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通常凡事喜欢三思而后行,不够果断。有时虽然决策正确但错过了机会,使效果大打折扣。因而中国的企业家也必须突破下属常有的患得患失心理,增强自己的决断力和影响力。用严峻的外界形势震撼下属,使其产生危机感;或用果决的作风带领下属,使其产生信心,从而抓住机遇,当机立断,最后取得成功。
领导的决断力就是一项治疗下属在工作中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的良药。要想动员下属主动变革,就要用严峻的外界形势震撼他们,使员工产生危机感。
比较中国文化而言,西方文化更讲究尊重个体,个性自由。所以普遍的来说,西方人比中国人更具个体的自信。中国人通常不会很轻易地相信别人,凡事都喜欢三思而后行,从个体上比较,西方人多为我行我素,而中国人则多为患得患失,瞻前顾后。
因而中国的企业家必须突破下属常有的患得患失心理,增强自己的决断力和影响力。领导的决断力就是一项治疗下属在工作中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的良药。中国有俗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领导者用权使权、进行战略性决策时就要有当机立断的魄力。当机立断才能树立领导者果敢、自信的形象,只有这样的领导者才能让犹豫不决的部下产生信任感,并且对领导派给的工作产生信心,努力施行。
战国时赵武灵王认为若要赵国富强,必须有强悍的军队。他的目光瞄准了胡人的服饰和骑兵的速度制胜的优势,于是决定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在开始时却遭到了患得患失的大臣们的反对,他知道要想动员下属主动变革,就要用严峻的外界形势震撼他们,使他们产生危机感。于是他对群臣们冷着面孔、咬着牙说:“大家一路都看到了,我们赵国,东边有中山,是我们的腹心之疾;东北有燕国、东胡,人多势众;西北有林胡、楼烦,精于骑射;正西有强秦,虎狼之国。如此强邻环伺,我们是首选的俎上之物。”再加上他恩威并施以及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最终力排众议,取得了变革的成功。
赵雍没有照搬胡人的骑兵战法而偏废自身的战车战法,而是把骑兵与战车有效组合列阵,完成了步、骑、战车三种兵种的密切协作,将他们的优势效应发挥到最大化。公元前296年,赵惠文王三年,赵国的胡服骑射就灭了中山国,迁中山王到肤施(今陕西绥德县东南)。赵灭中山后,领土大为扩充,国力大增,赵国成为强国。战国后期,齐国衰落,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就是赵国了。
所以《兵罡》说:“速攻之,速围之,速逐之,速捣之,靡有不胜……智者不能为之谋,勇者不能为之怒也。”让对方来不及谋划,来不及发怒。但如果领导者不能做到当机立断、进退坚决,后果往往不堪负载。
历代皇帝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明建文帝朱允炆明明大得人心,依然被叔叔燕王朱棣夺了皇位,这里面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在削蕃事件上不能当机立断之故。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伊始,因为有患于功臣在内而皇族孱弱,故而大举封藩。二十六子除第九子朱杞及幼子朱楠早亡,皆封为藩王,并手握兵权。他一死,藩王对继位者建文帝威胁甚大。
基于情势需要,朱元璋死后不到三个月,建文帝就示意亲信黄子澄和齐泰等人研究削藩。
令人不解的是,太祖宾天,诸王奔丧,这本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留给建文君臣,可建文帝却明诏诸王不得与丧。燕王走到淮安又折回了北平,后人以此论为可惜。实际上,建文帝本人不是没有考虑到利用诸王来京的机会一举削夺他们的权力,然而,他既准备夺去诸王手中的兵权,又不想丢了皇族亲情和脸面。如果采取变生左右的办法虽然避免了后来的征伐可也因此会“惊动”皇祖的陵寝,感觉对不住九泉之下的朱元璋和朱标父子。建文帝直到后来讨伐燕王时仍下令:“勿使朕有杀叔父之名”。建文帝试图通过仁政和说教来掩盖政治活动中必须采取的血腥的举措,这位年轻的皇帝的东宫生活显然是在一种宽松良好的氛围中度过的,自然不能和北疆征战的燕王的戎马生涯相提并论。
所谓“擒贼先擒王”,按照这样的方针,建文帝削藩应该先找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但建文帝先下手的竟然是朱棣同母弟,周王朱橚。这种做法无疑就是打草惊蛇,给燕王敲警钟。
其实,当时的大臣卓敬也给建文帝提出了另外一个解决方案:“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年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可为者,势也。势非至刚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卓敬论述削藩的核心在于不动干戈的情况下先以迁徙的办法消祸乱于无形,应该说是相当高明的一招。而这样做理由光明正大,即使燕王一百个理由也不会不同意,更不会拿出祖制靖难的招牌说事。可是,这么一个“天下至计”竟然得不到建文的任何响应。这样,建文帝又一次失去了解除燕王朱棣威胁的机会。
周王之后,建文帝把矛头对准了其他诸王,先后处置了四位藩王。这段时间里,燕王韬光养晦,暗蓄势力,终于起兵发难。
当代企业管理中,对领导者当机立断的能力要求更高。它体现在各种各样的决策中。对于管理者而言,做出决策的时机极为重要,必须当机立断,方可把握住这不可重来的瞬间机遇。决策正确,但机会错过了,会使决策效果大打折扣。延误的决策有时不仅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会给经营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果断的性格,可以帮你在形势突变的情况下,迅速分析形势,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作出正确决策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当机立断的决策魄力是领导者应该必备的能力。只有善于当机立断的领导者,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措置自如。
一个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的领导者没法赢得下属的信任,强硬有力、果断坚定的领导者形象才能得到下属的信任和尊敬。领导者必须显得果敢有力,如果你以优柔寡断的形象示人,人们就会在心底怀疑你的能力。
在2004年充满悬念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布什最后终于击败对手克里,得以连任。前副总统戈尔的顾问伊莱恩·卡马克分析二人的胜败时说,优柔寡断正是克里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美国漫画家帕特·奥列芬特也曾在漫画中对布什与克里迥异的讲话风格作了很好的概括,认为克里的谈话使自己显得不够果断。
帕特·奥列芬特认为来自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克里往往爱用复杂的而且常常是不完整的句子,这就使听者不能确定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他的讲话有时听起来拘谨呆板,最糟糕的时候甚至显得华而不实、愚蠢可笑。他会把种种条件和限制堆砌在一起,尽管这样讲话标志着他的细腻敏锐,但也使他显得优柔寡断、软弱无力。例如他会说:一方面怎样,另一方面又是怎样……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措辞也许显得很聪明,可是归根到底他究竟在提出什么样的政策呢?
与克里形成对照的是,布什总统总是发出很清楚的信息,他讲话用的是简短而清晰有力的句子。通过这样的说话风格,布什巧妙地与中产阶级以及来自小城镇的男性选民建立了亲善关系,这些人渴望强硬的有决断力的领导人,也就是代表他们理想的自我形象的领导人。
当然,领导者应该明白果断决策不等于武断决策,危机决策也不是随机决策。这貌似瞬间的果决,其实是平时大量决策经验、决策机制等积累的爆发。果断决策其实已超出了性格的范围,有效管理者的当机立断更多地缘于其丰富的阅历、认知和对形势的把握。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会赚钱的民族,这或许和他们一向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关。有段犹太民谚是这样的:“如果断了一条腿,你就该感谢上帝不曾折断你两条腿;如果断了两条腿,你就该感谢上帝不曾折断你的脖子;如果断了脖子,那也就没什么好担忧的了。”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就更需要现代领导者克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心理,用果决的作风带领下属,抓住机遇,当机立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