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全世界唯一对以色列友好的国家是中国,在上海就集中了将近5万犹太人,在哈尔滨也有很大的犹太人群体。而且,日本人当时是垂涎中国的土地,总是想征服大陆,为自己获得子孙万代永远发展的空间,而德国人的出发点却是从肉体上彻底消灭犹太人,将这个民族从地球上抹去。所以他们的国恨家仇是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都难以企及的,但以色列依然与德国走近了。
以色列人没有忘记自己的遭遇,但也不是整天躲在历史的背后自怨自艾、顾影自怜。他们知道,强者自强,要想不被欺负,只有将自己发展得任何人不敢小看。他们也能正确区分纳粹德国和现在的和平德国,也知道真正的受害者同样包括和平的德国国民。
再回来说说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朝鲜战争时期,美国人的坦克和大炮让50万中国士兵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我们难道没有仇恨吗?可是朝鲜战场硝烟散尽,我们就和美国握手,中美上海公报宣示两个曾经如此敌对的国家开始走近,进而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今天,无数中国优秀学生的第一留学目的地就是美国,好莱坞大片和肯德基覆盖神州大地,从来不见中国有什么“抵制美货”的行为发生。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心目中印象最好的国家,美国以高票数成为第一。
为什么一个和中国如此敌对而且今天也依然在搞些小动作的国家,中国人却能真心放下仇恨呢?这里面的原因我长久以来百思不得其解。
但最近却似乎豁然开朗,有醍醐灌项的感觉。
这种顿悟是从看到一篇网上发表的帖子后开始的。这篇帖子用洋洋洒洒的5000多字分析了日本和美国的不同,并为中国仇日而不仇美下了这样的结论:日本人从心底里鄙视和看不起中国人,妄想有朝一日彻底灭亡中国;而美国人就像个蛮不讲理的黑社会老大,但这个老大对中国没有领土野心,顶多是开着航母上这边来摆摆老大的架子,满足一下面子问题。
应该说这篇帖子写得还真不错,分析得也很到位,某些观点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且这种对美国人的评价不仅中肯还带有几分中国式的幽默。看起来作者在面对美国人时心态是很放松的,但对日本人却是刻骨仇恨。
看他对日本仇恨的两点吧。先说领土问题,历史不讲了,就说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和即将到来的明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进入了民主化,过去那种动不动就种族灭绝的做法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了(非洲某些还未完全正常化的国家姑且不论了),而且对于已经掌握了核武器的中国来说,我实在难以想象还有哪个国家愚蠢到想要和中国来一场殊死决战。中国可能在常规战场上丢盔弃甲,可能败给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日本),但到中国真活不下去的时候,原子弹这玩意造出来毕竟不是展览的。
那么还有就是第二点,日本人骨子里是蔑视中国人的,这让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中国人非常的愤怒。不过,请先把愤怒放到一边,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被人看不起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哪有强行要求别人看得起自己的。
说日本人看不起人,其实我们自己不也是一样吗?为什么非要用更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称我们为支那人,可是我们呢,看看网上吧,我们把日本叫小日本鬼子,称印度为印度阿三,称呼韩国为韩国棒子,哪一种称呼不是一种蔑视的心态和口吻。
人家听了又会如何感想?
我们不该用愤怒遮蔽了自己的双眼,不管对方是谁,哪怕他只剩下一个优点,我们也该把它学来,让自己更优秀,这才是一个大国的心态。日本人能给世界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个弹丸岛国能高居世界经济第二的宝座,为何不值得我们去尊敬他们,向他们好好学习呢?
5.学习日本,我们应该学什么?
中国向日本学习,究竟学什么?任何两个不同的民族都不可能走完全相同的道路,中国现在走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日本是典型的资本主义道路,两者之间意识形态相差十万八千里。难道我们将自己的基因改变,彻底变为日本人吗?这么说也实在太过荒谬。日本优秀在什么地方,是怎么做到的?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分析日本的进步与强大,就会发现,他们一切的先进都来源于一点:优秀的人才和优秀的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优秀的人才指的是那些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优秀的人则指的是日本高素质的普通人。
而日本达到这一步,毫无疑问,教育当立首功。
日本的自然环境相比中国差了很多,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但日本凭借的就是一流的、有组织的人力与人才。教育立国被视为日本发展的核心。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则总结:“日本经济实力世界第二,是日本普及、发展教育所带来的成就。”
日本教育最重要特征是重“普及”,善“提高”,全民普及的教育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以贯之的国策。高入学率、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使1.3亿日本人深受其益。也许有人说了,日本不过是强在经济和科技,强在物质而已,日本文明却没有什么可夸的。从国民素质看,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工作认真、讲求效率,守时、重信用、讲礼节;日本的企业亦以讲究信用、产品质量精良著称于世;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你看不到垃圾,无论是走到拥挤的地铁,还是人头攒动的商场,地面都光洁如新,地铁的墙壁上也看不到乱写乱画的现象;日本人很少在公共场所抽烟和吃零食,更没有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日本人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繁华的东京、大阪,还是古老的京都,大街上看不到一个交警,汽车、人流严格按红绿灯指示行动,一丝不苟。这是什么?这是教育的结果。
今天,中国所有领域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难度最大。这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高领导人最为关心的问题。日本从明治维新起,就极端重视教育的作用。反观中国各领域,教育投资在政府考虑的财政拨付里是排在靠后的。
毫无疑问,这些年来教育为国家造就人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也不能不看到这十几年来,教育在某些方面走向了它功能的反面。越来越高的学费、沉重的学习负担、学生基本素质的缺失、高分低能现象增加、创造型人才奇缺,这些现象迫使我们必须思考当代教育的一些问题,而不回避问题与思考又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达到了12人,在亚洲国家里首屈一指,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未来世界,关键就是人才之争,也就是教育之争。日本人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我们差距遥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认识到了,就有改正的希望;我们开始改正了,就有追上的希望。
6.人才竞争力
2007年,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曾援引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的一份报告说,按人均专利数来衡量,日本是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国家。
经济学家情报社的报告显示,从评分结果来看,日本创新能力的得分最高。其他得分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瑞士、美国、瑞典、芬兰、德国、丹麦、中国台湾地区、荷兰和以色列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人才国际竞争力——探寻中国的方位》。书中明确指出,人才创新竞争力世界排名第1的是日本,中国排在第2l位。该书指出,中国人才创新竞争力指数还不及日本的一半,差距明显。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对于知识和高素质人才的关注开始从企业层面提升到国家层面。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1998》报告,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表明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不到30%,知识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挥了主要的作用。进入2l世纪以后,知识密集型产业更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软件、品牌与声誉已成为衡量国家财富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和企业及社会创造、积累财富的主要手段。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先导性知识,就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多大的主动权。
创新能力的制造者只能是人才,而且多数是高端人才,那么日本在人才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上又是如何做的呢?
