一定相等,所以不是等价物,而是对价物。它将包含两种构成成分:一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成分,二是起特殊对价作用的成分。这种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一物一价,但一物一价并不完全否定一般等价,而是在P2P交换中,首先进行社会化网络询价,确定一个半成品价格,在此基础上通过讨价还价形成完全的个别价格。
第二,信息货币的形式,将是“货币+语言”的行为金融方式。由于“讨价还价”成为个性化生产条件下“一物一价”定价的主要方式,货币就退居基础地位,而由语言主导“议价”过程。通过语言确定的主要是不可比较之物的心理价格(行为价格)和意义价格。目前的拍卖,就接近于这种形式。
第三,信息货币是基于电子网络的分布式的价值中介。它的整体价格水平将是由分布式的网络节点,以信息化的方式决定,并且与服务、自我服务本身内在相联,密不可分,随着生产与消费的合一而被扬弃。Q币也许坚持不到那一天,但它如果要向那个方向坚持,最低限度要记住一个原则:不要去模仿传统货币,一定要同一对一的信息服务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去发展壮大。
作为衍生信息工具的虚拟货币
十年前,我曾依据格利与肖的货币学说,重新挖掘早已失传的拉德克利夫报告关于流动性的观点,将虚拟货币界定为信息货币,并认为流动性是它与金钱货币的交集。今天,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认为虚拟货币不是货币,而是信息中介。但有所发展的是,我现在认为虚拟货币不仅具有流动性,而且可能发展为衍生信息工具。
衍生信息工具,是衍生金融工具在信息空间的对应物。它们不在同一个维度空间:衍生金融工具处于货币空间,衍生信息工具处于信息空间。
虚拟货币价值何在
思考虚拟货币维度所需要的问题意识
信息所在的维度确立以后,人们进一步发现,信息的存在方式是符号。或者说,“信息在哪里”这个问题,回答应是这存在于符号所在的空间中,好比交换价值存在于货币这个空间之中。第一次浪潮时,人们并不理解货币何以会独立于实物形成一个独立维度,认为交换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今天,第三次浪潮已高于第二次浪潮,所以信息维度的独立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是学者之见。
信息空间像影子一样,一直附着在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之上。工业化之前,人们之所以熟视无睹,是因为每代人的问题意识不同。人们从实物价值中识别出货币价值(交换价值)的根本目的,在于要实现工业化(社会化),为此把“一般等价”这个问题看得无比重要。
信息空间的问题意识就不同了,要解决的是个性化和定制了。信息价值在这一背景下,指向的是异质性、不可通约、不确定的价值,而非信息的货币价值--信息这种不确定事物的确定价值(如所谓“信息经济学”所误解的那样)。这是我们考虑虚拟货币问题的出发点。没有这个问题意识,思考虚拟货币就是盲人摸象。
虚拟币本质是信息增值工具与衍生信息工具
虚拟货币是一种承载价值的信息中介。它承载两种价值:一种是交换价值(确定价值),一种是信息价值(不确定价值)。作为交换价值的理解前面已有叙述。作为信息价值的承载中介,具有什么特质呢?我认为一是作为基础虚拟货币的流动性,二是作为虚拟货币资本的增值性。
当虚拟货币在信息空间进行流动时,它具有基础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不代表一般等价流动,而是不确定性本身的流动。(不直接说是信息流动,是为把它与信息的使用价值区别开。)Q币交换的本质是双重的,除我们认识到的“货币”职能外,它流动的是社会的熵值(酷值是其中一种),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确定的活跃状态。这是货币空间所没有的现象。
当虚拟货币本身作为一种承担“增值”功能的特殊商品进入交换时,我们说它具有增值性。这样说很抽象,打个比方:邮票在产生增值作用前,只是按票面价值流通,但在邮市中是作为资本品来交换的,它就成为邮票的增值物。邮票与存款的不同在于,它的内容(异质资本)使它获得增值,而同币值纸币内容(画面)不同,价值没有差别。
