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对于时间认真到近乎苛刻的日本人,竟然为此遭遇了一场危机。2005年4月,日本发生了一件电车脱轨事故,造成了104人死亡,震惊了全日本。日本政府迅速成立了事故调查委员会,经过多方调查,得出的结论让人目瞪口呆。事故的原因之一就是开电车的年轻机师因为发车和路上的意外耽误了一分半钟,为了严格遵守电车运行秩序,准确按照预定时间进站,机师不得已只好超速驾驶以追回电车晚点的时间,结果酿成了惨祸。有调查专家事后说过,日本人应该为此次车祸负责。日本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毫无弹性可言。正因为此,仅仅为了弥补1分半钟的延误,才造成如此惨重的伤亡。在日本,人人都被要求严格守时。在巨大的压力下,列车员经常因仅迟到一分钟向“受害”乘客道歉。而在美国和欧洲,延误6分钟以上才被视为“晚点”。与列车一样,日本的航班同样恪守时间,并视“准点”为第一追求。
可以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也算是在日本精确时间制度下的一个另类悲剧。
5.规则意识——东京不堵车
有人曾说过,日本是一个制作精良的机器,每时每分都在高效运转。这得益于日本社会全体人民的高素质,更得益于全民对规则的严格遵守。
首先说中国人最常见的排队问题。有人说,“日本人特别喜欢排队”,这话不假,日本人不光喜欢排队,而且非常会排队,或者说非常遵守排队的规则。
上电车(地铁)时认真排队,夹塞的人一个都没有,“先下后上”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可并严格执行,等下车的人全部下车后,车下的乘客再按排队顺序慢慢上车。飞机着陆后,日本旅客开始拿行李、打开手机等。然后,下飞机时也一点都不急,排队下机。入境手续、拿托运的行李等,一点都不混乱。
除了上下班高峰时排队等候地铁、城铁或出租车外,日本人平时也喜欢排队,购物、吃饭、参观、游玩、付费,甚至上厕所等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有排队。
日本人排队闻名,在人多时维持秩序的办法也是很有讲究的。排队场地设回旋式区域,用最小的区域容纳最多的人等候。同时还在队尾标明等候的时间,后来者根据前面的排队情况决定自己是否要加入排队队伍。这可是个创举,至少本人大大小小排过无数次队,还没有见过一次有提示的,只能是盲目等待。再就是明确规定路线,排队前方应该怎么走,各个方向通向什么位置,哪边是厕所、哪边是出口都会详细说明,尽量做到不让任何人因为迷路耽误时间。
实际上,日本人在排队问题上能做到这点有着一个根本的前提,即日本人的文明素质。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注重“规矩”,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定之规”。仅就排队而言,只要你在地上划上一条线,或拉上一条绳,日本人就会按照你划的线、顺着你拉的绳排队顺序等候,不管等候多长时间。
小小的一个排队问题,被日本人整得如此细致入微,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日本人的排队文化确实不同凡响,值得世人借鉴。
说完排队再说说让全世界都头疼的交通规则的问题。日本人很遵守交通规则,严格按照红绿灯指示来通行。前不久刚从网上看见一个留日学生说的小事:一天,有位中国游客习惯性地闯红灯,被一位站在街边协警的老头发现。老头拉着该游客的手,用日语跟他讲了一大通日本的交通规则,也不管人家听得懂听不懂,然后老头竟然又拉着游客的手多次往返斑马线过马路,直到确认游客终于学会了过斑马线时才停止了自己的“折磨”行为。看来那位日本老人是真急了,非要教会你如何过马路不可。
日本社会的交通守法意识普遍浓厚,无论是驾车者和行人都是如此。在中国,可能在警察的监督和罚款政策下,司机们还比较守规矩,那也仅限于大城市。还有经常被人忽略的行人交通意识,那更是淡漠得无以复加。有专门机构做过调查,结论是中国的行人90%都没有交通规则的概念,似乎交通法只是给机动车规定的,与行人无干。
日本的法规规定,绿灯亮时,车辆有优先通行权,所以车辆在过路口时一般速度是很快的,因为司机都知道此时不会有行人过马路。
相反,红灯亮时,行人有优先通行权,行人大可以在人行横道溜达流连,而车辆就要在停车线外老实等着。绝少有人看见车少就闯过去,更没有人在车流里横穿马路,也不见司机违章闯红灯。这种规则意识可不是说来听的,而是从小养成并内化为一种观念信仰的。日本人不管有没有警察都是二个样,几百米内没有车子过来的情况下也没有人会闯红灯!