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日本政府将“建设充满活力社会,强化国际竞争力”作为一项重要战略目标,积极制定多项政策支持教育及科研机构培养多样化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各领域的学者和专业人才。
日本政府的观念是,高层次人才不是在大学才开始培养的,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就进行了,日本政府要求中、小学制定各种教学方针,让学生们了解科学家、运动员、艺术家等各领域人才的成长历程,从小就怀有远大目标和梦想,对学习科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针对高等教育,日本政府的文部科学省每年通过提供经费资助国内大学建设世界顶尖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培养年轻学者和未来学术界领军人物;同时,日本政府和各大学还通过提供奖学金或科研津贴等经济救助方式,帮助学生和年轻学者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完成学业和研究;日本政府还鼓励高等教育机构与产业界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
日本社会的劣势在于生育率低和人口老龄化,日本政府于是积极制定国家战略来吸引海外高级人才,鼓励大学及研究机构积极聘用外籍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外籍研究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海外人才加盟日本,日本法务省与经济产业省等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准备启用“打分制度”,对外国学者、技术人员和经营者的研究成果、学历等进行评分,获得一定分数的海外申请者可以被授予“高端人才”的称号,享受日本永久居留许可等优惠政策。
日本政府最近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决心依靠科学和技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2006年9月,安倍晋三在出任首相仅数天就任命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位首相科学顾问,不久后在政府年度的预算案中提出一系列新计划,希望通过增加年轻科学家的资助经费、国际合作经费和教育经费等,全面实施政府的《创新25战略》。这个《创新25战略》是日本政府的一个战略声明,政府的所有机构都必须遵循这一创新路线图,政府来年年度预算将设定特定目标,政府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和预算限额,很难作出大的变化,但是今后,公共经费将更多地用于人才资源建设而非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是说,日本在创新力的竞争上是将资金花在“人”而不是设施上面。这让我们想起了著名的“霍普金斯遗嘱”:美国商人、银行家和慈善家约翰·霍普金斯遗嘱捐赠700多万美元,其中的350万美元用于建一所大学,它不附带任何条件,只是规定学校的基金将不能用于校舍建筑。
霍普金斯大学的校长吉尔曼有句名言,他更喜欢将霍普金斯的钱用于“人,而不是砖块和灰浆”。他说“大学的声誉应该取决于教师和学者总的品质,而不应取决于人数,更不取决于供他们使用的建筑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早期没有建设校园的措施,甚至没有足球场,然而却有大量供研究用的设备,看上去更像一座工厂或大的商店。
以人才立国和科技立国的日本,为了长久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在人才培养的投入上不惜代价,这一点,我们也是需要好好学习的。
7.向日本农村学习
中国一直在努力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但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拉大已经是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一年比一年大,目前还看不到有扭转的迹象。农村人不愿意待在农村,纷纷跑到大城市去寻找机会。但中国这种人口流动与日本的性质不一样。日本人愿意留在大城市,并不是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日本农村的收入是高于城市的,生活上也是非常舒适的,所以经济不能解释日本人的去农村化。
歧视农民,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陋习。农民是中国社会不公不和谐的最大受损者。突出表现为农民基本权利的残缺,从而导致农民低下的社会地位。不少人对占中国总人口60%以上的数亿农民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甚至否定这一庞大社会群体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基本权利,因而对长期处在城乡二元体制束缚下的农民缺乏高度的关切和正视。农村本来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支撑城市发展的根本保障。记得前几年赵本山有一个小品,好像名字叫做红高梁模特队,里面的赵本山说了一句经典台词,“没有农民,你吃啥,吃喝都没有了,你还臭美啥?”
中国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发展,一股脑全涌向了大城市。导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道路拥挤、社会治安不容乐观。尤其是房屋价格一路上扬,已经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不过,就是这样,农村人也大都不愿意返回去,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都选择留在城市。毕竟城市里到处都是工作机会,工资也比农村要好得多。一般一个中国农民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在大城市打工,一年的工资收入就相当于在农村两三年的收入之和。如果人勤快一点、运气好一点,可能一两个月的收入就赶上全家在农村辛苦一年的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