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事物的诱惑,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对于外在事物的追求,使人丧失了自己的本来面貌,使人丧失了自己的本质,使人为外物所役使,使人为外物所左右,使人遗失自己的本真,对人来讲是最大的危害。
人知道什么东西是好吃的,所以对这个好吃的东西有一种过分的追求;人知道什么东西是好穿的,所以对这个好穿的东西有一种过分的追求;人知道什么东西是好听的,所以对这种好听的东西有一种过分的追求。因为这种过分的追求,所以使人丧失了人本来的状态,使人变得不自然,变得不自在,变得不自由。
老子从社会治乱的角度出发,突出人的本然和自然,所以老子提倡“无为而治”,提倡“不尚贤,不使能”。
庄子也承认人的本然和自然,但这不是庄子哲学的重点。在庄子看来,人的本性既然得自于“道”,而“道”的本性是自然,是自在,那么人的本性也应当是自然,是自在。而自在也就是没有拘束,没有制约。没有拘束,没有制约,这实际上就是逍遥,就是自由。
人本来是自然的,是自在的,人本来是逍遥的,是自由的。但现实中的人却那么不自然,那么不自在,那么不自由。人不是追求自然,也不是追求自由。追求自然本身就不自然。人只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由。
庄子并非纯任自然,并非没有追求。但这种追求不是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不是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而是追求回归自然,回归自由。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追求,但应当将回归自然、自由当成自己最大的追求。
在儒家看来,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追求,追求仁义,追求功名,这都是正常的追求。
而在道家看来,尤其在庄子看来,这种追求本身必须有一个限度。
外在事物本来是为人服务的。一个人的功名利禄也好,社会财富、社会地位也罢,都是一个人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不是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不是健康发展的阻碍。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不是为了追求这一切而追求这一切。这一切也可以追求,但这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发展,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人应当摆对自身和外在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用庄子的话来讲,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这里的物不只是外在于人的一个具体的事物,而且包括对人的生活有影响的功名利禄之类的事物。
物应当为我所用,物是我的工具,物是为人服务的,这是“物物”。我为物所役使,我听命于物,为物而奔波,为物而劳神,这是“物于物”。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我们都做不到。年轻的时候有追求,追求什么?各种各样的追求,追求地位,追求财富,追求名望,因此而不惜一切,因此而不惜损害身体。我们一个人常常是:前半生以损害身体去赚钱,后半生用赚来的钱再去医治自己的身体。
我们会发现:在每个城市,在每个城市的公园里、运动场上,早晨锻炼身体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很少看到年轻人的影子。当一个人还健康的时候,他不懂得珍惜身体;当一个人失去健康的时候,才发现健康是最为重要的。但这个时候可能再也无法弥补了,可能无论怎样做也来不及了。
我们前半生努力奋斗,挣了不少钱。中年以后,身体严重受损,为了医治身体,又把挣来的钱全花光了。到头来,不仅仅没有钱,还有一个带病的身体。我们应当走出这样一个怪圈。
人类总是自信于自己的理性,人类总是以为自己是自然界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但人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整个人类在总体情况下,是最没有理性的,是最缺乏对于整个事态的总体考虑的。
五位南太平洋岛上的土著居民,被人带到英国体验现代文明。这五个人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乡,从来没有见过汽车,没有见过一切机动设备,没有见过一切电器。他们在英国生活了一个月。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对现代文明所拥有的这一切,一点儿也不欣赏。他们不明白文明社会的人类为什么那么忙碌。因为他们平时所做的事情,就是种庄稼、养猪,还有就是在菩提树下乘凉。
还有一则故事讲,在炎热的烈日下,一个人在不知疲倦地干活,而另一个人在树荫下乘凉。乘凉的人问干活的人干什么,干活的人说自己在工作。乘凉的人又问,为什么工作?干活的人回答说自己想赚很多钱。
“那赚了钱以后想干什么?”
“去阿密。”
“去阿密干什么?”
“去阿密晒太阳。”
乘凉的人说,我现在就可以晒太阳。夏天的时候我在树荫下乘凉,冬天的时候我在阳光下晒太阳。
人类究竟在追求什么?一个人究竟在追求什么?
人不是不应当有追求,道家不是要人放弃追求,道家不是让人没有追求。人本来是自然、自在而自由的,但是,现在人却变得不自然、不自在、不自由。使人回归到自然、自在、自由,这就是道家的追求。
《缮性》篇讲: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人的本性就是自然、自在而自由。丧失自己的本性,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外在于自身东西的奴隶,变成了自己功名利禄的奴隶,变成了他人的工具;放弃自己的本真的追求,流于世俗,屈服于一种所谓的社会潮流,这样的人啊,真可以称作“倒置之民”。倒置之民也就是以头立地的人,以头走路的人。
5. 自然、自在、自由、自性
道家所推崇的人,是一种自然、自在、自由、自性的人。
自然:自然而然而不做作。
自在:自若其状而无拘束。
自由:自得其所而无制约。
自性:自其性灵而不强迫。
一个人真应当仔细思量一下:你的本性是什么?你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什么是你最为珍重的?什么是你最不能丢弃的?人的一生到底应当怎样度过?