关于日本人遵守规则,这里还有一个令我非常震撼的例子。日本出版业有一个规矩,书店是从出版社购进书的,如果书没有卖出去,出版社还需要把书再从书店那里买回去。有外国人非常不理解,问为什么书店不打折甩卖,日本人说:这么做就破坏了规则,读者就会知道,如果刚开始不买,以后就能买到便宜书,这样大家就会都不买。
这样一来,受损失的不光是出版社,还有整个出版业都会受到打击。
于是出版社就制定了买书的规则,这种规则得以贯彻执行。这么一来,读者就只有这一条路可以选择,即通过正常的渠道买书。这么一来,就会达到支持真正的作者写书。而真正的作者因为这种支持,也会有经济实力写更好的书。这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6.狐狸般的独立自强精神
日本人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学会独立,这种独立性已经成为日本人乃至整个日本社会的共识。日本有一部电影就是讲述这种独立性的。
这是日本纪录片《狐狸的故事》的情节:在茫茫的原野中有两只各自觅食的狐狸走到了一起。狐狸妈妈怀孕了,在青草刚刚长满山坡的春天,狐狸妈妈顺利地生下了五只可爱的小狐狸。几个月过去了,五只小狐狸在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下渐渐长大,身体越来越强壮,动作越来越灵敏,开始学会捕食小动物了。它们已经到了能够独立生存的时候了,得离开父母独闯世界了。
一个早晨,狐狸的爸爸妈妈像往常一样领着它们的孩子走向了草原的深处。趁着它们还在打闹不休时,抛下孩子们飞奔而去。太阳落下山了,孩子们找回了家。但是迎接它们的却是父母凄凉而威严的吼声,他们挡在了洞口不让自己的孩子回来。狐狸的父亲发出了吼叫,并向自己的孩子愤怒地扑了过来,小狐狸们被惊吓得连连后退,在狐狸爸爸的驱逐下,小狐狸们凄惨地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这个曾经无比温暖的家,胆战心惊地向着未知的世界走去!
按照动物学家们的研究,这五只小狐狸中能够挺过严酷的自然环境生存下来的,恐怕只有一到两只,但它们的死亡换来的是种群的强大,是一种残酷的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让狐狸家族永远保持足够的生存能力。
日本人深信,这个世界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美好,人类的生存是需要勇气、耐力、智慧的,如果将下一代放在温室里成长,得到的必然是营养不良的劣质品,一代一代的传承结果就是日本民族的彻底退化,沦为生存竞争的牺牲者。
日本人就是这样教育孩子: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日本人对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可谓是费尽心力。日本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里面放的都是一些孩子必用的物品。日本父母认为,孩子再小也是个独立的人,多大的人就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中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参加劳动挣零花钱,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比比皆是,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很多留学日本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感受,在自己的同学中,你根本看不出来谁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谁是穷人家的孩子。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富人家的孩子和别人一样,课余时间也要出去打工挣零花钱,工作积极勤奋的往往一个暑假能挣够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日本学生大多都有车,但基本都是二手车,即使再有钱的孩子,也不会用父母的钱为自己购买高档车。
为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行,日本人在幼儿园就开始对孩子进行耐寒训练。在大冬天,室外温度接近零度左右时,日本的孩子们集体站在室外洗凉水澡。
日本人对孩子这种近似于残酷的教育,换来的是什么呢?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的年龄都在11—16岁。在乌兰察布盟大草原,中日两国孩子每人负重20千克,至少要步行50千米路程。
