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化寒痰止咳平喘药
杏仁(附:甜杏仁)
【处方用名】杏仁、光杏仁、苦杏仁、杏仁泥。
【入药部分】核仁。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小毒。归肺、大肠二经。
【效用】宣肺止咳,润肠通便。
【证治】
1风邪伤肺、肺失宣降;咳嗽上气喘急:风寒咳喘,胸闷气逆,配麻黄、甘草,如三拗汤(《伤寒论》);若风热咳嗽,发热汗出,配桑叶、菊花,如桑菊饮(《温病条辨》);若燥热咳嗽,痰少难咯,配桑叶、贝母、沙参,如桑杏汤(《温病条辨》)、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肺热咳喘,配石膏等,如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2肠燥气滞:润肠通便。常配柏子仁、郁李仁等同用,如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此外,本品外用,可治蛲虫病、外阴瘙痒。
【用量】煎服,3~10g,宜打碎入煎,或入丸、散。
【禁忌】阴虚咳喘及大便溏泻者忌用。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用。
【按语】为治咳喘之要药,随证配伍可治多种咳喘病证。杏仁作为喘病主药,又分甜苦二种。苦杏仁偏苦降肺气,其味微辛,稍有宣散肺气之功用,多用于实邪之咳喘气逆;甜杏仁偏润降,养肺气,无宜散力,多用于虚劳咳喘。有热者配以清热药,有寒者配以温热药,有表邪者配以解表药。
杏仁能疏利开达,破壅降逆,不仅宣肺气,且能通肠之气秘。
附药甜杏仁:甘平。润肺降气,适于虚劳咳嗽。
桔梗
【处方用名】桔梗、苦桔梗、白桔梗、苦梗、桔梗炭。
【入药部分】根。
【性味归经】苦辛微温。归肺经。
【效用】止咳祛痰,宣肺排脓。
【证治】
1风邪外束,肺气壅遏:风寒者,配紫苏、杏仁,如杏苏散(《温病条辨》);风热者,配桑叶、菊花、杏仁,如桑菊饮(《温病条辨》);若治痰滞胸痞,常配枳壳用;咽痛失音者,常配甘草、牛蒡子等用,如桔梗汤(《金匮要略》)及加味甘桔汤(《医学心悟》)。治咽喉肿痛,热毒盛者,可配射干、马勃、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利咽。
2热毒壅肺:治肺痈咳嗽胸痛。咯痰腥臭者,可配甘草用之,如桔梗汤(《金匮要略》);临床上可再配鱼腥草、冬瓜仁等以加强清肺排脓之效。
此外,本品又可宣开肺气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
【用量】煎服,3~lOg;或入丸、散。
【禁忌】凡阴虚久咳、气逆上升,呕吐、呛咳、眩晕、胃、十二指肠溃疡或劳损喘咳的慎用。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按语】本品辛散苦泄,宣开肺气,祛痰,无论寒热皆可应用。桔梗善能宣泄上焦,为开提肺经气分之要药,尤能宣肺泄邪以利咽开音,所治咳痰咽痛、失音、癃闭,皆因肺气膹郁,不得畅达,如用桔梗开提肺气,肺气得宣,则音自扬而闭遏自畅。桔梗又为引药上行之要药。因本品能开提肺气,疏通肠胃,故炒炭可治下痢里急后重。
半夏
【处方用名】半夏、制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
【入药部分】块茎。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二经。
【效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宽中消痞,下气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证治】
1痰饮阻滞、胃气上逆: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治痰湿壅滞之咳嗽声重,痰白质稀者,常配陈皮、茯苓同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湿痰上犯清阳之头痛、眩晕,甚则呕吐痰涎者,则配天麻、白术,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古今医鉴》)。痰饮内盛,胃气失和而夜寐不安者,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
