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和蒲公英,均为清热解毒要药,功用大同小异,紫花地丁为治疔疮主药,而蒲公英则为治乳痈主药,且能舒肝气。
大青叶
【处方用名】大青叶。
【入药部分】叶。
【性味归经】苦咸大寒。归心、肝、胃三经。
【效用】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证治】
1温热疫毒:有解瘟疫时毒,解毒利咽,凉血消肿之效。用治心胃火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者,常与生地、大黄、升麻同用,如大青汤(《圣济总录》);若瘟毒上攻,发热头痛,痄腮,喉痹者,可与金银花、大黄、拳参同用;用治血热毒盛,丹毒红肿者,可用鲜品捣烂外敷,或与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等药配伍使用。
2热迫血行:治温热病心胃毒盛,热入营血,气血两燔,高热神昏,发斑发疹,常与水牛角、玄参、栀子等同用,如犀角大青汤(《医学心悟》)。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口渴咽痛等,与葛根、连翘等药同用,能表里同治,如清温解毒丸(《中国药典》2000年版)。
【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禁忌】脾胃虚寒、无实火热毒者不宜用。
【按语】大青叶能清热凉血,为解毒要药,清心胃之邪热,泻肝胆之实火,又入血分而散血热,善治斑疹。
配广犀角等,治温毒发斑、咽痛;配红花、桃仁、龟板、鳖甲或牡蛎,可用于肝炎肝大回缩不好者。
板蓝根
【处方用名】板蓝根。
【入药部分】根。
【性味归经】苦寒。归胃、肝二经。
【效用】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证治】
1温热疫毒:时疫,温毒发斑,舌绛紫暗者,常与生地、紫草、黄芩同用,如神犀丹(《温热经纬》);治丹毒、痄腮、大头瘟疫,头面红肿,咽喉不利者,常配伍玄参、连翘、牛蒡子等,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2湿热蕴结: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咽痛,可单味使用,或与金银花、荆芥等疏散风热药同用;若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常与玄参、马勃、牛蒡子等同用。
【用量】煎服,9~15g。
【禁忌】脾胃虚寒、无实火热毒者者不宜用。
【按语】板蓝根与黄芩、黄连、马勃、玄参等同伍,治瘟毒痄腮。
板蓝根和大青叶均为清热解毒要药。但板蓝根作用偏局部,宜于大头瘟;大青叶偏全身,宜于热病发斑。板蓝根对急、慢性肝炎能改善自觉症状,回缩肝脾(单用或配茵陈、山栀等同伍)。
青黛
【处方用名】青黛面、青黛。
【入药部分】为大青叶制靛之浮沫于燥品。
【性味归经】咸寒。归肝、肺、胃三经。
【效用】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证治】
1肝热火盛:惊痫,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征。治脓水较多的疮疡,湿疹。配蛤粉(即黛蛤散)治肺热痰多。肝火犯肺,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常与海蛤粉同用,如黛蛤散(《卫生鸿宝》)。若肺热咳嗽,痰黄而稠者,可配海浮石、瓜蒌仁、川贝母等同用,如青黛海石丸(《证因脉治》)。热毒炽盛,咽喉肿痛,喉痹者,常与板蓝根、甘草同用;若口舌生疮,多与冰片同用,撒敷患处;用治火毒疮疡,痄腮肿痛,可与寒水石共研为末,外敷患处,如青金散(《普济方》)。
2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咳血及热毒发斑。温毒发斑,常与生地、生石膏、栀子等药同用,如青黛石膏汤(《通俗伤寒论》);若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常与生地、牡丹皮、白茅根等药同用。
3惊风抽搐:暑热惊痫,常与甘草、滑石同用,如碧玉散(《宣明论方》);用治小儿惊风抽搐,多与钩藤、牛黄等同用,如凉惊丸(《小儿药证直诀》)。
【用量】内服15~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禁忌】胃寒者慎用。
