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了两个故事,说明这一原则是出以公心的。一是赵武推荐仇人邢伯子任中牟令,晋平公感到奇怪,问:邢伯子不是你的仇人吗?赵武说:“私仇不入公门。”晋平公又让推荐中府令的人选,赵武说;“臣子可。”晋平公又十分惊奇。赵武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叔向认为赵武“所举士也数十人,皆令得其意”,不愧为一个贤臣。二是祁黄羊辞退中军尉职务时,晋悼公问谁可继任?祁黄羊推荐了解狐。晋悼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说:你问我谁能任职,没有问是否仇人。后来,悼公又让祁黄羊推荐一个领兵的将才,祁黄羊推荐了祁午。晋悼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你问我谁可胜任,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据说二人任职后都忠于职守,受到人们赞扬。孔子对这件事也十分欣赏,说: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韩非子则说: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
认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是看他们是否赞成法制,有没有才能,能否为主所用,符合这些标准的,不管仇人或亲人都应选拔,不符合这些标准的,则应处分。这实际上也是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原则,是出以公心、实事求是的用人票则。
以上论述,表明了先秦诸子对人才选拔的看法。
二、当代人才洗拨的标准与原则
先秦诸子的论述,实际上提出了人才选拔的标准与原则。有兰与我们今天是一致的,有些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1.选拔人才的标准
在人才选拔上,先秦诸子注重人才的德与实际才能。而“德兼备”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选拔人才的标准。不管是战争年弋,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标准始终未变。当然,德才并是超阶级的抽象概念,而是有着十分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因尽管先秦诸子和我们党都讲人才选拔的德与才,但其内涵却壬不同的。就是我们党本身,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不可,所以对人才的德与才的具体要求也不一样。在社会主义建设行时期,我们党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围绕党的基区路线和党的总任务,对人才德与才的要求也有了新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选人要选好,要选贤能。……贤就是德,能无非是专业化、知识化,有实际经验,手体能够顶得住。”后来我们党把这几条概括为“革命化、年轻知识化、专业化”,成为选拔干部的基本标准。
“革命化”讲的就是德,表现为对人才政治品德、思想道德、陛心理品质等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立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马克思三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之的共同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的精神;高尚的个人情操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严谨务要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顽强、勇敢、开拓、进取的革命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情感等。
“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则表现为才。“年轻化”主要指,等力旺盛的、年岁相对小的人。这实际上是对人才生理素质的要求。“年轻化”表面看起来似乎同“才”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认真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健康的身体是智力和才能的物质基础,对各类人才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失去了这一物质基础,就没有任何才能可言。这就是把“年轻化”与“知识化、专业化”并提的高明之处。“知识化、专业化”则是对人才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它们表现为人才的一定文化程度,但又不局限在文化程度上,主要是指人才要有知识、懂业务,具有以其工作相适应的各种能力和丰富的经验。“知识化、专业化”的提法,使“才”的内涵具体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人才“才能”的特殊要求。
当历史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人才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人们对于人才所应具备的德与才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人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这说明,在人才的选拔与评价上,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人能学历、职称、职位、资历等外在因素上,必须把业绩作为选拔和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因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一定是业绩委出、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他的品德、知识和能力集中体顼在实际贡献中,而不是他的学历、职称、职位和资历上。以业绩为依据进行人才选拔和评价的思想,深化了我们对“四化”标冶的认识,特别是对“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认识,为我们克服人才选拔和评价中只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奠定了理诡基础。
2.选拔人才的原则
从总体来讲,在人才的选拔上,我们要贯彻人才强国的战睡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以公平、平等、竞争、择优为与向,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具体著说,我们党和当代人才学者提出了以下人才选拔原则:
(1)任人唯贤的原则
任人唯贤原则,是我们党选拔人才的一贯原则。早在20挂纪30年代,毛泽东就在著名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士位》一文中指出:“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人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
乓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己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某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
