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爱才之心。陈云同志曾经说,要用父母爱儿女芝心,来爱护我们的干部。确实,如果我们的领导、用人者都能把人才看作自己的儿女,关心他们,爱护他们,那现实中的人才将会省去多少烦心和苦恼呢!一般来说,没有哪一个父母忌恨、妒嫉自己的儿女,尽管他们有缺点,有让自己不放心的地方,有时对自己不恭,甚至反对自己,但喜爱之情、呵护之责并不会从父母心中抹去。相反,越是对“调皮”、“不听话”的孩子,父母的关注力越多。由此可见,要想做到有气量,就要有爱才之心,为人才之父母,对人才有一种真心的“亲情”感,不愿看到人才“落泊”,甘当人才成功的阶梯,哪怕人才的成功可能会使自己牺牲某些个人利益。这就要坚决反对斯大林同志曾经批评过的那种对人才的“冷漠的官僚主义”态度。因为一个毫不关心人才痛痒的人,是不可能对人才宽宏大量的,更不会为了成就人才而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
其次,共产党人坦白的襟怀。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又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人这种无私的、坦白的襟怀,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容人的气量实际上也来源于这种高尚的品格。一个人如果随时随地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满足个人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他就不会用好人才;如果把革命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就会自觉地破除妒贤嫉能心理,顾全大局,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好、用好,而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因此,教育用人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再次,用人者要有胆识。胆即胆量。用人要有胆量,是说用人要有开拓精神,敢于担风险。用有争议的人才和犯过错误的人才或者启用新人等,都需要有胆量。据有关书籍记载,美国从事原子弹研究,是罗斯福接受了敌国——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建议。而主持原子弹研究工作的,恰恰又是敌国——意大利的科学家费米和另外三个人。这可以说是用人有胆量的典型事例。在我国历史上,用人有胆量的人也很多,李世民就是其中一个。邓世隆才华横溢,隋朝末年曾充当王世充的侄子王太的宾客,并写信骂过李世民,是李世民的“政敌”。但李世民却不计前嫌,于贞观初年,征其为国子主簿、修史学士。邓世隆因有前过,经常提心吊胆,总怕李世民报复。李世民听说后,专门派人前去安抚,打消他的顾虑,还提拔他为著作佐郎,后来又提拔为著作郎。这种用人有胆量、有气魄,敢于担风险的精神,很值得后人学习。当然,用人的胆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支持者是“识”。“识”即见识,主要指把握时代前进方向和时代潮流的本领,以及高度的鉴赏能力和辨别能力等。当用人者能够把握时代和自己从事的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又对人才各方面的素质看得清、认得准时,他就会大胆用人。他的“识”告诉他,他用的人不会错,尽管所用之人可能有弱点,曾经反对过他,甚至是他的“政敌”。我们有些领导之所以在用人上缩手缩脚,看这个不顺眼,对那个不放心,关键是缺乏用人之识,不能从总体上把握人才的本质和主流,辨不清用其才的利弊,因此,对有些人才宁可不用,也不愿冒风险去试一试。可见,提高用人者的整体素质,使其有胆有识,也是做到宽容人才,用好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总之,容人问题是用才实践中的一个大问题,必须引起用人者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注意,加强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逐步解决现存的一些问题,为人才成长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2.关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帮助人才成长进步的问题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积极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使其成为战胜敌人,完善自我的重要武器,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人才成长实践中,批评与自我批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人才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党正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批评这个外因,启发人的觉悟,帮助人们警惕和改正自身的缺点、错误,使人们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但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原则。观察一下我们的周围,不要说党外,就是党内批评的空气也极差。很少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某人的缺点错误,要么避重就轻,要么含糊其词,要么以“希望”代之,缺乏应有的思想交锋和积极的思想斗争。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下,一些人才得不到组织和领导的及时帮助,几乎全凭“自觉”成长。因此,有些人才毛病缺点十分突出,群众议论纷纷,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自我感觉良好;有些人才工作中违法乱纪,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批评教育和制止。用才实践表明,人才成长不能完全凭“自觉”,必须有外部的监督保证。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只能加强。