衍生信息工具是从虚拟货币作为资本进入交换时产生的中介膨胀现象。与衍生金融工具相比,相同之处在于都是(类资本的)增值性与(类现金的)流动性的结合;不同之处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尺度是由货币的尺度决定的;衍生金融市场的边界是由实体资本市场的需要决定的。由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节省的交易费用如果大于它本身所带来的交易费用,比如资本流动性大还不如资本流动性低时,我们就视为泡沫;而衍生信息工具虽然也存在交易费用的问题,但它本身是可以创造信息价值的,而这一部分不同于一般所谓的交易费用。这是最实质的不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同为赌场,前者赌的是货币(以及实体资本),如果庄家兴风作浪,那是异化;后者在信息的实体、货币功能外,还带有自娱自乐的成分,即以赌为目的,把赌视为消费,因此应视为创造价值(比如精神需求满足)。又比如,道具的交换与异质性的人力资本有关,通向成瘾性这种感性的资本化,最终可以实现为体验价值。“第二人生”已经具有衍生信息工具的特点,一旦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会带来与股市截然不同的玩法。人们将见识“部落化”的资本市场,而非我们现在这种一般等价的资本市场。
当然,信息市场创造价值也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实体、货币与信息的结构比例。总的前提是信息服务市场要扩大为信息服务化市场,信息覆盖国民经济整体以及实体市场、货币市场整体,但目前我们还达不到这种水平。
货币所指的异化与能指的复归
面对纷乱的货币世界和各种不确定的创新,回顾哲人的思考有助于抓住要领。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较少长篇大论地论述货币,鲍德里亚和福柯是少数的例外。
关于货币的异化性质,在现代性思想家那里早就有经典的论述。典型如马克思对于货币拜物教的分析,西美尔的《货币哲学》也明确认识到这种异化:“货币从一种纯粹的手段和前提条件成长为最终的目的。”西美尔更进一步把货币与现代性进行了关联,指出货币的主宰使个体的生命越来越物化,越来越失去自身的个性色彩。由货币经济催生的理性文化、客观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文化的主观性、个体性、特殊性、差异性丧失的过程。货币是理性的代名词,货币经济是一种金钱理性。
典型的现代思想家虽然认识到货币的现代性,但并不想超越这种现代性。后现代思想家不同,他们力图解构货币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使货币中介回到它的母体。
鲍德里亚与货币所指的异化
鲍德里亚的货币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主要著作《象征交换与死亡》中。象征交换是鲍德里亚用来解构和扬弃货币交换的后现代形式,鲍德里亚把现代性的货币交换称为“符号交换”。在把货币视为理性的符号这一点上,同西美尔对理性的认识是相同的,鲍德里亚的进展主要在于符号论。
鲍德里亚讨论货币问题,在起点上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论平移到货币上来。“每个词项与自己的指称物的关系,每个能指与自己的所指的关系,如同每枚钱币与人们在交换中可以获得的物品的关系。”在这里,使用价值是所指,而货币价值(交换价值)是能指。
鲍德里亚强调的重心在于使用价值的目的性,即“使用价值作为交换价值系统的远景和目的性而起作用”。这是有特别的深意的,因为现代性思想家再怎么指出货币的异化,也不肯让货币“退回”到与使用价值直接挂钩的状态;而当鲍德里亚强调使用价值的目的性时,却含有这样的意图。我们在信息增值服务业的实践中,看到这种思想复活了:因为像Q币这样的交换中介,不能脱离它的服务功能而独立存在,与使用价值(产品或服务)融合的交换中介在现实中出现了。
鲍德里亚接着开始批判现代性的货币脱离其所指的根本性现象:“现在,参照价值为了唯一的价值结构游戏的利益而被摧毁了。结构维度自主化,参照维度被排除,前者建立在后者的死亡之上。生产、意指、情感、实体、历史等各种参照都终结了,这种与‘真实’内容相对应的等价关系全终结了。”这好像是对华尔街投资银行制造的金融危机的预先控诉。华尔街经理人创造的衍生金融工具,相当于“价值结构游戏”,它与真实世界的供求关系短路了,失去了真实世界这个“所指”参照系。
