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得寸进尺,做出有破坏性的行为,父母就必须及时加以制止。如果孩子一意孤行,就必须给予必要性的惩罚,终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平时父母必须充分的给予关心和爱护。
这种情况也是常常发生的:父母平时对孩子很关心,但是有时孩子仍然喜欢恶作剧,这也是正常的,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只要没有做出破坏性的事情来,父母不要去理睬他,孩子就会觉得“无趣”而“偃旗息鼓”了。
父母要教会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方式和规则,让孩子不再“唱反调”。
很多年轻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才三岁左右就常常跟自己“唱反调”,似乎一下子就变得固执起来。观察资料发现,如此小的孩子,动不动就对父母的“命令”加以拒绝,用一个“不”字来响应。
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看,三岁的孩子的确有很多令父母感到头疼的东西:孩子一点耐心也没有,一旦想到什么事情就会立即去做,并且常常固执起见,没有通融的余地。此时,他们的情绪波动很大,稍不如意就会大哭大闹,对父母给他们制定的规范,似乎有一种本能的反抗惯性。作为父母来说,这的确是叫人头疼的,但是,作为孩子来说,这一系列的表现却是十分正常的。
孩子到了三岁左右,几乎都有这样一个“反抗期”,这个时期大既要持续半年到一年,是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必然阶段。
如果孩子到了这个阶段不出现这种情况,那才是不正常的了。换句话说,如果孩子不出现这样一个“反抗期”,常常就会出现精神不振、意识薄弱等心理疾病,并且对这样的孩子进行长期的心理矫正也未必能见效。所以,父母不必为此感到头疼。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反抗期”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1、孩子行为能力的发展
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活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们很渴望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不断地去开创自己的新天地。但是,父母由于培养孩子所形成的惯性,对孩子这些本来很合理的要求常常进行阻拦和限制,因此引起孩子的反抗。
2、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三岁之前,孩子还不能够很好地区分自己的愿望和别人的愿望,所以常常显得比较听话。而到了三岁以后,他们逐渐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慢慢地明白了什么事情是自己的,什么事情是“我”要做的,于是一种强烈表现自己的冲动,支持着他们去做一些在父母看来是不能做的事情。孩子的这些行为由于与成人的世界规范相抵触,所以孩子常常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因而引起孩子的反抗意识。
三岁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还很不成熟,比如意志力比较薄弱、情绪比较冲动、控制能力比较差等,所以,一旦他们不顺心的时候,就会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又吵又闹,搅得父母不得安宁。正因为如此,父母就会觉得孩子故意与自己作对。
其实,孩子无非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是专门针对父母才发脾气。两、三岁的孩子思想水准还比较低,没有成人那样的灵活性,所以常让父母感到他们死心眼;同时,孩子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时间观念,哪怕是五分钟他们也不愿意忍耐,只要一想到的事情,就恨不得马上就去做。
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了反抗行为,就应该对孩子更加关心,采取正确而灵活的方式诱导孩子,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放任或者就随意指责。只要父母教育得法,孩子就很容易度过这个时期。
要预防和矫治孩子闹脾气的毛病,父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父母应该尽可能多给孩子一些关注,每天都要抽出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
2、对孩子的言语和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及时做出反应和回答。与此同时,父母要教会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方式和规则,让孩子学会跟别人沟通的有效方法。
对人小脾气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态度必须一致,切忌南辕北辙。
人小脾气大的孩子,除了脾气倔之外,还有点“小聪明”。他们能摸透父母的心理,也掌握了一套规律:只要先撒娇,最后向父母发脾气,什么目的都能达到。
孩子发脾气、耍赖,原是作为要挟父母的手段,并不希望太过火。可是,脾气一发,理智丧失,任凭情绪左右,一点余地不留。过后,虽然愿望达到了,但对自己发脾气时的那种诸如以头撞墙、摔坏心爱的玩具等行为却也感到后悔,甚至内疚。同时,尝到了对自己行为无可奈何的滋味,也体验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他们会感到自卑和痛苦。
因此,对大发脾气的孩子,父母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绝对不要斥责或体罚孩子;二是不要让孩子毁物和自毁。
第一个原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斥责等于火上加油,适得其反。特别是父母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样子,等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榜样”。父母须知,柔能克刚。
第二个原则的着眼点,在于用骨肉之情,帮助孩子控制难以自制的情绪,让他一动也不动的地待上五分钟,爆发的情绪就会平息下来。
待孩子发脾气之后,应和孩子谈心,教育孩子认识发脾气的缺点,学会以理智驾驭感情。平时,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主动地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妥协,让孩子明白:凡事必须讲道理,无理寸步难行。
对人小脾气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态度必须一致,切忌南辕北辙:教育务必坚持,一段时间,情况就会好转。这其中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不要怕孩子哭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以至于哭闹时,父母不要急着去理睬他们,让他把所有的“本事”都使出来,当他明白“要脾气”不管用时,自然就会甘休,这时再作说理教育也不迟。
2、不要太过关心孩子
父母应该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呵护,为孩子提供磨练的机会,让孩子克服困难、锻炼意志力、增强独立意识,从而懂得关心、爱护、帮助别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3、耐心诱导
研究发现,孩子如果任性其实蕴藏着积极的因子,如三岁的孩子非要亲手为你打伞遮雨,父母应对此“优点”加以诱导,既讲清后果,又表示感谢,这样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避免了孩子任性的行为。
4、转移孩子兴趣
当孩子任性起来,非要这样那样的时候,利用当时的情境,设法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使他忘却那不合理的要求。当然,这是要有一点耐心的。
5、激将法
任性的孩子往往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父母要充份利用这一点。遇到孩子任性的时候,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机智地“将”他一军。比如当孩子有无理要求时,父亲可以对孩子说“你扫地不如妈妈扫得干净,不信就试试。”一般来说,很多孩子都会跃跃欲试。事情做好了,再鼓励一番。这样既使孩子不再任性,又能使他产生一种成就感,以此来激发他的上进心。