【按语】大青叶为菘蓝叶;板蓝根为菘蓝或马蓝的根;青黛为马蓝、蓼蓝或菘蓝的茎叶经加工制得的粉末。三者大体同出一源,功效亦相近,皆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作用。但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板蓝根解毒利咽效著;青黛清肝定惊功胜,可用于肝火犯肺之咳嗽带血,且多用于口腔炎症及小儿高热。近年多用于各种病毒性感染,为增强药效,常配合应用。
山豆根
【处方用名】山豆根。
【入药部分】根茎。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大肠三经。
【效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证治】
1热毒上壅: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凡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者均可用之。轻者可单用,如《永类钤方》单用本品磨醋噙服;重者常与桔梗、栀子、连翘等药同用,如清凉散(《增补万病回春》);若治乳蛾喉痹,可配伍射干、花粉、麦冬等药,如山豆根汤(《慈幼新书》);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均可应用,可单用煎汤漱口,或与石膏、黄连、升麻、牡丹皮等同用。
2毒热下注:本品还可用于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痈肿疮毒等证。慢性宫颈炎,子宫颈癌,内服或研成粉外用。
3外敷:可研粉与凡士林配成软膏,外敷治皮肤溃疡。
【用量】煎服,6~9g。粉剂内服15~6g,外用适量。
【禁忌】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用。
【按语】山豆根苦寒入心,泻热解毒,为专治咽喉肿痛之品,配元参对热毒所致之咽喉肿痛者有效,如风热外感之喉痛,尚需加辛凉宣开药物。
马勃
【处方用名】轻马勃、净马勃、马勃。
【入药部分】菌体。
【性味归经】辛平。归肺经。
【效用】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证治】
1火毒郁滞:为治咽喉肿痛的常用药。对喉证有出血和溃烂者尤为适宜。用治风热及肺火所致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常与牛蒡子、玄参、板蓝根等同用,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2外敷:外伤出血。本品又能止血敛疮,火邪迫肺,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等症,可单用,如《袖珍方》中以本品与砂糖为丸,治血热吐血,或与其他凉血止血药配伍使用;用治外伤出血,可用马勃粉撒敷伤口。
【用量】煎服,15~6g,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或作吹药。
【禁忌】风寒伏肺咳嗽失音、肺无热邪者不宜用。
【按语】马勃味辛性平体轻,既能宣散肺经风热,又能清泻肺经实火,长于解毒利咽、散血中之毒,外用还有消肿止血的作用。
射干
【处方用名】乌扇、嫩射干、射干。
【入药部分】根。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有小毒。归肺、肝二经。
【效用】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证治】
1风热结毒:咽喉红肿疼痛,声音不扬。为治咽喉肿痛常用之品。主治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可单用,如射干汤(《圣济总录》);或与升麻、甘草等同用。若治外感风热,咽痛音哑,常与荆芥、连翘、牛蒡子同用。
2肺热痰阻。咳逆上气,喉间痰鸣。治疗肺热咳喘,痰多而黄,常与桑白皮、马兜铃、桔梗等药同用;治疗寒痰咳喘,痰多清稀,则与麻黄、细辛、生姜、半夏等药配伍,如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用量】煎服,3~9g。
【禁忌】本品苦寒,脾胃虚寒者及孕妇均不宜用。
【按语】射干苦寒,功能泻火解毒,清肺消痰,为咽痛喉痹之要药。射干与麻黄等配伍,治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