鲍德里亚特别针对“热钱”、国际投机货币指出:“货币是第一种获得符号地位并且逃离了使用价值的商品。……但今天货币又多迈出了一步:它甚至逃离了交换价值。它摆脱了市场本身,成为被卸载了所有信息和意义的自主仿象,它自身成为信息并且在自身交换。此时它不再是一种商品,因为它身上既不再有使用价值,也不再有交换价值。”斯蒂格利茨的话印证了这一点:“银行和信用评级机构迷信金融炼金术,它们认为金融创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差的抵押贷款变为值得给予AAA评级的优质证券。但是现代金融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重新打包的风险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这就好比如果我们知道奶油和脱脂牛奶的价格,我们就能计算出含1%、2%或4%奶油的牛奶的价格。通过重新打包也许可以产生一些价值,但绝不是像现在这样能获利几十亿美元--银行通过把次级抵押贷款分割、重新包装,其价格就远远超出其实际价值。”
在批评现代性货币的同时,鲍德里亚实际接触到了另一个维度的市场,这就是不同于货币维度的、信息维度的市场。他指出这个市场具有的几个性质:一是具有脱离交换价值的性质。二是其仿象在正常情况下应具有“信息和意义”,只不过对于一种坏的运用来说,所有“信息和意义”都被“卸载”了。三是这一维度的信息和意义的性质与货币的信息和意义不同。他指出:“如果意识主体是金本位的精神等价物,那么潜意识就是投机货币和流动资本的精神等价物。”将纯的货币市场与这种虚拟的货币市场的关系,形容为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四是考虑到鲍德里亚说的象征交换,同样具有脱离交换价值的性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判断,认为鲍德里亚已经具有后现代虚拟经济和虚拟市场的意识。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货币观,主要表现在对符码中介的看法上。早期鲍德里亚主要研究兴趣在象征交换,后期更多转向拟像。象征交换与拟像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属于意义价值中介的范畴。象征交换更多强调的是交换过程,被一些研究者认为属于现代性范畴,只不过是现代性的否定形式;而拟像更多强调的是中介特征,是典型的后现代形式。我认为象征交换与拟像都是后现代的,只不过强调的重点有过程与中介的区别。
拟像是意义价值进行交换的中介,它与符号交换中的符号有本质区别。第一,在能指与所指关系上,符号交换的所指是使用价值,能指是交换价值;而拟像作为能指,指向的却既不是使用价值,也不是交换价值,而是自我指涉。自我指涉的所指,是意义本身。换句话说,拟像的内容是他所说的“潜意识”(K域)的信息和意义。第二,在中介形式上,符号交换的中介是货币,而象征交换的中介是拟像。第三,在中介能指的规则上,货币遵守的是形式逻辑的原则,而拟像遵循的是反形式逻辑的原则。
鲍德里亚特别强调了拟像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例如可逆性、矛盾性、非意指性、非生产性、象征性。这些特性使拟像与礼物具有同样的性质,其中介的意义不在于中介本身,而在于流动中人际意义网络。这与他早年强调的使用价值和生产之镜的观点遥相呼应。
鲍德里亚倾向于认为,意义交换是独立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交换的维度。这表明了他思想的局限。由于鲍德里亚过分强调拟像的独立性的一面,割裂了拟像、象征交换与现实的实践的联系,使这一天才想法近于空想。这主要是因为拟像的思想过于超前,虽然鲍德里亚已充分指出了这一现象与计算机虚拟的联系,却没能与经济性的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
事实上,只要沿着鲍德里亚的思想再往前走几步,就可以同互联网的前沿实践建立起联系。今天互联网增值服务业出现的虚拟货币(游戏币、道具),具有拟像的多重特点,一是它与使用价值(服务)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二是与人际网络具有内在的联系,三是它属于非集中模式的中介,可以以碎片化的方式存在。它们可以用于交换,但就其不同于现代性货币的特殊之处来说,它们属于信息流,其价值不仅在于中介,更主要在于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