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热妄行:治血热吐衄,常与大黄同用,如大黄散(《伤寒总病论》);若治血热便血、尿血,常与地榆同用,如两地丹(《石室秘录》);若治血热崩漏或产后下血不止、心神烦乱,可配益母草用,如地黄酒(《圣惠方》)。
2热入营血:治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舌绛者,多配玄参、连翘、丹参等药用,如清营汤(《温病条辨》)。
3热烁阴枯:治阴虚内热,潮热骨蒸,可配知母、地骨皮用,如地黄膏(《古今医统》);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邪伏阴分,症见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配青蒿、鳖甲、知母等,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4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热病伤阴,烦渴多饮,常配麦冬、沙参、玉竹等药用,如益胃汤(《温病条辨》);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可配山药、黄芪、山茱萸用,如滋膵饮(《医学衷中参西录》);若治温病津伤,肠燥便秘,可配玄参、麦冬用,如增液汤(《温病条辨》)。
【用量】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禁忌】凡脾胃虚寒,腹满便溏者慎用。急性热病未见营血症状者,不宜过早使用,以防恋邪不解。
【按语】干地黄、鲜生地性均甘苦而寒,功用以清热凉血养阴为主。干者偏于滋阴养血,鲜者偏于清热凉血。故凡急性热病有失血或血热之证,以鲜者为好;慢性阴虚血少发热之证,以干者为宜。
与犀角、黄连、丹参、淡竹叶、连翘、麦冬、元参等配伍,为清营凉血之剂,与元参、麦冬配伍的增液汤,为补液生津的方剂。
生地与石膏、知母,均能治热病烦渴,石膏、知母治气分之热,舌质正常者,生地治阴分、血分之热,舌质红绛者。
附药鲜地黄:又名鲜生地,为地黄的新鲜块根。味甘苦性大寒。
有清热凉血,生津解渴之功。多用于热性病所致高热津伤,吐血衄血及消渴等证。用量为12~60g。
玄参
【处方用名】元参、黑参、酒元参、京元参。
【入药部分】根。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肺、肾二经。
【效用】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证治】
1热伤营血:治温病热入营分,身热夜甚、心烦口渴、舌绛脉数者,常配生地黄、丹参、连翘等药用,如清营汤(《温病条辨》);若治温病邪陷心包,神昏谵语,可配麦冬、竹叶卷心、连翘心等药用,如清宫汤(《温病条辨》);若治温热病,气血两燔,发斑发疹,可配石膏、知母等药用,如化斑汤。(《温病条辨》)
2虚火上炎:肝经热盛,目赤肿痛,可配栀子、大黄、羚羊角等药用,如玄参饮(《审视瑶函》);治瘟毒热盛,咽喉肿痛、白喉,可配黄芩、连翘、板蓝根等药用,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3热炽津伤:热病伤阴,津伤便秘,常配生地黄、麦冬用,如增液汤(《温病条辨》);治肺肾阴虚,骨蒸劳嗽,可配百合、生地黄、贝母等药用,如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4毒热郁结:治痰火郁结之瘰疬,泻火解毒、软坚散结,配浙贝母、牡蛎,如消瘰丸(《医学心悟》);治痈肿疮毒,配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药用;治脱疽,配银花、当归、甘草用,如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用量】煎服,10~15g。
【禁忌】凡阴虚无热,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反藜芦。
【按语】玄参为治阴虚火升之白喉的主药;山豆根为治气分实火上炎之红喉的主药。
配山栀、连翘、牛蒡、甘草、桔梗,治咽喉肿痛;配昆布、海藻、贝母、牡蛎、夏枯草等治瘰疬。
玄参与生地黄,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治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常相须为用。但玄参泻火解毒力较强,故咽喉肿痛、痰火瘰疬多用;生地黄清热凉血力较大,故血热出血、内热消渴多用。