马勃和射干均为治红喉实证兼有外感之药,二者常并用。马勃除治咽喉病外,并能外用;而射干轻宣肺气,既降又宣,故为治肺要药。
败酱草(附:苣荬菜花)
【处方用名】败酱草。
【入药部分】全草。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胃、大肠、肝三经。
【效用】清热解毒,破瘀排脓。
【证治】
1毒热瘀滞:治肠痈初起,腹痛便秘、未化脓者,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牡丹皮、桃仁等同用;若治肠痈脓已成者,常与薏苡仁、附子同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治肺痈咳吐脓血者,常与鱼腥草、芦根、桔梗等同用。治痈肿疮毒,无论已溃未溃皆可用之,常与金银花、连翘等药配伍,并可以鲜品捣烂外敷,均效。
2瘀血内结:胸腹痛拒按,产后恶露不畅,单用本品煎服,如《卫生易简方》;产后瘀阻,腹中刺痛,与五灵脂、香附、当归等药配伍。
3肠胃湿热:本品亦可用治肝热目赤肿痛及赤白痢疾。
【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
【禁忌】凡脾胃虚弱,食少泄泻,无实热瘀滞者不宜用。
【按语】败酱草与苡仁、附子同伍,治病程较长的肠病有脓之症,与凉血行血药配伍,治产后瘀血腹痛。
败酱草为痈疡排脓之药,特别是治肠痈用时较多。
本药品种不一,北方习用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苣荬菜或山苦荬的带根全草。
附药苣荬菜花:性甘平。取花四钱,水煎服,可治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马齿苋
【处方用名】马齿苋。
【入药部分】全草。
【性味归经】酸寒。归心、大肠二经。
【效用】清热解毒,散瘀杀虫,凉血止痢。
【证治】
1湿热滞肠:热毒血痢,腹泻。为治痢疾的常用药物,单用水煎服即效。亦常与粳米煮粥,空腹服食,治疗热毒血痢,如马齿粥(《圣惠方》);《经效产宝》单用鲜品捣汁入蜜调服,治疗产后血痢;若与黄芩、黄连等药配伍可治疗大肠湿热,腹痛泄泻,或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者。
2下焦湿热:可用于湿热淋证、带下等。治大肠湿热,便血痔血,可与地榆、槐角、凤尾草等同用;用治血热妄行,崩漏下血,可单味药捣汁服。
3肠寄生虫:钩虫,面黄形瘦,腹痛。
4血郁热毒。治血热毒盛,痈肿疮疡,丹毒肿痛,可单用本品煎汤内服并外洗,再以鲜品捣烂外敷,如马齿苋膏(《医宗金鉴》);也可与其他清热解毒药配伍使用。
【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禁忌】凡脾胃虚寒,肠滑便泄及孕妇均不宜用。
【按语】马齿苋,性颇滑利,既见清热解毒之功,又有凉血和利肠之力,对痢疾坠胀后重者有特效。
白头翁
【处方用名】白头翁。
【入药部分】根。
【性味归经】苦寒。归胃、大肠二经。
【效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证治】
1热毒蕴结:毒血痢,腹痛,里急后重,疮疡肿痛。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用治热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可单用,或配伍黄连、黄柏、秦皮同用,如白头翁汤(《伤寒论》);若为赤痢下血,日久不愈,腹内冷痛,则以本品与阿胶、干姜、赤石脂等药同用,亦如白头翁汤(《千金方》)。消痈散结,治疗痄腮、瘰疬、疮痈肿痛等证,与蒲公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
2血热妄行衄血,崩漏下血,以及温疟发热烦躁。
本品若与秦皮等配伍,煎汤外洗,又可治疗阴痒带下。
【用量】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禁忌】凡虚寒泄泻完谷不化,无湿热者不宜用。
【按语】白头翁功能清泄湿热,又可宜通郁火,能入血分清肠热。白头翁及秦皮均为治痢之要药,两者常合用,秦皮专走里,清化肠中湿热,有收敛作用;白头翁使热毒发散,能升举脾胃清气,使里急后重减轻。治热痢下重赤多白少者,功效显著。白头翁与苦参适量,煎汤外洗阴道,治阴道滴虫。
草河车
【处方用名】草河车、拳参。
【入药部分】根茎。
【性味归经】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效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熄风祛瘀。
