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老子哲学不仅讲无为,还讲贵柔,讲处弱。贵柔处弱,是老子哲学的第五个基本观念。在老子看来,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反而相成的,柔与刚、弱与强,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事物发展到它的极致,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反者道之动,柔弱可以胜刚强。老子提倡柔弱,认为柔弱也是达到自然的一种途径。
老子哲学的第五个基本观念,是“贵柔处弱”。一般人推崇强,老子则推崇柔,推崇弱。
1. 反者道之动
《老子》第四十章有这样两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里讲到了“道之动”和“道之用”。
什么叫“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讲道的一种运动的趋向。道是怎么运动的?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也就是“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这个概念,在《周易》中有很充分的发挥。《周易》讲,一个事物发展到了它的极致,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就必然要向相反的方向转变。
老子也是这样讲的,事情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当然,事物发展到了最低处,也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就是所谓的“反者道之动”。
《老子》第五十八章,对此还有一个具体的说明,这个说明是这样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讲到福、祸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每个人都尽量避免灾殃。人们追求幸福,但幸福中可能潜伏着、隐藏着一种灾祸。“福兮!祸之所伏”。人们躲避灾祸,但灾祸同时也伴随着幸福。“祸兮!福之所倚”。人如果能够正确对待灾祸,平安地渡过这场灾祸,那实际上就是一种幸福。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对这个道理加以说明,这就是所谓的“塞翁失马”。
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边塞。有一个老人养了很多马,有一天,他发现一匹马丢失了。他的邻居都来安慰他,请他不要太在意,不要过于伤心。老人其实真的没有在意,他只是说了一句话:“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福还是祸。”当时周围的人都没有留意这句话,以为老人也许太伤心了。结果几天以后,这匹丢失的马不仅回来了,还带引了几匹马回来。这当然就由“祸”变成“福”了。
人们又来向他道贺,老人并没有显出特别高兴的样子,他还是那句话:“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福还是祸。”果不其然,没过几天,他的儿子骑马,从马上摔下来,腿摔断了。这当然就是因福而得祸了。
别人又来安慰他,老人还是说那句话:“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福还是祸。”不长时间,又应验了老人这句话。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青壮年男子无一例外地要上前线打仗。但是他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不能成为战士,不能上前线打仗,而上前线的人大多都没能够回来。老人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没有上前线,因此保全了生命。
当然,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表面上看来是福,其实是祸;表面上看来是祸,其实是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表面的灾祸,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对待,能够从灾祸中走出来,这就是福;得到了幸福,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如果骄傲自满,那么这种福本身就潜伏着一种危险、一种危害。我们现在也讲“乐极生悲”,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当一个人取得成绩,或者事业达到一个高峰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这个时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时候。
《老子》第二章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有与无、难与易、上与下、美与不美,这一切都是相反的,但又是相成的。因为有了无,所以有了有;因为有了难,所以有了易;因为有了上,所以有了下;因为有了美,所以有了不美;有与无,难与易,美与不美,善与不善,都是相比较而言的。世间没有绝对强的东西,没有绝对大的东西,没有绝对美的东西,也没有绝对善的东西。相对于他者而言,大的可能变成小的,小的也可能变成大的,美的可能变成丑,丑的也可能变成美。
中国人这样讲,西方人其实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雕刻了一个少女的胸像,那个少女的面容是非常圆润的,但是为了衬托出少女面容的这样一种圆润,它的底座是非常粗糙的,只进行了略微加工。如果底座也搞得很精致,那么就不能衬托出少女面容的这样一种圆润。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粗糙,产生一种对比,才会产生一种理想的效果。
法国作家左拉写了一篇小说,讲到陪衬人。妇女总是用化妆品、用穿漂亮的衣服来体现自己的美,但这毕竟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他者,通过另外一个人,才可以衬托出自己的美。所以有一个公司就有了这样一个创意:招了一些很丑的模特。这些模特不需要特长,也不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只要长得丑就可以来应聘。她们给别人提供的服务就是陪衬人的服务。一位女客户要上街购物,可以请一位丑女人陪着她。两人在一起表现出很亲密的样子,别人会发现这个女人怎么长得这么丑,结果发现和她说话的那个人长得很漂亮。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满足了一些人的虚荣心。