茅根(附:茅花)
【处方用名】白茅根、鲜茅根、茅根。
【入药部分】根茎(花穗称白茅花)。
【性味归经】茅根甘寒,茅花甘凉。归肺、胃二经。
【效用】凉血止血,清热利尿,透疹。
【证治】
1热迫血行: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且单用有效,或配伍其它凉血止血药同用。如《妇人大全良方》治鼻衄出血,《千金翼方》治吐血不止,皆以茅根煎汁或鲜品捣汁服用;若治咯血,与藕同用,均取鲜品煮汁服,如二鲜饮(《医学衷中参西录》)。膀胱湿热蕴结而致尿血、血淋之证,单用本品煎服尤为适宜。如《圣惠方》;若血尿时发,属虚而有热者,常配人参、地黄、茯苓同用,如茅根饮子(《外台秘要》)。
2肺胃客热:治胃热呕吐,常与葛根同用,如茅根汤(《小品方》);用治肺热咳喘,常配桑白皮同用,如如神汤(《圣惠方》)。
3湿热不行:治热淋,如《肘后方》;治水肿、小便不利,均单用本品煎服,也可与其它清热利尿药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山栀等同用。4血热疹发不畅:麻疹初起,高热口渴,咳嗽。
【用量】煎服,15~30g,鲜品加倍,以鲜品为佳,可捣汁服。多生用,止血亦可炒炭用。
【禁忌】虚寒而无实热,尿多而不渴者不宜用。
【按语】白茅根长于清肺胃之热,并能导热下行。其特点是味甘而不腻隔,性寒而不伤胃,利水而不伤阴:尤以热证而有阴津不足现象者,最为适用。
白茅根、芦根均能清肺胃热,生津而利尿,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和小便淋痛,且常相须为用。然白茅根偏入血分,以凉血止血见长;而芦根偏入气分,以清热生津为优。
茅根与生地、藕节同用,治吐衄。
附药茅花:茅花与茅根是一种植物的两个部分,茅根偏于下焦,凉血利水;茅花偏于上焦,凉血止血。可用于吐血、衄血、热证出血等证。
丹皮
【处方用名】丹皮、牡丹皮、粉丹皮、丹皮炭。
【入药部分】根皮。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心、肝、肾三经。
【效用】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证治】
1热入血分:治温毒发斑,可配栀子、大黄、黄芩等药用,如牡丹汤(《圣济总录》);若治阴虚血热吐衄,可配生地黄、栀子等药用,如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篇》)。
2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咯血,尿血等。治温病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所致发斑、吐血、衄血,可配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等药用;若治血热吐衄,可配大黄、大蓟、茜草根等药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
3阴虚有热:无汗骨蒸劳热。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常配鳖甲、知母、生地黄等药用,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4血热瘀滞:治血滞经闭、痛经,可配桃仁、川芎、桂枝等药用,如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治跌打伤痛,可与红花、乳香、没药等配伍,如牡丹皮散(《证治准绳》)。
5热毒痈肿:治火毒炽盛,痈肿疮毒,可配大黄、白芷、甘草等药用,如将军散(《本草汇言》);若配大黄、桃仁、芒硝等药用,可治瘀热互结之肠痈初起,如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6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用量】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
【禁忌】凡血虚有寒、脾胃虚寒,经行过期不净者勿服,胎前勿用。
【按语】丹皮入血分,凉血之中有活血之功能,则血不会发生血瘀,活血之中有凉血之特长则血不会妄行,既能行瘀血又能安血络,是活血良药。丹皮入心,通血脉之壅滞,与桂枝不同,桂枝性温,故通血脉中寒滞,丹皮性寒,通血脉中结热。如与大黄配伍,可治肠痈。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化瘀须酒炒;止血可用丹皮炭。