坚持“任人唯贤”原则,就是坚持人才选拔的正确标准,反寸“任人唯亲”,反对人才选拔上的不正之风。应该看到,由于芝地域观念、人情观念、宗派观念等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在人f选拔和任用上,历来存在种种腐败现象。正因为如此,从先秦者子的年代起,他们就大声疾呼:在人才选拔上不能看身世尊卑薏贱,关系亲疏远近,不讲论资排辈,而要看思想品德和实际能匀。我们党也一再强调,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小团体、小圈产。但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并未彻底纠正。直到今天,仍有一兰人千方百计地走后门、拉关系,跑官要官买官;一些领导干耶,违反党的原则,或凭亲疏好恶选人用人,拉帮结派,或谋私封官许愿,给官送官卖官,这都严重破坏了党的“任人唯贤”。
泵则,给党的事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按照“任人唯贤”的原则选拔人才,是纯洁干部队伍的需要,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调动群众积极性的需耍,也是使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需要,必须坚持。因此,要加强寸各级领导的思想教育,使其不断提高对坚持“任人唯贤”原则垂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人才选拔、任用的规章制度,奠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任人唯贤”原则的贯彻执行;加强民主监蚤,强化管理,使人才选拔、任用工作置于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盖督之下;努力提高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的自身素质,培养其良子的职业道德,使其自觉担负起按正确原则选拔人才,抵制用人题上的不正之风的重任。
(2)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说明,在人才选拔上既要尊重领导的意见,又要走阵众路线。由于各级领导所处的特殊地位,因而能够使他们掌握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全局情况,对较为突出人才的全面表现也较了解,对什么人能够较好地配合工作也心中有数。因此,选荧人才时征求他们的意见或让他们推荐,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页导与群众的接触面必定有限,所以目光往往容易局限在与自己接触较多的人身上,并且评价人才时也容易带有主观因素和个人好恶,出现选才上的不公正、不合理现象。为此,选拔人才时还要走群众路线,要通过个别征求意见、民意测验、专家考评、群众推荐等方式,对人才进行全面考察,把那些群众拥护的、符合蠹标准的、在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人才真正选拔上来。
实践证明,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对人才作出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偏听偏信,个人说了算等不正之风的泛滥,是卓有成效的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
(3)全面的原则
全面的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说选拔人才时,要坚持“德才兼备”标准的全面性,既不可过分强调“德”,而忽视“才”,又不可只重视“才”,而轻视“德”;其二是说要坚持历史地、发展地看待一个人才,“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就是说,既不能不重视人才一时一事所犯的错误,也不能因其一时一事的错误,就否定其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要对人才进行全面分析。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全面的、实事求是的选拔人才的原则,才能避免^才选拔上的“左”、右倾错误,真正选好八,用好人。
(4)把握主流的原则
把握主流的原则,同先秦诸子所说的“不记小过,不求全责备”的观点是一致的。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但在人才选拔上,有些领导却幻想被选拔对象“完美无缺”,挑不出任何缺点和错误,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由此就产生了一种误区:一方面人才匮乏,急需大量选拔、补充;另一方面许多人才又被压制,迟迟选拔、补充不上来。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破除“求全责备”的心理,坚持“把握主流”的原则。在选拔人才时,看其本质,看其大的方面,不要犯卫侯因为荀变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就想抛弃荀变这个难得的将才这样愚蠢的错误。司马光曾经说过,人的才能如果长于此,就会短于彼,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我们应该深深记住这个道理,既严格要求人才,又不苛求于人才。
(5)破格选才的原则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破除迷信思想,打破常规,大胆选拔使用优秀年轻人才。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后,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人才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同志也曾反复强调:“我们要破格选拔人才,不要按老规矩办事,要想到这是百年大计。”他认为,只有把大批的年轻人才选拔上来,我们党的事业才有希望。因此,他教育领导干部要打破旧的“台阶”观念,明确指出:“干部要顺着台阶上,一般的意义是说,干部要有深人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老守着关于台阶的旧观念。……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并认为“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他坚决主张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正是在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全党的一致努力下,破格选拔人才的原则,现在已经作为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内容被确立,从而为大批年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三、吸引、招致人才的条件
历史经验表明,人才各有其志,对出任的国家和所任官职都有一定选择,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仅君需择臣,而且臣亦择君。尤其是一些享有盛名的贤才,天子不得为臣,诸侯不得为友,更不是各国国君可以任意招来唤去的。当今时代的人才,同古代的人才一样,也有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不断处于选择和流动之中。因此,为了得到真正的人才,不仅古代人,而且还有当代人,都不得不认真研究和创造吸引、招致人才的条件。只有条件好了,招致和留住的人才多了,才谈得上选拔优秀人才。可见,创造吸引、招致人才的条件,也是人才选拔的重要问题。
1.从以利招才到提高人才的待遇
诸子百家都曾提出过,各诸侯国也曾不同程度地实行过以利’
招才、以财易才的原则。
据《管子·小问》篇记载,有一次齐桓公问管仲,如何才能招致天下的豪杰、精材、良工?管仲说:
假而礼之,厚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
“厚而勿欺”,即答应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并且说话算数。又说:他处酬五,我酬之六,他处酬九,我酬之十,就能买到好材料。至于招致天下的良工,只要我处的报酬达到他处的三倍就行了。这实际上体现了物质利益的原则。燕昭王给郭隗以优厚的待遇,盖漂亮的住宅,并筑黄金台于易水边,置千金于上,广揽人才,一度形成“士争趋燕”的局面,使用的也是物质利益这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