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莱佛完全采用了卡尼曼的价值定义:“个人对风险的评价,并不一定遵循……理性概念的假设。也就是说,在判断风险时,人们并不看重他们最终获得的财富的绝对水平,而更关注相对于某一对照标准来说他们得与失的数量。”这一定义将意义价值置于交换价值之上。
史莱佛的《并非有效的市场》的核心,是集中攻击现代性金融学的核心命题--有效市场假说(EMH)。有效市场假说是指证券价格总是可以充分体现可获信息变化的影响。史莱佛逐一批驳了有效市场假说的三个基本假定,这三个假定是:第一,投资者被认为是理性的;第二,他们的非理性会相互抵消;第三,理性的套利者会消除非理性的投资者对价格的影响。对于经济人理性会使错误决策相互抵消的说法,史莱佛指出,“卡尼曼和托夫尔斯基的理论推翻了这一论点。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人们并不只是偶然地偏离理性,而是经常以同样的方式偏离”。
《通向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
斯蒂格利茨在《通向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一书中,以异质性假设为基础,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这一挑战在什么意义上属于后现代主义还不好下结论,但偏离了经济学的标准假设却是肯定的。
斯蒂格利茨的货币经济学新范式,是从传统理论中演化出来的。通过对货币数量说的批判,他从信用学派理论中发展出将信贷从货币中剥离出来的理论。
斯蒂格利茨的主张是,“应该将货币理论的研究重点从货币转向信贷”,把重点放在“可贷资金”上。
它把信贷的本质界定为与货币不同的信息,指出信贷问题“核心是信息”。而信息的特殊性,又在于它异质、分散这些多元化的方面:“信贷在本质上是异质的”,“大量的相关信息是散布于整个经济活动之中的,而且只是被当做其他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银行业务与信贷业务的不同,在于一般与个别的不同:关于产品质量,“企业也许可以对银行隐瞒这些问题,但对其顾客则不能。对银行来说,要获取日常商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成本极高,因而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于分散的信息,如何进行商业利用呢?对比默顿·米勒关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观点,“交易利润可以理解为某种‘贿赂’,社会用它来刺激人们广泛收集分散的供求信息,并最终将其融为一体”。米勒主张的是,利用金融手段将分散的信息聚为一体。
而斯蒂格利茨的观点相反:“分散化必然造成一个经济体中复杂的信贷链,其中公司既是贷款人又是借款人,而银行起着中枢作用。将这类高度专用性的信息集中起来是难以想象的。”也就是说,斯蒂格利茨主张的是,绕过银行让高度专用性的信息分散地与信贷相结合。
斯蒂格利茨发现,用分散的信贷的方式进行交易是可能的:“正是信息技术的变化最终导致货币是交易媒介这一观念的过时。个人在和他们熟悉的人进行交易时,总是广泛地运用信贷;只有在这个狭小的圈子之外进行交易时,他们才需要货币。”
在斯蒂格利茨那里,坚固的货币最终将消散为高度分散的信贷,而信息技术将成为导致这一趋势变化的主要因素。
《货币的未来》与《货币的非国家化》
比利时国际金融学教授贝尔纳德·列特尔在《货币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了社区货币的主张,挑战了“货币是价值中性的”这一传统假说。
社区货币,是一种分散在小区域中流通的地方货币。如时间美元、伊萨卡小时数、PEN交换所、库里蒂巴、雨神街货币、库春碑等。事实上,哈耶克早就举过并行货币的例子。
货币中性的前提是货币流通速度稳定。如果不同货币具有不同的流通速度,货币就有可能失去中性。这又从货币价格水平角度解构了统一的货币。
从表面上看,国家还拥有货币主权,但那只是货币数量论意义上的主权。非国家化的广义货币通过决定实际交换中介的流通速度,在与法定货币的关联中,实际上会改变货币的价格水平,从而间接地影响货币收入。
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认为“货币与非货币之间并无清晰的界限”,曾主张“让私人发行的货币流通起来”。
哈耶克认为,发行相互竞争的货币有以下影响:
1.只要人们可以自由地使用哪种货币,则对那种被人普遍接受的、能够保持其购买力大致平稳的货币就会形成持续的需求。
2.由于成功地使货币之价值保持平稳而始终存在对它的需求,因此人们也相信,该发钞行会竭尽全力使它发行的货币好过垄断者所发行的,因为垄断者是不需为其贬低货币价值的行动承担风险的。
3.发钞机构可以通过调整其钞票发行量来实现这一目标。
4.各种货币都根据上述原则调整其发行数量,乃是调整用于一切方面的交换媒介的数量的所有可行办法中之最佳者。
哈耶克所说的这种情况,是在工业化的无政府状态下才有可能的。想一想美元与其相互竞争的欧元等各国货币的实际情形,就可知它的实现殊为不易。哈耶克在这里没有想到货币在它的后现代变形中有可能不再是银行的专利,而正是在货币脱离银行,而与服务业本体结合的那一天,他的空想才有真正实现的现实基础。
货币的未来是一个令人充满想象,但又抓不确实的题目。然而货币未来发展的脉络,还是有一定线索可循的。它不会向着越来越“坚固”、越来越集中的方向发展,相反会适应互联网越来越分散的趋势,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货币后现代化的演进前景
形态各异的虚拟货币,可以按照个性化价值的表现成熟度进行观察和评价。我们从逻辑上概括如下:
第一阶段是银行电子货币
银行电子货币最初是一种“伪虚拟货币”。它只具有虚拟货币的形式,如数字化、符号化,但不具有虚拟货币的实质,与个性化无关。例如,它只是纸币的对应物,它可能由央行发行,它可能与货币市场处于同一市场等。
但是,银行电子货币有一点突破了货币的外延,那就是它也可以不是由央行发行,而是由信息服务商发行。第二点突破,就是银行电子货币的流动性,远远超过一般货币,因此就隐含了对货币价格水平定价权的挑战。比如,在隔夜拆借之中,如果同一笔货币以电子货币方式被周转若干次,虽然以传统货币观点看一切都没有发生,但从虚拟货币流通速度的角度看实际上已改变了货币价格水平的条件。
第二阶段是信用信息货币
股票是最典型的信用信息货币。它在历史上出现于银行电子货币之前,但在逻辑上却处在银行电子货币之后的更高阶段。因为它的形式虽然不一定是电子的,但本质上却是虚拟的,是一种具有个人化特点的虚拟货币。它是当前虚拟经济的最现实的基础。
股票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而且统一的虚拟货币市场,它们不仅有实体业务作为基础,而且有广泛的信托业务、保险业务等信息服务作为支撑。所谓统一市场是有所特指的,是指这一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同货币市场在国民收入的整体水平上进行交换。从历史上看,只有当货币形成统一市场,即国民经济的主体或大部都实现货币化时,货币量和利率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才谈得上。这个道理对虚拟经济也适用。这个问题不无争议,如今虚拟经济的规模虽然已经若干倍于实体经济,但实体经济中毕竟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进入这个统一市场。例如,并不是所有主要公司都是上市公司,因此它们并没有“市值”。游戏币与股票相比,这方面的进展还差得远,只有经过娱乐产业化和产业娱乐化两个阶段,才有可能达到统一市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