培养文化兴趣,如绘画、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径。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漫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这期间年轻的父母不仅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而且食物也优先供给孩子,甚至不让孩子与他人分享,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父母娇宠放纵的态度,极易导致孩子为所欲为,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男孩的攻击性比女性更突出,男孩子受到攻击后,会急切地去报复对方,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攻击是孩子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他们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进行纠正。父母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子女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情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陶冶性情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培养文化兴趣,如绘画、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径。引导孩子经常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乃至逐渐转移攻击性行为。
孩子为什么会有很强的攻击性,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父母的责任——所谓“龙生龙,凤生凤”。甚至有些心理学家也认为父母必须对此负重要的责任。然而,研究证明:孩子之所以产生攻击性行为,遗传因素大约占50%,其它因素占50%。有的是父母的责任,有的是孩子的责任,还有一部份是父母和孩子互动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遗传,不是说父母把打人、骂人这些具体行为遗传给了孩子,而是父母,甚至是父母的父母,遗传给了孩子情绪容易激动,神经反应比较迅速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遇到了合适的环境,孩子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孩子刚刚出生就比别的孩子爱哭、脾气大,父母就应该警惕,是不是自己的不良习惯遗传给了孩子。要知道,孩子的这种行为可能就是父母所造成的。
有些做母亲的可能抱怨:“我的脾气并不坏,怎么能说是我遗传给孩子的坏脾气呢?”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观点,母亲的脾气好,父亲的脾气可能很坏,父母的脾气都好,爷爷奶奶可能脾气坏。研究证明,隔代是可以遗传的,有时甚至可以隔好几代遗传。
遗传是一种重要的因素,但是父母如果懂得一些这方面的知识,防患于未然,孩子的攻击性就会大大地减低。因此可以这样说,教育孩子的第一步,主动权就掌握在父母自己手里。
在人之初,父母就注意到自我克制并用极大耐心坚持下去,孩子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攻击性行为了。
心理、教育专家对这攻击性行为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研究,系统地提出下面几种方法:
1、消除攻击性的强化物
孩子之所以产生攻击性行为,常常是为了争夺某一物品。父母应该实时剥夺这一物品,经验证明,这种方法常常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例如:当孩子抢了另一个孩子的玩具,另一个孩子因此大哭起来。对于抢别人玩具的孩子来说,他的攻击性行为的强化物就是占有另一个孩子的玩具。这时,父母要想办法让孩子把玩具还给别人,这就等于剥夺了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强化物。如果不把玩具从孩子的手里拿去给别人,这就等于是鼓励,以后孩子就还会抢别的孩子的玩具。
同样,如果孩子打了人,父母不制止,不批评,那么,父母这种行为就成了孩子打人行为的强化物,让孩子感觉到,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他就还会去打人。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父母应该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及时进行处理,态度要鲜明,让孩子明白,什么行为是错的,要怎样做才对。
2、鼓励孩子的友好行为
鼓励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对孩子友好行为进行鼓励,因此,对于攻击性强的孩子,他们如果出现友好行为,父母要及时加以鼓励。比如孩子与人分享胜利果实,与小朋友合作办事,帮助别人等,父母就应该要及时加以鼓励,这是医治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种好办法。
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让托儿所教师特别奖励那些亲善行为,如分享玩具、合作等。二周之内,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儿童之间的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行为。几周后继续实施又进一步降低了攻击行为。
这就是说,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并不一正非惩罚不可,成人可以对这种行为“视而不见”,而对他们的好行为大加赞赏,这种办法同样也可以降低孩子的攻击性。这种无惩罚方法的最大好处是:不给孩子提供“反攻击”或“报复”的原型。要知道,对孩子攻击行为的惩罚,这实际也是一种攻击行为,是一种“以牙还牙”,它可能使孩子在受到别人攻击时采取报复手段,因此,只奖励、不惩罚的教育方式可以避免惩罚的消极影响。
3、耐心等待
如果发现孩子有非常严重的攻击性行为,父母或教师不能单单采用鼓励而不惩罚的方法去处理。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耐心等待,也就是“冷处理”。
这种方法就是对孩子攻击性行为暂时不予理睬,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冷漠,在一段时间里不去理睬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一般来说,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比如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屋于里,直到他自己平静下来才放他出去。当然,这种方法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因为有的孩子是顽固不化的。因此,如果将这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配合使用,一般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4、给孩子树立“榜样”
攻击性强的孩子经常会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孩子与孩子发生冲突,解决方法通常无非是继续攻击、自己缓解、别人劝解三种方式。后面两种方式是成人认为的好方式,但是孩子一般都不会自觉地采取这样的方法去处理冲突,而必须经过父母的训练才会学到。
因此,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或其它的孩子采取这两种方式来解决冲突,或者父母、教师经常训练孩子们采取这两种方式来解决冲突和矛盾,孩子就会慢慢地学会采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这样的训练对那些已养成攻击性习惯的孩子很有效果,因为这些孩子之所以长期以来野蛮、粗暴,往往正是他缺乏解决冲突的有效技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