有人说,庄子这个人不爱当官,所以他反对人们当官,所以我们都不要当官;庄子反对人去追求功名利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要追求社会财富。
庄子不是这个意思,自性也不是这个意思。自性的意思是你适合于做什么,你乐于做什么。自适其适而不适人之适,自乐其乐而不乐人之乐,自得其得而不得人之得。自适、自乐、自得,就是自性。
你想当官,如果你能当好官,能造福一方,能为民众带来福利,而且你做这件事,你感到很高兴,感到很满足,感到很满意,那么,你可以这样去做。对此,道家不仅不反对,而且认为本来就当如此。
但是,如果做不好,既没有这种能力,同时觉得做官对自己有很大的妨碍,但是为了虚荣,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子孙后代,勉力而为之,这就是不自性。
你适合于做什么,就做你适合的事情;你想做什么,就做你想做的事情。
人生最大的不幸,不在于经历了挫折,经历了磨难,经历了失败,这些挫折、磨难、失败,人们都可以忍受,它甚至可以成为人生的一笔财富。一个人最大的不幸,人生最不能忍受的,是一个人一生所做的事情,是自己所不感兴趣的事情,是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情。
你不愿意做,你也不感兴趣,但你没有办法,你还不得不做,这才是人生最大的灾难。
佛教里讲苦海无边,讲到人生的八苦,其中有“怨憎会苦”。对于你所怨、所憎的人,你还不得不与他打交道,所以这是苦。还有一苦:“爱别离苦”,你不能和你所爱的人在一起,这也是苦。
人生是苦难的,问题不是摆脱苦难,因为苦难也许根本无法摆脱,摆脱了前一种苦难,还有后一种苦难。问题是如何在苦难中生存,如何正视苦难。
人生苦短,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真的是一件伟大的奇遇。过自己所愿意过的生活,自然、自在、自由、自性地生活,不只是为了别人而生活,也是为了自己而生活。是依照自己的本性而生活,而不是生活在他人的眼睛里,不是依照他人的眼光来生活。
别人觉得你很幸福,你真的幸福吗?别人觉得你了不起,你真觉得自己了不起吗?别人觉得你应该怎么样,你真的愿意那样吗?
凭你的心灵作出判断,凭你的心灵作出选择。路是要靠自己走的,生活是自己的,不是给别人看的。
庄子所倡导的人生,就是自然、自在、自由、自性的人生。
人永远都是一个目的,永远不要把人当成一种工具。我们每个人,不要把自己当成一种外在于自己的东西的工具,当成身外之物的工具,当成身外之物的奴隶,也不要把自己当成他人的工具。
你本来不想做这件事,但是因为别人希望你这样做,你就这样做。那么,你就把自己当成了他人的工具。
你愿意这样做,你要求别人也这样做;或者你在这方面没有做好,你在这方面有失败、有隐痛,你希望你的儿子这样做,希望他能够实现你的理想,那么,你就把他人变成了你的工具。
你有你的理想,你有你的追求,别人有别人的理想,别人有别人的追求。一个人可以指导他人,但是不能指挥他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应当自然、自在、自由、自性地生活。
我们还可以将道家的人性论与儒家的人性论做一个比较。
在儒家那里,特别是在孟子那里,他讲人的本性是善的。为什么人的本性是善的?孟子是要为儒家所提倡的“仁义之道”做一个论证。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所以应当实行“仁义之道”。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所以,可以实行“仁义之道”。
孟子讲:“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仁人之政。”因为每个人内心里都存着这样一种善心,所以把你这种善心发挥出来,关爱他人,关心他人,这就是仁。作为一个国君,以这样一种态度、这样一种心态,来实施政治统治,那么,这就是“仁政”。所以,孟子的人性论是为他的社会政治论服务的。
但是荀子却不这样认为。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不是善而是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天生都有好利恶害的本能,如果顺应人好利恶害的本能,社会将出现混乱。为了防止社会混乱,古代圣王制定了一套礼仪法度,来限制人的本性,来约束人的行为。礼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古代圣王制定出来的,是古代圣王制定出来规范人的行为的。正因为如此,由此也可以表明,人的本性并不是善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本性为恶。性善、性恶,在儒家那里,都是与“仁义之政”相联系的,都是为“仁义之政”做论证的。对“仁义之政”有利的,就叫做善;对“仁义之政”有害的,就叫作恶。
这种判断是对于人性的一种价值的判断。荀子的学生韩非就不这样认为。在韩非看来,人的本性既谈不上善,也谈不上恶,它只是如此这般的一个事实。韩非说:“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卖。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造车子的人,总希望人越富贵越好;造棺材的人,总希望人死得越多越好。为什么这样呢?人不富贵,车子卖给谁?人不死,棺材卖给谁?但这并不能表明,造车子的人比造棺材的人更有仁爱之心、更仁慈。并不能说,造车子的人有仁爱之心;造棺材的人没有仁爱之心。他们都是一样的,都是从自私的利益出发的。
道家对人的本性也不作价值的判断,而只作事实的判断。在庄子看来,人的本性也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人本来的状态就是自然,就是自在,就是自由,这种自然、自在、自由的状态,也是人性的本来状态。既然是人性的本来状态,那么,就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而不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并且,庄子也认为,这种自然、自在、自由的状态,也是人类理想的状态。
人本来是自然的,是自在的,是自由的。人所要做的,不是追求自然、追求自在、追求自由,而是回归自然、回归自在、回归自由,保持自然、保持自在、保持自由。
自然、自在而自由,这就是自性。自然、自在、自由而自性,这就是庄子关于人性的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