还没有走上几百米,中国孩子就开始叫苦不迭,正好赶上他们的背包带子断裂了,于是他们将背包扔进马车,轻松地又说又笑、打打闹闹,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后面。其中有一位女孩才走了不到两个小时就病倒了,满脸蜡黄,泪流满面。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躺在了舒服的大床上。
日本孩子也生病,小个子黑木雄介出发不久就觉得肚子疼,脸色苍白。中国领队发现后命令他放弃步行坐车,却遭到他的拒绝:“放弃就是逃兵,我怎么回去向教师和家长交待?我一定要走到底!”他只在草地上躺了一小会儿,就又爬起来继续前进了。
当晚到达大井梁后,孩子们准备就地野炊和宿营。日本孩子每人都做好了自己的晚餐,都是随身携带的简易食品,甚至还利用蒙古孩子升起的篝火熬了一锅粥。日本孩子先礼貌地请大人们吃,紧接着自己也狼吞虎咽起来。可是反观中国孩子,坐在那里面面相觑、手足无措。他们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该保证人人有份吧,幻想只能是幻想,现实总是无情的。饿着肚子的中国孩子开始向中国领队申冤,一再强调自己没有做过饭,所以他们不应该为饿肚子负责任,似乎没做过饭倒成了他们值得炫耀的资本。
第二天早饭后,探险队伍分成几个小组,朝大本营狼宿海前进。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草原上根本没有所谓的路,一切只能靠自己带着的指南针和地图。万一有哪一组找错了方向,草原夜晚的低温和野兽是两大杀手,后果真的很难说。当时有位日本孩子的爷爷(当时是日本议员)赶来看望了他们,但也只是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对于自己的孙子,他没有丝毫的特殊照顾,匆匆安慰了两句就转身离去。
老狐狸对小狐狸的无情驱赶是为了让它们将来独立生活,让一代代年轻人不断地去更新智慧和理念,不断挑战人生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从而在将来面对残酷的生存竞争时赢得一线生机,这就是“狐狸精神”。面对日本人这种坚忍不拔的狐狸精神,我们又该作何感想呢?
7.恨到深处即是爱
日本人对于曾经羞辱过自己的民族,那是切齿痛恨的。这一点,放在任何一个民族身上都不例外,那么日本人对于曾敲开自己国门强加不平等条约,二战时又摧毁了日本本土,夺去了200多万日本人生命的美国人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昵?
19世纪中叶,美国人佩里率领他的铁甲战舰叩开了日本的大门,迫使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从此,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状态。
不可思议的是,在遭受了侵略之后,日本居然在当年和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地方建立了一座佩里公园,竖立了一座佩里登陆纪念碑,上有前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美利坚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当年的“入侵者”居然成了日本的英雄!
从辩证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都有两方面。从这件事上,我们没必要揪住什么是非对错不放,而是从中发现了一个几乎不为人知的秘密,也是日本强国的保证:日本民族中这种由恨生爱的奇妙情感逻辑。
有人说,日本人是特别喜欢并崇拜美国的,日本人民对于曾经几次打败过自己的美国没有丝毫怨恨,有的只是深深的爱。这种认识虽有某些表面上的东西作为佐证,但事实却是,日本人绝对是恨美国人的。但日本人的恨却与大多数其他国家不一样,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停留在恨上,做一个只会喋喋不休的怨妇,而是将这种恨深深地掩藏起来,努力学习敌人的长处,以求某一天的超越。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先例,日本人开疆拓土的过程中,遇到了唐朝这样一只拦路虎。为了拓展未来的生存空间,日本人冒险与唐朝干了一仗,结果白江口一战,日本被打得体无完肤,五万军队被唐朝的一万劲旅收拾得干干净净。日本人引以为傲的军队竟这样覆没于异国的土地上,日本人心中那个恨,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但正是这一仗,使他们终于发现唐朝是那么的强大,远远领先于当时的日本。为什么唐朝会这么强大,他们强大的秘密在哪里?我们能不能将这种长处学习过来?于是日本人将心中的恨紧紧地包裹起来,用一种渴望的眼光和虔诚的态度,全盘学习唐朝,开始了大化改新,从文化、生活到政治经济制度全盘“中”化,一下子将日本凭空推进了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