首先,从领导开始做起。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领导的责任就是出主意,用干部。“用干部”本身就包含着对干部、对人才的培养帮助。因此,除了教育领导干部认识批平与自我批评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意义外,还要把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纳入领导的任期目标。要建立领导定期找人才谈话的制度,建立下属定期向领导报恩想和工作的制度;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分析人才状况的制度;建立对重点培养人才指定领导为其联系人的制度;还要建立追究对所培养人才严重失职的领导责任的制度。总之,要用思想教育和法制的形式,保证各级领导把人才培养纳入自己的议事日程,从而自觉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帮助、督促八才成长进步。
其次,要掌握批评的原则。批评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批评就怎样批评,而是要有一定的原则。
——批评的重点应放在弄清思想上,而不是追究个人责任上。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曾表述过这样的思想:党内批评和斗争是必要的,但主要目的是使大多数同志弄清某些人犯错误的原因,接受教训,以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而不单纯是追究犯错误同志的个人责任。毛泽东提出的这一批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他既指明了批评的必要性,又告诫人们开展批评不是为了致犯错误的同志于“死”地,而是要帮助他和他周围的同志接受教训,共同进步。如果在现实中我们能够严格掌握这一原则,恐怕就不再会有许多人对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心有余悸了;受批评的同志也能诚心诚意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批评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批评要目标集中。这一观点是谭政同志在《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提出的。他和毛泽东都认为:“这种典型的批评方法与典型的教育方法,是最有力量与最有教育意义的正确方法。”批评要目标集中体现了毛泽东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的一贯思想。每个人的缺点错误都不只一个,批评如果能够抓住重点,“火力”集中,就可以打中要害,点到痛处,引起一个人对其错误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警惕;反之,批评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就会给人不疼不痒的感觉,起不到批评的作用。
——批评要有证据,要注意政治。毛泽东指出:“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这就是说,批评也要调查研究,既不能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也不能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同时,批评还要从大处着眼,个人的缺点错误如果不是同政治的和组织的错误有联系,就不必多指摘,使同志们手足无措。毛泽东认为,主观主义的批评或把批评庸俗化,都会造成同志间无原则的纠纷,只能把事情搞糟。
第三,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批评也要有新的特点。
——先谈心后批评。当代人才的特点是更多地强调个性发展,自我实现。因此,对于“束缚人”的批评,往往比老一辈人更不愿接受。鉴于这种隋况,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要多谈心;在会下交换意见。可不拿到会上公开批评的,就在会下解决问题;非要拿到会上公开批评的,也要先在会下谈心,理顺情绪,提高认识。这样,既可避免会上的唇枪舌剑,又可达到教育的目的。
——先解决实际问题,后进行思想交锋。当代人才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实现。因此,当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时,他们往往比老一辈人更容易产生思想情绪和错误行为。对此,各级领导不能简单地批评了之,而是要多关心他们,特别是在对他们批评之前,要努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也要作出实事求是的答复。只有这样,批评才能让人心悦诚服。
——先任,后追究问题。也许是由于党内不正之风的结果,或者是由于其他原因,当代人才的目光比老一辈人更容易集中在领导干部身上。因此,单位里一旦发生问题,领导要勇于承担责任,率先作出检查,为群众树立榜样,然后再批评、处理犯错误者。这样做的结果,比领导准卸责任,单粥自究犯错误者要好得多。
总之,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关心人才,帮助人才成长进步,努力造就大批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3.关于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
干部能上能下、能官能民,是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着手进行领导体制、干部制度的改革。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和表率下,经过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十二大和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讨论决定,终于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使我国领导体制和干部制度的改革,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键一步。现在,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内容已写进了党章。宪法也明文规定了国家最高领导职务任职的限期和连任届数。各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根据党章和宪法的规定,建立健全了离退休制度,为干部能上能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