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老子提倡自然,老子也提倡无为。在老子哲学中,无为是从属于自然的,是达到自然的途径。无为表面上是不做事,但这种不做事,不是消极的不做事,而是积极的不做事,他所做的就是“为无为”、“事无事”。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无为也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恬淡、清静的生活;无为也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于功名利禄超越的态度。
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是老子哲学的基础。而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自其然而然。这样一种自然,对于人类而言,从一定意义来讲,也可说就是“无为”。所以老子讲自然,也讲无为。无为是自然的一种特殊形式。
1. 无为也是自然
“无为”,这里的“为”,当然就是作为的意思。“无为”,按照一些人的理解,无为就是不做事、不作为。事实上,“无为”不是不做事,也不是不作为,“无为”是人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为。
为什么要有这种行为呢?有这种行为是为了遵从自然。
在《老子》五千言中,“自然”一词出现了五次,而“无为”一词出现了十四次。但不能因此就说,在老子的哲学中,“无为”比“自然”更为重要。
我们在前面讲到,“自然”是从属于“道”的,是“道”的一种属性。现在又讲到“无为”,“无为”又是从属于“自然”的,是自然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对于人事而言,作为“自然”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就是“无为”。所以“无为”是从属于“自然”的。也就是说,“自然”是从属于“道”的,“无为”是从属于“自然”的。“道”是第一层次的,“自然”是第二层次的,“无为”是第三层次的。老子哲学的这样一种层次关系,是我们应当清楚的。
那么什么是“无为”呢?
“无为”,按照老子的理解,就是顺应自然。表面上看来,无为也许是不做事,也许是做事而不图报答,这都可以是无为的一种,都可以是对无为的一种解释。
《老子》第六十三章讲: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不是没有作为,也不是没有做事,而是做了一个“无为”,而是事了一个“无事”。无为也是了一种“为”。
这就类似于我们一个人可以说话也可以不说话。表面上看来,不说话这是无为,但这里的不说话,不是简单的不说话。如果我们选择了不说话,那么我们实际上也表达了一种意思。
比如说,我们在选举中有三种权利:一种是赞成的权利,另一种是反对的权利,还有一种弃权的权利。在一个场合可以赞成,投赞成票;可以反对,投反对票;但是当我们觉得,我们既不能赞成也不能反对的时候,怎么办?我们投了一个弃权票。
这里说弃权,其实是不准确的。为什么不准确?此时不是别人剥夺了我们的权利,也不是我们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权利,而是我们主动选择了这样一种权利。我不能赞成,我也不能反对;我不想赞成,我也不想反对,所以我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
就像我们一个人保持沉默。沉默简单地看来是不说话,但沉默并不是没有说话,沉默并不是不表达、没有表达。沉默的表达可以是不能说、不敢说、不想说、不屑于说、无话可说……
我们可能遇到这种情境:我们不能说对方爱听的话,对方爱听的话,对于我们而言是违心的话,所以我们不能说这样的话;我们想要说的话,说出来又显得不合时宜。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只有保持沉默。
说了没有,说了。说了一个什么?说了一个沉默。
“为无为”也是如此。你做事了没有?做了。做了一个什么?做了一个没做事。
为什么要做一个没做事?因为这个时候做事,对你来讲是不合时宜的,是不合适的,所以是不能做的。
汉代第二个皇帝是汉惠帝。汉惠帝刘盈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他当了皇帝以后,他的丞相叫曹参。曹参当了丞相以后,什么事都不做,整天就是喝酒。别人向他来请示什么问题,他就拿着杯子:“喝,喝,喝!”别人准备向他举报说,别的官员做了什么事,做得不好。刚要说这种话的时候,曹参就拿着酒杯:“喝酒,喝酒。”不让别人说下去。
这件事情,当然不久就传到了惠帝刘盈的耳朵里。刘盈就紧急召见曹参。刘盈问曹参:“听说你什么事都不做,有没有这回事?”
曹参说:“有。”
刘盈又问:“有人向你举报别人,说别人什么不好的事情,你也不愿意听,有没有这回事?”
曹参说:“有。”
惠帝就问:“你为什么要这样?你作为百官之首,你身为丞相,却不做事。你想干什么?”
曹参说:“那么我请问陛下,以您的才能和高祖比起来,您觉得怎么样?”
刘盈说:“我怎么敢和高祖比?我的才能肯定没法和他比。”
曹参说:“那么您把我和前代的丞相萧何比一下,您觉得我们两个人的才能,谁高谁低啊?”
刘盈说:“我觉得你也不如萧何。”
曹参说:“我也这样认为,我也觉得我不如萧何。您不如高祖,我不如萧何,高祖和萧何给我们把一切都制定好了、安排好了。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还要做什么?我们就按照高祖、萧何给我们所立下的这样一个规程,来维持这样一种状态,这就行了。我们还要做什么事呢?还要去改变这一切吗?”
所以汉代初年,从惠帝刘盈,经过文帝、景帝,到了武帝登基之前,一直都信奉道家这一套无为而治的策略。
汉朝初创的时候,皇帝出行时,要找出四匹颜色一样的马都找不出来。王公大臣出门,连马车都坐不起,只能坐牛车。因为没有那么多马。我们可以想象,经过春秋、战国、秦代连年不断的战争,社会生产受到了多大的破坏。
但是经过惠帝、文帝、景帝,前后五六十年,这样与民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到了武帝登基的时候,达到了汉代顶峰的时代。当时,京城之钱“累巨万”。铜钱用牛皮筋串在一起,铜钱都锈在了一起,根本没法再用了。太仓里的粮食也都腐烂了。社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恢复。
我们并不能说,到了武帝登基之前,汉代的人已经是衣食无忧,但是可以说,与汉朝初立的时候相比,那根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作为皇帝,作为丞相,他所做的,并不是要去做具体的事。
2.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老子讲无为,无为并非只是无所作为,无为是从君道立意的。《老子》第五十七章讲: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里的“我”,不是私意的我,而是作为一个有德之君的自我称谓。在老子看来,君道无为,可以养成一种纯朴、自然的社会风气。
道家所讲的这样一种无为,到了后代,到了《吕氏春秋》,到了《淮南子》,都把它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