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日本的“媚小”情结
日本人曾经一度十分迷恋地称呼自己为大日本帝国,但这个大帝国其实骨子里却是十分崇拜“小”这一文化的。
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而这种危机意识是建立在对自身微小、弱势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从历史上看,日本民族古有强邻中国,近有霸权西方,日本总是处在强权环伺之下;从地理上看,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诸多大国相邻,西面邻近中国,北面为俄罗斯,东面隔洋是美国和加拿大等大国,日本孤悬东海。所以日本民族始终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和自强不息的逆反心理,即越是弱小,越不希望被人看不起,越要强大起来的意识更为强烈。
也正如此,日本人对于小这个词语有着天生的亲切感,他们不认为小是一种弱势,相反处处强调“小”而聪慧,虽“小”不弱。他们追求的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在古代,日本社会凭自己的能力还无法与强大的国家或民族相互抗衡时,只能将自己的这种理想愿望寄托在神话小说里。
日本的民间神话故事是民众生活和理想的缩影,是一个现实与梦想相结合的产物。不仅体现出了该民族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文化心理等,而且也反映出了该民族崇尚小而不弱、以小为美的传统性格。因此,日本历史上诞生了许多受到人们喜爱的历史人物和英雄形象,古代有桃太郎、一寸法师、辉夜姬,近现代有聪明的小和尚一休、名侦探柯南、顽皮可爱的樱桃小丸子等。这些英雄们的集中特点大都是小巧、机灵、勇敢、正义、可爱可敬的袖珍型。这些人物形象身体虽小,却成长迅速,并能战胜大过自己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对手,使自己成为强者、胜利者。
“一寸法师”是日本流传甚广的古代民间故事,主人公出生时居然只有成人小手指大小,后来年纪长大了但身高却是一点没长,因此人们便亲切地称呼他为“一寸法师”。他人小志大,聪明智慧,而且胸怀宽广。他小小年纪和小小个头却不怕艰难困苦,敢于独自一人远走外地,并且还做了大官的家臣,用智慧战胜了高大凶狠的魔鬼,同时得到了一个万能宝槌,使自己迅速“变大”,不仅娶了大官的女儿,还成为朝廷重官。
桃太郎的故事更是无人不晓,一位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时,在河里拾到一个桃子带回家。正要剖开时,里面出现了一个微小男婴——“桃太郎”。虽然他生来很小,但是见风就“长大”,很快就成为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后来率领着一些动物家丁,依靠自己的智慧击退鬼怪,夺回宝藏,为民造福。
辉夜姬的故事梗概也是大体如此。一位老翁到山里砍柴,发现一株发光的竹子,剖开一看,里面出现了一个巴掌大的小女婴,便给她取名“辉夜姬”(日语翻译成中文,辉夜姬就是“月亮公主”的意思)。在短短的三个月里,辉夜姬见风就长,很快就变成了一个标准的美女。她美貌脱俗、智慧超群,并用智慧拒绝了五位贵公子的求婚。
《聪明的一休》是上世纪直到今天仍风靡亚洲的一部动画片。
小和尚一休虽然身材矮小,但他知识广博,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而且善于动脑筋,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气帮助周围贫困的人们,大名鼎鼎的将军多次想要刁难他,但就是怎么都难不倒他。一休聪明又有正义感,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实现了“小人物”的“大”作为。
到了近现代,这_趋势仍是一如既往。《名侦探柯南》讲述了高中生侦探工藤新一变成了小孩的模样,寄宿到毛利侦探事务所帮助毛利小五郎做侦探。新一上高中时本来是一个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孩子,自从吃了毒药变成小孩后,似乎一下子变得聪明起来。他一直帮助糊涂侦探小五郎,侦破了各种案件,抓到了不少坏人,最后自己也终于成为了一个名侦探。
《樱桃小丸子》描写了一个叫“小丸子”的聪明活泼的小女孩,在上学期间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之间所发生的一桩桩趣事。这个樱桃小丸子优点一大把,缺点也是一大把,可爱顽皮又聪明伶俐。一个樱桃小丸子,让亚洲尤其是中国小孩子如痴如醉地着迷。
像这样的日本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和卡通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日本民族面对微小或者弱小不甘示弱,利用智慧和微小独特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日本人对于“小”的喜爱游戏可见一斑。