2呕吐:又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用之,对痰饮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尤宜,常配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金匮要略》);配黄连,则治胃热呕吐;配石斛、麦冬,则治胃阴虚呕吐;配人参、白蜜,则治胃气虚呕吐,如大半夏汤(《金匮要略》)。近代以本品制成注射液肌注,用治各种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开痞散结,常配干姜、黄连、黄芩以苦辛通降,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痰热结胸,配瓜蒌、黄连,如小陷胸汤(《伤寒论》);治梅核气,气郁痰凝者,配紫苏、厚朴、茯苓等,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痰瘀交凝、瘿瘤、瘰疬及痈疽等证:治瘿瘤痰核,常配昆布、海藻、贝母等;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初起或毒蛇咬伤,可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用量】煎服,3~1O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禁忌】凡一切血证或阴虚血少,热痰,燥痰,津液不足者不宜用,孕妇慎用。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按语】半夏为化寒痰、湿痰之主药。因痰热引起的胸脘痞闷,呕吐可与清热药同用。半夏配人参、白蜜治胃反呕吐。半夏与贝母都有化痰的作用,半夏性温燥,功专燥湿化痰;贝母入肺润燥,与半夏化痰迥然不同。此药生用有毒,故内服多制用。清半夏(用姜矾制,再用清水浸泡),偏于燥湿化痰;法半夏(用姜矾、甘草制),性较和缓,偏于燥湿健脾;姜半夏(用姜汁拌),性较温燥,偏于降逆止呕,半夏曲(用姜及面粉制后发酵而成),偏于健胃消食、化痰止呕。
百部
【处方用名】百部、炙百部。
【入药部分】块根。
【性味归经】甘苦微温。归肺经。
【效用】润肺下气,止咳杀虫。
【证治】
1肺气上逆:功专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暴咳、久嗽,皆可用之。可单用或配伍应用。治风寒咳嗽,配荆芥、桔梗、紫菀等,如止嗽散(《医学心悟》);久咳不已,气阴两虚者,则配黄芪、沙参、麦冬等,如百部汤(《本草汇言》);治肺痨咳嗽,阴虚者,常配沙参、麦冬、川贝母等。
2寄生虫病:本品以治蛲虫病为多用,以本品浓煎,睡前保留灌肠。
3外用:有杀虫灭虱之功,治阴道滴虫,可单用,或配蛇床子、苦参等煎汤坐浴外洗,治头虱、体虱及疥癣,可制成2O%乙醇液,或5O%水煎剂外搽。
【用量】煎服,5~15g。外用适量。久咳虚嗽宜蜜炙用。
【禁忌】凡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者慎用。
紫菀
【处方用名】紫菀、炙紫菀、生紫菀。
【入药部分】根茎及须根。
【性味归经】辛苦甘微温。归肺经。
【效用】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证治】肺伤气逆:咳嗽气喘,痰吐不利,肺虚久咳,痰中带血。如风寒犯肺,咳嗽咽痒,咯痰不爽,配荆芥、桔梗、百部等,如止嗽散(《医学心悟》);若治阴虚劳嗽,痰中带血,则配阿胶、贝母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嗽,如王海藏紫菀汤。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肺痈、胸痹及小便不通等证,盖取其开宣肺气之力。
【用量】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
【禁忌】凡阴虚肺燥、及肺中实热重的慎用。
【按语】紫菀为止咳要药。本品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入肺经气分和血分,能兼疏肺经气血。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对咳嗽之证,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故对于气火燔灼之肺痈、寒饮盘踞之哮喘、寒热所发生咳嗽均能治疗。
款冬花
【处方用名】款冬花、炙款冬。
【入药部分】花蕾。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经。
【效用】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证治】
1寒痰犯肺:咳嗽偏寒,可与干姜、紫菀、五味子同用,如款冬煎(《千金方》)。治肺热咳喘,则配知母、桑叶、川贝母同用,如款冬花汤(《圣济总录》);若配人参、黄芪,可治肺气虚弱,咳嗽不已。
2肺燥气逆:若治阴虚燥咳,则配沙参、麦冬;喘咳日久痰中带血,常配百合同用,如百花膏(《济生方》);肺痈咳吐脓痰者,也可配桔梗、苡仁等同用,如款花汤(《疮疡经验全书》)。
