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凡规律都是重复出现,重复发挥作用的。如若某规律只是个别情况下的个别表现,那么它肯定不属于规律范畴。这可以作为检验规律能否站得住脚的试金石。
在确定以上四点基本认识的前提下,王通讯先生谈了有关人才成长的四条规律供大家参考、研究。
第一条叫做“才能萌发的关键期规律”。其表述是,在人生的早年阶段,存在着才能萌发的关键期,不同才能的萌发期也不一样。如若在关键期或略为提前为其提供丰富有效的信息刺激,那么某种才能就会获得较好的发展,成为其优势才能;如若错过了这个时期,那么这种才能将会被压抑。错过的时间愈久,才能发展的可能性愈小。总之存在着一种“递减定律”。
第二条叫做“创造性突破的十年周期规律”。其表述是,在选定了成才目标的前提下,立志成才者必须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和才能锤炼,由此而逐步逼近成才目标(创造性突破),这期间所花费的时间,大致是十年左右。也就是说,十年是一般的成才周期。关于这一点,鲁迅等国内外学者都有表述。当然,这里有两个前提,一是必须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文明,根基太差者例外;二是必须选定了成才目标。没有目标,何谈积累?这是量变引起质变规律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体现。
第三条叫做“师承过程的折半规律”。其表述是,人才成长离不开师承。师承成才是人才成长的短程线。因为明师的点化启迪可以使立志成才者少走不少不必要的弯路。但是,作为徒弟一方不可能将师傅一方的知识才能全部继承掌握,学得一半就很不错了。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是也。其中道理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必有消耗与失真。如果按照这样一种规律,再优秀的徒弟也只能达到师傅的一半,必将出现人才退化现象,或名之日“人才链”中断。不用担心的是,徒弟一方可以通过“转益多师”来达到超越老师的目的。一切成才者都是通过一半加一半,再加一半……来超越前贤的。故,后学对于前贤,必须做到“不守成”。守成心理是人才成长的大敌。
第四条叫做“争取社会承认的马太效应规律”。人才的创造性成果出现之后,并不一定为世人所知,因此,潜人才必须输出信息,争取社会承认。社会愈开明,人才从作出创造眭贡献到获得社会承认的时间愈短。这段时间可以名之日“脱颖期”。在脱颖期内存在着一种“有者愈有,无者愈无”的马太效应规律。所谓马太效应,指的是愈有名气的人,愈容易有名气;愈没有名气的人,愈容易更没有名气的现象。中国古代哲学大师老子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也是这个意思。面对这个规律,立志成才者唯一可选择的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优势积累。一旦达到临界突破,人才便会脱颖而出了。正是“石掩土埋何时休,拔地而出最风流”。
以上四条,王通讯先生认为属于规律性的认识,简称之,可以分别叫做“才能萌发的递减律”、“创造性突破的周期律”、“师承成才的折半律”以及“社会承认的马太律。”
在《人才学通讯》“协调与创造成才的关系”一节中,王通讯先生还论述了逆境、顺境与常境成才的问题。他认为:“在才能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历史的筛选法则将允许下列三种人进入成才者的行列:(1)逆境下的不屈者;(2)顺境下的节制者;(3)常境下的有恒者。”这里的关键在于,立志成才者有没有适应环境、协调与调节的能力,王先生指出:“逆境调节的中心环节是坚定意志,鼓起信心。”“顺境调节的中心环节是防止骄傲自满、粗心大意、不求上进,保持谦逊、细心、进取。”而在常境下能否成才,关键自然在于是否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在《人才学教程》中,王通讯先生还曾介绍过三种成才模式,即纵向成才模式、横向成才模式、综合成才模式。他论述说,纵向成才,国外有的学者称之为“窄化专业”。主要是指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相对收缩攻关领域。同时,要开阔视野,用各种知识充实、武装自己,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营养。他认为法拉第、达尔文等就是纵向成才的典型。走纵向成才之路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专注。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第二,以博养专。第三,突击到前沿。
横向成才是指在两个学科之间做文章,甚至在两个看来似乎不大相关的学科之间做文章。他认为,我们平常讲的边缘学科,正是横向成才的处女地。横向成才需要在懂得一门知识的基础之上,研究另一门知识,因此有的学者将横向成才称为“知识杂交”。横向成才需要一种结合力,需要对两种知识融会贯通,又需要发现两种知识之间的交叉点。