地骨皮
【处方用名】地骨皮、骨皮。
【入药部分】根皮。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肾三经。
【效用】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证治】
1阴虚血热: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治疗阴虚发热,常与知母、鳖甲、银柴胡等配伍,如地骨皮汤(《圣济总录》);若用治盗汗骨蒸、肌瘦潮热,常与秦艽、鳖甲配伍,如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清热除蒸泄火,治内热消渴,生津止渴,与生地黄、天花粉、五味子等同用。
2热伤肺络:咳喘,咳血。治肺火郁结,气逆不降,咳嗽气喘,皮肤蒸热等症,常与桑白皮、甘草等同用,如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3血热出血:常用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经验广集》单用本品加酒煎服,亦可配白茅根、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治之。
4外阴痒肿:地骨皮一两,枯矾三钱,煎水外洗。
【用量】煎服,9~15g。
【禁忌】营分无热,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按语】地骨皮虽与丹皮皆能清阴分伏热,同治骨蒸潮热。但丹皮味辛,能发散,重在清透,治无汗骨蒸劳热;地骨皮味甘,偏走里,重在清降,治有汗骨蒸劳热。丹应清血中之热,地骨皮去气中之热,各有专长。地骨皮与鳖甲、知母、银柴胡等配伍,治骨蒸潮热;地骨皮、桑白皮、粳米、甘草等同伍,治肺热喘嗽。
紫草
【处方用名】老紫草、紫草根、紫草。
【入药部分】根。
【性味归经】甘咸寒。归肝、肾、心包三经。
【效用】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证治】
1毒热入血:热盛,舌绛,斑疹,丹毒,痈肿恶疮。治温毒发斑,血热毒盛,斑疹紫黑者,常配赤芍、蝉蜕、甘草等药用,如紫草快斑汤(《张氏医通》);若配牛蒡子、山豆根、连翘等药用,可治麻疹不透,疹色紫暗,兼咽喉肿痛者,如紫草消毒饮(《张氏医通》);若配黄芪、升麻、荆芥等,可治麻疹气虚,疹出不畅,如紫草解肌汤(《证治准绳》)。
2湿疹疮疡、火烫冻伤等:治痈肿疮疡,可配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药用;若配当归、白芷、血竭等药,可治疮疡久溃不敛,如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治湿疹,可配黄连、黄柏、漏芦等药用,如紫草膏(《仁斋直指方》。若治水火烫伤,可用本品以植物油浸泡,滤取油液,外涂患处,或配黄柏、丹皮、大黄等药,麻油熬膏外搽。
【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禁忌】胃寒脾弱,大便滑泄者不宜用。
【按语】紫草色紫质滑,入血分,清血热,治麻疹中期,疹已出但未透。麻疹初期,疹未出时,宜用辛平之葛根、升麻,以透疹外达。又紫草茸系为动物紫胶虫所分泌的胶质,性味苦寒,专治麻疹热毒不易透发,或关节炎等。
白薇
【处方用名】白薇、香白薇。
【入药部分】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苦咸寒。归肝、胃二经。
【效用】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证治】
1热伤营血,一切原因不明之虚性发热:治热病后期,余邪未尽,夜热早凉,或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常与地骨皮、知母、青蒿等同用;若治产后血虚发热,低热不退及昏厥等症,可与当归、人参、甘草同用,共收养血益阴、清热除蒸之效,如白薇汤(《全生指迷方》)。本品既能退虚热,又能清实热,与生地黄、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还可用治温邪入营,高热烦渴,神昏舌绛等。
2风温犯肺:治疗阴虚外感,发热咽干、口渴心烦等症,常与玉竹、豆豉、薄荷同用,如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