【用量】煎服,5~10g。外感暴咳宜生用,内伤久咳宜炙用。
【禁忌】肺有湿热的慎用。
【按语】紫菀、款冬都是温而不燥,既可化痰,又能润肺,咳嗽无论寒热虚实,病程长短皆宜。但紫菀偏入血分,尤善祛痰,治久病热咳劳咳;款冬偏入气分,重在止咳,治久病寒咳气喘。古今治咳喘诸方中,二药往往同用,则止咳化痰之效益彰。
款冬本品辛温而润,治咳喘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随证配伍。在临床应用时,多以蜜水炙用,增其润肺之功,肺虚宜之。温肺宜生用。外感咳嗽,宜与表散宜肺药同用。
白果
【处方用名】白果肉,银杏肉、白果。
【入药部分】种子。
【性味归经】甘苦涩平。有小毒。归肺经。
【效用】敛肺益气,定喘,止带,缩尿。
【证治】
1肺虚气逆:治寒喘由风寒之邪引发者,配麻黄辛散,敛肺而不留邪,开肺而不耗气,如鸭掌散(《摄生众妙方》);如肺肾两虚之虚喘,配五味子、胡桃肉等以补肾纳气,敛肺平喘;若外感风寒而内有蕴热而喘者,则配麻黄、黄芩等同用,如定喘汤(《摄生众妙方》)。若治肺热燥咳,喘咳无痰者,宜配天门冬、麦门冬、款冬花以润肺止咳。
2气虚不固:治妇女带下,属脾肾亏虚,色清质稀者最宜,常配山药、莲子等健脾益肾之品而用;若属湿热带下,色黄腥臭者,也可配黄柏、车前子等,以化湿清热止带,如易黄汤(《傅青主女科》)。治小便白浊,可单用或与萆薢、益智仁等同用,遗精、尿频、遗尿,常配熟地、山萸肉、覆盆子等,以补肾固涩。
【用量】煎服,5~10g,捣碎。
【禁忌】本品有毒,不可多用,小儿尤当注意。过食白果可致中毒,出现腹痛、吐泻、发热、紫绀以及昏迷、抽搐,严重者可呼吸麻痹而死亡。
【按语】白果性涩而收,能敛肺定喘,且兼有一定化痰之功,为治喘咳痰多所常用。偏治久咳,肺虚气逆。至于能治浊带而固下焦,也是收敛之功。
旋覆花(附:金沸草)
【处方用名】全复花、旋复花、复花。
【入药部分】花。
【性味归经】辛苦咸微温、有小毒。归肺、脾、胃、肝四经。
【效用】消痰行水,降气止呕,舒肝和络。
【证治】
1痰阻气滞:治寒痰咳喘,常配苏子、半夏;若属痰热者,则须配桑白皮、瓜蒌以清热化痰;若顽痰胶结,胸中满闷者,则配海浮石、海蛤壳等以化痰软坚。
2痰饮内聚,胃气上逆,水湿内停:治痰浊中阻,胃气上逆而噫气呕吐,胃脘痞鞕者,配代赭石、半夏、生姜等,如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此外,本品配香附等,还可治气血不和之胸胁痛,如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辨》)。
【用量】煎服,3~10g;布包。
【禁忌】凡体弱、劳嗽及大便泄泻者慎用;又因本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须布包入煎。
【按语】旋复花苦降辛开,性专温散,降气化痰而平喘咳,消痰行水而除痞满为主要功能。本品又善降胃气而止呕噫,与人参、生姜、代赭石、半夏等配伍,治噫气不除,虚中有实之证。
附药金沸草:旋复花的叶茎称为金沸草。性味效用与花相同,但逐水导湿的功能,较花为强。
白附子
【处方用名】白附子,禹白附。
【入药部分】块茎(禹白附)。块根(关白附)。
【性味归经】辛甘温,有小毒。归胃经。
【效用】祛风痰,逐寒湿。
【证治】
1风痰上壅:治中风口眼喎斜,常配全蝎、僵蚕用;治破伤风,配防风、天麻、南星等药用。治头面部诸疾,治痰厥头痛、眩晕,常配半夏、天南星;治偏头风痛,可与白芷配伍。
2风阻脉络:治风痰壅盛之惊风、癫痫,常配半夏、南星。治瘰疬痰核,可鲜品捣烂外敷;治毒蛇咬伤可磨汁内服并外敷,亦可配其它解毒药同用。
【用量】煎服,3~5克;研末服05~1克,宜炮制后用。外用适量。
【禁忌】本品辛温燥烈,凡阴虚类中风或热盛动风者、孕妇,虽有痰但均不宜用。生品一般不内服。
【按语】黑附子简称附子,偏走下焦,主壮阳散寒;白附子性味辛温,善祛风痰而解痉止痛,既散而升,专走上焦,主治头面之疾,不可相混。现多用天南星科植物禹白附作白附子用,有的地区应用毛茛科植物黄花鸟头(关白附)作白附子用。两种白附子均能祛风痰解痉,但禹白附毒性较小。又能解毒散结。现已作为白附子的正品广泛应用;而关白附毒性大,功效偏于散寒湿止痛,现已较少应用。
莱菔子(附:莱菔英、地枯罗)
【处方用名】炒莱菔子、莱菔子。
【入药部分】种子。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脾、胃、肺三经。
【效用】消食化痰,下气定喘。
【证治】
1宿食停滞: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吞酸,常与山楂、神曲、陈皮同用,如保和丸(《丹溪心法》);治疗食积气滞兼脾虚者,再配白术,可攻补兼施,如大安丸(《丹溪心法》)。