【证治】
1肝热风动:治热病高热神昏,惊痫抽搐以及破伤风等,镇惊息风,多与钩藤、全蝎、僵蚕、牛黄等配伍。
2痈疽疔疮,毒蛇咬伤中毒昏迷:治疗疮痈肿痛、瘰疬、痔疮、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证,常用本品鲜根捣汁内服,或用醋磨汁涂于患处,或煎汤外洗,亦可配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咽喉肿痛可以含漱。
3热泻热痢:本品兼涩肠止泻之功,可单独制成片剂使用,治疗赤痢脓血,湿热泄泻可配银花炭、白头翁、秦皮及黄连等同用。
4瘀血阻滞: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等出血证,凉血止血,常与贯众、白茅根、大蓟、生地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能利湿,也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
【禁忌】无实火热毒者不宜使用。阴证疮疡患者忌服。
【按语】本品为苦泄解毒之品,能清肝胆之郁热,熄风降气,也能消肿祛痰,利水去湿,对心肝热盛风动可以应用。
贯众
【处方用名】贯众、贯众炭、贯仲。
【入药部分】根茎及叶柄基部。
【性味归经】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牌二经。
【效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证治】
1瘟毒及湿热蕴结:湿热疮毒及瘟疫壮热,痄腮肿痛等证。本品苦寒,既能清气分之实热,又能解血分之热毒,凡温热毒邪所致之证皆可用之,常与黄连、甘草等同用,如贯众散(《普济方》)。单用本品或配桑叶、金银花等可防治风热感冒;若与板蓝根、大青叶、紫草等药配伍,又可用于痄腮、温毒发斑、发疹等病证。
2驱杀蛲虫、绦虫、钩虫、蛔虫,可与驱虫药配伍使用。
3热迫血行:子宫出血,便血,血痢,鼻衄,可单味药研末调服,如《本草图经》治衄血;若与黄连为伍,研末糯米饮调服,可治吐血,如贯众散(《圣济总录》);治便血可配伍侧柏叶;治崩漏下血可与五灵脂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妇人带下等病证。
【用量】煎服,45~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禁忌】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服用本品时忌油腻。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按语】本药苦寒沉降,既能清气分之实热,又能解血分之热毒,凡温热毒邪所致之证皆可用之,既能泻热凉血止血,治赤痢下血,又能除风热瘟毒上攻头面,肿连耳目,用本药则邪势透泄,而热解神清。
漏芦
【处方用名】漏芦。
【入药部分】根。
【性味归经】苦寒。归胃经。
【效用】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
【证治】
1毒热壅盛:为治乳痈之良药。主治乳痈肿痛,常与瓜蒌、蛇蜕同用,如漏芦散(《和剂局方》);治热毒壅聚,痈肿疮毒,常与大黄、连翘、紫花地丁等药同用,如漏芦汤(《千金方》);治痰火郁结,瘰疬欲破者,可与海藻、玄参、连翘等药同用,也如漏芦汤(《圣济总录》);治疗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等,则以漏芦与荆芥、苦参、白鲜皮、当归等浸酒蒸饮,如《本草汇言》。
2邪热壅滞:又为产后乳汁不通的常用药。乳络塞滞,乳汁不下,乳房胀痛,欲作乳痈者,常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药同用;若为气血亏虚,乳少清稀者,当与黄芪、鹿角胶等同用。
3湿痹拘挛:治疗湿痹,筋脉拘挛,骨节疼痛,舒筋通脉活络,常与地龙配伍,如古圣散(《圣济总录》)。
【用量】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禁忌】气虚、疮疡平塌者及孕妇忌服。
【按语】漏芦长于治实热壅结,大温大热之证用之最宜。否则耗阳,尤伤正气。本药服后多泻,使热毒下出。
清热凉血药
地黄(附:鲜地黄)
【处方用名】干地黄、生地黄、细生地、生地、生地炭。
【入药部分】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三经。
【效用】清热凉血,止血,滋阴养血。
【证治】