所谓综合成才,则是指在两门以上知识的基础上做综合文章。
王通讯先生认为,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成才之路。首先,他需要懂得多种知识;其次,他还要求立志成才者具有高度的综合、概括能力;特别重要的是,他要求有较高的哲学修养。“综合就是创造”,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名言。
2.钟氏成才规律
钟祖荣先生在《现代人才学》中对人才成长与出现的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和人才成长的年龄规律。
(1)内外因综合作用成才规律
钟祖荣先生指出:内外因综合作用成才规律可以表述为:人才的成长过程是内在素质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人才的成才和发展是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在素质是人才成长的根据,外部因素是人才成长的条件,外部因素只有通过内在素质才能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的结构,决定人才成长的方向、特点和水平。
(2)勤奋而科学的实践成才规律
实践是成才的基础,人才是实践的产物。钟祖荣先生认为,勤奋而科学的实践成才规律可以这样表述:只要经过勤奋的而且按科学的规律和方法来进行的以成才为目标的实践,就不仅能够成才,而且必然成才。这个规律反映了成才条件和成才之间的本质联系,.即因果联系。他认为,勤奋实践是成才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人要成才,就必须作出超过特定标准量的贡献,具备超过特定标准量的内在素质。为此,他就必须勤奋地实践。科学的实践是成才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没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就不可能成才。总之,一个人要成才,他的成才实践就必须是勤奋的,又是科学的。只讲勤奋,不讲科学方法,绝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勤奋也就白白浪费了;只讲方法,不讲勤奋,也不能取得成功。
(3)人才成长的年龄规律
钟祖荣先生认为,人才成长的年龄规律是揭示人才的年龄与成就之间内在关系的规律,这个规律我们称之为最佳年龄成才规律。它可以表述为:人才在学习和创造的最佳年龄(包括峰值年龄和因司年龄)内取得成果的可能性(概率)最大,而在最佳年龄之外取得成果的可能性就较小。这个规律是一个统计规律,但它又具有客观性,所以,我们既要承认这个规律,又不能作绝对的理解。随后他根据国内外大量的统计材料,分别列举了各类人才创造的最佳年龄,指出:科学家与发明家的最佳创造年龄区大体是在25~45岁之间,文学家发表代表作的最佳年龄一般是在31~35岁之间,戏曲演员成才的最佳年龄一般则在20岁左右,哲学家完成重要著作的平均年龄是35岁,政治及军事领袖达到事业高峰的年龄在50~70岁之间,而成为团以上杰出指挥员的年龄一般却在23岁左右。
3.叶氏成才规律
钟祖荣先生在《现代人才学》中曾经介绍过叶忠海先生提出的五条成才规律:“第一,人要成才,其创造目标就要适应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适应经济发展的一般需要;第二,要善于把握科学技术产生的成熟时机;第三,人才的学习和创造要与其学习和创造的最佳年龄同步统一;第四,要置身于群众中,与周围集体协调一致;第五,要扬长避短,选择目标,反复实践,不断调节,解决创造要求与自身素质的矛盾。”
在《人才教育学》中,杨永清、叶忠海先生又提出不同类型的人才具有不同的成才规律。比如在谈到管理人才的成才规律时,他们列举了三个规律:胆识成才律、改革成才律、竞争成才律;在谈到优秀运动员的成才规律时,他们列举了六个成才规律,即立志成才律:运动员只有树立了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才有强大动力,才能百炼成才;早抓成才律:幼儿可塑性大,只要坚持长期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就能在最佳年龄出最佳成绩;扬长成才律: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素质和才能的优势,才能事半功倍,脱颖而出;创新成才律:运动竞技,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出奇制胜。还有竞赛成才律、科学培训成才律等。
总之,军事人才与政治人才成才的规律不同,农业人才与文学人才成才的规律也不会千篇一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总结不同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这是人才学研究上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