这种道理,就是老子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道理。这种思想,中国古代早就具有。这种现象,在中国的艺术中,比如在戏曲、绘画、诗歌中,都有这种表现,而这种表现的理论依据,就是老子相反相成的思想。
2. 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四十章还讲到一句话:“弱者道之用。”道的作用是什么?道的作用就是弱。我们都反对弱,我们每个人都追求强,追求刚强、自强。而老子却要大家追求一种弱,安心于一种弱。
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其实,《老子》第七十八章对这句话也有一个解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下莫柔弱于水”。水是天底下最柔弱的东西,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我们可以看到每条河里都有很多很圆滑、圆润的石头。石头本来不圆滑,本来不圆润,都是因为水把石头磨成了这样一种圆滑、这样一种圆润。虽然石头是有棱角的,但是水可以将其磨平;虽然石头是很坚硬的,但是滴水可以穿石。
《老子》第四十三章讲: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至柔的就是水,天下至坚的就是石,但滴水可以穿石,柔弱可以胜刚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没有绝对的刚。强到极处,就不再是强;刚到极处,就不再是刚。
《周易》有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的基础是八卦,八卦两两重叠,形成六十四卦。八卦中有两卦,一个是离卦,离卦代表火;一个是坎卦,坎卦代表水。我们都知道火是极强的事物,是极刚的事物,是阳之极;而水是极弱的事物,是极柔的事物,是阴之极。但是在八卦中,恰恰相反,火不是阳而是阴,水不是阴而是阳,代表水的坎卦是一个阳卦,代表火的离卦反而是一个阴卦。
为什么这样讲呢?“反者道之动”。极阳的事物,阳到了极处,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过渡。极阴的事物,阴到了极处,也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过渡。火是极阳的事物,也是极强的事物,火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过渡,所以火不是阳而是阴。水是极阴的事物,也是极柔的事物,水也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过渡,所以水不是阴而是阳。这是一种反向思维,这种反向思维在《周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老子也有这样一种思想,它说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但是攻坚强所依靠的正是这样一个水。从能够战胜极强的事物而言,表面上的柔,表面上的弱,实际上是真正的刚,实际上是真正的强。
《老子》第七十六章讲: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有生命的东西,其体质都是柔弱的,只有死后,才会变得坚硬。所以,在老子看来,保持柔弱,这是一条生路,而固守坚强,则是一条死路。所以老子在第四十二章讲: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教父”,就是教义的根本。老子认为自己学说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教导人们:“强梁者不得其死”。刚者、强者,由于缺乏忍性,缺乏韧性,是最容易折断的。所以,固守坚强,无疑是一条死路。
老子推崇道,是因为在老子看来,水所具有的品性是最接近于道的。《老子》第八章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总是向高处走,而水总是向低处流。低处,是常人所不关注的地方,是常人所不愿意停留的地方,是“众人之所恶”,但却是水所奔流的地方。老子赞美水,实际上是在赞美水所具有的处下而不争、利他而包容的品性。所以《老子》第二十八章强调:“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守雌”、“守辱”就是守柔。“守柔”,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境界。
老子推崇道,是因为道的品性是自然,无为是自然的一种表现。自然是从属于道的,无为是从属于自然的。道是第一层次的,自然是第二层次的,无为是第三层次的。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另一方面,柔弱不仅是生命力的表现,也是道的表现;不仅是道的表现,也是自然的表现,也是无为的表现。
由此,老子哲学的五个基本观念:道、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贵柔处弱,可以形成依次相连的四个环状的结构,即: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贵柔处弱。由此可知,老子哲学本来就是一个浑然一体的相互关联的结构。
《老子》第六十七章讲: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推崇一种宽容、包容的精神。什么是慈?第四十九章讲: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对善良者,以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对不善良者,也以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对讲信用的人,以信任的态度来对待;对不讲信用的人,也以信任的态度来对待。不管别人如何待我,我都一如既往地待人。这就是老子的精神,这就是老子所推崇的精神。
处下、不争、容忍、包容、忍耐、随和、宽厚、慈善,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这就是老子的人生哲学。
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的阳刚之气,那么,道家思想所代表的,就是一种顺应,顺应事物发展潮流的阴柔之气。儒家思想代表的是一种胆量和担当,道家思想代表的是一种顺应和包容。
《周易》中有两句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前一句代表的是儒家的思想,后一句代表的是道家的思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种儒道圆融的精神。中国文化的基础,既有儒家的因素,也有道家的因素。儒家与道家,文化观念有所不同,精神追求也有差异,但正是这种不同和差异,才形成了中国文化特别的文化景观。儒、道是有差异的,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是和谐圆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