2痰浊气逆:咳喘痰嗽。治咳喘痰壅,胸闷兼食积者,单用本品为未服,如《食医心镜》;或与白芥子、苏子等同用,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此外,古方中有单用生品研服以涌吐风痰者,但现代临床很少用。
【用量】煎服,6~10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
【禁忌】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按语】本品味辛行散,消食化积之中,尤善行气消胀,又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但都用于实证。对食积停滞,脘腹痞胀者与消导行气药同用。目前有用于治疗单纯性肠梗阻。莱菔子有消食化痰的功效,治痰饮停留、喘逆上气者,宜与化痰止咳药同用。
莱菔子生能升、炒能降,生用能逐气痰,除上焦气闷不舒,炒用则平咳喘,调了焦,治里急后重。
莱菔子、山楂均有良好的消食化积之功,主治食积证。但山楂长于消积化滞,主治肉食积滞;而莱菔子尤善消食行气消胀,主治食积气滞证。
附药莱菔英:味辛苦、性温,治痢疾和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地枯罗:莱菔根老枯瘦者、无肉多筋,功能利水消肿,主治面黄肿胀,胸脯饱满,痢疾,痞块等。
白芥子
【处方用名】炒白芥子。
【入药部分】种子。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二经。
【效用】利气豁痰,散结消肿。
【证治】
1寒痰壅滞:治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难咯,配苏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悬饮咳喘胸满胁痛者,可配甘遂、大戟等以豁痰逐饮,如控涎丹(《三因方》)。若冷哮日久,可配细辛、甘遂、麝香等研末,于夏令外敷肺俞、膏盲等穴,或以10%白芥子注射液在肺俞、膻中、定喘等穴行穴位注射。
2痰滞经络:治痰湿流注所致的阴疽肿毒,常配鹿角胶、肉桂、熟地等药,以温阳化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若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可配马钱子、没药等,如白芥子散(《妇人大全良方》),亦可单用研末,醋调敷患处。
【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禁忌】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阴虚火旺及无风寒痰滞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
【按语】白芥子主温肺豁痰以止咳平喘;紫苏子主降肺气祛痰以止咳平喘,莱菔子主消食化痰以止咳平喘。三者止咳平喘的作用虽相同,而病的来源则各异。
南星(附:胆星)
【处方用名】生南星、制南星、陈南星。
【入药部分】块茎。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大毒。归肺、肝、牌三经。
【效用】化痰燥湿,祛风解痉。
【证治】
1风痰阻络:治风痰眩晕,配半夏、天麻等;治风痰留滞经络,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喎斜等,则配半夏,川乌、白附子等,如青州白丸子(《和剂局方》);治破伤风角弓反张,痰涎壅盛,则配白附子、天麻、防风等,如玉真散(《外科正宗》)。治癫痫,可与半夏、全蝎、僵蚕等同用,如五痫丸(《杨氏家藏方》)。
2痰湿壅滞:治湿痰阻肺,咳喘痰多,胸膈胀闷,常与半夏相须为用,并配枳实、橘红,如导痰汤(《传信适用方》);若配黄芩等,可用于热痰咳嗽,如小黄丸(张洁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瘰疡痰核,蛇虫咬伤:治痈疽肿痛、痰核,可研末醋调敷;治毒蛇咬伤,可配雄黄外敷。
【用量】煎服,3~10g,多制用。外用适量。
【禁忌】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按语】南星苦辛温燥而有毒,有较强的燥湿化痰之功。本品归肝经,走经络,善祛风痰而止痉厥,开泄走窜燥湿的作用很强,适用于风痰,湿痰之入于经络所引起的中风、麻痹、筋脉拘挛等证,与防风合用效果更好。生用又可作为外敷药。对瘰疬,跌打损伤,有散结消瘀定痛的作用。
半夏、天南星药性辛温有毒,均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炮制后又能治热痰、风痰。然半夏主入脾、肺,重在治脏腑湿痰,且能止呕。天南星则走经络,偏于祛风痰而能解痉止厥,善治风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