日本民族这种对“小”的喜爱,还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日本是世界上开发微小精巧东西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还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有心人不妨去网络上搜索一下,就能轻易地找到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记载:2004:年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O.85寸微型硬盘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小的硬盘被正式记录在世界吉尼斯纪录中;2005年日本开发出直径只有2厘米的世界上最小的直升飞机;2006年日本人设计的一款汽车被作为世界上最小的模型车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2006年6月日本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小尺寸的钟表齿轮,直径仅有0.2毫米;2007年6月日本推出世界上最小的人形步行机器人并被载入吉尼斯纪录;2008年1月日本开发出世界上最薄的电视机,据说仅有两三张银行卡片卡的厚度,也被载入最新的吉尼斯纪录。
日本电器制造是一直以来的强项,他们也不断在电视机、照相机、随身听、录音机上下工夫,更小、更薄的纪录不断被自己打破,同时借此牢牢占据了世界市场的份额,为日本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日本的图书也很有特点,在日本的书店,你会很容易发现一种微型袖珍图书,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在日本特别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在日本的书店专门为这些图书划分出专门的销售区,或者设立一个个专用书架,可见其销售量是相当大的,携带方便、便于阅读的微型图书能达到如此大的市场效应,也折射出日本民族对微小东西的偏爱。
日本民族的这种喜爱“小”、追求“小”的性格是历史与文化双重作用的结果,是日本人比较独特的审美表现。长期以来在日本民族的性格里,似乎总有一种“小则优”、“小而可爱”、“小可变大”、“小能胜大”等先天的成分。无论是古代的小英雄形象,还是近现代的微缩技术的高度发达,还有对于这种小型化产品的偏好甚至是执著等,都体现出了日本人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媚小”性格。
这么说来,“小日本”还真没有叫错!但在此严正声明,此处纯属客观叙述,不带什么歧视成分。再说谁歧视谁还不一定呢,没必要对号入座。
2.“小"日本有“大"心态
相扑运动在全世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两个巨型男人蹲在一个直径四五米的四方台上,随着一声口令,嗷嗷叫着向对方冲过去,像两辆坦克对撞。转眼之间,一方已经重重地摔倒在台上,另一方即宣告获胜。
这就是日本的国技,对于相扑的奥妙,很多外国人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奥妙,远隔重洋的欧洲人暂且不论,就连近在咫尺、文化同源的中国人也是一头雾水。因为我们实在无法理解,一个国家为什么要专门挑选一些体格异常的年轻人,然后极不科学地将他们喂得又肥又大,然后让他们去从事这样一种没什么比赛规则和技巧的比赛:只要让对手倒下,就结束了赛事。
说相扑没有什么技巧,更没有什么观赏性,这是有根据的。因为相扑比赛是没有级别的,所有选手不分身体的轻重大小,参加同样的比赛,而不管对小个子是否公平。按相扑的规则,选手的体重和个高只有下限而无上限,下限体重为七十五公斤,个高为一米七三。所以经常会发生一个小个子可能和比自己重好几倍的庞然大物在台上较量的特殊现象,当然一般也是小个子输的多。小个子战胜大个子的情况不是没有,只不过几百年来也就那么少数几例而已。但日本人似乎从来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公平,日本人如痴如醉地迷恋相扑,甚至尊其为国技。在日本,相扑比赛可谓盛况空前,电视、电台不停地转播比赛实况,各大报刊、杂志不惜版面竞相介绍有关相扑比赛的一切内容。
规模最大的东京国技馆的比赛,入场券价格比歌剧演出要贵得多,就是这样还是一票难求,想看比赛甚至需要提前6个月到一年预购。当然有买不上和买不起票的人,只好到转播室去观看。临近决赛之前,东京街头万人空巷,这种情景我们依稀记得当年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播出时有过,或者有点像中国的除夕之夜观看春节晚会。这种比赛不分年龄不分阶层,不仅老百姓喜欢,就连天皇、首相、官员、大学教授也是整天津津乐道于此。
由于相扑运动享有如此高的地位,相扑手自然也受到社会的尊重,他们在日本构成了一个比较特殊的阶层,在国民心目中享有相当高的地位,甚至于超过自己的父母、老婆,或者是日本首相天皇。无数相扑迷对相扑选手的崇拜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每一个小有名气的相扑手都有规模不小的相扑迷团体,他们都是自发组成的,比赛时为自己的崇拜对象助威呐喊,气势十分壮观。最让人羡慕的是,相扑名手们最不缺乏的是女性崇拜者,身材苗条的妙龄女郎往往以嫁一位相扑手为最大幸福,相扑名手的老婆个个如花似玉,而且很多还是成名的歌星影星,真是羡煞旁人。我常常想,日本女人是怎么和那些体胖如牛的肉山一起生活的呢?