3阴虚血热:膀胱湿热,血淋涩痛,常与木通、滑石及石韦等清热利尿通淋药同用。
4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治疗血热毒盛的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常与天花粉、赤芍、甘草等同用,如白薇散(《证治准绳》),也可配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若治咽喉红肿疼痛,常与金银花、桔梗、山豆根同用。
【用量】煎服,45~9g。
【禁忌】血分无热及中寒便溏者不宜用。
【按语】白薇乃阳明胃经之药,不但能清血热,亦能治阴虚发热之证,白薇与当归、人参、甘草配伍,治妇女正虚邪盛之眩晕;与芍药配伍,治热淋血淋。
犀角
【处方用名】犀角粉、犀角磨汁、犀角尖、犀角片。
【入药部分】犀牛之角。
【性味归经】苦酸咸寒。归心、肝、胃三经。
【效用】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证治】
1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下血。配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药用。
2热毒入血:急黄,高烧烦渴,衄血,发斑。配黄连、黄芩、连翘等药用。
3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惊狂,常配玄参、羚羊角、牛黄、珍珠母、黄芩、石菖蒲、玄参、连翘等药用。
【用量】03~24g,大剂3~9g。
【禁忌】凡血虚火盛,无火热温毒者及孕妇皆不宜用。
【按语】犀角有二:一为犀角,一为广犀角。其性属阴寒,入胃清热,入心凉血,为除大热、解血毒之专药。现用水牛角代替。犀角与地黄等凉血药配伍,治热盛血溢的急黄吐衄;紫雪丹(犀、羚、石膏、寒水石等配伍)治高热不退的神昏惊狂;犀角与滋阴清热药同用,治阴虚伤津而热甚者;也可与清热解毒药配合。血分热的一般临床应用,第一步用丹皮,第二步用犀角。
犀牛现为保护动物,故犀角在临床上多以水牛角代之,其功用类同犀角,但其用量则需加大: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15~3g,每日2次。
小结
1清热降火药石膏、知母治气分之热,舌质正常者,而石膏清热泻火力胜,知母又能润燥滑肠,芦根清气分热,生津止渴;栀子清三焦郁火,生用力大,炒黑止血,夏枯草宜泻郁火而治瘰疬;青葙子、决明子均能清肝明目,前者偏于苦寒清降,后者又能润肠通便;竹茹除烦热而止呕,淡竹叶清心热而利水;胖大海宣肺清热生津治音哑咽痛,水红花子清热而消肝脾肿大。
2清热燥湿药黄芩偏泻上焦火,兼可安胎;黄连泻有余之心火,清肠中之湿热;黄柏泻下焦湿热,且清肾火;龙胆草泻肝胆之实火,又清下焦之湿热;秦皮清热收敛而止痢;苦参清下焦湿热而止阴痒;白藓皮内达关节,外行肌肤而治瘙痒;地肤子治湿热疮毒,功似黄柏而力稍弱。
3清热解毒药银花偏透头身热毒外出,连翘透达全身之热外出;地丁草主治疔疮;蒲公英治乳痈且能舒肝治目痛;板蓝根和大青叶均治热毒感染,板蓝根作用于局部,治腮腺炎及咽痛,而大青叶偏全身,治热病发斑毒盛;青黛凉血治郁火发斑,能消疮肿而止衄血;山豆根治实热壅闲之咽喉肿痛;马勃宣肺利咽喉外敷止血;射干治喉中痰鸣兼清火而治咽痛;败酱草排脓而治肠痈;马齿苋治痢之坠胀;白头翁宣通郁火治赤痢之里急后重;草河车熄风定惊又能治疔疮肿毒;贯众杀虫而能预防时疫流行;漏芦长于治实热壅结,大温大热用之最相宜。
4清热凉血药生地治阴分血分之热,舌质红绛者;元参治阴分虚火上升之白喉;茅根清血分热,凉血止血;丹皮凉血行瘀,为止血之要药;地骨皮偏治有汗虚热;紫草凉血消斑而能预防麻疹;白薇善治阴虚血热诸证;犀角(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之力甚强,为治热入营血、毒热壅盛之要药。
临床实践证明,清热药大都具有抗菌消炎和抑制病毒作用,对一些急性热性传染病,均有很好的疗效。
【使用注意】
1苦寒药易于伤阴败胃,寒凉药易于伤阳,所以用苦寒药要佐以生津药,用寒凉药要佐以和胃药。
2使用此类药物,必须表邪已解,若表邪未解,而里热较重时,也可酌量使用,但仍需以表散为主。热盛而肠有结滞的,宜攻下以泻热,非本类清热药所宣。
【禁忌】凡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清热药不宜用或酌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