日本人何以如此迷醉相扑?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有人说那种比赛场面让日本人有一种回归古代的怀旧情绪,有人说什么雅俗共赏、人人都能看懂。说日本人从观看相扑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补偿,倒也确实是如此。然而,日本人喜欢相扑,另有更复杂的理由。
相扑是巨人的运动,个子越大,力量越强,所谓身大力不亏嘛。
篮球运动员中,即使是个子最矮的运动员,也比常人高一大截(当然像博易金斯那样极端的特殊情况除外)。同样,在相扑圈子里,即使是身材最不起眼的选手,比起常人也要大出一圈,更不用说那些日本相扑界的巨无霸。就他们那庞大的身躯,一般人不要说去跟他们比试,就是看他们一眼,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来,因为他们的块头实在是太大了。
日本人的身材,向来是以矮小出名的。根据一项调查,在五十年前,日本男人的身高平均在一百六十公分左右,女的则只有一百五十公分左右,无论比西方人还是比中国人,都要矮一截。而这些巨无霸型的相扑选手往往都是从无数个头矮小的国民中精选出来的,这些威风凛凛的大汉,实际上代表了日本人内心深处渴望伟岸、向往强大的愿望。有一个例子是最能说明日本人这种心理的,100多年前,日本由于种种原因刚开始开放国门的时候,经常有西方的巨舰停靠日本海岸,船上的西方人个个身材高大、威风凛凛,这让日本人感觉非常不舒服。为了在这些外国人面前显示自己不是那么好欺负的,政府就暗中安排那些相扑选手装作不经意地来到码头,扛着上百斤的重物轻松地抛来抛去,一边互相嬉闹不休,显示自己多么的强大。当然这一幕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想起那时候的情景,还是忍不住喷口一笑。
这种对小的不满,渴望伟岸、向往高大强壮的愿望就变成了一种在精神上超越矮小的动力,变成对弱小者的肯定和期待,变成了以小胜大的决心,甚至变成对庞然大物的藐视。在日本人的心理中,既向往大又蔑视大,既肯定小又克服小,两种情感总是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进一步从个体无意识演化为了集体无意识,并且超越了民间,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在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国民身高等自然条件方面算不上大国的日本,不仅在心理和观念上努力回避这些不利的因素,而且在行为方式上,反而刻意地去树立和强调“扩大”、“强大”的形象。从历史上看,日本一直不满足于自己偏居在狭小的小岛上,有向外扩张的传统。16世纪末,随着日本封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的军事实力也在不断强化。丰臣秀吉不甘心于国内发展,企图征服中国的野心也日益膨胀。他曾公开宣称要吞并朝鲜、直捣大明国、迁都北京、占领天竺(印度)。口气之大无出其右者。不过,毕竟当时日本的实力还不足以与中国强大的明朝相抗衡。日本两次出兵朝鲜,朝鲜告急,明朝派名将李如松出兵支援,日军接连吃了几个大败仗,丰臣秀吉的称霸野心也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很长时间里不再提出兵朝鲜的话题。
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又一次向外扩张,在赢得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的自信心迅速膨胀,于是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想一口吃掉庞大的中国,将自己的国民迁到大陆去。不过随着二战中同盟国的节节胜利,日本称霸亚洲的梦想再一次遭到了失败。
当日本人发现武力难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他们又找到了另一种方式来满足自己做大做强的愿望,那就是经济。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经过战后30多年的不断努力,依靠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令人惊异地实现了举国现代化,其国民总产值相继赶过了英国、法国和德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